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朱敏原创12010-03-3022221收藏」投票 关键字:比较优势研究报告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环渤海 中国风域经济发据战路研究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 【基金项目】依托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权威平台,2008年下半年以来,《新经济导刊》 朱敏总编特邀国际经济法博士韩忠亮教授,共同领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分别对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了实地考察和研究。这篇 《环渤海经济图发展研究报告》是课题组历时五个月,深入调研天津、青岛、大连等环渤海 重镇。经梳理和提炼的子课题成果 。本课题得到了各地政府及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 别要感谢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栋梁博士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明 博士的帮助和指导。另有部分的子课题正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联袂进行,在此鸣谢我们的老 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伟教授和经济学院刷院长、博士生导 师遗挂田数授。 一、区域经济理论与模型研究综述 (一)“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理论述评 李嘉图(1817)继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后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李 嘉图的劳动生产率经典性模型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优势理论体系。 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以李嘉图的经典模型为原型,经过哈勃勒和戴尔道夫等学者的完 善,形成了李嘉图比较优势说:后来,以赫克数尔(1919)和俄林(1933)模型为起点,在苹堡 尔森等经济学家的积极倡导下,形成禀赋比较优势学说。由于比较优势来源的不同,形成了 两种思路的主要差别,而后者是国际贸易中的主流,也是后来区域经济要素禀赋的提升的理 论依据。 2.比较优势说的发展。相对另一国而言,某国虽然在两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但因为 两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水平上相对差异而存在比较优势时,仍然应该开展国际留易。一国 出口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产品,即一国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 来决定。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供给决定比较优势,进而决定贸易方向与类型, 3.对比较优势学说的修正。在对环渤海的调研和理论研究中,韩忠亮教授的“飞机一牛 仔裤”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模型,对李嘉图、俄林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修正。模型分析了在 国与国的贸易中非公平的原因之所在,贫富差异和贸易不稳定的根本因素在于所贸易对象的 要素禀赋不同 高级要素的含量是贸易占优策略的关键,也为是否掉入“比较优势陷 提供了重要参考。 4.非陷阱说。韩忠亮教授和朱敏总编对“比较优势陷阱”的传统评判进行了修正,提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朱敏 原创 | 2010-03-30 22:22 | 收藏 | 投票 关键字:比较优势 研究报告 区域经济 产业集群 环渤海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 【基金项目】 依托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权威平台,2008 年下半年以来,《新经济导刊》 朱敏总编特邀国际经济法博士韩忠亮教授,共同领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分别对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等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了实地考察和研究。这篇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是课题组历时五个月,深入调研天津、青岛、大连等环渤海 重镇。经梳理和提炼的子课题成果之一。本课题得到了各地政府及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特 别要感谢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栋梁博士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明 博士的帮助和指导。另有部分的子课题正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联袂进行,在此鸣谢我们的老 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伟教授和经济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 师黄桂田教授。 一、区域经济理论与模型研究综述 (一)“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理论述评 李嘉图(1817)继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后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李 嘉图的劳动生产率经典性模型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优势理论体系。 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以李嘉图的经典模型为原型,经过哈勃勒和戴尔道夫等学者的完 善,形成了李嘉图比较优势说;后来,以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模型为起点,在萨缪 尔森等经济学家的积极倡导下,形成禀赋比较优势学说。由于比较优势来源的不同,形成了 两种思路的主要差别,而后者是国际贸易中的主流,也是后来区域经济要素禀赋的提升的理 论依据。 2.比较优势说的发展。相对另一国而言,某国虽然在两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但因为 两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水平上相对差异而存在比较优势时,仍然应该开展国际贸易。一国 出口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产品,即一国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 来决定。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供给决定比较优势,进而决定贸易方向与类型。 3.对比较优势学说的修正。在对环渤海的调研和理论研究中,韩忠亮教授的“飞机—牛 仔裤”比较优势要素禀赋模型,对李嘉图、俄林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修正。模型分析了在 国与国的贸易中非公平的原因之所在,贫富差异和贸易不稳定的根本因素在于所贸易对象的 要素禀赋不同——高级要素的含量是贸易占优策略的关键,也为是否掉入“比较优势陷阱” 提供了重要参考。 4.非陷阱说。韩忠亮教授和朱敏总编对“比较优势陷阱”的传统评判进行了修正,提出
了“劳动密集型与技术替代型非陷阱说”,特别是修证了技术替代型比较优势陷阱的传统论 述,为中国以及世界各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技术与创新技术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同样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的模型分析 1.比较优势的逻辑:从1亿条牛仔裤架飞机说起(详见“比较优势与‘滨海新区奇迹 战略一一基于区域经济‘引致增长极'假说”,《新经济导刊》,2009年第4期,第92页) 2.“比较优势陷阱”分析(详见同上第93页) 3.“比较优势陷阱”的判衔与修正 ()“比较优势陷阱”的判断 要防止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不能孤立地去看,首先应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做出准 确判断。任何一种战略的优劣不能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评判。当几种战略都可以 用来发展环渤海经济时,只能是从比较中得出,而无法就一种战略的效果来说明它是否最优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参 分工会使得 个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 大,我们并不能说这个地区掉入了“比较优势陷阱”,而要看该地区要是采取其它的经济发 展战略,能不能比比较优势战略效果更好:或者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能比采取比较优势 战略时缩小,如果缩小了,则说明该地区掉入了“比较优势陷阱”,这时,应该采取其他更 代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放弃出较代热战客。因此,“出较代热陷陆”结确的判衡方法是,明 确在当时特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采用比较优势战略和采用其他发展战略相比较,是否取符 了更大的利益 (2)对传统“比较优势陷阱”理论的修正 传统比较优势陷阱理论认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技术替代型的产品必然要掉入比 敏优势陷阱。前者是指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参与本国在国际的分工,运用 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来执行本国的比较优势战略,所获得的附加值较低。由于初级产品的 需求弹性小,国际价格极易下滑,使贸易条件恶化,甚至贫困化不断增长。后者是指发展中 国家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滋和改进型技术等改良型来执行比拉伤 势战略,由于过度地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 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势必要掉入“比较优势陷阱”。 以上论述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悖论。对此,韩忠亮教授和朱敏总编通过调研和理 论研究,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与技术替代型非陷阱说”。其观点是,是否路入比较优势陷阱 也要对国情加以考虑。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价格低是中国的比较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发展过程中,利用芳动密集型优势。获得一个“第一推动力”,以推动 一个区域的乘数发 展,没有这个推动力发展目标则无法实现,但随着资本的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要远 时注入资本以使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地得以提升提高,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木密集型和 技术密集型逐新转变
了“劳动密集型与技术替代型非陷阱说”,特别是修证了技术替代型比较优势陷阱的传统论 述,为中国以及世界各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技术与创新技术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同样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的模型分析 1.比较优势的逻辑:从 1 亿条牛仔裤=1 架飞机说起(详见“比较优势与‘滨海新区奇迹’ 战略——基于区域经济‘引致增长极’假说”,《新经济导刊》,2009 年第 4 期,第 92 页) 2.“比较优势陷阱”分析(详见同上笫 93 页) 3.“比较优势陷阱”的判断与修正 (1)“比较优势陷阱”的判断 要防止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不能孤立地去看,首先应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做出准 确判断。任何一种战略的优劣不能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评判。当几种战略都可以 用来发展环渤海经济时,只能是从比较中得出,而无法就一种战略的效果来说明它是否最优。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参与分工会使得一个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 大,我们并不能说这个地区掉入了“比较优势陷阱”,而要看该地区要是采取其它的经济发 展战略,能不能比比较优势战略效果更好;或者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能比采取比较优势 战略时缩小,如果缩小了,则说明该地区掉入了“比较优势陷阱”,这时,应该采取其他更 优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放弃比较优势战略。因此,“比较优势陷阱”最精确的判断方法是,明 确在当时特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采用比较优势战略和采用其他发展战略相比较,是否取得 了更大的利益。 (2)对传统“比较优势陷阱”理论的修正 传统比较优势陷阱理论认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技术替代型的产品必然要掉入比 较优势陷阱。前者是指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参与本国在国际的分工,运用 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来执行本国的比较优势战略,所获得的附加值较低。由于初级产品的 需求弹性小,国际价格极易下滑,使贸易条件恶化,甚至贫困化不断增长。后者是指发展中 国家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改良型来执行比较优 势战略,由于过度地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 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势必要掉入“比较优势陷阱”。 以上论述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悖论。对此,韩忠亮教授和朱敏总编通过调研和理 论研究,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与技术替代型非陷阱说”。其观点是,是否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也要对国情加以考虑。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价格低是中国的比较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劳动密集型优势,获得一个“第一推动力”,以推动一个区域的乘数发 展,没有这个推动力发展目标则无法实现,但随着资本的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要适 时注入资本以使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地得以提升提高,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 技术密集型逐渐转变
技术替代型的产品是否会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同样不能一概而论。低端的、技术含量低的 转术替代型产品,如蓝比雄娃,就很究易植入比较优势陷啡。但本课题组通付调研和理论研 究发那 具有垄断性的技术替代型 非但沿 比较优势陷阱 相反,带动了技术幫 命和技术创新。如,天津滨海新区引进德国的空客A320总装项目,短期和表面上看,是四 铃经济中间段,收益不大,但从长期和本质上看,由于大飞机制造是垄断性产业,中国不具 备这样的高端技术,该项目的引进为中国自主研发和提升飞机制造的技术能力提供了巨大帮 助,会使这一产业的W铃刑经济家渐向两端发展,使技术替代刑产业逐步向自主创新技术刑 发展和转化,非但没有使技术替代型产 业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相反,增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 无形资产和附加值,逐步提高了中国飞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这就是韩忠亮和朱敏对传统比较优势陷阱判定的修正,也是“劳动密集型与技术替代型 非陷阱说”的要义。 ()“增长极”与“引致增长极”的理论与创新 1.“增长极”理论综述 “增长极”的概今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首次提出。鲁在分析经济在空间 上非均衡增长的研究中将“推动性单位”引入到产业集群的理论中,即“增长极”概念的前 身。“推动性单位”指的是能够起支配、扩展或辐射作用的经济单位,在其创新或增长时, 能够诱导和带动其它经济单位的增长。“推动性单位”可以是某个企业,也可以是同行业中 的一组企业,抑或是特定区域经济圈中的某个城市或地区。 增长极就是集合了推动型单位的特定区域。按照佩色的观点,“推动性单位”耳有三个 主要特点:()新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 ,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即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技 术的进步和创新,而创新并不是在所有产业均衡推进,而是倾问于集中在 ·些特殊的产业 这些产业的产值增长大大高于工业产值和国民经济产值的平均速度:(2)具有广泛市场需求 直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业:(3)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当这些产业增加其产 出时,对其他产业具有极强的辐射效应和推动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这些特殊的 产业就是推进型产业 或称之为增长推动性单位 增长极”。其目的 是通过这种 展模式能够在特定的地区培有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进而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区来带 区域经济的整体推进和发展。佩鲁所指的“增长极”经济空间是“存在于经济要素之间的关 系”的经济内在的联系,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心与外围的地域集聚、扩散并不一致。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a)发展了这一理论 提出了错环果计因果理论指长极会米正数闲为面的效即国荡效应”和限 效应”。 一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阻碍作用或负向影响,称为回荡效应(或称极化 效应):另一种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或正向影响,称为扩展效 应。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等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赫希曼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发 展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他认为,一旦经济进步出现,则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增长点 集中。这种增长点和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力量扩展到其他地区。从短期看, 增长极(发达地区)会不断吸引周围落后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向其集中,导致两地之间的
技术替代型的产品是否会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同样不能一概而论。低端的、技术含量低的 技术替代型产品,如芭比娃娃,就很容易掉入比较优势陷阱。但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和理论研 究发现,具有垄断性的技术替代型产品,非但没有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相反,带动了技术革 命和技术创新。如,天津滨海新区引进德国的空客 A320 总装项目,短期和表面上看,是哑 铃经济中间段,收益不大,但从长期和本质上看,由于大飞机制造是垄断性产业,中国不具 备这样的高端技术,该项目的引进为中国自主研发和提升飞机制造的技术能力提供了巨大帮 助,会使这一产业的哑铃型经济逐渐向两端发展,使技术替代型产业逐步向自主创新技术型 发展和转化,非但没有使技术替代型产业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相反,增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 无形资产和附加值,逐步提高了中国飞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这就是韩忠亮和朱敏对传统比较优势陷阱判定的修正,也是“劳动密集型与技术替代型 非陷阱说”的要义。 (三)“增长极”与“引致增长极”的理论与创新 1.“增长极”理论综述 “增长极”的概念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首次提出。佩鲁在分析经济在空间 上非均衡增长的研究中将“推动性单位”引入到产业集群的理论中,即“增长极”概念的前 身。“推动性单位”指的是能够起支配、扩展或辐射作用的经济单位,在其创新或增长时, 能够诱导和带动其它经济单位的增长。“推动性单位”可以是某个企业,也可以是同行业中 的一组企业,抑或是特定区域经济圈中的某个城市或地区。 增长极就是集合了推动型单位的特定区域。按照佩鲁的观点,“推动性单位”具有三个 主要特点:(1)新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即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技 术的进步和创新,而创新并不是在所有产业均衡推进,而是倾向于集中在一些特殊的产业, 这些产业的产值增长大大高于工业产值和国民经济产值的平均速度;(2)具有广泛市场需求 直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业;(3)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当这些产业增加其产 出时,对其他产业具有极强的辐射效应和推动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这些特殊的 产业就是推进型产业,或称之为增长推动性单位——即“增长极”。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发 展模式能够在特定的地区培育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进而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区来带动 区域经济的整体推进和发展。佩鲁所指的“增长极”经济空间是“存在于经济要素之间的关 系”的经济内在的联系,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心与外围的地域集聚、扩散并不一致。 197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radal)发展了这一理论, 提出了“循环累计因果理论”,增长极会带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即“回荡效应”和“扩展 效应”。一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阻碍作用或负向影响,称为回荡效应(或称极化 效应);另一种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或正向影响,称为扩展效 应。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等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赫希曼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发 展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他认为,一旦经济进步出现,则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增长点 集中。这种增长点和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力量扩展到其他地区。从短期看, 增长极(发达地区)会不断吸引周围落后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向其集中,导致两地之间的
经济差距会日益扩大。而从长期看,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增长,增长极内部经济发展会产 生“聚集不经济”,从而促进产业向四周扩散,增长极的扩展效应就会超过回荡效应,逐渐 缩小两地间经济发展差距 2.“增长极”理论的创新一一“引致增长极” 在对增长极理论研究和总结后,韩忠亮教授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概念和理 纹增长极 理论,后经朱敏 总编对环渤海经济圈进行大量的调研和理论研究,论 证了该理论的现实性和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适用性。 环渤海经济圈耳有优械的他终条件、主宫的济源爽赋和雄厚的经济基冲,被学界称为殊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从中国发展的全局君,具有重 要的战略地 环渤海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应选择一条通向区域经 一体化的经济发 展道路,使其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就是比较优势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比较伤 势战路使环渤海经济发展在各个阶段上都能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 较劣势,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相互推动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配置的结 构。实行比较优势战略要求发挥政府维护市场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经济职能,促讲各区域“龙 头”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开发开放的对接,使产业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上得到保障。比较优势战 略所赋予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在某种 度上也具有防范和 几的作用。根据京津具 有经济、金融、科研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天津滨海新区加大资金投放和建设,使其成为环 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的启动点一一引致增长极。 尔大尔提出,寄干政府对增长极采取积极的干而政,来诱导增长极的形成,然后 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使其边 缘地区从中获得资本、人才等,来刺激增长极周围落后地 区的发展。该观点对“引致增长极”的提出子以理论支持。 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的“增长极”即为“引致增长极”,有两方面突出的优势特征。一 是可以引讲外援,依托北京的高级要素,通时“滨海新风+北京”的“双核动”模式,使 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坐标:二是中央政策引致的核心启动点”.国务院于20: 年下发的《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愿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天津滨海新区”是继 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由此将滨海新区上升 到一个视同于珠三角、长三角“区域极”的战略高度一一环渤海经济发展的“核心启动点”, 国家选择了滨海新区,这是“引致增长极”最显著的标志,和坐标定位。 环渤海经济圈结构与比较优势 (一环渤海经济圈结构 环渤海经济圈广义上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共五省(风 两市组成的行政区域,构成中国范围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是沿太平洋 西岸北部延伸的经济带,是由石家庄、太原、沈阳、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 共有157个城市所构成的经济战略城市群,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地位尤为重 要,其经济拉动的比较优势明显。狭义上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共三省两市组 成的行政区域,构成了C型的环渤海海岸线,也形成了独特的环渤海经济圈结构。本课题
经济差距会日益扩大。而从长期看,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增长,增长极内部经济发展会产 生“聚集不经济”,从而促进产业向四周扩散,增长极的扩展效应就会超过回荡效应,逐渐 缩小两地间经济发展差距。 2.“增长极”理论的创新——“引致增长极” 在对增长极理论研究和总结后,韩忠亮教授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概念和理 论——“引致增长极”理论,后经朱敏总编对环渤海经济圈进行大量的调研和理论研究,论 证了该理论的现实性和对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适用性。 环渤海经济圈具有优越的地缘条件、丰富的资源禀赋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被学界称为继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从中国发展的全局看,具有重 要的战略地位。因此,环渤海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应选择一条通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发 展道路,使其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就是比较优势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比较优 势战略使环渤海经济发展在各个阶段上都能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 较劣势,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相互推动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配置的结 构。实行比较优势战略要求发挥政府维护市场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经济职能,促进各区域“龙 头”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开发开放的对接,使产业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上得到保障。比较优势战 略所赋予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的作用。根据京津具 有经济、金融、科研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天津滨海新区加大资金投放和建设,使其成为环 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的启动点——引致增长极。 缪尔达尔提出,寄望于政府对增长极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来诱导增长极的形成,然后 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使其边缘地区从中获得资本、人才等,来刺激增长极周围落后地 区的发展。该观点对“引致增长极”的提出予以理论支持。 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的“增长极”即为“引致增长极”,有两方面突出的优势特征。一 是可以引进外援,依托北京的高级要素,通过“滨海新区+北京”的“双核驱动”模式,使 滨海新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坐标;二是中央政策引致的“核心启动点”。国务院于 2005 年下发的《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天津滨海新区”是继 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由此将滨海新区上升 到一个视同于珠三角、长三角“区域极”的战略高度——环渤海经济发展的“核心启动点”, 国家选择了滨海新区,这是“引致增长极”最显著的标志,和坐标定位。 二、环渤海经济圈结构与比较优势 (一)环渤海经济圈结构 环渤海经济圈广义上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共五省(区) 两市组成的行政区域,构成中国范围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是沿太平洋 西岸北部延伸的经济带,是由石家庄、太原、沈阳、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 共有 157 个城市所构成的经济战略城市群,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地位尤为重 要,其经济拉动的比较优势明显。狭义上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共三省两市组 成的行政区域,构成了 C 型的环渤海海岸线,也形成了独特的环渤海经济圈结构。本课题
组在调研期间,对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大板块的环渤海经济圈概况和重点 产业结构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见表1)。 表1 C型环渤海经济圈概览 环渤海经济圈 区域板块 京津冀都市圈 山东半岛 辽东半岛 多个大中小中 ,主要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 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邢台、邯郸等10个地市,通常称为“8+2”。 中国第一大半岛: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6%,第19位),水域面积 约2100平方千米(湖泊)。 中国第二大半岛:重要的城市有大车、营口、丹东等。 集中辽宁省90%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近70%的城市人口和固定资产,创造了辽宁省85%的 经济总量。 中心城市 北京 天津 青岛 大连 重点开发区域或科技园区 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基地、能源环保基地等、电子城科技园、丰台园、 顺义临空经济区等 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化工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等七个功能区 青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入、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保税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花园口经 济区 海港情况 天津港 北方第一大港、中国第四大港、世界第六大港,2008年吞吐量3.54亿吨 青岛港 仅次于上海、深圳的第三大集装箱运输港口,2008年吞吐量突破3亿吨 大连港 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外贸口岸。2008年吞吐量1.85亿吨
组在调研期间,对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大板块的环渤海经济圈概况和重点 产业结构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见表 1)。 表 1 C 型环渤海经济圈概览 环渤海经济圈 区域板块 京津冀都市圈 山东半岛 辽东半岛 概况 在 30 多个大中小城市中,主要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 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邢台、邯郸 等 10 个地市,通常称为“8+2”。 中国第一大半岛;总面积 15.78 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 1.6%,第 19 位),水域面积 约 2100 平方千米(湖泊)。 中国第二大半岛;重要的城市有大连、营口、丹东等。 集中辽宁省 90%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近 70%的城市人口和固定资产,创造了辽宁省 85%的 经济总量。 中心城市 北京 天津 青岛 大连 重点开发区域或科技园区 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基地、能源环保基地等、电子城科技园、丰台园、 顺义临空经济区等 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化工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等七个功能区) 青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保税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花园口经 济区 海港情况 无 天津港 北方第一大港、中国第四大港、世界第六大港,2008 年吞吐量 3.54 亿吨 青岛港 仅次于上海、深圳的第三大集装箱运输港口,2008 年吞吐量突破 3 亿吨 大连港 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外贸口岸。2008 年吞吐量 1.85 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