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它必须含有一个特定的语调或语气。语调是贯穿整个句子,用来表达思想内容或情感的 抑扬曲折的声音形式,一般将语调分为平直、曲折、降抑和高升等四种类型。每一个句子都有相对 的语调特征。在口语中,语调通常可以通过停顿、轻重、升降以及语气词等手段来表现,在书面 上,则主要通过语气词和标点符号来表达。如下面这段对话的语调及其变化就很典型。 [2]鲍其宏已经从隔壁房间过来,和侯四高坐在一起喝茶,鲍太太推门进来了。 鲍其宏说:“唉,你怎么进来了,有什么事儿? 鲍太太说:“你刚才哪儿去了? 鲍其宏说:“我呀,我陪客人在餐厅里。 鲍太太冷笑:“什么时候开始撒谎了? 鲍其宏说:“哎,你这是什么话! (陈闯《策划幸福》《芳草》) 第四,它只能存在于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句子是交际需要的产物,因此,句子的形式和作用, 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才能完成和解释。如“你真好”这个短语,在表达时可以是直接陈述,表示 肯定和感激;但也可以用来表达讽刺、挖苦,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恰好相反了。 2.句子与词或短语的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词或短语是句子的基础材料,是脱离于具体语境的静态单位。句子则是 由词、短语构成的表达单位,它必须依托于具体的语境 第二,词、短语没有特定的语调或语气,而句子一定有具体的语调或语气。因此,即便从句 法上看,一个句子可能是由一个短语构成的,但两者在表达功能、意义上仍然会有本质的不同。如 [3]“王明去上海”这个短语,从句法关系上看,是一个主谓短语,谓语又有一个述宾关系的短语 构成,意义只有一个。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上语气,句法上虽没有变化,但至少可以有这样四种言 语意义,满足四种交际目的(如果考虑重音和停顿,意义变化形式就更多了): 陈述语气,语调平缓,用于陈述事实:王明去上海(了) 祈使语气,语气下抑,用于发出指令:王明去上海! 疑问语气,语调上扬,用于提出疑问:王明去上海(啦)? 反问语气,语调曲折,用于怀疑事实:王明去上海 当然,一个词或短语并不一定加上适当的语调都能成为句子,这除了结构上的完整性外,还取 决于语音、语义和修辞等方面的条件。 第三,词、短语没有临时插入的特殊成分以及感叹词等,但句子可以有,如: [4]总之,我们的计划是详尽而周密的。 [5]你说的那本书,我已经把它买来了 [6]唉,如果准备得充分点,他们可能干得比你们还要好! 第四,因为脱离具体的语境,词、短语的表意是明确的,其意义可以直接从表层形式得到。但 句子则不同,因为句子紧密地与语境各种因素(如话题、时地、交际者等)相关,因此,一个句子 的形式意义不一定就是其实际言语意义。就是说,句子常常有言外之意。如 [7女儿(对父亲说):“爸爸,今天是星期天啦! 这个句子,除掉称呼成分,主干部分就是一个主谓结构,表示判断:对“今天”的日期进行陈 述。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女儿也许是提醒他爸爸曾经给她的许诺:星期天带她去动物园、去外婆 家,或者是给她买一件礼物…诸多意义中的某一个也许才是女儿说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意图。而 这类言外之意只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也只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理解。 习题 请用具体材料说明现代汉语语法的抽象性、层次性, 用具体材料说明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语法手段上的差异。 三、请以“好当官”、“当官好”、“当好官”、“官当好”、“官好当”为例说明汉语语序变 化的特点和作用
16 第三,它必须含有一个特定的语调或语气。语调是贯穿整个句子,用来表达思想内容或情感的 抑扬曲折的声音形式,一般将语调分为平直、曲折、降抑和高升等四种类型。每一个句子都有相对 的语调特征。在口语中,语调通常可以通过停顿、轻重、升降以及语气词等手段来表现,在书面 上,则主要通过语气词和标点符号来表达。如下面这段对话的语调及其变化就很典型。 [2]鲍其宏已经从隔壁房间过来,和侯四高坐在一起喝茶,鲍太太推门进来了。 鲍其宏说:“唉,你怎么进来了,有什么事儿?” 鲍太太说:“你刚才哪儿去了?” 鲍其宏说:“我呀,我陪客人在餐厅里。” 鲍太太冷笑:“什么时候开始撒谎了?” 鲍其宏说:“哎,你这是什么话!” (陈闯《策划幸福》《芳草》) 第四,它只能存在于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句子是交际需要的产物,因此,句子的形式和作用, 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才能完成和解释。如“你真好”这个短语,在表达时可以是直接陈述,表示 肯定和感激;但也可以用来表达讽刺、挖苦,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恰好相反了。 2.句子与词或短语的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词或短语是句子的基础材料,是脱离于具体语境的静态单位。句子则是 由词、短语构成的表达单位,它必须依托于具体的语境。 第二,词、短语没有特定的语调或语气,而句子一定有具体的语调或语气。因此,即便从句 法上看,一个句子可能是由一个短语构成的,但两者在表达功能、意义上仍然会有本质的不同。如 [3]“王明去上海”这个短语,从句法关系上看,是一个主谓短语,谓语又有一个述宾关系的短语 构成,意义只有一个。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上语气,句法上虽没有变化,但至少可以有这样四种言 语意义,满足四种交际目的(如果考虑重音和停顿,意义变化形式就更多了): 陈述语气,语调平缓,用于陈述事实:王明去上海(了)。 祈使语气,语气下抑,用于发出指令:王明去上海! 疑问语气,语调上扬,用于提出疑问:王明去上海(啦)? 反问语气,语调曲折,用于怀疑事实:王明去上海? 当然,一个词或短语并不一定加上适当的语调都能成为句子,这除了结构上的完整性外,还取 决于语音、语义和修辞等方面的条件。 第三,词、短语没有临时插入的特殊成分以及感叹词等,但句子可以有,如: [4]总之,我们的计划是详尽而周密的。 [5]你说的那本书,我已经把它买来了。 [6]唉,如果准备得充分点,他们可能干得比你们还要好! 第四,因为脱离具体的语境,词、短语的表意是明确的,其意义可以直接从表层形式得到。但 句子则不同,因为句子紧密地与语境各种因素(如话题、时地、交际者等)相关,因此,一个句子 的形式意义不一定就是其实际言语意义。就是说,句子常常有言外之意。如: [7]女儿(对父亲说):“爸爸,今天是星期天啦!” 这个句子,除掉称呼成分,主干部分就是一个主谓结构,表示判断:对“今天”的日期进行陈 述。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女儿也许是提醒他爸爸曾经给她的许诺:星期天带她去动物园、去外婆 家,或者是给她买一件礼物……诸多意义中的某一个也许才是女儿说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意图。而 这类言外之意只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也只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理解。 习题 一、请用具体材料说明现代汉语语法的抽象性、层次性。 二、请用具体材料说明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语法手段上的差异。 三、请以“好当官”、“当官好”、“当好官”、“官当好”、“官好当”为例说明汉语语序变 化的特点和作用
四、请分析下面英汉对比的文字,并从中归纳出现代汉语语法的民族性表现 The hero resistance of the democratic nations of the world to the onslaught and imposition of barbarous fascism gave World War II its fundamental character of a just war 直译:世界民主国家对野蛮的法西斯主义进攻和奴役的英勇抵抗,赋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正 义的基本性质。 五、下列语言单位中有词与短语,请用适当的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 海带一一海浪老师一一老车出尔反尔一一廉价商品 举例说明短语与句子的区别。 第二章词类分析 第一节词类划分标准 词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从表层形式看,每一个结构组合都是一个一个的词拼合而成的,但 从语法上看,其中的每一个都代表着某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词语,因此,在这里我们不能也不需要 对具体词语的语法特征进行分析,而是要求从类的角度对词在语言结构中的功能特征进行分析,并 由此将词归并成不同的类,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词类 词类是语言中存在的客观事实,我们客观而科学地加以分析既是全面认识词语语法特点本身的 需要,是语法研究的基础工作;同时,划分词类也有利于进一步揭示由词构成的更高级语言单位如 短语和句子的内部结构特点 从语法学史上看,对现代汉语词语进行语法类别的划分,采用的标准至今主要有三种。它们 是 意义标准 这一标准是传统主义语法学在分析词类时所采用的。最初时就直接将词汇意义当作了划分词类 的依据,如前面所举的《马氏文通》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王力先生早期也是这样理解词类的,如 他曾说“实词之中,每一个词都有它的理解,它们都能给予咱们一种实在的印象,所以实词也可以 称为理解成分”,而虚词“对于实物实质实情都无所指”,虚词被称为“语法成分”。现在看 来,这种理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有些词,如果从意义上看,意义的虚实很难判断,如“予 以、加以”等动词,“如何、某、什么”等代词以及副词等等。照此标准,只能将它们划归到虚词 ①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第13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
17 四、请分析下面英汉对比的文字,并从中归纳出现代汉语语法的民族性表现。 The hero resistance of the democroatic nations of the world to the onslaught and imposition of barbarous fascism gave World War II its fundamental character of a just war. 直译:世界民主国家对野蛮的法西斯主义进攻和奴役的英勇抵抗,赋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正 义的基本性质。 五、下列语言单位中有词与短语,请用适当的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 海带——海浪 老师——老车 出尔反尔——廉价商品 六、举例说明短语与句子的区别。 第二章 词类分析 第一节 词类划分标准 词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从表层形式看,每一个结构组合都是一个一个的词拼合而成的,但 从语法上看,其中的每一个都代表着某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词语,因此,在这里我们不能也不需要 对具体词语的语法特征进行分析,而是要求从类的角度对词在语言结构中的功能特征进行分析,并 由此将词归并成不同的类,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词类。 词类是语言中存在的客观事实,我们客观而科学地加以分析既是全面认识词语语法特点本身的 需要,是语法研究的基础工作;同时,划分词类也有利于进一步揭示由词构成的更高级语言单位如 短语和句子的内部结构特点。 从语法学史上看,对现代汉语词语进行语法类别的划分,采用的标准至今主要有三种。它们 是: 一、 意义标准 这一标准是传统主义语法学在分析词类时所采用的。最初时就直接将词汇意义当作了划分词类 的依据,如前面所举的《马氏文通》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王力先生早期也是这样理解词类的,如 他曾说“实词之中,每一个词都有它的理解,它们都能给予咱们一种实在的印象,所以实词也可以 称为理解成分”,①而虚词“对于实物实质实情都无所指”,虚词被称为“语法成分”。②现在看 来,这种理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有些词,如果从意义上看,意义的虚实很难判断,如“予 以、加以”等动词,“如何、某、什么”等代词以及副词等等。照此标准,只能将它们划归到虚词 ①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第 13 页,商务印书馆,1985 年。 ②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第 14 页,商务印书馆,1985 年
里,但它们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与连词、介词等有很大区别。因此,将词汇意义的虚实作为 判断依据,不能很好地解释事实,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将意义理解为一类词所具有的能反映其成员共性的类别意义,我们认为,意义标准 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词语的具体意义可以千差万别,但某一类词的成员之间在其反映客观对象 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相同和相似的属性,如“走、说、笑、教学、制造、战斗、养育”等词,都是 描写人或其他动物动作的,而“美丽、大方、小、长、雪白”等都是描写人或事物的属性与状态 的,等等。词语的这种属性既是语言对客观事实的忠实反映,也表现了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的一种 逻辑需要。但词类是语法层面的特点的反映,它更侧重于结构的需要,所以有时候意义相同(近) 的词,在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如“突然”与“忽然”,它们意义可以说完全相同,但在结构中的 特点却有很大区别,如将两者归为一类,就不能完整地揭示词语本身的语法属性。而且,所谓词语 的类别意义也同样存在界限难以化清的问题,如“很、非常、极”等词与“难道、究竟、莫非”等 词,现在都将它们归为副词,但其类别意义是什么呢?在意义上有什么共同性吗?因此,词语的类 别或概括意义也不能成为主要依据,但可以为我们划分词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形态标准 形态就是能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依据形态划分词类就是指按照能够体现某种语法 意义和价值的形式特征来划分词的语法类别。这种标准产生于对西方形态特征比较明显的印欧语言 的词类分析。如在英语中归纳名词时,可以这样确定其特征:有“数”的变化形式。无论规则与 否,任何名词在语言结构中一定有数的变化形式,或单数,或复数,我们仅据此便可将所有名词从 众多的词中剥离出来。又如动词,一定有“时”的形态变化。任何一个动词,只要进入句子,它 定处于某个“时”的状态,或现在时,或过去时,或将来时等,因此,完全可以根据句中词语外形 的变化类型来辨认词语及其类别。在现代汉语中形态标准有没有作用呢?经过考察,我们发现,这 标准也有一定的意义: 词缀形式就是一种可以用来鉴定某些词类的形式特征。如一般来说,以“老”作前缀构成的 词,都是名词,像:老师、老虎、老鹰、老鼠、老板、老婆、老表· 以“子”作后缀构成的 词,也都是名词,如:桌子、椅子、帘子、扇子、瓶子、粽子……;以“化”作后缀构成的词, 般为动词,如:绿化、风化、火化、沙化、恶化、城市化……;以“气”作后缀的词,一般为形容 词,如:神气、阔气、洋气、土气… 我们也可以通过词语的重叠形式特征来确定一部分词的类别。如单音节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 重叠成AA'式,如走走、说说与大大、瘦瘦(的)。但如果AA的声调相同,则A一定为形容词 如果A读轻声,那么A一定为动词。又如双音节动词只有ABAB式,如“学习”重叠成“学习学 习”。而能够重叠成ABB形式的一般为形容词,如“热闹”重叠成“热热闹闹”。当然,形容词 也可以有重叠形式ABA'B',但语音特征与动词重叠形式并不相同,那就是A'B'读轻声的应为动 词,如上面的“学习学习”例中后一个“学习”应对轻声,读原来声调的应为形容词,如“乌黑乌 黑”中后一个“乌黑”一定是原来的声调。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形态标准也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如果将形态标准确立为主要 的依据,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有些形态的周遍性质不强,如以“化”为词缀的词不一定都是动 词,像“僵化”就是形容词。以“气”作后缀的词也可以是名词,如:“傻气、呆气”等等。其 次,现代汉语词语中更多的是没有特殊形态标志的成分,该如何判定其词类呢?可见,形态标准对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来说,也只能作为辅助依据 、功能标准 这里的功能是指语法功能,所谓语法功能是指词语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岀来的所有语法特点的 总和。实际上,功能标准就是词语的语法作用特点,如“电脑”类的词语,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不 受副词修饰,能跟介词组合,还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我们可以依据词语有没有以上这几个
18 里,但它们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与连词、介词等有很大区别。因此,将词汇意义的虚实作为 判断依据,不能很好地解释事实,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将意义理解为一类词所具有的能反映其成员共性的类别意义,我们认为,意义标准 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词语的具体意义可以千差万别,但某一类词的成员之间在其反映客观对象 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相同和相似的属性,如“走、说、笑、教学、制造、战斗、养育”等词,都是 描写人或其他动物动作的,而“美丽、大方、小、长、雪白”等都是描写人或事物的属性与状态 的,等等。词语的这种属性既是语言对客观事实的忠实反映,也表现了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的一种 逻辑需要。但词类是语法层面的特点的反映,它更侧重于结构的需要,所以有时候意义相同(近) 的词,在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如“突然”与“忽然”,它们意义可以说完全相同,但在结构中的 特点却有很大区别,如将两者归为一类,就不能完整地揭示词语本身的语法属性。而且,所谓词语 的类别意义也同样存在界限难以化清的问题,如“很、非常、极”等词与“难道、究竟、莫非”等 词,现在都将它们归为副词,但其类别意义是什么呢?在意义上有什么共同性吗?因此,词语的类 别或概括意义也不能成为主要依据,但可以为我们划分词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形态标准 形态就是能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依据形态划分词类就是指按照能够体现某种语法 意义和价值的形式特征来划分词的语法类别。这种标准产生于对西方形态特征比较明显的印欧语言 的词类分析。如在英语中归纳名词时,可以这样确定其特征:有“数”的变化形式。无论规则与 否,任何名词在语言结构中一定有数的变化形式,或单数,或复数,我们仅据此便可将所有名词从 众多的词中剥离出来。又如动词,一定有“时”的形态变化。任何一个动词,只要进入句子,它一 定处于某个“时”的状态,或现在时,或过去时,或将来时等,因此,完全可以根据句中词语外形 的变化类型来辨认词语及其类别。在现代汉语中形态标准有没有作用呢?经过考察,我们发现,这 一标准也有一定的意义: 词缀形式就是一种可以用来鉴定某些词类的形式特征。如一般来说,以“老”作前缀构成的 词,都是名词,像:老师、老虎、老鹰、老鼠、老板、老婆、老表……;以“子”作后缀构成的 词,也都是名词,如:桌子、椅子、帘子、扇子、瓶子、粽子……;以“化”作后缀构成的词,一 般为动词,如:绿化、风化、火化、沙化、恶化、城市化……;以“气”作后缀的词,一般为形容 词,如:神气、阔气、洋气、土气…… 我们也可以通过词语的重叠形式特征来确定一部分词的类别。如单音节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 重叠成 AA,式,如走走、说说与大大、瘦瘦(的)。但如果 A , A 的声调相同,则 A 一定为形容词, 如果 A ,读轻声,那么 A 一定为动词。又如双音节动词只有 ABA, B ,式,如“学习”重叠成“学习学 习”。而能够重叠成 AABB 形式的一般为形容词,如“热闹”重叠成“热热闹闹”。当然,形容词 也可以有重叠形式 ABA, B ,,但语音特征与动词重叠形式并不相同,那就是 A , B ,读轻声的应为动 词,如上面的“学习学习”例中后一个“学习”应对轻声,读原来声调的应为形容词,如“乌黑乌 黑”中后一个“乌黑”一定是原来的声调。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形态标准也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如果将形态标准确立为主要 的依据,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有些形态的周遍性质不强,如以“化”为词缀的词不一定都是动 词,像“僵化”就是形容词。以“气”作后缀的词也可以是名词,如:“傻气、呆气”等等。其 次,现代汉语词语中更多的是没有特殊形态标志的成分,该如何判定其词类呢?可见,形态标准对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来说,也只能作为辅助依据。 三、功能标准 这里的功能是指语法功能,所谓语法功能是指词语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所有语法特点的 总和。实际上,功能标准就是词语的语法作用特点,如“电脑”类的词语,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不 受副词修饰,能跟介词组合,还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我们可以依据词语有没有以上这几个
主要功能将“电脑”这一类的词语从词语库中剥离出来。具体地说,功能标准可以从两个方面去 1.词语是否具有独立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有些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如“课桌”可以单 独作主语、宾语,“漂亮”可以单独作谓语、定语,“非常”可以单独作状语;但有些词则不能单 独充当句法成分,如“关于”、“的”等类的词就必须附着在其它词前或后,共同充当句法成分 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将现代汉语的词分为两大类: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实词和不能单 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一虚词。 2.词语具有何种组合能力。所谓组合能力,就是指词语在与其它词语组合时所表现出来的搭 配反应特点。不同的词语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时在搭配反应上也有不同的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 句子并不是任何几个词语随便排列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了的道理。如“高级”可以修饰“轿车”类 语,可以受“非常”类词语修饰,还可以放在“主意”后对它进行陈述,但“高等”虽然在意义上 与“高级”接近,但它却只有其中的一个特点,即能修饰“学校”、“法院”类词语前。从这些 组合特点来看,我们便可判断“高级”与“高等”应该分属不同的词类。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 对实词进行下位划分,从而得到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次类: 将虚词划分为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次类;叹词和拟声词因为独具特点而单列为特殊词类 叹词能独立成句,如出现在句中,则不与其它成分构成直接语法关系;拟声词也具有叹词的上述特 点,但不同的是,它还能在句中充当语法成分。(各类具体特点见下一节详述) 词类划分图示: 按能否独立充当句法成分划分为:→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区别词、代词、数词、量词 词语{ 虚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 叹词、拟声词 按词有何种组合能力将实词和虚词分为介 通过对三种划分标准的分析,我们觉得对现代汉语而言,语法功能标准是最具有解释力的,也 能较为彻底地对汉语词性进行穷尽而科学地分析和归纳。因为现代汉语的词语属性少有外在形态表 现,我们只能将它们所执行的职能作为分析的依据,就像对社会上的人进行职业的分类一样。由于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特定的职业服装,我们就不能按照着装形式进行分类,但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职 责或功能,这就是我们分类的最可靠的依据。当然,如果某些职业有它的特定着装,我们也不妨将 这一形式作为依据,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像划分词类时,我们也可以凭借上面所分析的词缀 形式与重叠形式特征对词语所属类别进行归纳。而意义则可以为我们划分词类提供逻辑上的导引, 因为对大多数同类词语来说,其意义也具有共同的类别属性 因此,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功能标准是最重要最客观的依据,按照它完全可以将现代汉语的 词进行语法上的分类。而形态和意义也并不一定要完全抛弃,它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作为辅助标准 来运用。 第二节实词的语法特点 实词的语法特点是,能够独立地充当句法成分,绝大部分实词在结构组合中,位置也相对灵 活。实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具体到各种词,它们在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上也是有很大差别 的,有的主要做主语、宾语,这样的实词称体词,如名词、数词和名量词等;有的则主要做谓语 经常受副词修饰,这样的词称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等:有的则只能做修饰成分,这些词称做加 词,包括区别词和副词。 下面我们将简略地介绍现代汉语中实词的语法特点 (一)名词 1.从意义上看,名词一般都是记录、反映人、事物、现象的名称的词。但根据逻辑上的差
19 主要功能将“电脑”这一类的词语从词语库中剥离出来。具体地说,功能标准可以从两个方面去 看: 1.词语是否具有独立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有些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如“课桌”可以单 独作主语、宾语,“漂亮”可以单独作谓语、定语,“非常”可以单独作状语;但有些词则不能单 独充当句法成分,如“关于”、“的”等类的词就必须附着在其它词前或后,共同充当句法成分。 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将现代汉语的词分为两大类: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实词和不能单 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虚词。 2.词语具有何种组合能力。所谓组合能力,就是指词语在与其它词语组合时所表现出来的搭 配反应特点。不同的词语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时在搭配反应上也有不同的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 句子并不是任何几个词语随便排列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了的道理。如“高级”可以修饰“轿车”类词 语,可以受“非常”类词语修饰,还可以放在“主意”后对它进行陈述,但“高等”虽然在意义上 与 “高级”接近,但它却只有其中的一个特点,即能修饰“学校”、“法院”类词语前。从这些 组合特点来看,我们便可判断“高级”与“高等”应该分属不同的词类。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 对实词进行下位划分,从而得到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次类; 将虚词划分为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次类;叹词和拟声词因为独具特点而单列为特殊词类: 叹词能独立成句,如出现在句中,则不与其它成分构成直接语法关系;拟声词也具有叹词的上述特 点,但不同的是,它还能在句中充当语法成分。(各类具体特点见下一节详述)。 词类划分图示: 按能否独立充当句法成分划分为:→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区别词、代词、数词、量词 词语 →虚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 叹词、拟声词 按词有何种组合能力将实词和虚词分为__ _ 通过对三种划分标准的分析,我们觉得对现代汉语而言,语法功能标准是最具有解释力的,也 能较为彻底地对汉语词性进行穷尽而科学地分析和归纳。因为现代汉语的词语属性少有外在形态表 现,我们只能将它们所执行的职能作为分析的依据,就像对社会上的人进行职业的分类一样。由于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特定的职业服装,我们就不能按照着装形式进行分类,但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职 责或功能,这就是我们分类的最可靠的依据。当然,如果某些职业有它的特定着装,我们也不妨将 这一形式作为依据,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像划分词类时,我们也可以凭借上面所分析的词缀 形式与重叠形式特征对词语所属类别进行归纳。而意义则可以为我们划分词类提供逻辑上的导引, 因为对大多数同类词语来说,其意义也具有共同的类别属性。 因此,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功能标准是最重要最客观的依据,按照它完全可以将现代汉语的 词进行语法上的分类。而形态和意义也并不一定要完全抛弃,它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作为辅助标准 来运用。 第二节 实词的语法特点 实词的语法特点是,能够独立地充当句法成分,绝大部分实词在结构组合中,位置也相对灵 活。实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具体到各种词,它们在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上也是有很大差别 的,有的主要做主语、宾语,这样的实词称体词,如名词、数词和名量词等;有的则主要做谓语, 经常受副词修饰,这样的词称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等;有的则只能做修饰成分,这些词称做加 词,包括区别词和副词。 下面我们将简略地介绍现代汉语中实词的语法特点。 (一)名词 1.从意义上看,名词一般都是记录、反映人、事物、现象的名称的词。但根据逻辑上的差
异,名词可以有个体与集体、具体与抽象等的区别。如: 房子、国家(个体);车辆、人民(集体)脑袋、电灯(具体);意识、精神(抽象 2.从语法功能上看,名词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但集体名词例外,因为它们本身就包含了总和的意义,因此,可 以说“一辆车”,不说“一部车辆”。另外,指人名词可以加词尾“们”表示约数,如“同学 们”、“女人们”等,其它名词在特殊语体中也可加词尾“们”表约数,如“别了,可爱的小草和 小树们!”但无论哪种情形的名词,在加了词尾“们”后,前面就不再受表确定数目的数量词修饰 (2)不能受副词修饰。但有以下几种例外:第一,在一些固定格式中,名词可以受副词修 饰,如“人不人,鬼不鬼”、“上不上,下不下”等。此类情况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必须处于 A不A',B不B'”对称格式中,且“不”前后也呈对称状;在A'′、B前可以加上“像”或 “是”之类的动词:整句的意义表示类比。第二,在方位名词、处所名词前,可以有副词,如“最 上面、最左边、最前线”等。这些因为,这些名词所表示的方位、处所是相对的,具有一定的空间 伸缩性,也就是说在意义上含有空间程度弹性,因此,虽然它们接受副词修饰在词性上有违法则, 但意义上却可以接受。第三,修辞语境中,名词可以违规受副词修饰,并产生超常的表达效果,如 你太阿Q了!”、“我知觉地认定鲁迅是非常中国的现象,非常中国的人物,非常中国的英 雄。”(王蒙,《大师小议》,《南方周末》2001年1月18日) (3)可以置于介词后,构成介词短语。如“对于小说,几十年来他始终喜欢看”、“在祖 国,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脚印”等等 (4)可以做主语、宾语,有时也可以做定语 (5)有些名词如时间、处所名词等可以直接做判断句里的谓语。如“今天星期一”、“他祖 籍浙江”等。 (6)其中时间、方位、处所类名词还可以直接修饰动词,做状语。如“我们明天去吧”、 “小王里外都找了个遍”、“欢迎北京来的朋友”等。 3.从形态上看,部分名词有这样的特征: (1)有词缀-子、-头、老一等。 (2)有些单音节名词重叠,表示“每(个)x”,强调数量多,如:“年年都是大丰收 人人都很快乐”等等 (二)动词 1.从意义上看,动词一般都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变化等意义的词,因此,动词又可以分为: (1)动作、变化动词,如:走、来、上、运输、命令、消失、出现、发展等。 (2)心理动词,如:思念、喜爱、憎恨等 (3)判断动词,是。 (4)能愿动词,如:应(该)、能(够)、可以愿(意)等。 (5)类比动词,如:像、似、如、仿佛等 (6)称述动词,如:姓、称、认为等。 (7)形式动词,如:予以加以给以等 2.从功能上说,动词主要的特点有 (1)可以受不同副词修饰。如含有动作意味的词,可以受“不”和“没(有)”的修饰,如 不(没有)来”等;但判断、类比、能愿、称述等类动词多能受“不”修饰,极少受“没有”修 饰,如“不是(像、能、姓)”等:心理及部分类比动词可直接受“很”或“非常”修饰,如“很 想 非常思念”等,其它类动词则没有这一能力
20 异,名词可以有个体与集体、具体与抽象等的区别。如: 房子、国家(个体);车辆、人民(集体) 脑袋、电灯(具体);意识、精神(抽象) 2.从语法功能上看,名词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但集体名词例外,因为它们本身就包含了总和的意义,因此,可 以说“一辆车”,不说“一部车辆”。另外,指人名词可以加词尾“们”表示约数,如“同学 们”、“女人们”等,其它名词在特殊语体中也可加词尾“们”表约数,如“别了,可爱的小草和 小树们!”但无论哪种情形的名词,在加了词尾“们”后,前面就不再受表确定数目的数量词修饰 了。 (2)不能受副词修饰。但有以下几种例外:第一,在一些固定格式中,名词可以受副词修 饰,如“人不人,鬼不鬼”、“上不上,下不下”等。此类情况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必须处于 “A 不 A ,,B 不 B ,”对称格式中,且“不”前后也呈对称状;在 A , 、B , 前可以加上“像”或 “是”之类的动词;整句的意义表示类比。第二,在方位名词、处所名词前,可以有副词,如“最 上面、最左边、最前线”等。这些因为,这些名词所表示的方位、处所是相对的,具有一定的空间 伸缩性,也就是说在意义上含有空间程度弹性,因此,虽然它们接受副词修饰在词性上有违法则, 但意义上却可以接受。第三,修辞语境中,名词可以违规受副词修饰,并产生超常的表达效果,如 “你太阿 Q 了!”、“我知觉地认定鲁迅是非常中国的现象,非常中国的人物,非常中国的英 雄。”(王蒙,《大师小议》,《南方周末》2001 年 1 月 18 日) (3)可以置于介词后,构成介词短语。如“对于小说,几十年来他始终喜欢看”、“在祖 国,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脚印”等等。 (4)可以做主语、宾语,有时也可以做定语。 (5)有些名词如时间、处所名词等可以直接做判断句里的谓语。如“今天星期一”、“他祖 籍浙江”等。 (6)其中时间、方位、处所类名词还可以直接修饰动词,做状语。如“我们明天去吧”、 “小王里外都找了个遍”、“欢迎北京来的朋友”等。 3.从形态上看,部分名词有这样的特征: (1)有词缀-子、-头、老-等。 (2)有些单音节名词重叠,表示“每(个)x”,强调数量多,如:“年年都是大丰收”、 “人人都很快乐”等等。 (二)动词 1.从意义上看,动词一般都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变化等意义的词,因此,动词又可以分为: (1)动作、变化动词,如:走、来、上、运输、命令、消失、出现、发展等。 (2)心理动词,如:思念、喜爱、憎恨等。 (3)判断动词,是。 (4)能愿动词,如:应(该)、能(够)、可以、愿(意)等。 (5)类比动词,如:像、似、如、仿佛等。 (6)称述动词,如:姓、称、认为等。 (7)形式动词,如:予以、加以、给以等。 2.从功能上说,动词主要的特点有: (1)可以受不同副词修饰。如含有动作意味的词,可以受“不”和“没(有)”的修饰,如 “不(没有)来”等;但判断、类比、能愿、称述等类动词多能受“不”修饰,极少受“没有”修 饰,如“不是(像、能、姓)”等;心理及部分类比动词可直接受“很”或“非常”修饰,如“很 想”、“非常思念”等,其它类动词则没有这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