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方法 8.2.1极坐标法 测定测站 到碎部点方向 和测站至后视 点(另一控制 点)方向间的 田 水平角β,测 定测站至碎部 点的距离D, 便能确定碎部 点的平面位置 。极坐标法是 碎部测量的最 基本的方法 工程测量 图83极坐标法测绘地物点
工程测量学 §8 8.2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方法 8.2.1 极坐标法 测定测站 到碎部点方向 和测站至后视 点(另一控制 点)方向间的 水平角β,测 定测站至碎部 点的距离D, 便能确定碎部 点的平面位置 。极坐标法是 碎部测量的最 基本的方法
§8.2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方法 8.2.2方向交会法 当碎部点 距测站较远而 卷尺,或遇河 河 流 流、水田等测 距不便时,可 用此法。 A B 工程测量 图8-4方向交会法测绘地物点
工程测量学 §8 8.2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方法 8.2.2 方向交会法 当碎部点 距测站较远而 测距工具只有 卷尺,或遇河 流、水田等测 距不便时,可 用此法
§8.2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方法 8.2.3距离交会法P 测定已知点1至 碎部点M的距离D1, 测定已知点2至碎部 M 点M的距离D2,便能 确定该碎部点的平面 位置。此即距离交会 法。已知点不一定是 测站点,可能是测定 位置的碎部点。 2 工程测量」 图8-5距离交会法测绘地物点
工程测量学 §8 8.2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方法 8.2.3 距离交会法 测定已知点1至 碎部点M的距离D1, 测定已知点2至碎部 点M的距离D2,便能 确定该碎部点的平面 位置。此即距离交会 法。已知点不一定是 测站点,可能是测定 位置的碎部点
§8.2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方法 8.2.4直角坐标法 如图所示,设A B为控制点,碎部 点1、2、3靠近AB。 以AB方向为x轴,找 出碎部点在AB线上的 垂足,用卷尺量出x y,即可定出碎部 A -O B 点。此法称直角坐标 法。适用于靠近控制 点的连线,垂距y较 图8-6直角坐标法测绘地物点 短的情况。 工程测量」
工程测量学 §8 8.2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碎部点平面位置的测绘方法 8.2.4 直角坐标法 如图所示,设A 、B为控制点,碎部 点1、2、3靠近AB。 以AB方向为x轴,找 出碎部点在AB线上的 垂足,用卷尺量出x 、y,即可定出碎部 点。此法称直角坐标 法。适用于靠近控制 点的连线,垂距y较 短的情况
§8.3经纬仪测绘法 8.3.1碎部点的选择 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地形图的质量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尺员能否正确合理地选择地形点。 地形点应选在地物或地貌的特征点上 地物特征点地物轮廓的转折、交叉和弯曲等变化处的点及独立 地物的中心点。 上tJD 等地性 的地形点最大间距和最大视距(般地区)等处的 测图比地形点 最大视距 最大间 例尺距 主要地物特征点次要地物特征点 1:500 15 100 1:1000 30 100 150 1:2000 50 130 250 1:5000100 300 350 工程
工程测量学 §8 8.3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经纬仪测绘法 8.3.1 碎部点的选择 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地形图的质量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尺员能否正确合理地选择地形点。 地形点应选在地物或地貌的特征点上 地物特征点地物轮廓的转折、交叉和弯曲等变化处的点及独立 地物的中心点。 地貌特征点是控制地形的山脊线、山谷线和倾斜变化线等地性 线上的最高、最低点,坡度和方向变化处,以及山头和鞍部等处的 点。 主要地物特征点 次要地物特征点 100 150 250 350 60 100 130 300 15 30 50 100 1:500 1:1000 1:2000 1:5000 地形点 最 大 视 距 最大间 距 测图比 例尺 地形点最大间距和最大视距(一般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