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伤仲永王安石 朗读标逗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课文分析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 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 庸无奇; 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 天教育的重要 重点字词解释: 1、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3、父异焉 4、自是指物作诗 5、邑人奇之6、稍稍宾客其父7、父利其然也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不使学10、不能称前时之闻 参考答案 1、隶:属于 2、尝:曾经 3、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从此。 5、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 7、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使:让10、称:相当 11、泯然众人矣12、贤于材人远矣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4、伤仲永 15、养父母 16、或以钱币乞之17、从先人还家 18、卒之为众 19、如此之贤也20、固众人 21、即书诗四句22、受于天 参考答案: 11、泯然:消失12、贤:胜过、超过。于:比13、于:被14、伤:哀伤、伤感 15、养:赡养16、或:有的人17、从:跟从18、卒:最终19、贤:(有)才能
6、 伤仲永 王安石 朗读标逗: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课文分析]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 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 庸无奇; 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 天教育的重要。 一、重点字词解释: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自是指物作诗 5、邑人奇之 6、稍稍宾客其父 7、父利其然也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不使学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参考答案: 1、隶:属于 2、尝:曾经 3、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从此。 5、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渐渐 宾客:把……当作宾客 7、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使:让 10、称: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12、贤于材人远矣 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伤仲永 15、养父母 16、或以钱币乞之 17、从先人还家 18、卒之为众 19、如此之贤也 20、固众人 21、即书诗四句 22、受于天 参考答案: 11、泯然:消失 12、贤:胜过、超过。于:比 13、于:被 14、伤:哀伤、伤感 15、养:赡养 16、或:有的人 17、从:跟从 18、卒:最终 1 9、贤:(有)才能
20、固:本来21、书:写 、承受 重点句子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 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l、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本文用“伤”字点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题目 中以一个“伤”字表达了作者对仲永这样的人才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哀伤、惋 惜之情
20、固:本来 21、书:写 22、承受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 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本文用“伤”字点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题目 中以一个“伤”字表达了作者对仲永这样的人才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哀伤、惋 惜之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4、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仲永最终的结局如 何 (1)父利其然也。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泯然众人矣。 5、联系全文,结合课文第三段,谈谈你的读后感。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 如果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那么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假如我是方仲 永,我会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 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奋刻苦。即便小有成就,也不应该沾沾自喜, 自我满足,而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使自己能够“更上一层 楼 读完《伤仲永》,我真正明白: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 即使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定干不成大事业。一个人,即使天资一般, 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 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立凌云之志,扯勤奋之帆,在学海之 中披波斩浪,勇往直前。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 的汗水”等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3、“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4、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仲永最终的结局如 何? (1)父利其然也。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泯然众人矣。 5、联系全文,结合课文第三段,谈谈你的读后感。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 如果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那么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假如我是方仲 永,我会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 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奋刻苦。即便小有成就,也不应该沾沾自喜, 自我满足,而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使自己能够“更上一层 楼”。 读完《伤仲永》,我真正明白: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 即使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定干不成大事业。一个人,即使天资一般, 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 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立凌云之志,扯勤奋之帆,在学海之 中披波斩浪,勇往直前。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 的汗水”等
8、口技林嗣环 朗读标逗: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 正坐。 5、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课文分析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 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 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一是二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 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 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 是从“口”中发出的 解释重点字词 1、京口有善口技者 2、会宾客大宴3、施八尺屏障 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5、其夫呓语 6、满坐寂然 7、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鸣之。8、众妙毕备9、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虽人有百手12、不能名其一处也 1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4、群响毕绝15、奋袖出臂 参考答案: 1、善:擅长2、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3、施:设置,安放 4、但:只。闻:听见5、呓语:说梦话6、“坐”同“座”7、乳:喂奶 呜:发出呜呜的声音8、毕:全9、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 10、间:夹杂 11、虽:即使 12、名:说出13、股:大腿。走:跑 14、毕:全。绝:尽、消失15、扬起,举起
8、 口 技 林嗣环 朗读标逗: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 正坐。 5、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课文分析]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 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 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 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 是从“口”中发出的。 一、解释重点字词 1、京口有善口技者 2、会宾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5、其夫呓语 6、满坐寂然 7、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8、众妙毕备 9、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虽人有百手 12、不能名其一处也 1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4、群响毕绝 15、奋袖出臂 参考答案: 1、 善:擅长 2、会:适逢,正赶上,恰好。 宴:举行宴会 3、施:设置,安放 4、但:只。 闻:听见 5、呓语:说梦话 6、“坐”同“座” 7、乳:喂奶 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8、毕:全 9、意:心情 。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 10、间:夹杂 11、虽:即使 12、名:说出 13、股:大腿 。 走:跑 14、毕:全 。 绝:尽、消失 15、扬起,举起
重点句子翻译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 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各种妙处都具备)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译: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 音一齐响了起来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译: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声音直接地表现了火势的凶猛?哪些声音表现了大火中人们的行动?(用原文回答 问题 答:火势: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人们的行动: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2、作者是怎样称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原文回答) 答: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 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各种妙处都具备)。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译: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 音一齐响了起来。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译: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声音直接地表现了火势的凶猛?哪些声音表现了大火中人们的行动?(用原文回答 问题) 答:火势: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人们的行动: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2、作者是怎样称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原文回答) 答: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