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特点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综合性:自然界任何生态因子都不是 独立的。 2.非等价性: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不同, 有主导因子和从属因子。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任何生态因子 都不可缺少,无法替代,但是,数量的不足可 以由其它因子一定程度补偿。 4.限定性: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各生 态因子的作用不同
作用特点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 1. 综合性:自然界任何生态因子都不是 独立的。 2. 非等价性: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不同, 有主导因子和从属因子。 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任何生态因子 都不可缺少,无法替代,但是,数量的不足可 以由其它因子一定程度补偿。 4. 限定性: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各生 态因子的作用不同
第二章生物的环境 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生物对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五、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七、适应组 第三节生物与光的关系 第四节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第五节生物与水的关系 第六节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第二章 生物的环境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二、生物对多种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大环境和小环境对生物的不同影响 四、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五、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六、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七、适应组合 第三节 生物与光的关系 第四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第五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 第六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第二节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1.限制因子( Limiting Factor) 在众多的生态(环境)因子中, 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 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 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第二节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 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在众多的生态(环境)因子中, 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 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 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说明 (1)任何一种生物对于某种生态因子 的作用均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如河鳟卵对 水温的耐受范围为0-12℃,最适温度为 4℃C,鳖卵为23-36℃。 (2)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均可能成为限 制因子,在不同环境或对于不同生物,其 限制因子不同。如水体中O2常成为限制因 子,在陆地上很少出现。河鳟对溶氧的要 求为8-12mg/L,草鱼可耐受5mg/L
限制因子说明 (1)任何一种生物对于某种生态因子 的作用均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如河鳟卵对 水温的耐受范围为0-12℃,最适温度为 4℃,鳖卵为23-36℃。 (2)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均可能成为限 制因子,在不同环境或对于不同生物,其 限制因子不同。如水体中O2常成为限制因 子,在陆地上很少出现。河鳟对溶氧的要 求为8-12mg/L, 草鱼可耐受5mg/L
最低因子定律2.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利比希 Justus Liebig是19世纪德国的农业化 学家,1840年,发现谷物的产量常不是受常量营养 物质(N、P、K等)所限制,而是取决于植物必需 的微量元素(B、MgFe等)。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 态的营养成分”。被称之为最低因子定律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 物质,缺乏一种,植物会死亡,一种处在最 小量时,生长最少
最低因子定律 利比希(Justus Liebig)是19世纪德国的农业化 学家,1840年,发现谷物的产量常不是受常量营养 物质(N、P、K等)所限制,而是取决于植物必需 的微量元素(B、Mg Fe等)。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 态的营养成分” 。被称之为最低因子定律。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 物质,缺乏一种,植物会死亡,一种处在最 小量时,生长最少。 2. 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