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初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请注意:所有的选择题都涂卡,包括阅读题,共10个,从第一个空涂 起) 语文基础知识(19分) 假如你是文字编辑,请从下列十个词语中找出五个错别字,把它依次改 正过来。(3分) ①墨守尘规②以德报怨③辩伪去妄④意兴阑珊⑤根深蒂 ⑥寻人启示⑦默默无蚊⑧明察秋毫⑨不可思义⑩波光粼 粼 更正: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主宰(支配)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秀颀(美而高) B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间或(有时候) C皲裂(因干燥而开裂)狡黠(狡猾奸诈)谄媚(对人不屑一顾) D熠熠(闪光发亮)无稽(毫无根据)悖谬(荒谬,不合道理)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天空的使者一一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 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②我一直 于科学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不断地 显现出现它崭新的远景 ③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 的水分。 A.观察沉迷充足 B.观看沉醉充沛 C.观察沉醉充足 D.观看沉迷充沛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C庆祝ν国庆〃演讲比赛将于今晚七时半在学校大礼堂开始举行 D今年学校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5.下列各句中,比喻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在文学家的笔下,九寨沟是一部历史神话;在画家眼里,九寨沟是 座艺术殿堂:而在众多的旅行家的心中,九寨沟又是一处人间仙境 B中国的黄金海岸就像一张"大弓〃,京广铁路正好是"弦〃,万里长江
1 05--06 初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请注意:所有的选择题都涂卡,包括阅读题,共 10 个,从第一个空涂 起) 一.语文基础知识(19 分) 1.假如你是文字编辑,请从下列十个词语中找出五个错别字,把它依次改 正过来。(3 分) ①墨守尘规 ②以德报怨 ③辩伪去妄 ④意兴阑珊 ⑤根深蒂 固 ⑥寻人启示 ⑦默默无蚊 ⑧明察秋毫 ⑨不可思义 ⑩波光粼 粼 更正: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 分 )( ) A.主宰(支配)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秀颀(美而高) B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间或(有时候) C 皲裂(因干燥而开裂) 狡黠(狡猾奸诈) 谄媚(对人不屑一顾) D 熠熠(闪光发亮) 无稽(毫无根据) 悖谬(荒谬,不合道理)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①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 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②我一直 于科学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不断地 显现出现它崭新的远景。 ③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 的水分。 A.观察 沉迷 充足 B.观看 沉醉 充沛 C.观察 沉醉 充足 D.观看 沉迷 充沛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 A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C庆祝“国庆”演讲比赛将于今晚七时半在学校大礼堂开始举行。 D今年学校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5.下列各句中,比喻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 分)( ) A在文学家的笔下,九寨沟是一部历史神话;在画家眼里,九寨沟是一 座艺术殿堂;而在众多的旅行家的心中,九寨沟又是一处人间仙境。 B中国的黄金海岸就像一张“大弓”,京广铁路正好是“弦”,万里长江
恰似一枝利箭〃。 C那疼痛一直戳进她的心里,就像一把针往里扎,她浑身发烫,脸上黑 中泛红,像一朵大红的玫瑰花 D如今,社会主义中国像一只猛醒的雄狮,向世人展示着她的英姿 6.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②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2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③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嘁嘁喳喳”叫上 阵,误差只有15秒。 ④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 ⑤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 ⑥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 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⑤①②③⑥④ B.⑤③⑥①②④ C.⑤③②⑥④① D.⑤①⑥③④② 7.(3分)巴金“激流三部曲”是:《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 》和《麦克白》。 8.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3分)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 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 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牛命的意义; 言文知识(14分)(一)古诗文默写(5分) 1.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 古奇偶"的诗句是: 2.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
2 恰似一枝“利箭”。 C那疼痛一直戳进她的心里,就像一把针往里扎,她浑身发烫,脸上黑 中泛红,像一朵大红的玫瑰花。 D如今,社会主义中国像一只猛醒的雄狮,向世人展示着她的英姿。 6.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②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 2 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③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 30 分钟就会“嘁嘁喳喳”叫上一 阵,误差只有 15 秒。 ④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 间。 ⑤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 ⑥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 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⑤①②③⑥④ B.⑤③⑥①②④ C.⑤③②⑥④① D.⑤①⑥③④② 7.(3 分)巴金“激流三部曲”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 《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麦克白》。 8.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3 分)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 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 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言文知识(14 分) (一)古诗文默写(5 分) 1.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 古奇偶"的诗句是: , 。 2.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
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3.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 是 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 是 4.却看妻子愁何在 5.默写《<论语〉十则》的第二则: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问题。(9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 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1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3 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 3. 苏轼的《 水 调 歌 头 . 明 月 几 时 有 》 一 词 中 直 接 写 明 月 的 诗 句 是: 。 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 是: 。 4.却看妻子愁何在, 。 5.默写《<论语>十则》的第二则: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问题。(9 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 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1 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 分)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1分)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 么?(3分) 三现代文阅读(37分)[一](14分)[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 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 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 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 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 树。⑦哪怕只有碗口那样的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 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 光。便道上尘土飞扬,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 的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 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颗是周柏,另一棵是 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着几根青的疏枝,偃卧在 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 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 如老妪负水,有的()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 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去,一圈一圈,丝纹 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
4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1 分)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 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 么? (3 分) 三 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14 分)[甲]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 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 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 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 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 树。⑦哪怕只有碗口那样的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 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 光。便道上尘土飞扬,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 的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 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丙]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颗是周柏,另一棵是 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 )着几根青的疏枝,偃卧在 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 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 ) 如老妪负水,有的( )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 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 )去,一圈一圈,丝纹 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
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2分) 是 (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2分) 是 2.(丙)段括号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挑偃挺拧B.横偃劲扭C.排犹劲扭D.横犹挺拧 3.对(甲)段文字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白杨礼赞》运用 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 段运用 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下柳树的“病态”:(丙) 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 “扭”的特点。(3分)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主要是描写与 相结合,(丙)段是描写与 相结合,而(乙)段则是比较单一的自然环境描写。(2分) 6.对三段文字描写的目的与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丙)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 B.(甲)、(乙)两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丙)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 C.(甲)段突出树的神态,(丙)段体现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D.(甲)段体现树的精神,(丙)段突出树的神态,(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二]沉默的竹笛(12分)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洁白的月 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 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 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 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 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晩,我的心中暗暗地 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 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 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
5 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2 分) 是: 、 。 (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2 分) 是: 、 。 2.(丙)段括号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 分) A.挑 偃 挺 拧 B.横 偃 劲 扭 C.排 犹 劲 扭 D.横 犹 挺 拧 3.对(甲)段文字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白杨礼赞》运用 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 段运用 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烈日下柳树的“病态”;(丙) 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 “扭”的特点。(3 分)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主要是描写与 相结合,(丙)段是描写与 相结合,而(乙)段则是比较单一的自然环境描写。(2 分) 6.对三段文字描写的目的与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丙)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 B.(甲)、(乙)两段是为了突出树的形态特征,(丙)段是为了体现树的精神。 C.(甲)段突出树的神态,(丙)段体现树的精神,(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D.(甲)段体现树的精神,(丙)段突出树的神态,(乙)段突出“烈日”之酷。 [二]沉默的竹笛 (12 分) 16 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A 洁白的月 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 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 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 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 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 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 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 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 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