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拉 离解 工分子报动 分子旋转 电子跃迁 电磁场拔荡 10101010210 10310410510610710-g1090010110-210 前”0智的00P0动n”0”050边n。n010场000口100”0”0010”不先t 焦耳 00010·00104003010D001030050030被长 米 14m 红外 无线电 毁”道电 光语分区 极高颜次极高领超高斯甚高频高频中频低频 Q/KK.XCSL UHF 大气传输 图2-2电磁波谱及其应用
5 图 2-2 电磁波谱及其应用
(6)微波(Micro wave) 微波波长入为0.1一100cm,由固体金属分子转动所产生。其中可分为毫米波、厘米波 和分米波,微波的特点是能穿云透雾,甚至穿透冰层和地面松散层,其它辐射和物体对它 干扰小。物体辐射微波的能量很弱,接收和记录均较困难,要求传感器非常灵敏。 (7)无线电波(Radio wave) 无线电波由电磁振荡电路产生,不能通过大气层一一短波被电离层反射,中波和长 波吸收严重,故不能用于遥感 实际上,整个电磁波是连续不断的,各个波区或波段的分界点并不十分严格,各家划 分标准不一,且相邻波区有相当重迭。电磁波谱各波段的产生及其遥感应用如表21。 表2-1各电磁波谱段的产生及其遥感应用特征 产生方式 谱段 波长 遥感应用特征 原子核内部的 射线 <0.03nm 来自太阳的辐射完全被上层大气所吸收,不 能为遥感利用,来自放射性矿物的Y辐射作 相互作用 为一种探矿手段可被低空飞机探测到 层内电子的离子 X-射线 0.03-3nm 进入的辐射全被大气所吸收,遥感中未用 紫外线 nm-0.38um 波长小于Q.3:m的由太阳进入的紫外辐射 外层电子的离子 完全为上层大气中的臭氧所吸收 化 损影紫外 0.3-0.38μm 穿过大气层,用胶片和光电探测器可检出, 但是大气散射严重 0.38-0.43m 0.43-0.474m 青 外层电子 0.47-0.50μm用照相机、电视摄影机和光电扫描仪等均可 的激励 绿 0.50-0.564m检测,包括在0.54m附近的地球反射比峰 0.56-0.59um值 橙 0.59-0.62m 0.62-0.76μm 0.76-1000um 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随波长而变,各大气传输 窗口被吸收谱段所隔开,一般有以下的划分 红外(反 这是初次反射的太阳辐射,0.7-L4um的 分子振动 红 红外) 0.76-3μm 辐射用红外胶片检测,称之为摄影红外辐射 外 品格振动 中红列 3-5μm 这是热区中的主要大气窗口,是一个宽诺段 (热红外) 内的总辐射,用这些波长成像需要使用光学 远红外 (热红外) 8-l4μm 机械扫描器(红外辐射计)而不是用胶片。 分子旋转和反转 这些较长的波长能穿透云和雾,可用于全天 电子自转与磁场 微波 0.1-100cm 候成像。其下可续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 的相互作用 米波,而且都是无线电波的一种 核自转与磁场无线电波 100-106cm☐用于无线电通讯,分超短波、短波、中波、 6
6 (6)微波(Micro wave) 微波波长λ为 0.1-100cm,由固体金属分子转动所产生。其中可分为毫米波、厘米波 和分米波,微波的特点是能穿云透雾,甚至穿透冰层和地面松散层,其它辐射和物体对它 干扰小。物体辐射微波的能量很弱,接收和记录均较困难,要求传感器非常灵敏。 (7)无线电波(Radio wave) 无线电波由电磁振荡电路产生,不能通过大气层 —— 短波被电离层反射,中波和长 波吸收严重,故不能用于遥感。 实际上,整个电磁波是连续不断的,各个波区或波段的分界点并不十分严格,各家划 分标准不一,且相邻波区有相当重迭。电磁波谱各波段的产生及其遥感应用如表 2-1。 表 2-1 各电磁波谱段的产生及其遥感应用特征 产生方式 谱 段 波 长 遥感应用特征 原子核内部的 相互作用 射线 <0.03nm 来自太阳的辐射完全被上层大气所吸收,不 能为遥感利用,来自放射性矿物的γ辐射作 为一种探矿手段可被低空飞机探测到 层内电子的离子 化 X-射线 0.03-3nm 进入的辐射全被大气所吸收,遥感中未用 外层电子的离子 化 紫外线 3nm-0.38μm 波长小于 0.3μm的由太阳进入的紫外辐射 完全为上层大气中的臭氧所吸收 摄影紫外 0.3-0.38μm 穿过大气层,用胶片和光电探测器可检出, 但是大气散射严重 外层电子 的激励 可 见 光 紫 0.38-0.43μm 用照相机、电视摄影机和光电扫描仪等均可 检测,包括在 0.5μm附近的地球反射比峰 值 蓝 0.43-0.47μm 青 0.47-0.50μm 绿 0.50-0.56μm 黄 0.56-0.59μm 橙 0.59-0.62μm 红 0.62-0.76μm 分子振动, 晶格振动 红 外 线 0.76-1000μm 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随波长而变,各大气传输 窗口被吸收谱段所隔开,一般有以下的划分 近红外(反射 红外) 0.76-3μm 这是初次反射的太阳辐射,0.7-1.4μm的 辐射用红外胶片检测,称之为摄影红外辐射 中红外 (热红外) 3-5μm 这是热区中的主要大气窗口,是一个宽谱段 内的总辐射,用这些波长成像需要使用光学 一机械扫描器(红外辐射计)而不是用胶片。 远红外 (热红外) 8-14μm 分子旋转和反转, 电子自转与磁场 的相互作用 微 波 0.1-100cm 这些较长的波长能穿透云和雾,可用于全天 候成像。其下可续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 米波,而且都是无线电波的一种 核自转与磁场 无线电波 100-106cm 用于无线电通讯,分超短波、短波、中波
的相作用业用由>106cm长波 *因波长范田与相应诺的划分 不太统 作者仅采用一般划分 电磁波谱中的高频波段,如宇宙射线到大部分紫外线,粒子性特征明显:低频波段, 如大部分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特征明显:处于中间波段的可见光和部分紫外 线、红外线,具有明显的波粒二象性。这些不同的电磁波,从理论上讲都可进行遥感。但 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和其它干扰,目前遥感使用的主要为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 7
7 的相互作用 工业用电 >106 cm 长波 * 因波长范围与相应谱的划分不太统一,作者仅采用一般划分。 电磁波谱中的高频波段,如宇宙射线到大部分紫外线,粒子性特征明显;低频波段, 如大部分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特征明显;处于中间波段的可见光和部分紫外 线、红外线,具有明显的波粒二象性。这些不同的电磁波,从理论上讲都可进行遥感。但 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和其它干扰,目前遥感使用的主要为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
2.1.3电磁辐射的产生 1物质内部结构及运动规律 (1)内部结构 由现代物理学、化学研究证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 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运动规律 根据现代量子理论,微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即电子的绕核运动, 原子核在平衡位置上的振动和分子以其质量中心为轴的转动。当没有外来能量刺激时,这 些运动状态是稳定的,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该能量并不因为电子、原子、分子不停地运 动而有所衰减,当与其它粒子碰撞,或者在电磁场中被照射而吸收足够的能量时,它就会 改变运动状态,从基态轨道跃升到更高的激发态轨道上去。 基态:根据最低能量原理,在正常情况下,粒子处于最低能量的运动状态,这个状态 称为基态。对任一频率的粒子,基态能量为E,=hv。 激发态:处于基态的粒子,如果受到外来能量的激发,当它接收了足够的能量后,跃 升到较高的能量的运动状态,这种较高的状态称为激发态。激发态的能量E.=nhv。n为 电子层数,表示电子离核的距离。当n增大时,En的数值也大,表示该粒子离质量中心 越远,所具有的能量越大,处于更高的激发态。 激发:粒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叫激发 激发能: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之差△E,称该激发态的激发能。 2电磁辐射的产生 粒子受激从基态进入高能量状态时,是瞬时的跃迁,不允许有中间的能量状态:处于 激发状态的粒子十分不稳定,一般在10~秒内就要往基态转化。这种转化可以有两种情况: 一是和另一个粒子碰撞,激发态被破坏,能量传递给另一个粒子,这时没有电磁辐射的发 射:另一种情况是粒子向下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释放出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带 走,产生电磁辐射。 以△E表示各能级的激发能,光子的能量为hV,二者相等。即较高状态的粒子跃迁到 较低能级时多余的能量△E就以光子的能量hv辐射出去。 △E=E2-E,=hv 这一过程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分别为 =△E/h λ=c-ch/△E (2-6) 该式说明,激发能不同,辐射的光子频率不同,所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也不同。 电子能级的激发能较高,约为1~20v,可产生频率较高的光子,发射波长为0.2 1.0微米的近紫外一可见光一近红外:原子能级的激发能较低,约为0.05~1.0ev,可发射 波长为1~25微米的近红外一远红外辐射:分子能级的激发能最低,约为0.03-0.05v, 发射辐射的波长为25一300微米,属超远红外,它也可辐射少量微波。 8
8 2.1.3 电磁辐射的产生 1 物质内部结构及运动规律 (1)内部结构 由现代物理学、化学研究证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 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运动规律 根据现代量子理论,微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即电子的绕核运动, 原子核在平衡位置上的振动和分子以其质量中心为轴的转动。当没有外来能量刺激时,这 些运动状态是稳定的,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该能量并不因为电子、原子、分子不停地运 动而有所衰减,当与其它粒子碰撞,或者在电磁场中被照射而吸收足够的能量时,它就会 改变运动状态,从基态轨道跃升到更高的激发态轨道上去。 基态:根据最低能量原理,在正常情况下,粒子处于最低能量的运动状态,这个状态 称为基态。对任一频率的粒子,基态能量为E1=hν。 激发态:处于基态的粒子,如果受到外来能量的激发,当它接收了足够的能量后,跃 升到较高的能量的运动状态,这种较高的状态称为激发态。激发态的能量 En=nhν。n为 电子层数,表示电子离核的距离。当n增大时,En的数值也大,表示该粒子离质量中心 越远,所具有的能量越大,处于更高的激发态。 激发:粒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叫激发。 激发能:激发态与基态的能量之差△E,称该激发态的激发能。 2 电磁辐射的产生 粒子受激从基态进入高能量状态时,是瞬时的跃迁,不允许有中间的能量状态;处于 激发状态的粒子十分不稳定,一般在 10-8秒内就要往基态转化。这种转化可以有两种情况: 一是和另一个粒子碰撞,激发态被破坏,能量传递给另一个粒子,这时没有电磁辐射的发 射;另一种情况是粒子向下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释放出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带 走,产生电磁辐射。 以△E表示各能级的激发能,光子的能量为hν,二者相等。即较高状态的粒子跃迁到 较低能级时多余的能量△E就以光子的能量hν 辐射出去。 △E=E2-E1=hν 这一过程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分别为 ν=△E/ h λ=c/ν=ch/△E (2-6) 该式说明,激发能不同,辐射的光子频率不同,所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也不同。 电子能级的激发能较高,约为1~20ev,可产生频率较高的光子,发射波长为 0.2~ 1.0 微米的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原子能级的激发能较低,约为 0.05~1.0ev,可发射 波长为1~25 微米的近红外—远红外辐射;分子能级的激发能最低,约为 0.03-0.05ev, 发射辐射的波长为 25-300 微米,属超远红外,它也可辐射少量微波
物质内部运动状态被激发方式有三种:电能激发、热能激发和辐射能激发。辐射形式 有三种:共振辐射、荧光现象和热辐射。 ①共振辐射:受激跃迁到激发态的粒子,直接回到基态,辐射的光子频率与吸收的光 子频率一样。 ②荧光现象:受激跃迁到激发态的粒子,通过中间能级回到基态,它发射的光子的频 率比吸收的光子频率低。 ③热辐射:物质受激发时,将激发能转变成热能,产生热运动,这种运动所引起的粒 子互相碰撞,从而使粒子运动发生改变,由于碰撞而产生的高能量运动状态可以自发的转 变到低能运动状态,热能转变成辐射能,发出电磁辐射
9 物质内部运动状态被激发方式有三种:电能激发、热能激发和辐射能激发。辐射形式 有三种:共振辐射、荧光现象和热辐射。 ①共振辐射:受激跃迁到激发态的粒子,直接回到基态,辐射的光子频率与吸收的光 子频率一样。 ②荧光现象:受激跃迁到激发态的粒子,通过中间能级回到基态,它发射的光子的频 率比吸收的光子频率低。 ③热辐射:物质受激发时,将激发能转变成热能,产生热运动,这种运动所引起的粒 子互相碰撞,从而使粒子运动发生改变,由于碰撞而产生的高能量运动状态可以自发的转 变到低能运动状态,热能转变成辐射能,发出电磁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