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发现与研究FENG NI FA XIAN YU YAN JIU 西北尼雅遗址近百年来陆 续出土了古精绝王国的木牍, 这些木牍是用佐卢文书写的, 木牍将封检与简牍合为一体 (图9),形制甚宽,中间凹槽用 于封印,表面类于检的作用,正 文书写于两片相合、封闭起来 的内面,是封检的特殊形式。 除了封物、封书简以外,在 古代封闭门关、府库也用封泥。 《东观汉记·隗嚣传》记载王元 “请以一丸泥为王东封函谷 关”,即是指要求赐给印信,带 图9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木牍 兵守护函谷关,这个比喻本身 也透露了当时封闭关门的消息。云梦睡虎地出土的 《秦律十八种·仓律》也见载有仓啬夫等在粮仓封印 概述……封泥的发现与古代封泥的使用 的情况。宫门也同样有如此情形,《拾遗记·前汉上》 谈到“以泥封”“诸官门”的话。这种作用,其实与封 物、封书的事理是一样的:都是表明禁止非法开启。 图10纸草文书的封缄实物 8
中国古代采用以印抑泥、固封物品和文书的方 法,与世界其他早期使用印章的地区具有相似性。 在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及波斯湾地区,分别发现 过公元前二千年至公元前四世纪的封泥。这些封泥 的用途,同样主要是封物和封缄文书。在尼罗河上 游的努比亚地区采集砂金放入皮袋后,以蜣形印章 封印;在可门赫特普三世王宫遗迹中发现过由埃及 ….封泥的发现与古代封泥的使用 卡诸布斯葡萄园酿造的葡萄酒的壶口部用粘土封 住后,再使用蜣形印章封印的痕迹。此外,封门、封 仓库也有使用系绳后封泥抑印方法的。古埃及的 纸草文书(图10)采用的卷叠后系绳打结,然后封 泥抑印的形式,与中国发现的秦代及汉初直接封缄 简牍十分相似“,即不见有“印齿”与“印槽”。在亚 述时代晚期的遗物中发现过刻有“皇家交通(部)之 印”铭文的滚筒印,被认为是皇家交通(或邮局)使 用的、用以钤封所寄书信的印章⊙。中国以外的古 代东西方文明古国所采用的用印方法,尽管在具体 形式上各有特点,但它们 主要功能却基本相同。可 见,在古代社会生活中, 印章及其封泥的使用,是 适应当时历史条件的一 种必然。不过,从目前的 考古成果来看,中国古代 封泥形制的充分发育是 一个显著的特点。中国古 代封泥始终以抑用文字 印记为主,也是与中国官 私印章的性质和特征相 图11走马楼吴筒伴出的封检 9
封泥发现与研究FENG NI FA XIAN YU YAN JIU 一致的,而且保存至今的古封泥资料十分 丰富和具有相当完整的系统,这些都构成 了自己的特色.同时也使得中国古代封泥 具有特别重要的史料价值。 秦汉是封泥之制的盛行时期,魏晋以 后,随着纸张的逐渐使用,封泥的使用与 图12尚在木牍中的鄯善 之此消彼长,风气渐次衰退。在魏晋时代, 都尉封泥 封泥之制仍然保留汉法。如与长沙走马楼 三国吴简伴出的封泥匣,形式与汉代相同,用途也 仍然是用于文书簿籍的封检(图11).朝鲜半岛汉 代乐浪遗址出土的封泥,从印文风格可以确定其时 代延伸至西晋®。此外,在尼雅遗址发现过一枚尚完 整地附于木牍中间的“都善郡尉”封泥®(图12),其 印文与布局特点明显属于十六国甚至更晚的风格。 尼雅遗址出土的 估卢文木牍,都是 概述……封泥的发现与古代封泥的使用 同样的宽牍形式, 有的封泥上面抑 印图形花纹(图 13),这些图形花 纹印的风格有外 来文化影响的因 图13尼雅遗址出土的 素这一地区在古 图形印记封泥 图14吐蕃文 代是西域南路,正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图形 书简与封检 及花纹明显是中亚的系统,而其渊源则可能来自西 亚。但是其封缄的形态,仍 是中原地区的样式,这些宽 牍则在长期使用中出现了 当地的特点。我认为,其中 10
一 部分封泥(封检)的时代属性也应与“鄯善郡 概述 尉”相似。但在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封泥迄 未发现。从南北朝私印较少,一些南朝官印文 字刻凿很浅,有的甚至完全被嵌金填满而无法 .史籍中有关封 抑印封泥的情况来看,封泥之制在南北朝时期 准州都帮府刊 可能已不再成为用印的主要方法。当此之时, 中国印章的形制及其相应的使用方法,正酝酿 着重大的变革。 封检的记 封泥在中原地区基本废用以后,一些边远 地区仍然伴随着简牍的使用,以封泥封缄文 书。新疆吐蕃城堡遗址等地出土的吐蕃文书简 牍,也存有一些挖有封泥槽的木检(图14),其 封泥槽的样式,仍属中原遗绪。吐蕃国是七至 九世纪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地区建立的地方 政权,在新疆发现的简牍,时代为其中晚期。此 外,在某些特殊的范围内,封泥之制仍然具有 实际的作用。1957年至1959年唐长安大明宫 遗址发掘出土一百六十余枚(块)封泥,是唐代 各道、州、府向宫廷贡献酒、蜂蜜等食品坛子封 口上抑印的遗物(图15),这些封泥上有的还 留有朱红的印色⊙,说明当时官印使用印泥钤 云南安抚使印 印的同时,在特定的需要时兼用于封泥。近代 图15唐代大明宫 的火漆印、铅封是封泥之制的子遗,只是在形 遗址出土的封泥 态上来说,较之古代封泥已有所变化。 史籍中有关封泥、封检的记载 我们来回顾史籍中有关封泥的记载材料。 “封泥”一词目前所知最早见于《后汉书》。《后 11
封泥:发现与研究 FENG NI FA XIAN YU YAN JIU 汉书·百官志》载:“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 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尽管《百官 志》不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原作,而是后人根据 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补人的,其“本注”,又是出 自南朝梁刘昭的手笔。但根据这则史料却可以知 道,在南朝时代仍然行用“封泥”一词。 关于古代封泥封检的制度,在更早的文献中已 经可以考见大略。 《周礼·秋官·职金》记载:“辨其物之嫩(美)恶 与其数量,褐而玺之。”郑玄注云:“玺者,印也。既 褐书前其数量,又以印封之…有所表识谓之褐 橥。”所谓“揭”,本义是指一种作为标记的小木桩, 引申为标明的意思;“褐橥”这里是指木质的标记。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职金的职责)在于辨明物 品的等级与数量,并用木做的标牌书写清楚,然后 “玺之”,即封印。印玺如何“封之”?必然有一种媒介 概述。……史籍中有关封泥、封检的记钱 存在,只是这段简略的记载没有具体说明。现在看 来,这是记载古代以封泥封物的一例。 又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武子取卞,使 公冶问,玺书追而予之。”《国语·鲁语下》也有类似的 记载,韦昭注日:“玺书,印封书也。”将需要传递的文 书用封泥封存,这是古代封泥封缄简牍文书的一例。 再有《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载:“主法令之吏 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 “法令皆副置,一副天子之殿中。为法令为禁室,有 铤钥为禁而以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 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剟一字 以上,罪皆死不赦。”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到,古代封泥 制度在社会生产流通中已具有法律上的严肃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