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朱茁萱 第一部分(“大人、长老上”—“素与我舾愜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 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 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 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 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依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迆迆、快快、早、松、减等。 ②、[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 果? 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 的艺术效果 ③、【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你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这 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④、【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 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 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 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 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⑤、《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 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淸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 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 痕迹,且意境完整 ⑥、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⑦、脱布初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⑧、“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同。 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10[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 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11)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λ愁肠,化作相思沮 必修四
2009-2010 年下学期 高一 228、2312 班 朱茁萱 必修四 6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 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 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 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 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依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②、[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 果? 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 的艺术效果。 ③、【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你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这 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④、【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 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 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 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 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⑤、《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 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 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 痕迹,且意境完整。 ⑥、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⑦、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⑧、“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同。 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10)[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 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11)“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09-2010年下学期 高228、2312班朱茁萱 (1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13)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 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1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6、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 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 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 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借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7、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①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一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 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 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 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 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 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一一恨 8、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①对张生的关心一一[五煞] ②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一—怕 9、[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藹,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 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 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 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 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一一念 五、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 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 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 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岀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 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 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 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 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 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 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 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必修四
2009-2010 年下学期 高一 228、2312 班 朱茁萱 必修四 7 (1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13)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 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1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6、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 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 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 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7、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①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 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 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 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 胃。 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 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8、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①对张生的关心——[五煞] ②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9、[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 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 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 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 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 五、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 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 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 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 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 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 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 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 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 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 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209-2010年下学期 高228、2312班朱茁萱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六、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 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哈姆莱特 【教学目的】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 悲剧的情节:这是一部五幕剧 四、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基础,整体感知 1、注音积累:吮舐( shunshi)砧(zhen)石傀儡( kuilei)同衾(qi)觊觎(jiyu)蜥 2、词语积累: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觊j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3、理结构 (一)戏前安排。由开始至“开场词”之前 (二)这是写哈姆莱特精心设计“戏中戏”的准备工作。 (三)戏中。由“开场词”至“伶后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悔!”这是“戏中戏”的上演 (四)戏后。由“哈姆莱特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至文末。这是看戏后各方面的心理反 应与心理冲突。 五、作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査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 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必修四
2009-2010 年下学期 高一 228、2312 班 朱茁萱 必修四 8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六、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 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哈姆莱特 【教学目的】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 三、悲剧的情节:这是一部五幕剧。 四、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基础,整体感知。 1、注音积累:吮舐(shǔnshì) 砧(zhēn)石 傀儡(kuǐlěi) 同衾(qīn) 觊觎(jìyú) 蜥 蜴(xīyì) 2、词语积累: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觊 jì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3、理结构。 (一)戏前安排。由开始至“开场词”之前 (二)这是写哈姆莱特精心设计“戏中戏”的准备工作。 (三)戏中。由“开场词”至“伶后 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悔!”这是“戏中戏”的上演。 (四)戏后。由“哈姆莱特 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至文末。这是看戏后各方面的心理反 应与心理冲突。 五、作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 Flash 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20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朱茁萱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 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 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 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晩,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 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 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 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 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 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 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 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 必修四
2009-2010 年下学期 高一 228、2312 班 朱茁萱 必修四 9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 Flash 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 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 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 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 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 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 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幅画 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 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 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
209-2010年下学期 高一228、2312班朱茁萱 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 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 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 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2)关于词牌和标题:(3)词的分类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鹤冲天柳永 四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五艺术特色 铺叙的手法,。 六背诵本词。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必修四
2009-2010 年下学期 高一 228、2312 班 朱茁萱 必修四 10 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 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 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 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 Flash 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 Flash 课件 2 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 Flash 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望海潮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2)关于词牌和标题:(3)词的分类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鹤冲天 柳永 四 .朗读本诗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学生自由朗读 五.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五.艺术特色 铺叙的手法,。 六.背诵本词。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