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免疫学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3.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或体内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4.免疫诊断学: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方法来诊断有关疾病的科学。 二、血清学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与交叉性: 2.表面性与可逆性: 3.定比性: 4.阶段性 5.高度敏感性 6.条件依赖性 三、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 L.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I)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2)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or passive agglutination): 2.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3.补体结合试验 4中和反应 四、现代免疫标记技术(immunolabelling technique) L.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cence technique) 2.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or酶免疫测定 3.放射免疫测定技术(Radioimmunoassay,RIA) 4.荧光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5.免疫电镜技术 第五节免疫学原理在鱼虾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一、用于疾病的诊断 (免疫诊断方法有二类) 1.用已知抗原诊断病原: 2.用已知抗体诊断病原: 二、用于疾病的治疗 利用被动免疫,即给患病动物接种抗体进行应急治疗 三、用干疾病的预防 ·水产动物免疫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为研制疫苗进行疾病的预防 ·在水产养殖动物中,由于只有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脊椎动物才能在接种抗 原后产生抗体,目前因此也认为只有这些动物才能用免疫学方法进行疾病的预 防。 16
16 2. 免疫学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3.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或体内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4. 免疫诊断学: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方法来诊断有关疾病的科学。 二、血清学反应的特点 1. 特异性与交叉性: 2.表面性与可逆性: 3. 定比性: 4. 阶段性: 5. 高度敏感性 6. 条件依赖性 三、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 1.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1)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 (2) 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or passive agglutination) : 2.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3. 补体结合试验 4. 中和反应 四、现代免疫标记技术(immunolabelling technique) 1.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cence technique) 2. 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 or 酶免疫测定 3.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Radioimmunoassay, RIA) 4. 荧光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5. 免疫电镜技术 第五节 免疫学原理在鱼虾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一、用于疾病的诊断 (免疫诊断方法有二类) 1. 用已知抗原诊断病原: 2.用已知抗体诊断病原: 二、用于疾病的治疗 利用被动免疫,即给患病动物接种抗体进行应急治疗。 三、用于疾病的预防 ⚫ 水产动物免疫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为研制疫苗进行疾病的预防 ⚫ 在水产养殖动物中,由于只有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脊椎动物才能在接种抗 原后产生抗体,目前因此也认为只有这些动物才能用免疫学方法进行疾病的预 防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1.死疫苗(灭活疫苗): 2.活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异种疫苗 3.化学疫苗:以化学方法提取病菌有效成分(如LPS)制成 4.亚单位疫苗: 5.基因工程疫苗: 6.合成疫苗 B.根据疫苗的性质和组成成分来分:单价疫苗、多价疫苗、联苗(混合疫苗) C.根据抗原类别来分: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寄生虫疫苗 (二)鱼用疫苗的接种方法 1.注射法:将疫苗直接注射到肌肉、腹腔或心脏的免疫接种方法。 2.口服法:将疫苗通过投喂的方法接种到鱼类机体 3.浸泡法:将鱼类浸泡于疫苗溶液中以达到免疫接种目的 4.喷雾法:将疫苗以高压喷射到接种生物体表以进行免疫的方法。 5.其他方法:如超声免疫法等。 (三)几种常见鱼类疫苗的制备方法 1.病毒性疫苗(组织苗)的制备方法 2.细菌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 3.脂多糖LPS疫苗的制备(主要针对G) (四)鱼类免疫应答的过程 1.硬骨鱼类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和器官 1)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2)参与免疫反应的器官:胸腺、肾(主要为头肾)、脾等。 2.鱼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影响鱼类免疫应答的因素 1)抗原方面的因素: 2)接种生物的因素 3)环境因素: 4)佐剂的影响: (五)鱼类免疫效果的检测方法 1.免疫保护效果检测:接种疫苗→(2-4周)致病菌攻毒→10-20)成活率 2.免疫抗体效价检测:接种疫苗→(2-4周)取血→(1000rpm,5min)上清液→微量血 凝板倍稀,加入抗原(疫苗)→(37℃反应2h后4℃孵有过夜)结果 17
17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1. 死疫苗(灭活疫苗): 2. 活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异种疫苗 3. 化学疫苗:以化学方法提取病菌有效成分(如LPS)制成 4. 亚单位疫苗: 5. 基因工程疫苗: 6. 合成疫苗: B. 根据疫苗的性质和组成成分来分:单价疫苗、多价疫苗、联苗(混合疫苗) C. 根据抗原类别来分: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寄生虫疫苗 (二)鱼用疫苗的接种方法 1. 注射法:将疫苗直接注射到肌肉、腹腔或心脏的免疫接种方法。 2. 口服法:将疫苗通过投喂的方法接种到鱼类机体 3. 浸泡法:将鱼类浸泡于疫苗溶液中以达到免疫接种目的 4. 喷雾法:将疫苗以高压喷射到接种生物体表以进行免疫的方法。 5. 其他方法:如超声免疫法等。 (三)几种常见鱼类疫苗的制备方法 1. 病毒性疫苗(组织苗)的制备方法 2. 细菌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 3. 脂多糖(LPS)疫苗的制备(主要针对G- ) (四)鱼类免疫应答的过程 1. 硬骨鱼类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和器官 1) 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2) 参与免疫反应的器官:胸腺、肾(主要为头肾)、脾等。 2. 鱼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 影响鱼类免疫应答的因素 1) 抗原方面的因素: 2) 接种生物的因素: 3) 环境因素: 4) 佐剂的影响: (五)鱼类免疫效果的检测方法 1. 免疫保护效果检测:接种疫苗→(2-4周)致病菌攻毒→(10-20d)成活率 2. 免疫抗体效价检测:接种疫苗→(2-4周)取血→(1000rpm, 5min)上清液 →微量血 凝板倍稀,加入抗原(疫苗) → (37℃反应2h后4℃孵育过夜 ) 结果
(四)第四章病理学基础简介 1.本章教学时间:3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经过与结局,掌握 病变的主要种类以及不同病变的病理机制。 3.本章教学重点:疾病发生的经过与结局、各种病变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4.本章教学难点:不同病变的产生机制与特点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授课,通过图片并结合人类病变举例说明不同病变的类型与 特点。 6.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7.本章课程引入方法:疾病发生前后生物机体是否会发生变化?该变化处于什么样 的水平?这就是通过病理学研究与学习可以了解的内容。 8.本章参考文献 (1)Ellis AE.The Leucocytes of fish:a review.J Fish Biol,1977,11:453-491 (2)Scapigliati G,RomanoN,Abelli Let al.Immunopurification of T-cell from sea bass Dicenrarehus labrax.Fish Shellfish Immunol.2000,10:329-341. (3)Partula S.Surface markers of fish T-cells.Fish Shellfish Immunol,1999,9:241- 257. (4)吴信忠.海水珍珠贝立克次氏体病的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5)于建平.日本对虾血细胞分类、密度及组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3, 23(1):107-113. (6)黄捷,蔡生力,宋晓玲等.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海洋水 产研究,1995,16(1):51-58. (7)王旭东,饶家荣.红血细胞广泛吞噬作用的发现和研究.水产学报,1996, 20(1)72-75 9.习题和作业 (1)名词解释:疾病、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 染、重复感染、菱缩、变性、坏死、充血、贫血、血栓形成、肥大、增 生、炎症 (2)疾病具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经过与结局如何? (3)物质代谢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各有哪些类型? (4)变性可分为哪几种? (5)鱼类常见的贫血有哪些主要类型? (6)讨论题:有一虾池发生了疾病,如何从病理学角度进行疾病的诊断? 18
18 (四)第四章 病理学基础简介 1. 本章教学时间:3 学时 2.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经过与结局,掌握 病变的主要种类以及不同病变的病理机制。 3. 本章教学重点:疾病发生的经过与结局、各种病变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4. 本章教学难点:不同病变的产生机制与特点 5. 本章教学方法:教师授课,通过图片并结合人类病变举例说明不同病变的类型与 特点。 6. 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7. 本章课程引入方法:疾病发生前后生物机体是否会发生变化?该变化处于什么样 的水平?这就是通过病理学研究与学习可以了解的内容。 8. 本章参考文献 (1) Ellis A E. The Leucocytes of fish: a review. J Fish Biol, 1977, 11:453-491. (2) Scapigliati G, Romano N, Abelli L, et al. Immunopurification of T-cell from sea bass Dicenrarehus labrax. Fish Shellfish Immunol. 2000, 10:329-341. (3) Partula S. Surface markers of fish T-cells. Fish Shellfish Immunol, 1999, 9:241- 257. (4) 吴信忠. 海水珍珠贝立克次氏体病的研究. 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5) 于建平. 日本对虾血细胞分类、密度及组成.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3, 23(1):107-113. (6) 黄捷, 蔡生力, 宋晓玲等.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海洋水 产研究, 1995,16(1): 51-58. (7) 王旭东, 饶家荣. 红血细胞广泛吞噬作用的发现和研究. 水产学报, 1996, 20(1):72-75 9. 习题和作业 (1) 名词解释:疾病、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 染、重复感染、萎缩、变性、坏死、充血、贫血、血栓形成、肥大、增 生、炎症 (2) 疾病具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经过与结局如何? (3) 物质代谢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各有哪些类型? (4) 变性可分为哪几种? (5) 鱼类常见的贫血有哪些主要类型? (6) 讨论题:有一虾池发生了疾病,如何从病理学角度进行疾病的诊断?
(7)思考题:鱼类和虾类的炎症具有哪些特点?在生产中如何利用这些特点进 行鱼类和虾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10.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 疾病的定义 二、疾病发生的种类 (一)根据病原种类来分 1.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即病原性疾病 2.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刺激、营养缺乏、先天缺陷等 (二)根据病原种数来分 1,单纯感染:疾病是由一种病原侵袭引起 2.混合感染:疾病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侵袭引起 (三)根据症状来分 1.局部性疾病:病变主要为某一局部区域,如皮肤病、鳃病和肠道病等 2.全身性疾病:病变影响到整个机体,如中毒、营养不良、泛池等 (四)根据感染情况来分 1.原发性感染:健康个体首次遭到病原侵袭而发生疾病 2.继发性感染:己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3.再感染:同一种病原第二次侵袭后又使机体患病 4.重复感染:第一次感染后留在体内的病原使机体再次发病。 (五)根据病情性质来分 1,急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短(数天至1-2周〉 2.亚急性染:从发病至死亡时间较长(2-6周) 3.慢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长(6周以上甚至终生) 三、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一)疾病的经过 1.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至出现症状前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期限很短,尚无典型症状: 3.充分发展期:为疾病的高潮期,己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 (二)疾病的结局 1,完全恢复:病原清除,症状消失,机体的机能等完全恢复 2.不完全恢复:主要症状消失,但机体仍有些后遗症 3.死亡 第二节衰退性病变(物质代谢障碍) 19
19 (7) 思考题:鱼类和虾类的炎症具有哪些特点?在生产中如何利用这些特点进 行鱼类和虾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10.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疾病的定义 二、疾病发生的种类 (一)根据病原种类来分 1.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即病原性疾病 2. 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刺激、营养缺乏、先天缺陷等 (二)根据病原种数来分 1. 单纯感染:疾病是由一种病原侵袭引起 2. 混合感染:疾病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侵袭引起 (三)根据症状来分 1. 局部性疾病:病变主要为某一局部区域,如皮肤病、鳃病和肠道病等 2. 全身性疾病:病变影响到整个机体,如中毒、营养不良、泛池等 (四)根据感染情况来分 1. 原发性感染:健康个体首次遭到病原侵袭而发生疾病 2.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3. 再感染:同一种病原第二次侵袭后又使机体患病 4. 重复感染:第一次感染后留在体内的病原使机体再次发病。 (五)根据病情性质来分 1. 急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短(数天至1-2周) 2. 亚急性染:从发病至死亡时间较长(2-6周) 3. 慢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长(6周以上甚至终生) 三、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一)疾病的经过 1. 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至出现症状前的一段时间; 2. 前驱期:期限很短,尚无典型症状; 3. 充分发展期:为疾病的高潮期,已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 (二)疾病的结局 1. 完全恢复:病原清除,症状消失,机体的机能等完全恢复 2. 不完全恢复:主要症状消失,但机体仍有些后遗症 3. 死亡 第二节 衰退性病变(物质代谢障碍)
一、菱缩(Atrophy) 1.定义: 2.萎缩的种类:生理性菱缩、病理性菱缩 二、变性 1.定义: 2.变性的种类:颗粒变性、空泡变性、透明变性、粘液变性、脂肪变性 三、坏死 1定义: 2.坏死的种类:生理性坏死、病理性坏死 3.病理性坏死的原因: 1)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脊髓受损后,相应的肢体部分发生坏死: 2)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细胞则缺氧坏死: 3)微生物、寄生虫或其毒素的毒害作用 4)理化因素:如高温、严寒或放射性物质等 第三节血液循环障碍 1.血液循环的作用: 2.水产动物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和水肿 一、充血 1.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2.充血的种类: A.按血液来源来分: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B.按性质来分: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 二、出血 1定义: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2.出血的种类: A.按出血部位来分:外出血、内出血 B.按出血方式来分:破裂性出血、渗出性出血 3.鱼类出血的原因: 1)机械性损伤 2)侵蚀性损伤: 三、贫血 1,定义:指机体血细胞含量减少或红细胞。色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 2.贫血的种类: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吸血性寄生虫引起贫血、营养性贫 血、造血组织疾病 20
20 一、萎缩 (Atrophy) 1. 定义: 2. 萎缩的种类: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 二、变性 1. 定义: 2. 变性的种类:颗粒变性、空泡变性、透明变性、粘液变性、 脂肪变性 三、坏死 1. 定义: 2. 坏死的种类: 生理性坏死、 病理性坏死 3. 病理性坏死的原因: 1)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脊髓受损后,相应的肢体部分发生坏死; 2) 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细胞则缺氧坏死; 3) 微生物、寄生虫或其毒素的毒害作用 4) 理化因素:如高温、严寒或放射性物质等。 第三节 血液循环障碍 1. 血液循环的作用: 2. 水产动物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和水肿 一、充血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2. 充血的种类: A. 按血液来源来分: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B. 按性质来分: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 二、出血 1. 定义: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2. 出血的种类: A. 按出血部位来分:外出血、 内出血 B. 按出血方式来分:破裂性出血、渗出性出血 3. 鱼类出血的原因: 1) 机械性损伤: 2) 侵蚀性损伤: 三、贫血 1. 定义:指机体血细胞含量减少或红细胞。色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 2. 贫血的种类: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吸血性寄生虫引起贫血、营养性贫 血、造血组织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