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学习、借 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通过学生合 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 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 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 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教学重点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掌握“观”、 ‘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读,知人论世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 山记》,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 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 是全文的中心。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 公”,人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 的改革家”。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学习、借 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通过学生合 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 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 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 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掌握“观”、 “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读,知人论世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 山记》,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 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 是全文的中心。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 公”,人称 “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 的改革家”。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4、.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 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 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5、.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 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O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 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关于文体 是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有奏记、游记、杂记等。从内容看,分为四 类:记游(《游褒禅山记》)、记事(《五人墓碑记》)、记亭台楼阁(《岳阳楼记》)、 记物(《核舟记》)。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 论又常常涉及哲理问题。 二、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诵视频。 正音(具体内容见课件)。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随之 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 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 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 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 括 3、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4、.本文是王安石 34 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 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 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 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5、.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 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 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6、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有奏记、游记、杂记等。从内容看,分为四 类:记游(《游褒禅山记》)、记事(《五人墓碑记》) 、记亭台楼阁(《岳阳楼记》)、 记物(《核舟记》)。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 论又常常涉及哲理问题 。 二、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诵视频。 正音(具体内容见课件)。 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 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 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 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 括。 3、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前一点是由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生发出来的,后一点是由“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生发出来的,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4、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2):记叙—游山经过 第二部分(3、4):议论——游山心得。 第三部分(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5、为什么要补叙同游者? 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比如柳宗元《小石潭记》 结尾:“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 ①集中笔墨,使主体突出。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 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得不涉及同游 者,也只用泛称,如第2段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②节省笔墨,使行文简练 三、朗读,品味鉴赏 1.品读鉴赏第一段。 (1)指名朗读本段。 (2)掌握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 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 原因的作用
“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前一点是由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生发出来的,后一点是由“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生发出来的,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4、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2):记叙——游山经过。 第二部分(3、4):议论——游山心得。 第三部分(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5、为什么要补叙同游者? 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比如柳宗元《小石潭记》 结尾:“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 ①集中笔墨,使主体突出。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 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得不涉及同游 者,也只用泛称,如第 2 段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②节省笔墨,使行文简练。 三、朗读,品味鉴赏 1.品读鉴赏第一段。 ⑴指名朗读本段。 ⑵掌握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 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 原因的作用
(3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介绍褒禅山概况 (4)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本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_、山之_、山之 提示点拨:名、寺、洞、碑 ②画出空间方位图。见课件。 ③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 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提示点拨: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 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岀“深 思而慎取”的依据。 ④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 提示点拨: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 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a”。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 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a”,而不应该读成“hud” 2、品读鉴赏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本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更。 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责怪,埋怨 (3)归纳概括:本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4)问题讨论:
⑶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介绍褒禅山概况。 ⑷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①本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 、山之 、山之 、山之 。 提示点拨:名、寺、洞、碑。 ②画出空间方位图。见课件。 ③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 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提示点拨: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 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 思而慎取”的依据。 ④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提示点拨: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 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 “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2、品读鉴赏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本段重点词句: 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更。 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责怪,埋怨。 (3)归纳概括:本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4)问题讨论:
①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 遗憾心情。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 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 “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 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 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②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 设比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 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5)小结: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 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 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3.品读鉴赏第三段。 (1)齐读本段。 (2)掌握重点词句 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不平常/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帮助
①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 遗憾心情。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 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 “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 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 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②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 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 设比: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 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5)小结: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 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 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3.品读鉴赏第三段。 (1)齐读本段。 (2)掌握重点词句: 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不平常/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