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中有“故长之于上也, 若笨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圆则圆”、义 《孟冬纪第十》有“修楗闭,慎关箭,固封至”等语。前 者是封泥方式的十分形象的解说.在这里,封印的媒 介物很具体了,那就是“涂”.涂者、泥也。柔软的泥才 中有关封泥 “抑之以方则方,排之以圆则圆”,止与存世封泥以 对应。后者说明了封泥在古代的一种特殊用途。 尽管明确属于战国以前的封泥目前还未见出 封检的记载 士:,但从以上这些早期文献的记载我们已经不难看 出,封泥在中国古代社会行政活动和生产流通中的 运用己具有普遍性。 先秦以后的史料中,有关以封泥封缄文书之制 的记载更为具体些。蔡邕《独断》中说:“凡章表皆 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盛,亦用绿囊。”说明在汉代 章奏上表得用囊盛,并且加封印玺。 《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袁绍“矫刻金玉以为 印玺、每有所下,辄皂囊施检,文称诏书”。这里也 就说明了汉代诏书是以皂囊盛装,然后在囊口施封 印章。 《古今注》说到,出入门关之传须封印才具有效 力,“凡传皆以木为之,长五寸,书符信于上,又以 -一板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 《汉书平帝纪》注引如淳日:“律,诸当乘传及发 驾置传者,皆持尺五寸木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 乘传参封之。参,也,有期会累封两端、端各两封、凡 四封也。”封印的多少与所应发驾置传的级别有关。 汉代封禅之礼也用封检,《析汉书·祭祀志》说, 皇帝封禅“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以为泥”, “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讫,太 13
封泥:发现与研究 FENG NI FA XIAN YU YAN JU 常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 令以五寸封石检”。这种封检的原理与现在我们在 一般官印封泥中所见的情况是基本相同的。 由于封印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意义,封泥 的使用功能、形式和泥质的选用在实践中不断改 进、完善。从泥质而言,因为需要凸现精细的印章文 字,就需要均匀细腻;因为要使封泥比较牢固不易 脱落,不但需要改进封绒形制,泥质本身也要求比 较结密,具有适当的粘结性。传世的汉代封泥,大多 坚固硬实,有的泥质坚如硬陶,显然是掺和了其他 物质的,古籍中对汉晋时代封印用泥有一些零星的 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用泥的讲究。 一是“金泥”。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载:“元封 元年,浮忻国贡兰金之泥…常以此泥封诸函匣及 诸宫门,鬼魅不敢干。当汉世,上将出征,及使绝国, 多以此泥为玺封。”类似的记载亦见于《东观汉记》。 概述…。·史籍中有关封泥、封检的记载 也有将“金泥”特指“水银和金为之”的封泥,是古代 帝王封禅时专用的方式,属封泥中最典重的一种。 二是“紫泥”。汉卫宏《汉旧仪》载:“皇帝六 玺…皆以武都紫泥封。”《西京杂记》卷四有:“中 书以武都紫泥为玺室,加绿绨其上。”武都是汉县 名,属武都郡治,地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一带。“武 都紫泥”是古代流行的封印用泥,后人还用来代指 书信诏文,直至唐人的诗歌中仍经常提及,例如李 商隐有诗“绛简尚参黄纸案,丹炉尤用紫泥封”,白 居易有诗“香积筵承紫泥诏,朝阳歌唱碧云词”等。 陈介祺旧藏“皇帝信玺”封泥,《封泥考略》记为“色 紫”,据对该封泥实物的观察,为淡赭红色,另“菑 川王玺”为褐色偏紫。是否即为“紫泥”,尚难确认。 14
三是“青泥”。《东观汉记》载:“邓训将黎阳营 攀 兵,为幽部所归,迁乌桓校尉。黎阳故人知训好青泥 封书,从黎阳步推鹿车载青泥一襆至上谷遗训。” 故人千里送封印之泥,说的虽是情谊可重,从中也 反映出当时对封印用泥的重视。 封泥研究的意义 此外还有“石泥”、“芝泥”等说法,名目多种。从 现今出土的封泥泥质和泥色来看,大多与不同地区 的土质有关,可见仍是就地取材为主,因而成为判 断封泥形态地域特点的一个参考证据。 封泥研究的意义 对古代封泥遗物的研究,包括封泥上所留下的 官私印文的史料学研究,封泥实物本身的断代和所 体现的古代封缄方法及制度的研究两个主要方面。 封泥文字除了史料价值以外,还具有特殊艺术价 值。封泥是古代封缄制度的真实遗物,因而它同其 他地下出土的古代文物一样,含有丰富的历史信 息,只是这些信息需要综合文字学,官制学、历史地 理学、印制学等方面的知识加以解读。由于古代封 泥的特殊用途,使得它所含有的历史信息也极富特 色。封泥的发现是近代金石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光 绪二十九年(1903),著名学者罗振玉在《郑厂所藏 封泥》一书的序中有一段话,道出了封泥的价值所 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古泥封于金石学诸品中最晚出,无专书纪录 之,玉以为此物有数益為:可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 乘之佚,一也;可考证古文字,有神六书,二也;刻 15
封泥:发现与研究 FENG NI FA XIAN YU VAN JIU 画精善,可考见古艺术,三也。 印证古代官制、考释古代文字、考察古代艺术, 这是当时罗振玉认为封泥研究的三方面的意义所在。 封泥文字对古代文献记载的官制、地理资料的 订正和补充,是封泥的主要价值所在。由于官印封 泥的印文大多不见于传世的印章,因而它在这方面 的史料价值可以补充印章遗物的不足。 最早关注封泥中官制、地理史料价值的学者是 收藏封泥既早且富的吴式芬等人。《铁云藏封泥》一 书吴昌绶的序中曾记:“若封泥则推子苾先生得三 百余种,曾有考释,已佚,鲍子年与潘文勤书尝述其 事。…昌绶思举其中官秩名氏悉加考索,以拾海 丰坠绪。”他还颇有感慨地说:“夫史籍有限,而兹 则日出靡穷,补史亭中增此一例,抑后起者胜矣。” 同书刘鹗的自序也说:封泥“虽非三代文字,然其中 概述…封泥研究的意义 官名多为史籍所不载,殆亦考古者之一助云”,两位 学者的观点代表了当时的普遍认识。早期的金石学 家们饱含着对注经证史的热情,开启了封泥收藏和 研究的先河。 循着这样的道路,在封泥出土以后的一百多年 间,吴式芬、陈介祺、罗振玉、王国维、王献唐、陈直、 罗福颐等前辈学者,都利用了封泥的史料展开了卓 有价值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封泥资料中 补充了史籍所缺略的官名、县邑名,纠正了今本史 籍记载地名的讹误,部分复原了史所未详的王、侯 国官制体系等等,为历史学提供了大量新的可靠资 料,经过一系列后续研究,封泥与同为晚近所出的 甲骨、简牍一样,成为当今学术研究中一个新的边 16
缘性的学科门类。 随着近十多年来相关学科的推动和考古学研 究的展延,以往旧金石家所未及或者涉入未深的封 泥与简牍检署的关系,封泥与古代官印制度演变, 封泥本身的断代与辨伪,封泥使用的历史以及古代 封泥研究的意义 封泥的用途等问题,也有了新的更为深人的研究成 果。封泥的研究,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引起 了更多学者的关注。1995年陕西出土大批秦封泥, 又使这一门类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秦代的官印 封泥,不仅弥补了过去秦官印遗存不多,秦官制和 秦代郡县制记载疏略造成的研究资料短缺,而且为 秦文字书体研究补充了一大批丰富的材料,理所当 然成为封泥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 不言而喻,除了珍贵的史料价值以外,封泥同时 又是一份丰厚的艺术遗产。现存封泥主要是秦汉时 期的产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玺印发展极为充分,在 艺术风格表现方面极为成熟多样的阶段。封泥留下 了这一时期印章艺术的真实遗迹,成为秦汉魏晋印 章艺术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封泥的艺术价值已经 体现于晚清以来文人篆刻艺术的风格创新之中。 在封泥出土之前,明清文人篆刻主要借鉴秦汉 宋元印章作为审美和创作的规范。但由唐宋以来钤 朱方式所表现的秦汉印章的印文形态,几乎是清一 色的阴文样式,而封泥的发现却向人们展露了秦汉 印章所塑造的又一表现样式,这便是由凹人的印面 文字在泥块上抑出的相反形态-一阳文。尽管两晋 时期的阳文官印也渐见增多,但魏晋朱文四字均分 印面的程式化布局和趋于板滞的文字书法不免单 调乏味,封泥的发现无疑填补了古玺印艺术风格体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