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熟能生巧,最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要求掌握的能力要点包括: 1.学生应按照本大纲具体要求,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科学的研究设计方 法,建立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领域中科学研究的统计思维,科学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管理数据、分析 资料,做出合理推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SPSS软件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数据管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能够将 统计软件与预防医学的研究和工作结合。 3.激励学生阅读医学杂志上的科研论文,了解别人的统计设计思路和统计分析方法,甄别统计方 法的误用、错用和滥用,注意医学研究中因为数据问题而引发的科研道德问题和医学伦理问题。 (二)教学策略设计 针对《卫生统计学》难学所采取的策略。由于学生对于《卫生统计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不同,以及课程学习的领悟差异,甚至是学习产生的畏难心理等因素,专业教师精心设计课程大纲、教学单 元、教学课时及教学日历。在课程大纲中明确《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目标、教学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式、 课程评价等,要求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确保理论教学、软件应用、讲座、辨析报告会 等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教学课时分配中明确基础统计学部分、高级统计学部分、统计学综合性应用讲座、医 学论文中统计学应用问题辨析报告、复习、答疑和机动的比例。教学单元设计要求根据课堂教学重点和教学难 点,合理分配每次课程的理论授课时间、统计软件授课时间和学生应用软件操作时间,促使学生对具有抽象 性、逻辑性和灵活性的统计学概念、原理和思维方式的理解。同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制作利于 学生学习的“微课程”、“中医研究设计及统计学”课程网站等。 针对《卫生统计学》难懂所采取的策略。如何教会学生明确医学研究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研 究方案、设计类型、资料类型等,正确选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正确的软件应用、规范的结果表达、 合理的专业解释等统计分析的全过程,是摆在每一位专业教师面前的教学难题。通过制作精美PPT、探 索授课技巧、引入经典案例、结合软件教学、归纳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应用讲座、小组研讨 等,循序渐进地把《医学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成与学生生活、工作紧密相连的生动、具体的分析方法 和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统计思维方式和软件实际操作。同时,注重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赋予情感 的交流、耐心细致的讲授、启发式的提问等教学行为和语言,积极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索和兴趣。 针对《卫生统计学》难用所采取的策略。探索基于医学研究数据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探索 和效果评价。体现“做中学”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兴趣、知识、技能和医学研究紧密相结合,掌握医学 研究统计分析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培养应用统计思维理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小组学 习法”在《医学统计学》课程中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每组学生实现原本以为无 法实现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课程的魅力、自己的潜能、协作的力量、自我的成就。 针对《卫生统计学》创新思维所采取的策略。开设讲座如“统计学结果在医学论文中的恰当表 达”、“医学研究中统计学方法应用问题辨析”等:开展医学文献中统计学方法应用问题辨析报告会。从 理论知识、软件应用、医学文献统计问题辨析、统计学结果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鼓励大学生申报科创课题,参与中医药探索性实验和临床工作:培养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 作作风,提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基本的医学科研统计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同时,建设“中 医研究设计及统计学”课程网站,将优质教学资源依托课程网络平台实现开放和共享。拓展教学内容,激 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培养开拓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的改革。《医学统计学》的授课地点为计算机中心,将理论教学、SPSS 软件应用、中医研究案例三者紧密结合于每一次课堂中。为探索《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 考核形式的改革效果,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法、同伴互助学习法、三明治教学法等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应对 和处理中医研究统计设计和统计分析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医学统计学》课程采用“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平 台”与SPSS统计软件结合的上机考试。期末考试70~80%,平时成绩20~30%。 -20-
一系列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熟能生巧,最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要求掌握的能力要点包括: 1.学生应按照本大纲具体要求,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科学的研究设计方 法,建立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领域中科学研究的统计思维,科学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管理数据、分析 资料,做出合理推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 SPSS 软件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数据管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能够将 统计软件与预防医学的研究和工作结合。 3.激励学生阅读医学杂志上的科研论文,了解别人的统计设计思路和统计分析方法,甄别统计方 法的误用、错用和滥用,注意医学研究中因为数据问题而引发的科研道德问题和医学伦理问题。 (二)教学策略设计 针对《卫生统计学》难学所采取的策略。由于学生对于《卫生统计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不同,以及课程学习的领悟差异,甚至是学习产生的畏难心理等因素 , 专业教师精心设计课程大纲、教学单 元、教学课时及教学日历。在课程大纲中明确《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目标、教学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式、 课程评价等,要求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确保理论教学、软件应用、讲座、辨析报告会 等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教学课时分配中明确基础统计学部分、高级统计学部分、统计学综合性应用讲座、医 学论文中统计学应用问题辨析报告、复习、答疑和机动的比例。教学单元设计要求根据课堂教学重点和教学难 点,合理分配每次课程的理论授课时间、统计软件授课时间和学生应用软件操作时间,促使学生对具有抽象 性、逻辑性和灵活性的统计学概念、原理和思维方式的理解。同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制作利于 学生学习的“微课程”、“中医研究设计及统计学”课程网站等。 针对《卫生统计学》难懂所采取的策略。如何教会学生明确医学研究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研 究方案、设计类型、资料类型等,正确选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正确的软件应用、规范的结果表达、 合理的专业解释等统计分析的全过程,是摆在每一位专业教师面前的教学难题。通过制作精美 PPT、探 索授课技巧、引入经典案例、结合软件教学、归纳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应用讲座、小组研讨 等,循序渐进地把《医学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成与学生生活、工作紧密相连的生动、具体的分析方法 和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统计思维方式和软件实际操作。同时,注重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赋予情感 的交流、耐心细致的讲授、启发式的提问等教学行为和语言,积极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索和兴趣。 针对《卫生统计学》难用所采取的策略。探索基于医学研究数据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探索 和效果评价。体现“做中学”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兴趣、知识、技能和医学研究紧密相结合,掌握医学 研究统计分析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培养应用统计思维理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小组学 习法”在《医学统计学》课程中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每组学生实现原本以为无 法实现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课程的魅力、自己的潜能、协作的力量、自我的成就。 针对《卫生统计学》创新思维所采取的策略。开设讲座如“统计学结果在医学论文中的恰当表 达”、“医学研究中统计学方法应用问题辨析”等;开展医学文献中统计学方法应用问题辨析报告会。从 理论知识、软件应用、医学文献统计问题辨析、统计学结果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鼓励大学生申报科创课题,参与中医药探索性实验和临床工作;培养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 作作风,提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基本的医学科研统计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同时,建设“中 医研究设计及统计学”课程网站,将优质教学资源依托课程网络平台实现开放和共享。拓展教学内容,激 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培养开拓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的改革。《医学统计学》的授课地点为计算机中心,将理论教学、 SPSS 软件应用、中医研究案例三者紧密结合于每一次课堂中。为探索《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 考核形式的改革效果,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法、同伴互助学习法、三明治教学法等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应对 和处理中医研究统计设计和统计分析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医学统计学》课程采用“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平 台”与 SPSS 统计软件结合的上机考试。期末考试 70 ~ 80%,平时成绩 20 ~ 30%。 - 20 -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卫生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通晓统计学中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随机抽样与随机化、 频率与概率、随机误差与非随机误差等基本概念。 2.通晓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3.了解卫生统计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卫生统计学中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随机抽样与随机化、频率、概 率与小概率、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与非随机误差等基本概念。 2.卫生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学习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3.统计学发展简史及统计学家介绍。 4.卫生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5.卫生统计资料的类型。 6.卫生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7.SPSS21.0统计软件的简介。 8.SPSS2l.0 for Windows的安装与快捷方式的建立: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建立数据文件,编辑 数据文件,变量的插入与删除,记录的插入与删除,数据文件的转置,数据文件的拆分,数据文件的合 并,数据的分类汇总,从原有变量计算新变量。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授课、实例SPSS软件操作。 第二章统计设计与资料搜集 【目的要求】 1.通晓资料的来源:调查资料的搜集方法、实验资料的搜集方法、文献资料资料的搜集方法。 统计资料的类型。 2.通晓调查资料的抽样方法、调查方式选择。了解调查研究的误差和实验研究的误差。 3.通晓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基本原则、设计类型。 4.掌握SPSS数据文件的建立、利用SPSS获取外部数据文件的方法。 5.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建立数据文件,编辑数据文件,变量的插入与删除,记录的插入与删 除,数据文件的转置。 6.数据整理:数据文件的拆分,数据文件的合并,数据的分类汇总,从原有变量计算新变量。 7.应用SPSS软件设置随机种子数,并进行完全随机设计分多组,以及随机区组设计分多组的操作 步骤。 【教学内容】 1.资料的来源、调查资料的搜集方法、实验资料的搜集方法、文献资料资料的搜集方法。 2.统计资料的类型、整理。 3.调查研究的误差和实验研究的误差。 4.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基本原则、设计类型。 -21-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卫生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通晓统计学中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随机抽样与随机化、 频率与概率、随机误差与非随机误差等基本概念。 2.通晓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3.了解卫生统计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卫生统计学中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随机抽样与随机化、频率、概 率与小概率、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与非随机误差等基本概念。 2.卫生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学习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3.统计学发展简史及统计学家介绍。 4.卫生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5.卫生统计资料的类型。 6.卫生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7.SPSS21.0 统计软件的简介。 8.SPSS21.0 for Windows 的安装与快捷方式的建立;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建立数据文件,编辑 数据文件,变量的插入与删除,记录的插入与删除,数据文件的转置,数据文件的拆分,数据文件的合 并,数据的分类汇总,从原有变量计算新变量。 【教学方式】 PowerPoint 授课、实例 SPSS 软件操作。 第二章 统计设计与资料搜集 【目的要求】 1.通晓资料的来源 ;调查资料的搜集方法、实验资料的搜集方法、文献资料资料的搜集方法。 统计资料的类型。 2.通晓调查资料的抽样方法、调查方式选择。了解调查研究的误差和实验研究的误差。 3.通晓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基本原则、设计类型。 4.掌握 SPSS 数据文件的建立、利用 SPSS 获取外部数据文件的方法。 5.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建立数据文件,编辑数据文件,变量的插入与删除,记录的插入与删 除,数据文件的转置。 6.数据整理 :数据文件的拆分,数据文件的合并,数据的分类汇总,从原有变量计算新变量。 7.应用 SPSS 软件设置随机种子数,并进行完全随机设计分多组,以及随机区组设计分多组的操作 步骤。 【教学内容】 1.资料的来源、调查资料的搜集方法、实验资料的搜集方法、文献资料资料的搜集方法。 2.统计资料的类型、整理。 3.调查研究的误差和实验研究的误差。 4.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基本原则、设计类型。 - 21 -
5.统计软件数据文件的建立、利用SPSS获取外部数据文件的方法。 6.数据文件的编辑和整理 【教学方式】PowerPoint授课、实例SPSS软件操作 第三章资料图表表达 【目的要求】 1.学会应用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审核、数据筛选与处理。 2.通晓统计表的制表原则、基本要求和结构。 3.通晓统计图的种类、结构:学会根据资料类型、分析目的选择应用恰当的统计图。 4.学会利用SPSS绘制常用统计表河统计图,并进行美化编辑。 【教学内容】 1.资料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审核、数据筛选与处理。 2.统计表的结构和编制要求。统计表的种类(简单表和复合表),列表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3.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用适当的图形。 4.统计图的常见类型:条图(Bar)、百分条图(percentage bar)、圆图(Pie)、线图(Line)、 半对数线图(semilogarithmic line)、直方图(Histogram)、散点图(Scatter)、统计地图(statistical ma即)、箱式图(boxplot)、人口金字塔图等)的绘制要点。 5.SPSS软件Graphs→Legacy Dialogs操作步骤、图形的编辑、统计图、统计表结合文字的叙述。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授课,结合SPSS统计软件实例讲解。 第四章概率分布 【目的要求】 1.通晓正态分布、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和正态分布应用。 2.通晓抽样分布(x2分布、t分布、F分布)。 3.通晓二项分布的概念、计算及应用条件:Poisson分布的概念、计算及其应用条件。 4.了解圆形分布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 1.正态分布、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和正态分布应用。 2.抽样分布(x2分布、t分布、F分布)。 3.二项分布的概念、计算及应用条件;Poisson分布的概念、计算及其应用条件。 4.圆形分布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授课,结合SPSS统计软件实例讲解。 第五章数值型资料统计描述 【目的要求】 1.通晓数值型资料集中趋势各指标的概念、计算和适用条件。 2.通晓离散趋势各指标的概念、计算和适用条件。 3.通晓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 4.学会资料统计工作的步骤、资料的分类、变量变换。 【教学内容】 1.频数表的编制,频数分布的两个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和频数分布的类型(对称分布和偏 -22-
5.统计软件数据文件的建立、利用 SPSS 获取外部数据文件的方法。 6.数据文件的编辑和整理 【教学方式】PowerPoint 授课、实例 SPSS 软件操作 第三章 资料图表表达 【目的要求】 1.学会应用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审核、数据筛选与处理。 2.通晓统计表的制表原则、基本要求和结构。 3.通晓统计图的种类、结构 ;学会根据资料类型、分析目的选择应用恰当的统计图。 4.学会利用 SPSS 绘制常用统计表河统计图,并进行美化编辑。 【教学内容】 1.资料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审核、数据筛选与处理。 2.统计表的结构和编制要求。统计表的种类(简单表和复合表),列表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3.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用适当的图形。 4.统计图的常见类型 :条图(Bar)、百分条图(percentage bar)、圆图(Pie)、线图(Line)、 半对数线图(semilogarithmic line)、直方图(Histogram)、散点图(Scatter)、统计地图(statistical map)、箱式图(boxplot)、人口金字塔图等)的绘制要点。 5.SPSS 软件 Graphs → Legacy Dialogs 操作步骤、图形的编辑、统计图、统计表结合文字的叙述。 【教学方式】 PowerPoint 授课,结合 SPSS 统计软件实例讲解。 第四章 概率分布 【目的要求】 1.通晓正态分布、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和正态分布应用。 2.通晓抽样分布(x 2 分布、t 分布、F 分布)。 3.通晓二项分布的概念、计算及应用条件 ;Poisson 分布的概念、计算及其应用条件。 4.了解圆形分布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 1.正态分布、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和正态分布应用。 2.抽样分布(x 2 分布、t 分布、F 分布)。 3.二项分布的概念、计算及应用条件 ;Poisson 分布的概念、计算及其应用条件。 4.圆形分布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教学方式】 PowerPoint 授课,结合 SPSS 统计软件实例讲解。 第五章 数值型资料统计描述 【目的要求】 1.通晓数值型资料集中趋势各指标的概念、计算和适用条件。 2.通晓离散趋势各指标的概念、计算和适用条件。 3.通晓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 4.学会资料统计工作的步骤、资料的分类、变量变换。 【教学内容】 1.频数表的编制,频数分布的两个特征 ( 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 和频数分布的类型 ( 对称分布和偏 - 22 -
态分布),频数表的用途。 2.集中趋势的描述:算术平均数、几何均数及中位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结合中位数 介绍百分位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3.离散趋势的描述:离散程度常用指标如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意义、 计算方法、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4.正态分布及其应用:正态分布的概念、图形、特征及其在统计学上的重要性。标准正态分布。 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和计算方法。 5.SPSS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的常用命令(Descriptive Statistics菜单中Frequencies…、Descriptive·、 Explore…)、操作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的读取。 6.正态性检验的方法Explore操作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的读取。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授课,结合SPSS统计软件、excel实例讲解。 第六章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 【目的要求】 1.通晓标准误的概念和计算:标准误及与标准差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t分布的概念、特征。 3.通晓总体均数估计的概念、种类,可信区间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4.通晓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5.通晓假设检验中a和P的区别和联系。 6.通晓假设检验中的I型错误与Ⅱ型错误的区别和联系。 7.通晓假设检验与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内容】 1.均数的抽样误差及其标准误,标准误和标准差的区别与联系。 2.总体均数可信区间估计的概念和种类。总体均数的点估计与区间估计(σ未知和0已知时), 可信区间的涵义,可信区间的两个要素:准确度和精确度。 3.1分布的概念、图形和特征、t界值表的意义。 4.可信区间与可信限的区别:可信区间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5.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建立假设(无效假设和备择假设:单侧假设和双侧假设),确定 检验水准:选定检验方法和计算检验统计量:确定P值和作出推断结论。 6.方差不齐时两小样本均数的比较:两样本方差的齐性检验,1'检验。 7.正态性检验:正态性检验的意义和方法,W检验和D检验。 8.第一类错误(I型错误)和第二类错误(Ⅱ型错误)。检验效能的概念。 9.假设检验注意事项:要有严密的抽样研究设计,选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应符合其应用条件,正确 理解差别有无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不能绝对化,报告结论时应注意的问题。 10.SPSS进行正态性检验、数据转换、常用均数比较t检验的分析命令、分析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的 读取。 【教学方式】 PowerPoint授课,结合SPSS统计软件实例讲解。 第七章单个样本及配对设计单变量资料检验 【目的要求】 1.通晓数值变量资料均数之间比较的假设检验的统计学思维方式。 -23-
态分布 ),频数表的用途。 2.集中趋势的描述 :算术平均数、几何均数及中位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结合中位数 介绍百分位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3.离散趋势的描述 :离散程度常用指标如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意义、 计算方法、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4.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正态分布的概念、图形、特征及其在统计学上的重要性。标准正态分布。 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和计算方法。 5.SPSS 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的常用命令(Descriptive Statistics 菜单中 Frequencies…、Descriptive…、 Explore…)、操作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的读取。 6.正态性检验的方法 Explore 操作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的读取。 【教学方式】 PowerPoint 授课,结合 SPSS 统计软件、excel 实例讲解。 第六章 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 【目的要求】 1.通晓标准误的概念和计算 ;标准误及与标准差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 t 分布的概念、特征。 3.通晓总体均数估计的概念、种类,可信区间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4.通晓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5.通晓假设检验中 α 和 P 的区别和联系。 6.通晓假设检验中的Ⅰ型错误与Ⅱ型错误的区别和联系。 7.通晓假设检验与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内容】 1.均数的抽样误差及其标准误,标准误和标准差的区别与联系。 2.总体均数可信区间估计的概念和种类。总体均数的点估计与区间估计(σ 未知和 σ 已知时), 可信区间的涵义,可信区间的两个要素:准确度和精确度。 3.t 分布的概念、图形和特征、t 界值表的意义。 4.可信区间与可信限的区别 ;可信区间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5.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建立假设(无效假设和备择假设;单侧假设和双侧假设),确定 检验水准;选定检验方法和计算检验统计量;确定 P 值和作出推断结论。 6.方差不齐时两小样本均数的比较 :两样本方差的齐性检验,t' 检验。 7.正态性检验 :正态性检验的意义和方法,W 检验和 D 检验。 8.第一类错误 ( Ⅰ型错误 ) 和第二类错误 ( Ⅱ型错误 )。检验效能的概念。 9.假设检验注意事项 :要有严密的抽样研究设计,选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应符合其应用条件,正确 理解差别有无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结论不能绝对化,报告结论时应注意的问题。 10.SPSS 进行正态性检验、数据转换、常用均数比较 t 检验的分析命令、分析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的 读取。 【教学方式】 PowerPoint 授课,结合 SPSS 统计软件实例讲解。 第七章 单个样本及配对设计单变量资料检验 【目的要求】 1.通晓数值变量资料均数之间比较的假设检验的统计学思维方式。 - 23 -
2.通晓单个样本单变量资料检验及结果解释。 3.通晓配对设计单变量资料检验及结果解释。 4.通晓正态性检验(normality test)与方差齐性检验(Level with Levene test)。 5.熟悉Compare Means菜单中Means过程、One-Samples T Test过程、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过程、Paired-Samples T Test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 【教学内容】 1.单个样本单变量资料检验。 2.配对设计单变量资料检验。 【教学方式】PowerPoint授课,结合SPSS统计软件实例讲解。 第八章两个样本单变量资料检验 【目的要求】 1.通晓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t检验与t'检验及结果解释。 2.通晓Wilcoxon秩和检验与Mann-Whitney U检验及结果解释。 【教学内容】 1.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t检验与t'检验、应用条件及结果解释。 2.Wilcoxon秩和检验与Mann-Whitney U检验、应用条件及结果解释。 【教学方式】PowerPoint授课,结合SPSS统计软件实例讲解。 第九章多个样本单变量资料检验 【主要内容】 1.通晓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检验及多重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基本思想、方差分析、多 重比较、结果表达:Kruskal--Wallis H检验及多重比较)。 2.通晓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检验及多重比较(两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Friedman M检验及多 重比较。) 3.熟悉2×2交叉设计、2×2析因设计、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 【教学要求】 1.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检验及多重比较 2.方差分析应用条件、基本思想及其平方和、自由度的划分。 3.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2×2交叉设计、2×2析因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4.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均数间多重比较的SPSS分析命令Compare Means菜单中One-Way ANOVA 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的解释。 5.区组设计方差分析SPSS分析命令Analyze→General Linear Model菜单Univarate过程分析区组 设计、交叉设计、拉丁方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及其分析结果的解释。 6.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软件演示、上机操作。 第十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目的要求】 1.通晓双变量直线相关的散点图、相关系数、计算、假设检验和注意事项。 2.通晓双变量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假设检验和应用和注意事项。 3.了解直线相关与直线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24-
2.通晓单个样本单变量资料检验及结果解释。 3.通晓配对设计单变量资料检验及结果解释。 4.通晓正态性检验(normality test)与方差齐性检验(Level with Levene test)。 5.熟悉 Compare Means 菜单中 Means 过程、One-Samples T Test 过程、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过程、 Paired-Samples T Test 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表达。 【教学内容】 1.单个样本单变量资料检验。 2.配对设计单变量资料检验。 【教学方式】PowerPoint 授课,结合 SPSS 统计软件实例讲解。 第八章 两个样本单变量资料检验 【目的要求】 1.通晓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 t 检验与 t′检验及结果解释。 2.通晓 Wilcoxon 秩和检验与 Mann-Whitney U 检验及结果解释。 【教学内容】 1.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 t 检验与 t′检验、应用条件及结果解释。 2.Wilcoxon 秩和检验与 Mann-Whitney U 检验、应用条件及结果解释。 【教学方式】PowerPoint 授课,结合 SPSS 统计软件实例讲解。 第九章 多个样本单变量资料检验 【主要内容】 1.通晓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检验及多重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基本思想、方差分析、多 重比较、结果表达;Kruskal-Wallis H 检验及多重比较)。 2.通晓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检验及多重比较(两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Friedman M 检验及多 重比较。) 3.熟悉 2×2 交叉设计、2×2 析因设计、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 【教学要求】 1.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检验及多重比较 2.方差分析应用条件、基本思想及其平方和、自由度的划分。 3.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2×2 交叉设计、2×2 析因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4.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均数间多重比较的 SPSS 分析命令 Compare Means 菜单中 One-Way ANOVA 过程以及分析结果的解释。 5.区组设计方差分析 SPSS 分析命令 Analyze → General Linear Model 菜单 Univarate 过程分析区组 设计、交叉设计、拉丁方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及其分析结果的解释。 6.方差分析(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分析、软件演示、上机操作。 第十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目的要求】 1.通晓双变量直线相关的散点图、相关系数、计算、假设检验和注意事项。 2.通晓双变量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假设检验和应用和注意事项。 3.了解直线相关与直线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