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代号:2722 座位号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一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乡村社会学试题 2011年7月 题 号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分 数 得 分 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在我国最早的乡村社会学研究的标志是( )。 A.《中国乡村生活一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B.《华南乡村生活》 C.《农村社会学》 D.《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2.乡村建设运动最有名的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者为( )。 A.杨开道李景汉 B.李景汉吴文藻 C.吴文藻费孝通 D.梁漱溟晏阳初 3.在传统乡村,农业活动主要是指( A,农田种植 B.农田养殖 C.乡村畜牧 D.乡村特种种植 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而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 象称之为( )。 A.角色扮演 B.角色中断 C.角色失败 D.角色冲突 2945
试卷代号 座位号 I I B. D.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未考试 乡村社会学试题 2011 年7 |题号 - |分数 I I I I I I 得分|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 2分,总计 0分) 1. )。 A. «中国乡村生活一一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B. «华南乡村生活》 c. «农村社会学》 D. «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2. )。 A. 道 李 景汉B.李 景汉 c. 藻 费孝通 3. )。 A. 植B. c. 种 种 4. 象称之为( )。 A. c. 色失 2945
5.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 A.自然性 B.直接性 C.互动性 D.社会性 6.目前在我国乡村,干扰乡村基层政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家庭 B.邻里 C.家族 D.民间会社 7.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 )。 A.山东 B.安徽 C.河南 D.四川 8.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A.家长制 B.泰罗制 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D.科层制 9.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趣缘关系 D.业缘关系 10.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乡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过度城市化 B.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融合化 11.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的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2.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控制的主导力量是( )。 A.国家政权 B.国家法律 C.国家各项制度 D.社团组织 13.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 A.习俗 B.道德 C.舆论 D.宗教 2946
5. 人类 是社 结果 )。 A. 性B.直接性 c. 社会 6. )。 A. 庭B. c. 7. 家庭 )。 A. 东B. c. 8. 建立在 人效 础 上 式是 )。 A. 制B. c. 约 尔 理理论 9. 类社 最原 )。 A. 血缘 系B. c. 10. 市居 小城镇或 现象 )。 A. 化B. c. 逆城 11.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 义 务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2. 主导 )。 A. 权B. 法律 c. 13. )。 A. 俗B.道德 c. 舆论 2946
14.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 A.传统发展战略 B.基本需求发展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跨越式发展战略 15.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胜利召开,召开的地点是()。 A.美国 B.英国 C.巴西 D.中国 得分 评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总计15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 )。 A.逻辑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应用性 E.前瞻性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是( )。 A.规模小 B.非正式控制 C.面对面交往 D.成员具有多种角色 E.满足需求为首位 3.社区的构成要素有( A.共同生活的人群 B.一定的地域 C.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D.一定的管理机构 E.社区文化 4.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是( )。 A.环境意识差 B.执法不严 C.认识错误 D.急功近利 E.人口压力过大 5.我国乡村社会化的迫切任务( )。 A.发展经济 B.加快城镇化建设 C.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D.严肃整治社会治安 E.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947
14. 又 不 这是 )。 A. 略B.基本 发展 c. 续发 15. 1992 年联合 环境 )。 A. 国B. c. 得分|评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 3分,总计 5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 A. 逻辑 B. c. D. E. 2. 级社会 A. B. 式控 c. D. 多种 E. 3. 区 的 A. B. 地域 c. 一定 D. 理机 E. 4. 环境 A. 环境 B. c. 认识 D. E. 5. A. 发展经济 B. 快城 化建设 c. D. 治安 E. 强精 2947
得分 评卷人 三、配伍题:(每题2分,总计10分)】 1.乡村建设运动:() 2.初级社会群体:() 3.社区:() 4.人口问题:() 5.社会现代化:() 1.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接触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 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2.是指20世纪20-一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乡村和解决乡 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著名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3.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4.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 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5.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得 分 评卷人 四、简答题:(总计25分)】 1.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8分) 2.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7分) 3.社会控制的功能。(10分) 得分 评卷人 五、论述题:(20分) 联系乡村实际谈一谈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功能。 2948
得分|评卷入 三、配伍题: {每题 2分,总计 0分) 1. ( ) 2. ( ) 3. ( ) 4. ( ) 5. 现代化 ( ) 1. 是指 在某 们 接 社会 社会 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2. 指20 纪20--30 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著名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3. 是指人们 用 近 学技 物质 过程 4. 是指那些人 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5. 是指 量或质 发展 得分!评卷入 四、简答题: (总计 5分) 1. 社会 必要 。(8 2. (7 3. 功 能 (10 得分 l评卷人 五、论述题: (20 联系乡村实际谈一谈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原因、功能。 2948
试卷代号:272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一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乡村社会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1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A 2.D 3.A 4.D 5.D 6.C 7.B 8.A 9.A 10.C 11.B 12.A 13.B 14.C 15.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总计15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BCD 2.ABCDE 3.ABCDE 4.ABCDE 5.ABCE 三、配伍题:(每题2分,总计10分) 1.乡村建设运动:是指20世纪20一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 国乡村和解决乡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著名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2.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那些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 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3.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接触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 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4,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 和发展的现象。 5.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 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总计25分) 1.参考答案 从个人角度来看,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都必须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因此他必须 学会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个人对于社会的关系是适应和改造,然而无论适应还是改造,个人 首先必须学习社会既有的知识、规范。个人社会化是完全必要的,否则他就不能生存,更谈不 上发展。(4分) 2949
试卷代号 2 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乡村社会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1 年7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 2分,总计 0分) 1. A 6. C 11. B 2.D 7. B 12. A 3. A 8. A 13.13 4. D 9. A 14. C 5. D 10. C 15. C 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 3分,总计 5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 BCD 2. ABCDE 3. ABCDE 4. ABCDE 5. AI3Cr: 三、配伍题: (每题 2分,总计 0分) 1. 指20 纪20-30 导 并 国乡村和解决乡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c著名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2. 级社 那些 们 通 结成 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它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3. 居 住 在某 多 种 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4. 质 量 和发展的现象。 5. 指人 技 术 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 (总计 1. 从个人角度来看,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都必须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因此他必须 学会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个人对于社会的关系是适应和改造,然而无论适应还是改造,个人 首先必须学习社会既有的知识、规范。个人社会化是完全必要的,否则他就不能生存,更谈不 上发展。 4分〉 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