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 RIaeO R E China-pub, co M 下载 系统电缆 11.1.54干线电缆可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方法 点对点端接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接合方法,干线子系统每根干线电缆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楼 层和交接间 分支递减端接是用1根大容量干线电缆足以支持若干个交接间或若干楼层的通信容量,经 过电缆接头保护箱分出若干根小电缆,它们分别延伸到每个交接间或每个楼层,并端接于目的 地的连接硬件 而电缆直接连接方法是特殊情况使用的技术。一种情况是一个楼层的所有水平端接都集中 在干线交接间,另一种情况是二级交接间太小,在干线交接间完成端接。 11.1.5.5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话音电缆连至设备间,把 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 不同路由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11.1.6设备间子系统 11.16.1设备间是在每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 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 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 设备间系统的电话、数据、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宜设置在一个房内。必要时, 可以分别设置,但程控电话交换机及计算机主机房离设备间的距离不宜太远 11.1.6.2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11.1.6.3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内容,综合考虑 确定。 11.1.7管理子系统 1.1.7.1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子系统应由交换间的配线设备 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他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交换间使得有可能安排或重新安排路由,因 而通信线路能够延续到连接建筑物内部的各个信息插座,从而实现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 11.1.7.2管理子系统宜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 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 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 单点管理位于设备间里面的交换机附近,通过线路不进行跳线管理,直接连至用户间或服 务接线间里面的第二个接线交接区。双点管理除交接间外,还设置二个可管理的交接。双交接 为经过二级交接设备,在每个交接区实现线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场之间接上跨接线或插接 线,这些色标用来分别标明该场是干线电缆、配线电缆或设备端接点。这些场通常分别分配给 指定的接线块,而接线块则按垂直或水平结构进行排列。 11.1.7.3交接区应有良好的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面积、区号、起始点和功能 等标志 综合布线系统使用了三种标记:电缆标记、场标记和插入标记。其中插入标记最常用。这 些标记通常是硬纸片或其他方式,由安装人员在需要时取下来使用。 111.74交接间及二级交接间的本线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系统电缆。 11.1.5.4 干线电缆可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方法。 点对点端接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接合方法,干线子系统每根干线电缆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楼 层和交接间。 分支递减端接是用1根大容量干线电缆足以支持若干个交接间或若干楼层的通信容量,经 过电缆接头保护箱分出若干根小电缆,它们分别延伸到每个交接间或每个楼层,并端接于目的 地的连接硬件。 而电缆直接连接方法是特殊情况使用的技术。一种情况是一个楼层的所有水平端接都集中 在干线交接间,另一种情况是二级交接间太小,在干线交接间完成端接。 11.1.5.5 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话音电缆连至设备间,把 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 不同路由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11.1.6 设备间子系统 11.1.6.1 设备间是在每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 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 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 设备间系统的电话、数据、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宜设置在一个房内。必要时, 可以分别设置,但程控电话交换机及计算机主机房离设备间的距离不宜太远。 11.1.6.2 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11.1.6.3 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内容,综合考虑 确定。 11.1.7 管理子系统 11.1.7.1 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子系统应由交换间的配线设备、 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他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交换间使得有可能安排或重新安排路由,因 而通信线路能够延续到连接建筑物内部的各个信息插座,从而实现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 11.1.7.2 管理子系统宜采用单点管理双交接。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 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 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 单点管理位于设备间里面的交换机附近,通过线路不进行跳线管理,直接连至用户间或服 务接线间里面的第二个接线交接区。双点管理除交接间外,还设置二个可管理的交接。双交接 为经过二级交接设备,在每个交接区实现线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场之间接上跨接线或插接 线,这些色标用来分别标明该场是干线电缆、配线电缆或设备端接点。这些场通常分别分配给 指定的接线块,而接线块则按垂直或水平结构进行排列。 11.1.7.3 交接区应有良好的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面积、区号、起始点和功能 等标志。 综合布线系统使用了三种标记:电缆标记、场标记和插入标记。其中插入标记最常用。这 些标记通常是硬纸片或其他方式,由安装人员在需要时取下来使用。 11.1.7.4 交接间及二级交接间的本线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348计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 下载
aopub.comusPetgmmtRerlWE349 111.7.5交接设备连接方式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I)对楼层上的线路较少进行修改、移位或重新组合时,宜使用夹接线方式 2)在经常需要重组线路时宜使用插接线方式 1.1.76在交接场之间应留出空间,以便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 11.1.8建筑群子系统 11.1.8.1建筑群子系统由二个及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 布线系统,其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CD)组成建筑群子系统。 11.1.8,2建筑群子系统宜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应遵循电话管 道和人孔的各项设计规定。此外安装时至少应予留1~2个备用管孔,以供扩充之用。 l1.1.8.3建筑群子系统采用直埋沟内敷设时,如果在同一沟内埋入了其他的图像、监控电 缆,应设立明显的共用标志 11.184电话局来的电缆应进入一个阻燃接头箱,再接至保护装置 11.1.8.5对于11.1.8.1、1182、11.18.3建筑群子系统电缆敷设方式的优缺点如表11-15所示。 表11-15电缆敷设方式 管道内 提供最佳的机械保护,任何时候都可以敷设电 挖沟,开管道,建入孔的初次 缆,电缆的敷设,扩充都很容易,能保持道路和 投资较高 建筑物的外貌整齐 提供某种程度的机械保护,保持道路和建筑物的 扩容和更换电缆时会破坏道路 外貌整齐,初次投资较低 和建筑物的外貌整齐 架空 如果本来有电杆,则成本最低 没有提供机械保护,安全性差 影响建筑物美观 11.19光缆传输系统 11.1.9.1当综合布线系统需要一个建筑群之间的长距离线路传输,建筑内线路将电话、计 算机、集线器、专用交换机和其他信息系统组成高速率网络,或者外界与其他网络特别与电力 电缆网络一起敷设电抗电磁干扰要求时宜采用光缆数字复用设备作为传输媒介。光缆传输系统 应能满足建筑与建筑群环境对电话、数据、计算机、电视等综合传输要求,当用于计算机局域 网络时,宜采用多模光缆:作为公用电话或数据网的一部分时,宜采用单模光缆 光缆传输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传输更多的信息量,适合大规模的综合布线系统使用。 目前已能提供实用的光缆传输设备、器件及光缆。 综合布线系统,综合话音、数据、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多种信息系统,使用光缆可增长 传输距离,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光缆和铜缆组成的集成分布网路系统。光缆传输系统可组成抗 电磁干扰的网路 般多模光缆适用于短距离的计算机局域网络,如果用于公用电话网或数据网时,由于, 长距离传输光缆都采用单模光纤,为了连接方便,综合布线的光缆系统应与公用电话网或数据 网采用相适应规格的光缆系统为好 11.1.9.2综合布线系统的交接硬件采用光缆部件时,设备间可作为光缆主交接场的设置地 。干线光缆从这个集中的端接和进出口点出发延伸到其他楼层,在各楼层经过光缆及连接裝 置沿水平方向分布光缆
11.1.7.5 交接设备连接方式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楼层上的线路较少进行修改、移位或重新组合时,宜使用夹接线方式; 2) 在经常需要重组线路时宜使用插接线方式。 11.1.7.6 在交接场之间应留出空间,以便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 11.1.8 建筑群子系统 11.1.8.1 建筑群子系统由二个及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 布线系统,其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 C D)组成建筑群子系统。 11.1.8.2 建筑群子系统宜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应遵循电话管 道和人孔的各项设计规定。此外安装时至少应予留 1~2个备用管孔,以供扩充之用。 11.1.8.3 建筑群子系统采用直埋沟内敷设时,如果在同一沟内埋入了其他的图像、监控电 缆,应设立明显的共用标志。 11.1.8.4 电话局来的电缆应进入一个阻燃接头箱,再接至保护装置。 11 . 1 . 8 . 5 对于11 . 1 . 8 . 1、11 . 1 . 8 . 2、11 . 1 . 8 . 3建筑群子系统电缆敷设方式的优缺点如表11 - 1 5所示。 表11-15 电缆敷设方式 方 式 优 点 缺 点 管道内 提供最佳的机械保护,任何时候都可以敷设电 挖沟,开管道,建入孔的初次 缆,电缆的敷设,扩充都很容易,能保持道路和 投资较高 建筑物的外貌整齐 直埋 提供某种程度的机械保护,保持道路和建筑物的 扩容和更换电缆时会破坏道路 外貌整齐,初次投资较低 和建筑物的外貌整齐 架空 如果本来有电杆,则成本最低 没有提供机械保护,安全性差, 影响建筑物美观 11.1.9 光缆传输系统 11.1.9.1 当综合布线系统需要一个建筑群之间的长距离线路传输,建筑内线路将电话、计 算机、集线器、专用交换机和其他信息系统组成高速率网络,或者外界与其他网络特别与电力 电缆网络一起敷设电抗电磁干扰要求时宜采用光缆数字复用设备作为传输媒介。光缆传输系统 应能满足建筑与建筑群环境对电话、数据、计算机、电视等综合传输要求,当用于计算机局域 网络时,宜采用多模光缆;作为公用电话或数据网的一部分时,宜采用单模光缆。 光缆传输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传输更多的信息量,适合大规模的综合布线系统使用。 目前已能提供实用的光缆传输设备、器件及光缆。 综合布线系统,综合话音、数据、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多种信息系统,使用光缆可增长 传输距离,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光缆和铜缆组成的集成分布网路系统。光缆传输系统可组成抗 电磁干扰的网路。 一般多模光缆适用于短距离的计算机局域网络,如果用于公用电话网或数据网时,由于, 长距离传输光缆都采用单模光纤,为了连接方便,综合布线的光缆系统应与公用电话网或数据 网采用相适应规格的光缆系统为好。 11.1.9.2 综合布线系统的交接硬件采用光缆部件时,设备间可作为光缆主交接场的设置地 点。干线光缆从这个集中的端接和进出口点出发延伸到其他楼层,在各楼层经过光缆及连接装 置沿水平方向分布光缆。 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49 下载
350 Bear A R ER k Chinapub. coM 下载 1.1.9.3光缆传输系统应使用标准单元光缆连接器,连接器可端接于光缆交接单元,陶瓷头 的连接应保证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4dB。塑料头的连接器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5 对于陶瓷头的STI连接器,每1000次重新连接所引起的衰减变化量小于0.2dB。对于塑料 头的STI连接器,每200次重新连接所引起的衰减变化量小于0.2dB 无论是那种型号的STI连接器,安装一个连接器所需的平均时间约为16分钟。但同时安装 12个ST连接器,则每个连接器的平均安装时间为6分钟。 1194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光纤直径625μm而光纤包层直径125μum的缓变增强型多模光 缆,标称波长为850nm或1300nm:也可采用标称波长为13l0nm或1550nm的单模光缆。 建筑物内综合布线一般用多模光缆。单模光缆一般用于长距离传输 11.1.9.5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数字系列比特率、数字接口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PDH数字系列比特率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GB4110—83《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系列》 的规定,如表11-16。 表11-16系列比特率 数字系列等级 基群 二次群 三次群 四次群 标称比特率(kbps) 2048 8448 34368 139264 2)数字接口的比特率偏差、脉冲波形特性、码型、输入与输出规范等,应符合国家标准 GB7611一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的规定, 11.1.96光缆传输系统宜采用松套式或骨架式光纤束合光缆,也可采用带状光纤光缆 11.197光缆传输系统中标准光缆连接装置硬件交接设备,除应支持连接器外,还应直接 支持束合光缆和跨接线光缆 11.1.9.8各种光缆的接续应采用通用光缆盒,为束合光缆、带状光缆或跨接线光缆的接合 处提供可靠的连接和保护外壳。通用光缆盒提供的光缆入口应能同时容纳多根建筑物光缆。 光缆和铜缆一样也有铠装、普通和填充等类型。 当带状光缆与带状光缆互联时,就必须使用陈列接合连接器。如果一根带状光缆中的光缆 要与一根室内非带状光缆互联,应使用增强型转换接合连接器 11.1.99光缆布线网路可以安装于一建筑物或建筑群环境中,而且可以支持在最初设计阶 段没有明确的各种宽带通信服务。这样的布线系统可以用作独立的局域网(LAN)或会议电视、 监视电视等局部图象传输网,也可连接到公用电话网, 11.110电源、防护及接地 11.1.10.1电源 1)设备间内安放计算机主机时,应按照计算机主机电源要求进行工程设计。 2)设备间内安放程控用户交换机时应按照《工业企业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 CECS09:89进行工程设计 3)设备间、交接间应用可靠的交流220V、50H电源供电 设备间应有可靠交流电源供电,不要用邻近的照明开关来控制这些电源插座,减少偶然断 电事故发生。 11.1.10.2电气防护及接地 1.综合布线网络在遇有下列情况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1)在大楼内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不能保持安全间隔时:
11.1.9.3 光缆传输系统应使用标准单元光缆连接器,连接器可端接于光缆交接单元,陶瓷头 的连接应保证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 . 4 d B。塑料头的连接器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 . 5 d B。 对于陶瓷头的S T I I连接器,每1 0 0 0次重新连接所引起的衰减变化量小于 0 . 2 d B。对于塑料 头的S T I I连接器,每2 0 0次重新连接所引起的衰减变化量小于0 . 2 d B。 无论是那种型号的S T I I连接器,安装一个连接器所需的平均时间约为 1 6分钟。但同时安装 1 2个S T I I连接器,则每个连接器的平均安装时间为6分钟。 11.1.9.4 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光纤直径6 2 . 5 µ m 而光纤包层直径1 2 5 µ m 的缓变增强型多模光 缆,标称波长为8 5 0 n m或1 3 0 0 n m;也可采用标称波长为1 3 1 0 n m或1 5 5 0 n m的单模光缆。 建筑物内综合布线一般用多模光缆。单模光缆一般用于长距离传输。 11.1.9.5 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数字系列比特率、数字接口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PDH数字系列比特率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 G B 4 11 0—8 3《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系列》 的规定,如表11 - 1 6。 表11-16 系列比特率 数字系列等级 基群 二次群 三次群 四次群 标称比特率(k b p s) 2 0 4 8 8 4 4 8 3 4 3 6 8 1 3 9 2 6 4 2) 数字接口的比特率偏差、脉冲波形特性、码型、输入与输出规范等,应符合国家标准 G B 7 6 11—8 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的规定。 11.1.9.6 光缆传输系统宜采用松套式或骨架式光纤束合光缆,也可采用带状光纤光缆。 11.1.9.7 光缆传输系统中标准光缆连接装置硬件交接设备,除应支持连接器外,还应直接 支持束合光缆和跨接线光缆。 11.1.9.8 各种光缆的接续应采用通用光缆盒,为束合光缆、带状光缆或跨接线光缆的接合 处提供可靠的连接和保护外壳。通用光缆盒提供的光缆入口应能同时容纳多根建筑物光缆。 光缆和铜缆一样也有铠装、普通和填充等类型。 当带状光缆与带状光缆互联时,就必须使用陈列接合连接器。如果一根带状光缆中的光缆 要与一根室内非带状光缆互联,应使用增强型转换接合连接器。 11.1.9.9 光缆布线网路可以安装于一建筑物或建筑群环境中,而且可以支持在最初设计阶 段没有明确的各种宽带通信服务。这样的布线系统可以用作独立的局域网(L A N)或会议电视、 监视电视等局部图象传输网,也可连接到公用电话网。 11.1.10 电源、防护及接地 11.1.10.1 电源 1) 设备间内安放计算机主机时,应按照计算机主机电源要求进行工程设计。 2) 设备间内安放程控用户交换机时应按照《工业企业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 C E C S 0 9:8 9进行工程设计。 3) 设备间、交接间应用可靠的交流2 2 0 V、5 0 H z电源供电。 设备间应有可靠交流电源供电,不要用邻近的照明开关来控制这些电源插座,减少偶然断 电事故发生。 11.1.10.2 电气防护及接地 1. 综合布线网络在遇有下列情况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1) 在大楼内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不能保持安全间隔时: 350计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 下载
apub.commIlEFeMShsHXehE351 1)配电箱和配电网产生的高频干扰 2)大功率电动机电火花产生的谐波干扰。 3)荧光灯管,电子启动器。 4)开关电源 5)电话网的振铃电流。 6)信息处理设备产生的周期性脉冲。 (2)在大楼外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处于较高电磁场强度的环境: 1)雷达 2)无线电发射设备。 3)移动电话基站 4)高压电线 5)电气化铁路。 6)雷击区。 (3)周围环境的干扰信号场强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平超过下列规定时: 1)对于计算机局域网,引入10kHz至600MHz以下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IV/m:600MHz 至28GH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5V/m 2)对于电信终端设备,通过信号、直流或交流等引入线引入RFO.15MHz至80MHz的干扰 信号,其场强为3V,(幅度调制80%,IkHz)。 3)具有模拟/数字终端接口的终端设备,提供电话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表11-17的 表11-17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频率范围(MHz) 噪声信号限值(dBm) 0.15~30 30~89 890~915 915~1000 200 注:①噪声电平超过-40dBm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 当终端设备提供声学接口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表1-18的规定: 表11-18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频率范围(MHz) 噪声信号限值(dBm) 0.15~30 基准电平 基准电平+20dB 基准电平 915~1000 准电平+20dB 注:①A噪声电平超过基准电平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 ②基准电平的特性:1kHz-40dBm的正弦信号 4)ISDN的初级接入设备的附加要求是在10秒测试周期内,帧行丢失的数目应小于10个。 5)背境噪声最少应比基准电平小-20dB (4)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射干线干扰波的电场强度超过表11-19的规定时,综合布线系统是否
1) 配电箱和配电网产生的高频干扰。 2) 大功率电动机电火花产生的谐波干扰。 3) 荧光灯管,电子启动器。 4) 开关电源。 5) 电话网的振铃电流。 6) 信息处理设备产生的周期性脉冲。 (2) 在大楼外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处于较高电磁场强度的环境: 1) 雷达。 2) 无线电发射设备。 3) 移动电话基站。 4) 高压电线。 5) 电气化铁路。 6) 雷击区。 (3) 周围环境的干扰信号场强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平超过下列规定时: 1) 对于计算机局域网,引入1 0 k H z至6 0 0 M H z以下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1 V / m; 6 0 0 M H z 至2 . 8 G H 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5 V / m。 2) 对于电信终端设备,通过信号、直流或交流等引入线引入 R F 0 . 1 5 M H z至8 0 M H z的干扰 信号,其场强为3 V,(幅度调制8 0%,1 k H z)。 3) 具有模拟/数字终端接口的终端设备,提供电话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表 11 - 1 7的 规定。 表11-17 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频率范围(M H z) 噪声信号限值(d B m) 0 . 1 5~3 0 -4 0 3 0~8 9 0 -2 0① 8 9 0~9 1 5 -4 0 9 1 5~1 0 0 0 -2 0① 注:①噪声电平超过-4 0 d B m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 0 0 M H z。 当终端设备提供声学接口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表 11 - 1 8的规定: 表11-18 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频率范围(M H z) 噪声信号限值(d B m) 0 . 1 5~3 0 基准电平 3 0~8 9 0 基准电平+ 2 0 d B① 8 9 0~9 1 5 基准电平 9 1 5~1 0 0 0 基准电平+ 2 0 d B① 注:① A噪声电平超过基准电平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 0 0 M H z ② 基准电平的特性:1 k H z - 4 0 d B m的正弦信号。 4) ISDN的初级接入设备的附加要求是在1 0秒测试周期内,帧行丢失的数目应小于1 0个。 5) 背境噪声最少应比基准电平小-2 0 d B。 (4)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射干线干扰波的电场强度超过表 11 - 1 9的规定时,综合布线系统是否 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51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