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案 课型:自读课主备人:岑丽萍审核:初三备课组时间:09年9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能力目标 1、朗读文言课文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 3、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理解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 战略眼光。 德育目标: 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 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 谋及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 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 诸葛亮。《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 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 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 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 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 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 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 的典范 学生分析: 本届学生文言知识较为薄弱,文言词语积累较少,有必要拓宽学生知识容 量及增加学习的深度。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
1 《隆中对》教案 课型:自读课 主备人:岑丽萍 审核:初三备课组 时间:09 年 9 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能力目标: 1、 朗读文言课文。 2、 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 3、 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理解 27 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 战略眼光。 德育目标: 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 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 谋及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 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 诸葛亮。《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 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 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 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 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 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 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 的典范。 学生分析: 本届学生文言知识较为薄弱,文言词语积累较少,有必要拓宽学生知识容 量及增加学习的深度。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
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对三国时期的人物,特别是诸葛亮,有浓厚的兴趣,诸 葛亮的传奇色彩更吸引学生,课堂可拓阔他们的视野,指导他们进行深入的 思考 教学设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 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 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 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 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进而理解 课文,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阅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 2、朗读文言课文。 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介绍“对”的有关知识及三国文化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 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 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讲授正课 (一)、解题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 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 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
2 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对三国时期的人物,特别是诸葛亮,有浓厚的兴趣,诸 葛亮的传奇色彩更吸引学生,课堂可拓阔他们的视野,指导他们进行深入的 思考。 教学设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 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 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 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 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进而理解 课文,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阅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 2、朗读文言课文。 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介绍“对”的有关知识及三国文化。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 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 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讲授正课: (一)、解题: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 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第三次 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
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 建立蜀汉政权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 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三)、新课讲授: 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时]当时。[莫之 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与俱来] 与(之)俱来。俱。一起。[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 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 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 总共。[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 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 皇帝的命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 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信]通“伸 伸张。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己]停止,罢休。[计] 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非临…,抑亦不仅……而且[閑筹划(得当)[挟]挟
3 26 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 建立蜀汉政权。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 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三)、新课讲授: 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 1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 [时]当时。[莫之 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 2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 [与俱来] 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 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 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 3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 总共。.[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 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 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 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 伸张。 [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 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 4 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
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锋]争强, 争胜。[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囹]谋取。[利]物 资。[尽]全部取得[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 大概。[资]资助,给予。[险塞地势险要。[天府之士]指自然条件优越, 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因]依靠。[成]成就,创建。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胃]后代。[信义]诚信仁义。[著] 显明。[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岩阻]险阻,指形 势险要的地方。[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 南部各族。[修]治理。[政理]政治。[身]亲自。[箪食壶浆]用箪(盛 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 用箪。壶,用水壶。[诚如是]确实像这样。[日]一天天 词语积累:见练习册P100页 作业:1完成练习册P102页234 2复习并默记<词语积累>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 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内容 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 讲授正课
4 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 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囹]谋取。 [利]物 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 大概。[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 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著] 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 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 南部各族。 [修]治理。[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 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 用箪。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词语积累:见练习册 P100 页 作业:1.完成练习册 P102 页 2.3.4 2.复习并默记<词语积累>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 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内容: 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 讲授正课: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明确: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 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 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 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 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 文中找答案。(“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 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 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 侯。(“曹操比于袁绍.: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 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 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 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 飞乃止”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 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5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明确: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 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 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 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 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 文中找答案。(“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 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 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 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 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 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 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 飞乃止”)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 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