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画山绣水 备课人:苗学贵审核人:语文组学生姓 名 【点拨导学】 学习目的:1.能够熟练地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 2.能够非常熟练地硏读课文,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3.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地硏读课文,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学习流程】 、自学质疑: 预习任务 1.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生字词 2.收集有关杨朔、桂林山水的资料。 自学任务 1.学生诵读单元导语,归纳本课教学目标 2.学生讨论解决板书的生字词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还可以小组讨论。 (1)本文工于选材,桂林景区幅员广阔,可写美景很多。思考:本文选写了什 么? (2)直接见闻和间接材料(听到的传说)结合运用,你认为哪一段用得最好, 好在哪里? (3)杨朔散文讲究文采,请找课文关键词句硏读揣摩,体会本文写作意图,品 味出作品的妙处。 (4)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写,很不协调,把自然美景和阶级 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牵强附会了。你怎么看? 二、交流展示 1、展示积累词语
4 画山绣水 备课人:苗学贵 审核人:语文组 学生姓 名: 【点拨导学】 学习目的:1.能够熟练地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 2.能够非常熟练地研读课文,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3.明白本文是怎样运用间接材料丰富写作内容的。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地研读课文,理解出文章的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学习流程】 一、自学质疑: 预习任务 1.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生字词。 2.收集有关杨朔、桂林山水的资料。 自学任务: 1.学生诵读单元导语,归纳本课教学目标。 2.学生讨论解决板书的生字词。 3.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还可以小组讨论。 (1)本文工于选材,桂林景区幅员广阔,可写美景很多。思考:本文选写了什 么? (2)直接见闻和间接材料(听到的传说)结合运用,你认为哪一段用得最好, 好在哪里? (3)杨朔散文讲究文采,请找课文关键词句研读揣摩,体会本文写作意图,品 味出作品的妙处。 (4)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写,很不协调,把自然美景和阶级 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牵强附会了。你怎么看? 二、交流展示 1、展示积累词语
2、展示质疑问题 互动探究 1、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写,很不协调,把自然美 景和阶级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牵强附会了。你怎么 看?
2、展示质疑问题 三、互动探究 1、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写,很不协调,把自然美 景和阶级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牵强附会了。你怎么 看?
2、把眼前的美景 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写的用意是什 么 四、精讲点拨 1、杨朔散文讲究文采。诵读精彩片段,体会本文的语言美。(练习三)
2、把眼前的美景 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写的用意是什 么? 四、精讲点拨 1、杨朔散文讲究文采。诵读精彩片段,体会本文的语言美。(练习三)
五、矫正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14分) (1)嶙峋( )( )(2)玲珑( )(3)精髓( (4)泛滥 (5)恬静 迟钝( (7)怠慢 (8)贮藏 (9)积攒( 0瞭望( ①砌桥 02乍一看( 2。文句理解与品析。(10分) ①“岩上长满绿盈盈是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 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加点句子的现象有什么特点? ②“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 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听吧。”简析这个句子所包含 的思想感情。 3.简析课文以“画山绣水”为题含义和作用。(6分)
五、矫正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14 分) ⑴嶙峋( )( ) ⑵玲珑( ) ( ) ⑶精髓( ) ⑷泛滥( ) ⑸恬静 ( ) ⑹迟钝( ) ⑺怠慢( ) ⑻贮藏 ( ) ⑼积攒( ) ⑽瞭望( ) ⑾砌桥 ( ) ⑿乍一看( ) 2。文句理解与品析。(10 分) ①“岩上长满绿盈盈是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 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加点句子的现象有什么特点? ②“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 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听吧。”简析这个句子所包含 的思想感情。 3.简析课文以“画山绣水”为题含义和作用。(6 分)
4.观赏漓江风景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但文章中却写到了一些凄惨的故事,二者 是不是有些不协调?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5分) 5.把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改为“这种奇景,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画师,想要用诗 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可是没有人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好不好?说说理由。 (5分) 6.总分结构是段落层次常用的结构。再加上诗 化的语言,在描绘景物时不仅脉络分明,而且可以营造出美丽动人的意境。如本 文的第二节。仔细品读这段文字,模仿着写一段话,描绘一处景物。字数150 左右。(15分) 六、迁移应用 又临黄河岸 高缨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 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 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 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③直到建国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当列 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 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 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汽车盘旋而上, 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 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车停在山巅 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 的黄河吗?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 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
4.观赏漓江风景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但文章中却写到了一些凄惨的故事,二者 是不是有些不协调?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作者的构思?(5 分) 5.把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改为“这种奇景,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画师,想要用诗 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可是没有人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好不好?说说理由。 (5 分) 6.总分结构是段落层次常用的结构。再加上诗 化的语言,在描绘景物时不仅脉络分明,而且可以营造出美丽动人的意境。如本 文的第二节。仔细品读这段文字,模仿着写一段话,描绘一处景物。字数 150 左右。(15 分) 六、迁移应用 又临黄河岸 高缨 ①不知为什么,每当我看到黄河,眼中常渗出热泪。 ②大约是少年时候的记忆老盘旋在我心里吧!那时,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 俯冲的敌机,飞落的炮弹,爬满火车顶的难民……我被大人们塞进闷死人的车厢, 暗夜中逃过黄河。在渭水之滨的山村里,我捏紧小拳头,眼里闪着泪星儿,跟流 亡的大学生们学唱那首悲愤的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③直到建国后,我才第二次看见黄河。火车北上,欢腾地驶过新生的中原。当列 车员告诉乘客们,火车就要跨过伟大的黄河的时候,我急忙把前额贴在车窗上, 看浩荡的浊流沉着而有力地漫过大地。一瞬间,我的眼睛润湿了,我胸中涌出了 那首崇高的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④大前年的秋天,我去访问呼和浩特。好友邀我一道去登大青山。汽车盘旋而上, 窗外掠过如花的红叶和挺秀的白桦林。一路上,好友给我说了好些抗日战争时期 蒙、汉人民并肩战斗的故事,那昔日的厮杀声和马蹄声,犹在耳边。车停在山巅, 他遥指苍莽的土默特平川,深情地说:“看,黄河!”可不,远处不就是我久违 的黄河吗?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 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 ⑤去年夏天,我又临黄河岸。不是在北方,而是在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