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
• 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 的地形地貌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一、湿陷系数黄土是否具有湿陷性,可以用湿陷系数8。值来进行判定。h,-h,PS=ho式中hp保持天然的湿度和结构的士样,加压至一定压力p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h'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士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no土样的初始高度mm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湿陷系数:8 s<0. 015非湿陷性黄土8 s≥0. 015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 一、湿陷系数 黄土是否具有湿陷性,可以用湿陷系数δ s值来进行判定。 式中 hp——保持天然的湿度和结构的土样,加压至一定压力p时,下沉稳定后的 高度mm。 h’ p——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 h0——土样的初始高度mm 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湿陷系数: δs<0.015 非湿陷性黄土 δs≥0.015 湿陷性黄土 0 h h h p p s − =
二、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1、建筑场地湿陷类型的划分自重湿陷性黄土按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判定建筑场地的湿陷类型2、黄土低级的湿陷等级湿陷性黄土低级的湿陷等级应根据基地各土层累计的总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的大小等因素判定:非湿陷性场地自重湿陷性场地计算自重湿限量△st≤77<△st≤35△st.>35总湿陷量Ⅱ (中等)△s≤30I(轻微)I Ⅱ(中等)Ⅱ或Ⅱ(严重)30<△≤60IVⅡ (严重)(很严重)△s.>60-
2、黄土低级的湿陷等级 湿陷性黄土低级的湿陷等级应根据基地各土层累计的总湿陷量 和计算自重湿陷量的大小等因素判定: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1、建筑场地湿陷类型的划分 自重湿陷性黄土 按实测自重湿陷量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判定建筑场地的湿陷类型 计算自重湿限量 总湿陷量 非湿陷性场地 自重湿陷性场地 △st≤7 7<△st≤35 △st.>35 △s≤30 Ⅰ(轻微) Ⅱ (中等) — 30<△s≤60 Ⅱ(中等) Ⅱ 或Ⅲ Ⅲ (严重) △s.>60 — Ⅲ(严重) Ⅳ (很严重) 二、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
·其中总湿陷量A,=Zβo,hi=1式中8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hi一—第i层土的厚度;β一一考虑地基土测向挤出和浸水几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其中自重湿陷量FAs=β8.shi=l式中zsi——第i层土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应力作用下的湿陷系数;-总计算厚度内湿陷土层的数目:n-βo——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
其中自重湿陷量 式中 δzsi——第i层土在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应力作用下的湿陷系数; n——总计算厚度内湿陷土层的数目; β0——因地区土质而异的修正系数 • 其中总湿陷量 式中 δ s——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 β——考虑地基土测向挤出和浸水几率等因素的修正系数。 i n i s sih = = 1 = = n i zs zsi i h 1 0
湿陷性土地区防治病害措施·地基处理措施:消除地基的全部或部分湿陷量:或采用深基础、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结构措施:减小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防水措施:、在建筑物布置、场地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水沟、管道敷设、管道材料和接口等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或生产、生活用水的渗漏。·在检漏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应提高防水地面、排水沟、检漏井等设施的材料标准,如增设卷材防水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沟等
湿陷性土地区防治病害措施 • 地基处理措施: • 消除地基的全部或部分湿陷量;或采用深基础、桩基础穿 透全部湿陷性土层。 • 结构措施: • 减小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 • 防水措施: • 在建筑物布置、场地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水沟、管 道敷设、管道材料和接口等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或 生产、生活用水的渗漏。 • 在检漏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应提高防水地面、排水沟、检 漏井等设施的材料标准,如增设卷材防水层,采用钢筋混 凝土排水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