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全集 第一卷 的观点完全一致。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在 本卷各篇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剖析了自由 主义民粹派的思想领袖米海洛夫斯基的哲学社会学观点:第二编 批判了民粹派经济学家尤沙柯夫的经济理论(这一编至今没有找 到):第三篇考察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经济政策和政治纲领。 列宁在这部著作中首先批判了米海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观和社 会学中的主观方法,深刻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 基本原理。民粹派把是否合乎“人的本性”作为判断社会现象的 标准,认为“具有批判头脑的”杰出人物可以不顾社会发展的客 观规律,按照他的“自由意志”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说马克思 主义承认“历史必然性”,就是把社会活动家看作被牵到历史舞台 上来的“傀儡”,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列宁在批判这些历史 唯心主义观点时,阐明了构成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基 础的原理,论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 展的动力。列宁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屏 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神话,但丝毫不取消人的理性、人的良心 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否定个人在 历史上的作用,但是个人的活动只有符合历史规律,而且汇合到 人民群众的斗争中去,才能取得重大成果。俄国社会经济制度既 然是资产阶级的制度,那么,“要摆脱这个社会只能有一条从资产 阶级制度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出路,这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的阶级斗争”(本卷第129页)。 90年代的民粹派已无法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存在,但是,他 们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人为地”培植起来的,认为“人民生产”即
的观点完全一致。 《什么是 “人民之友” 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在 本卷各篇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剖析了自由 主义民粹派的思想领袖米海洛夫斯基的哲学社会学观点;第二编 批判了民粹派经济学家尤沙柯夫的经济理论 (这一编至今没有找 到);第三篇考察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的经济政策和政治纲领。 列宁在这部著作中首先批判了米海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观和社 会学中的主观方法,深刻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 基本原理。民粹派把是否合乎 “人的本性” 作为判断社会现象的 标准,认为 “具有批判头脑的” 杰出人物可以不顾社会发展的客 观规律,按照他的 “自由意志” 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说马克思 主义承认“历史必然性”,就是把社会活动家看作被牵到历史舞台 上来的“傀儡”,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列宁在批判这些历史 唯心主义观点时,阐明了构成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基 础的原理,论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 展的动力。列宁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屏 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神话,但丝毫不取消人的理性、人的良心 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否定个人在 历史上的作用,但是个人的活动只有符合历史规律,而且汇合到 人民群众的斗争中去,才能取得重大成果。俄国社会经济制度既 然是资产阶级的制度,那么,“要摆脱这个社会只能有一条从资产 阶级制度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出路,这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的阶级斗争”(本卷第129页)。 90年代的民粹派已无法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存在,但是,他 们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人为地”培植起来的,认为“人民生产”即 列 宁 全 集 第 一 卷
前 言 小农经济和手工业是同资本主义对立的经济,农村劳动群众受剥 削不过是政策造成的“缺陷”。他们把国家看作凌驾于一切阶级之 上的实行改革的工具,祈求政府采取改良措施,“保护经济上的弱 者”。列宁用确凿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无论在俄国的农业或手工业 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已占优势,不过是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这种生产关系是劳动群众受奴役的根本原因。列宁揭露了自由主 义民粹派纲领的反动实质:它抹杀农村中的阶级对抗,呼吁政府 采取自由派的温和的治标办法,企图以此引诱被剥削劳动群众放 弃斗争,使半农奴制半自由的经济制度永恒化。旧民粹派主张发 动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被自由主义民粹派改 变成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在保存现有社会制度的条件下实施 改良的纲领,这说明民粹主义已经堕落成为小市民机会主义。 在批判民粹派的同时,列宁论证了社会民主党人的基本纲领 和策略,阐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工农联盟和民主革 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列宁指出,工人阶级是全体被剥 削劳动群众唯一的和天然的代表,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统 治的整个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帮助工人 阶级领会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组织起来, 把分散的经济斗争变成自觉的阶级斗争。列宁最后表示坚信:俄 国工人阶级一定会率领一切民主分子去推翻专制制度,并且和全 世界无产阶级肩并肩地循着公开政治斗争的大道走向胜利的共产 主义革命。 《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 评》是列宁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也是他以后写《俄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的基础。列宁将这篇文章收入《十二年来》文
小农经济和手工业是同资本主义对立的经济,农村劳动群众受剥 削不过是政策造成的“缺陷”。他们把国家看作凌驾于一切阶级之 上的实行改革的工具,祈求政府采取改良措施,“保护经济上的弱 者”。列宁用确凿的事实雄辩地证明,无论在俄国的农业或手工业 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已占优势,不过是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这种生产关系是劳动群众受奴役的根本原因。列宁揭露了自由主 义民粹派纲领的反动实质:它抹杀农村中的阶级对抗,呼吁政府 采取自由派的温和的治标办法,企图以此引诱被剥削劳动群众放 弃斗争,使半农奴制半自由的经济制度永恒化。旧民粹派主张发 动农民进行 “社会主义” 革命的政治纲领,被自由主义民粹派改 变成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在保存现有社会制度的条件下实施 改良的纲领,这说明民粹主义已经堕落成为小市民机会主义。 在批判民粹派的同时,列宁论证了社会民主党人的基本纲领 和策略,阐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工农联盟和民主革 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列宁指出,工人阶级是全体被剥 削劳动群众唯一的和天然的代表,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统 治的整个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帮助工人 阶级领会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组织起来, 把分散的经济斗争变成自觉的阶级斗争。列宁最后表示坚信:俄 国工人阶级一定会率领一切民主分子去推翻专制制度,并且和全 世界无产阶级肩并肩地循着公开政治斗争的大道走向胜利的共产 主义革命。 《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 评》是列宁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也是他以后写《俄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的基础。列宁将这篇文章收入《十二年来》文 前 言
列宁全集 第一卷 集时,加了一个副标题:《马克思主义在资产阶级著作中的反映》。 司徒卢威在《俄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评述》一书中对民粹主义 作了系统的批判,并且声称他在若干问题上赞同马克思主义观点, 但是丝毫不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约束”。为了揭露司徒卢威对民 粹主义的批评在哪些地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第一章中把 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民粹主义观点作了对照,逐段评述了集中反映 70年代民粹派观点的《人民园地上的新苗》一文。在这一章和以 后三章中,列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批判了民粹主义的社会学 观点、经济观点和政治纲领,揭露了民粹主义的阶级实质。列宁 指出,民粹主义是从小生产者的立场来反对农奴制度和资产阶级 制度的,民粹派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观点的代表。对待民粹派的 纲领,列宁采取分析的态度,对其反动的、空想的内容作了尖锐 的批判,同时也肯定它的某些反对中世纪制度的条文作为民主主 义的要求所具有的进步意义。 司徒卢威对民粹主义的批评却是从客观主义立场出发,只是 描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故意抹杀这一 过程带来的阶级对抗,避而不谈民粹派的阶级实质,对民粹派纲 领持全盘否定态度,主张支持富农,要使俄国从贫穷的资本主义 国家变成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列宁详尽地分析批判了司徒卢威 的错误立场,表述了哲学党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宁指出: “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 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本卷第363页)司 徒卢威抹杀现实的阶级矛盾,赞颂资本主义,客观上是在为资产 阶级效劳。此外,列宁还揭露和批判了司徒卢威在国家、人口过 剩、国内市场等问题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集时,加了一个副标题:《马克思主义在资产阶级著作中的反映》。 司徒卢威在《俄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评述》一书中对民粹主义 作了系统的批判,并且声称他在若干问题上赞同马克思主义观点, 但是丝毫不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约束”。为了揭露司徒卢威对民 粹主义的批评在哪些地方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第一章中把 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民粹主义观点作了对照,逐段评述了集中反映 70年代民粹派观点的《人民园地上的新苗》一文。在这一章和以 后三章中,列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批判了民粹主义的社会学 观点、经济观点和政治纲领,揭露了民粹主义的阶级实质。列宁 指出,民粹主义是从小生产者的立场来反对农奴制度和资产阶级 制度的,民粹派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观点的代表。对待民粹派的 纲领,列宁采取分析的态度,对其反动的、空想的内容作了尖锐 的批判,同时也肯定它的某些反对中世纪制度的条文作为民主主 义的要求所具有的进步意义。 司徒卢威对民粹主义的批评却是从客观主义立场出发,只是 描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故意抹杀这一 过程带来的阶级对抗,避而不谈民粹派的阶级实质,对民粹派纲 领持全盘否定态度,主张支持富农,要使俄国从贫穷的资本主义 国家变成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列宁详尽地分析批判了司徒卢威 的错误立场,表述了哲学党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宁指出: “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 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本卷第363页)司 徒卢威抹杀现实的阶级矛盾,赞颂资本主义,客观上是在为资产 阶级效劳。此外,列宁还揭露和批判了司徒卢威在国家、人口过 剩、国内市场等问题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列 宁 全 集 第 一 卷
前言 列宁的这四篇早期著作证明,年轻的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不但 有深刻的研究,而且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创造性地运用 于俄国的具体实际,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历史 任务
列宁的这四篇早期著作证明,年轻的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不但 有深刻的研究,而且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创造性地运用 于俄国的具体实际,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历史 任务。 前 言
弗·伊·列宁 (18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