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pub com Mila &a et a kit WE 343 载 在系统设计时,若选用5类标准,则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全系统必须都为5类 才能保证系统为5类。如果采用屏蔽措施,则全系统所有部件都应选用带屏蔽的硬件,而且应 按设计要求作良好的接地,才能保证屏蔽效果 11.12系统指标 本节规定的系统指标,均参考 ISO/EC11801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有关电缆、连接硬件等 产品标准也应符合国际标准。 11.1.2.1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 接电缆在内,应符合表11-3的规定 表11-3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表 频率(MHz 最大衰减限值(dB) 级 B级 C级 2.5 7.5 160 9. 20.0 10.5 13.1 18.4 100.0 注: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 11.1.2.2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 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包括设备连接器),应符合表11-4的规定 表11-4线对间最低端串音衰减限值表 频率(MHz) 最低近端串音衰减限值(dB) A级 B级 C级 16.0 27 注:1)所有其他音源的噪声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音低10db。 2)在大对数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累计数来衡量 3)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组或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 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好一个数值△
在系统设计时,若选用5类标准,则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全系统必须都为5类, 才能保证系统为5类。如果采用屏蔽措施,则全系统所有部件都应选用带屏蔽的硬件,而且应 按设计要求作良好的接地,才能保证屏蔽效果。 11.1.2 系统指标 本节规定的系统指标,均参考I S O / I E C 11 8 0 1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有关电缆、连接硬件等 产品标准也应符合国际标准。 11.1.2.1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 接电缆在内,应符合表11 - 3的规定。 表11-3 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表 频率(M H z) 最大衰减限值(d B) A级 B级 C级 D级 0 . 1 1 6 5 . 5 1 . 0 5 . 8 3 . 7 2 . 5 4 . 0 6 . 6 4 . 8 1 0 . 0 1 0 . 7 7 . 5 1 6 . 0 1 4 . 0 9 . 4 2 0 . 0 1 0 . 5 3 1 . 2 5 1 3 . 1 6 2 . 5 1 8 . 4 1 0 0 . 0 2 3 . 2 注: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 11.1.2.2 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 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包括设备连接器),应符合表11 - 4的规定。 表11-4 线对间最低端串音衰减限值表 频率(M H z) 最低近端串音衰减限值(d B) A级 B级 C级 D级 0 . 1 2 7 4 0 1 . 0 5 2 5 3 9 5 4 4 . 0 2 9 4 5 1 0 . 0 2 3 3 9 1 6 . 0 1 9 3 6 2 0 . 0 3 5 3 1 . 2 5 3 2 6 2 . 5 2 7 1 0 0 . 0 2 4 注:1) 所有其他音源的噪声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音低 1 0 d b。 2) 在大对数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累计数来衡量。 3) 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组或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 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好一个数值△。 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43 下载
344 BeBrA R EM k Chinapub coM 下载 △=6dB+l0lg(n+1) 式中:n为电缆中非光纤的对称电缆组数。 11.1.2.3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11-5的规定: 表11-5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表 频率(MHz) 最大衰减限值(dB) 16 16≤/<≤20 20≤/100 111.24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应符合表116的规定 表116最小ACR限值表 频率(MHz) 最低近端串音衰减限值(dB) 0.1 20.0 28 31.25 13 100.0 iE: 1)ACR(dB)=aN(dB)-a(dB) 式中:aN—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 链路传输的衰减值 2)本表所列的ACR值优于计算值,在衰减和串音衰减之间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权衡选择,其选择范围如制所示。 表11-7衰减和近端串音衰减的选择极限表 频率(MHz) 最大衰减量(dB/00m) 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量,在100m时(dB) 20 3125 10.3 62.5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以100MHz为例,表116中的规定 的4dB,表11-7中规定为19dB,而按照表11-6和表11-7相减得到08dB,ACR出现3个数值,设 计时应按照使用要求合理选用。 11.1.2.5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在表11-2规定的 情况下,应符合表11-8的规定
△ = 6dB + 10lg (n + 1) dB 式中:n为电缆中非光纤的对称电缆组数。 11.1.2.3 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 11 - 5的规定: 表11-5 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表 频率(M H z) 最大衰减限值(d B) C级 D级 1≤f≤1 0 1 8 1 8 1 0≤f≤1 6 1 5 1 5 1 6≤f≤2 0 1 5 2 0≤f≤1 0 0 1 0 11.1.2.4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 C R),应符合表11 - 6的规定。 表11-6 最小A C R限值表 频率(M H z) 最低近端串音衰减限值(d B) D级 0 . 1 1 . 0 4 . 0 4 0 1 0 . 0 3 5 1 6 . 0 3 0 2 0 . 0 2 8 3 1 . 2 5 2 3 6 2 . 5 1 3 1 0 0 . 0 4 注:1) ACR(dB)= aN (dB) - a ( d B ) 式中:a N—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 a—链路传输的衰减值 2) 本表所列的A C R值优于计算值,在衰减和串音衰减之间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权衡选择,其选择范围如表11 - 7所示。 表11-7 衰减和近端串音衰减的选择极限表 频率(M H z) 最大衰减量(d B / 1 0 0 m) 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量,在1 0 0 m时(d B) 2 0 8 4 1 3 1 . 2 5 1 0 . 3 3 9 6 2 . 5 1 5 3 3 1 0 0 1 9 2 9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 A C R),以1 0 0 M H z为例,表11 - 6中的规定 的4 d B,表11 - 7中规定为1 9 d B,而按照表11 - 6和表11 - 7相减得到0 . 8 d B,A C R出现3个数值,设 计时应按照使用要求合理选用。 11.1.2.5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在表 11 - 2规定的 情况下,应符合表11 - 8的规定: 344计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 下载
pub.com的345 表11-8直流环路电阻限值表 链路级别 A级 B级 C级 D级 最大环路电阻(Ω) 注:100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92g/100m 150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2g/100m 11.1.26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延迟限值,应符合表11-9的规定: 表11-9最大传播延迟限值表 测量频率(MHz) 级别 延迟(μs) D 注:配线(水平)子系统的最大传播延迟不得超过ls 11127综合布线系统的纵向差分转换衰减(平衡)限值,应符合表11-10的规定 表11-10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表 频率(MHz) 最小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dB) A级 B级 C级 D级 20 40 待定 待定 30 待定 待定 待定 待定 注:纵向差分转换衰减的测试方法正在研究。 111.2.8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11-11的规定 表11-11光缆波长窗口参数表 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m)下限(nm)上限(nm)基准试验波长(nm)最大光谱宽度FwHM(nm) 多模1300 1339 1310 单模1550 1575 1550 注:1)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625/25或50/25 8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3.5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200 MHz. km,130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ldB/km:最小模式 带宽为500 MHz. km 2)单模光纤:芯线应符合IEC793-2,型号BI和∏TUTG,652标准: 1310nm和1550波长时最大衰减为≤ I dB/km;截止波长应<1280m。1310mm时色散应≤6ps/km·mm;1550nm时 色散应≤20p/km:mm。 3)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5最小反射衰减:多模20dB,单模26dB 表11-11注的内容是光纤和光纤连接硬件的基本要求,本规范引用ISO/ECll801国际标准
表11-8 直流环路电阻限值表 链路级别 A级 B级 C级 D级 最大环路电阻(W) 5 6 0 1 7 0 4 0 4 0 注:1 0 0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 9 . 2 W / 1 0 0 m; 1 5 0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 2 W / 1 0 0 m; 11.1.2.6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延迟限值,应符合表 11 - 9的规定: 表11-9 最大传播延迟限值表 测量频率(M H z) 级别 延迟(µ s) 0 . 0 1 A 2 0 1 B 5 1 0 C 1 3 0 D 1 注:配线(水平)子系统的最大传播延迟不得超过 1 µ s 。 11.1.2.7 综合布线系统的纵向差分转换衰减(平衡)限值,应符合表 11 - 1 0的规定。 表11-10 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表 频率(M H z) 最小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d B) A级 B级 C级 D级 0 . 1 3 0 4 5 3 5 4 0 1 . 0 2 0 3 0 4 0 4 . 0 待定 待定 1 0 . 0 2 5 3 0 1 6 . 0 待定 待定 2 0 . 0 待定 待定 1 0 0 待定 注:纵向差分转换衰减的测试方法正在研究。 11.1.2.8 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 11 - 11的规定。 表11 - 11 光缆波长窗口参数表 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 m) 下限(n m) 上限(n m) 基准试验波长( n m ) 最大光谱宽度F W H M(n m) 多模8 5 0 7 9 0 9 1 0 8 5 0 5 0 多模1 3 0 0 1 2 8 5 1 3 3 0 1 3 0 0 1 5 0 单模1 3 1 0 1 2 8 8 1 3 3 9 1 3 1 0 1 0 单模1 5 5 0 1 5 2 5 1 5 7 5 1 5 5 0 1 0 注:1) 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6 2 . 5 / 1 2 5或5 0 / 1 2 5; 8 5 0 n 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3 . 5 d B / k m;最小模式带宽为2 0 0 M H z . k m,1 3 0 0 n 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 d B / k m;最小模式 带宽为5 0 0 M H z . k m。 2) 单模光纤:芯线应符合IEC793-2, 型号B I和ITU-TG, 652标准; 1 3 1 0 n m和1 5 5 0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 d B / k m;截止波长应<1 2 8 0 n m。1 3 1 0 n m时色散应≤6 p s / k m·n m;1 5 5 0 n m时 色散应≤2 0 p s / k m·n m。 3) 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 . 5 ;最小反射衰减:多模2 0 d B,单模2 6 d B。 表11 - 11注的内容是光纤和光纤连接硬件的基本要求,本规范引用 I S O / I E C 11 8 0 1国际标准 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45 下载
346 BeBrA MR ERk Chinapub.coM 下载 的相关部分。注1中最小模式带宽为Ikm长度光纤的带宽,而在表11-13中规定的是链路的最小 模式带宽,本规范在11.1.1.6条中规定多模光纤的最大链路长度为2km,因此,链路的最小模式 带宽分别为100MHz(850nm波长)和250HMz(1300nm波长) 11.1.2.9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在11.1.28条规定各参数的条件下,光纤链路可允许的最 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11-12的规定 表11-12光纤链路允许最大传输距离表 光缆应用类别 链路长度(m) 多模衰减值(dB) 单模衰减值(dB) 850mm)1300(mm)1310m)1550(nm) 配线(水平)子系统 干线(垂直)子系统 3.9 2.6 2.7 建筑群子系统 注:1)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1.12.8条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距离 2)对于短距离的应用场合,应插入光衰减器,保证达到表中规定的衰减值。 11.1.2.10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11-13的规定。 表11-13多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表 标称波长(nm) 最小光学模式带宽(MHz) 850 注:单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 ISO/IEC11801:1995(E)尚未作出规定 1.1.2.11综合布线系统光纤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114的规定 表11-14光纤链路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表 光纤模式,标称波长(m) 最小反射衰减限值(dB) 多模1300 单模1310 单模1550 11.1.2.12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之间的相互联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平衡的转 换适配。特性阻抗的分类应符合100、150两类标准,其允许偏差值为15(适用于频率>1MHz) 11.13工作区子系统 1.1.3.1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配 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 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m3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 求设置。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宜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 端设备的设置和安装。 工作区子系统包括办公室、写字间、作业间、技术室等需用电话、计算机终端、电视机等 设施的区域和相应设备的统称 11.1.3.2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1)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的相关部分。注1中最小模式带宽为1 k m长度光纤的带宽,而在表 11 - 1 3中规定的是链路的最小 模式带宽,本规范在 11 . 1 . 1 . 6条中规定多模光纤的最大链路长度为 2 k m ,因此,链路的最小模式 带宽分别为1 0 0 M H z ( 8 5 0 n m波长)和2 5 0 H M z(1 3 0 0 n m波长)。 11.1.2.9 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在11 . 1 . 2 . 8条规定各参数的条件下,光纤链路可允许的最 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11 - 1 2的规定。 表11-12 光纤链路允许最大传输距离表 光缆应用类别 链路长度(m) 多模衰减值(d B) 单模衰减值(d B) 8 5 0 ( n m ) 1 3 0 0 ( n m ) 1 3 1 0 ( n m ) 1 5 5 0 ( n m ) 配线(水平)子系统 1 0 0 2 . 5 2 . 2 2 . 2 2 . 2 干线(垂直)子系统 5 0 0 3 . 9 2 . 6 2 . 7 2 . 7 建筑群子系统 1 5 0 0 7 . 4 3 . 6 3 . 6 3 . 6 注:1) 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11 . 1 . 2 . 8条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距离。 2) 对于短距离的应用场合,应插入光衰减器,保证达到表中规定的衰减值。 11.1.2.10 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 11 - 1 3的规定。 表11-13 多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表 标称波长(n m) 最小光学模式带宽(M H z) 8 5 0 1 0 0 1 3 0 0 2 5 0 注:单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I S O / I E C 11 8 0 1:1 9 9 5(E)尚未作出规定。 11 . 1 . 2 . 11 综合布线系统光纤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 11 - 1 4的规定: 表11-14 光纤链路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表 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 m) 最小反射衰减限值(d B) 多模8 5 0 2 0 多模1 3 0 0 2 0 单模1 3 1 0 2 6 单模1 5 5 0 2 6 11.1.2.12 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之间的相互联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平衡的转 换适配。特性阻抗的分类应符合1 0 0、1 5 0两类标准,其允许偏差值为1 5(适用于频率> 1 M H z)。 11.1.3 工作区子系统 11.1.3.1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配 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 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 0 m2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 求设置。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宜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 端设备的设置和安装。 工作区子系统包括办公室、写字间、作业间、技术室等需用电话、计算机终端、电视机等 设施的区域和相应设备的统称。 11.1.3.2 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346计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与施工技术 下载
i(0ma物347 2)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ISD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 3)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 时,宜采用适配器; 4)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5)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6)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1114配线子系统 11.14.1配线子系统宜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 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配线子系统是用于每层配线(水平)电缆的统称 11.142配线子系统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1)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2)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 3)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 4)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 11.1.4.3配线子系统宜采用4对对绞电缆。配线子系统在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宜采用光 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 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并进行管理。 11.144配线系统宜选用普通型铜芯对绞电缆。 配线电缆的选择,详见第2章的条文说明。 1114.5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宜按下列原则选用: 1)单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基本型系统 2)双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增强型系统 个给定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 11.146配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为90m以内 11.147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1115干线子系统 1.1.5.1千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 干线子系统用于楼层之间垂直干线电缆的统称。 1.1.52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间,必须确定电缆中话音和数据信号的 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2对: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3对对绞线。对于 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在基本型或增强型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11.1.53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通道敷设干 线 建筑物有两大类型的通道,封闭型和开放型。封闭型通道是指一连串上下对齐的交接间 每层楼都有一间,利用电缆竖井、电缆孔、管道电缆、电缆桥架等穿过这些房间的地板层。每 个交接间通常还有一些便于固定电缆的设施和消防装置。开放型通道是指从建筑物的地下室到 楼顶的一个开放空间、中间没有任何楼板隔开,例如:通风通道或电梯通道,不能敷设干线子
2) 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I S D 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 3) 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 时,宜采用适配器; 4) 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 器; 5) 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6) 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11.1.4 配线子系统 11.1.4.1 配线子系统宜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 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配线子系统是用于每层配线(水平)电缆的统称。 11.1.4.2 配线子系统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1) 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2) 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 3) 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 4) 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 11.1.4.3 配线子系统宜采用4对对绞电缆。配线子系统在有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宜采用光 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 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并进行管理。 11.1.4.4 配线系统宜选用普通型铜芯对绞电缆。 配线电缆的选择,详见第2章的条文说明。 11.1.4.5 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宜按下列原则选用: 1) 单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基本型系统; 2) 双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增强型系统; 一个给定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 11.1.4.6 配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为9 0 m以内。 11.1.4.7 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11.1.5 干线子系统 11.1.5.1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 组成。 干线子系统用于楼层之间垂直干线电缆的统称。 11.1.5.2 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间,必须确定电缆中话音和数据信号的 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 2对;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3对对绞线。对于 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在基本型或增强型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11.1.5.3 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通道敷设干 线电缆。 建筑物有两大类型的通道,封闭型和开放型。封闭型通道是指一连串上下对齐的交接间, 每层楼都有一间,利用电缆竖井、电缆孔、管道电缆、电缆桥架等穿过这些房间的地板层。每 个交接间通常还有一些便于固定电缆的设施和消防装置。开放型通道是指从建筑物的地下室到 楼顶的一个开放空间、中间没有任何楼板隔开,例如:通风通道或电梯通道,不能敷设干线子 第11章计综合布线系统的有关标准与规范计计347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