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速度相加定理 u -V u 1-vu/c2 斐索实验(1859):以太是否被水拖曳? C u, 士N n ●1912一1922塞曼用流动 水和运动的石英棒等做过类似 实验,结果与狭义相对论的预 流动水 言相符 干涉条纹
2 1 / u v u vu c ● 爱因斯坦速度相加定理 ● 斐索实验(1859):以太是否被水拖曳? 流动水 干涉条纹 fv n c u ●1912—1922 塞曼 用流动 水和运动的石英棒等做过类似 实验,结果与狭义相对论的预 言相符
观察河外星系与恒星的较差光行差周 年变化与光源的退行速度是否有关 (河外星系一一高速退行 恒星一一不动) y tan a ≈ C V c B 0 观察者 观察者 22 B O
22 ◆ 观察河外星系与恒星的较差光行差周 年变化与光源的退行速度是否有关 (河外星系--高速退行 恒星--不动) 观察者 B 观察者 O tan v c
迈克尔逊:地球就像一艘没有摩擦力 的船穿过海水一样穿过“以太” C:游泳者的速度;V:水流速;L:距离 游泳者往返一次所需时间: L L T C+V c-v L 1-(v1c)2 如果将游泳者换成光,地球的公转速度可以算出, V/c=1/10000.因此在地球上验证地球穿越以太 的实验,其精度起码达到一亿分之一!
迈克尔逊:地球就像一艘没有摩擦力 的船穿过海水一样穿过“以太” 。 w C:游泳者的速度;V:水流速;L:距离 w 游泳者往返一次所需时间: 如果将游泳者换成光,地球的公转速度可以算出, v/c=1/10000.因此在地球上验证地球穿越以太 的实验,其精度起码达到一亿分之一! 2 1 / 1 2 c v c L c v L c v L T
但是,迈克耳逊与莫雷在1881-1887年的实验中没有 发现以太风,于是:要么以太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斯 托克斯1846年的以太拖曳,基于1818年菲涅尔发现的 光速在流水中的变化),而这就无法解释布拉德雷 1728年发现的光行差现象(利用以太风理解恒星光的 偏移);要么根本没有以太这种东西。 迈克耳逊他们如实地报道了实验结果,但迈克耳逊没 有意识到他们所做的实验给出的结果具有的重大意义, 他称他的实验是一次没有给出预期结果的大失败。但 是正是这个实验提醒人们必须重新审查被视为“神圣” 的经典物理学的根基。迈克耳逊为此而获得1907年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获得此奖的第一位美国人
w 但是,迈克耳逊与莫雷在1881-1887年的实验中没有 发现以太风,于是:要么以太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斯 托克斯1846年的以太拖曳,基于1818年菲涅尔发现的 光速在流水中的变化),而这就无法解释布拉德雷 1728年发现的光行差现象(利用以太风理解恒星光的 偏移);要么根本没有以太这种东西。 w 迈克耳逊他们如实地报道了实验结果,但迈克耳逊没 有意识到他们所做的实验给出的结果具有的重大意义, 他称他的实验是一次没有给出预期结果的大失败。但 是正是这个实验提醒人们必须重新审查被视为“神圣” 的经典物理学的根基。迈克耳逊为此而获得1907年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获得此奖的第一位美国人
运动光源实验 ◆观察双星中每颗星的半周期,如果光速 与光源速度有关,则二颗星的半周期不同。 S2 B EARTH V A
运动光源实验 ◆ 观察双星中每颗星的半周期,如果光速 与光源速度有关,则二颗星的半周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