第 九冰川均衡 章 北海盆地沉降堪的纳维亚上升 280 180 104 450 】0 10 15 冰川均商作用空间尺度(单位km 从斯华的纳维亚到北海盒地的冰川均商升降值 从末次冰期最盛期(大约距今18,000年前)到现在,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区的 劳伦泰德冰盖(北美)、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北欧)及其他冰盖全部融化了,世界 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0m(80~120m)。在原来冰盖覆盖的地区,由于负荷的减小 地面均衡上升,如劳伦泰徳冰盖区和斯堪第纳维亚冰盖地区冰后期地面上升量最大 可达数百米。而海底由于负荷增加,均衡下沉
冰川均衡 从末次冰期最盛期(大约距今18,000年前)到现在,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区的 劳伦泰德冰盖(北美)、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北欧)及其他冰盖全部融化了,世界 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0 m(80~120 m)。在原来冰盖覆盖的地区,由于负荷的减小, 地面均衡上升,如劳伦泰德冰盖区和斯堪第纳维亚冰盖地区冰后期地面上升量最大 可达数百米。而海底由于负荷增加,均衡下沉。 第 九 章
第 九。地面负荷均衡升降量计算公式 章 假设地面物体(物质)与地幔软流圈之间处于静力平衡状态。根 据静力均衡原理,单位面积上地面所承受的负荷重量等于上地幔 软流圈对它的上浮力。即有 AHA=p△HA f f 其中叶和2H分别是负荷物质的密度和厚度,和H则分别为 上地幔软流圈物质的密度与地面均衡调整的量(均衡升降量) 由此可得地面负荷均衡升降量:AH=aH(P/P 研究表明,上地幔软流圈物质的密度大致在3.2~3.4g/cm3之间, 平均取3.3g/cm3。因此,只要知道负荷物质的密度与厚度,即 可求出地面可能发生的负荷均衡升降的量
地面负荷均衡升降量计算公式 假设地面物体(物质)与地幔软流圈之间处于静力平衡状态。根 据静力均衡原理,单位面积上地面所承受的负荷重量等于上地幔 软流圈对它的上浮力。即有 ρ f ΔH f A = ρ r ΔH A 其中 ρ f和 ΔH f 分别是负荷物质的密度和厚度, ρ r和ΔH则分别为 上地幔软流圈物质的密度与地面均衡调整的量(均衡升降量)。 由此可得地面负荷均衡升降量:ΔH= ΔH f ( ρ f / ρ r) 研究表明,上地幔软流圈物质的密度大致在3.2~3.4g/cm3之间, 平均取3.3 g/cm3。因此,只要知道负荷物质的密度与厚度,即 可求出地面可能发生的负荷均衡升降的量。 第 九 章
第 九岩石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章 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 水圈结构的改变 岩石圈形变 (水的分布的改变) 负荷均衡作用 岩石圈与水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正反馈作用的循环。岩 石圈形变,改变水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导致负荷均衡作 用。由于负荷均衡作用,引起新的岩石圈形变,从而进一步改变水 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当然,这样的反馈作用,也可以 由水圈结构的改变开始
岩石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岩石圈与水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正反馈作用的循环。岩 石圈形变,改变水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导致负荷均衡作 用。由于负荷均衡作用,引起新的岩石圈形变,从而进一步改变水 圈的结构(如水的分布或厚度)。当然,这样的反馈作用,也可以 由水圈结构的改变开始。 岩石圈形变 水圈结构的改变 (水的分布的改变) 负荷均衡作用 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 第 九 章
第 侵蚀循环理论 ■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的地貌循环(侵蚀循环) 理论,描述了地面发育的阶段性 幼年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 壮年期: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 老年期:地面由原来的高峰深谷变为低丘宽谷。 戴维斯的地貌循环理论的局限性:地面的剥蚀不完全发生在地 面上升以后,而是在地面的上升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对地面剥蚀导 致的地面均衡补偿上升没有考虑;地面稳定的时间不一定会足够的 长,保证地面的演化能够经历从幼年期到老年期的所有的阶段
侵蚀循环理论 ◼ 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的地貌循环(侵蚀循环) 理论,描述了地面发育的阶段性。 幼年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 壮年期: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 老年期:地面由原来的高峰深谷变为低丘宽谷。 戴维斯的地貌循环理论的局限性:地面的剥蚀不完全发生在地 面上升以后,而是在地面的上升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对地面剥蚀导 致的地面均衡补偿上升没有考虑;地面稳定的时间不一定会足够的 长,保证地面的演化能够经历从幼年期到老年期的所有的阶段。 第 九 章
第九章 侵蚀循环模式 画→∥法 戴维斯于19世 纪末提出的地貌循 环(侵蚀循环)理 论,刻划了地面发 育的阶段性。由于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 构造上升与河流的 侵蚀基础之上的, 因此对说明岩石圈 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戴维斯将地面 的发育分为幼年期、 壮年期和老年期
侵蚀循环模式 戴维斯于19 世 纪末提出的地貌循 环(侵蚀循环)理 论,刻划了地面发 育的阶段性。由于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 构造上升与河流的 侵蚀基础之上的, 因此对说明岩石圈 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戴维斯将地面 的发育分为幼年期、 壮年期和老年期。 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