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柔软最坚韧的纽带,因为土地是家,家是自然,自然是我们永恒的归宿! 其实,要改变一个人的文化基因是多么的难,不仅是对于东方人,对于西方人,也亦是 如此。难怪被誉为“西方的老子”的海德格尔曾感叹道:“我想敲打一下西方人根深蒂固的 概念思维都是这样的难!”其实不必去说西方的普通群众,即使是对东方文化极为推崇的海 德格尔本人,他对于老庄的思想,又真的能认同多少呢?即使是对西方逻辑持批判态度的黑 格尔,他又能真的彻底抛弃脑海中那一整套西方哲学思想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很显而易见的。 五、东西文化究竟有无优劣之分? 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缺失的是一个属于人的最高理性的世界,少的是对心中信仰的绝对 虔诚与笃信,但西方思想同样身陷在对于天堂的向往中,失却了对现世的真正把握,这不能 不说是一种遗憾。西方人视现世为通往永恒天堂的路途中短暂的停留,现世的炼狱只不过是 他们跃升天界前所需经受的一种磨练与考验。但他们的永恒太遥远了,他们从公元前的古希 腊一路追来,足迹踏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他们要的那个永恒始终那么神秘,那么遥远。 在我眼里,他们就像是中国神话中的夸父,永远追寻着那团燃烧的灼热的火,那遥不可及的 光明的理想。而中国人却永远在自然的怀抱中安眠,他们似乎没有那么多烦恼,没有那么多 挥之不去的牵绊,同时也缺乏理性的思辨力、创造力、批判力,没有了对世界、对自身局限 应有的敬畏感、虔诚感。这究竟是幸抑或是不幸呢?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独到的特点与优势,同时也必可避免地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与残缺性。 自古文化的优劣是很难评判的。而我始终信奉的一句话是:“文化只有差异,而永远没有差 距。”当一个早晨你在一个印第安的洞穴中醒来,看着岩壁上古朴稚拙的岩画,看着洞外冉 冉升起的红日,很难说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明比他们优越多少。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有它内在的原因:地理、气候、生态环境……也许当人类的胚胎刚在 沉睡的新大陆上萌动时,他们的脑海中业已有了他们今天的后代的影子。 六、结语 中国人失却了彼岸,西方人将此世放逐,两者都是不完整的,但我并不因此而感到缺憾, 也许事实本应如此,大河与海洋,注定要孕育出不同特质的文明,河水与海水,势必要浇灌 出不同的文明之花。倘若世界上的文明处处雷同,那才是最大的遗憾呢!我认为近代史最迷 人的一章便是中国与西方的相遇,虽然交织着战火身腥,但在那一刹那的惊喜与恍悟中,人 类的整个文明终归完整。它让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中国人睁开蒙昧的双眼,第一次目睹来自天 堂的光芒;它让西方人在东方温润永恒的土壤里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但中国与西方,真的能 够完全交融吗?我想,最好的结局仍旧是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文化之根,保持一点距离,也 就保持了一点独立,一点神秘,一点美感,保留了那一份永恒的眺望与向往。 中国与西方,此岸与彼岸,如此靠近,又如此遥远,却永远,隔着一片海洋…… 参考文献 [1]方东美:《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8 最柔软最坚韧的纽带,因为土地是家,家是自然,自然是我们永恒的归宿! 其实,要改变一个人的文化基因是多么的难,不仅是对于东方人,对于西方人,也亦是 如此。难怪被誉为“西方的老子”的海德格尔曾感叹道:“我想敲打一下西方人根深蒂固的 概念思维都是这样的难!”其实不必去说西方的普通群众,即使是对东方文化极为推崇的海 德格尔本人,他对于老庄的思想,又真的能认同多少呢?即使是对西方逻辑持批判态度的黑 格尔,他又能真的彻底抛弃脑海中那一整套西方哲学思想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很显而易见的。 五、东西文化究竟有无优劣之分? 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缺失的是一个属于人的最高理性的世界,少的是对心中信仰的绝对 虔诚与笃信,但西方思想同样身陷在对于天堂的向往中,失却了对现世的真正把握,这不能 不说是一种遗憾。西方人视现世为通往永恒天堂的路途中短暂的停留,现世的炼狱只不过是 他们跃升天界前所需经受的一种磨练与考验。但他们的永恒太遥远了,他们从公元前的古希 腊一路追来,足迹踏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他们要的那个永恒始终那么神秘,那么遥远。 在我眼里,他们就像是中国神话中的夸父,永远追寻着那团燃烧的灼热的火,那遥不可及的 光明的理想。而中国人却永远在自然的怀抱中安眠,他们似乎没有那么多烦恼,没有那么多 挥之不去的牵绊,同时也缺乏理性的思辨力、创造力、批判力,没有了对世界、对自身局限 应有的敬畏感、虔诚感。这究竟是幸抑或是不幸呢?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独到的特点与优势,同时也必可避免地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与残缺性。 自古文化的优劣是很难评判的。而我始终信奉的一句话是:“文化只有差异,而永远没有差 距。”当一个早晨你在一个印第安的洞穴中醒来,看着岩壁上古朴稚拙的岩画,看着洞外冉 冉升起的红日,很难说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明比他们优越多少。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有它内在的原因:地理、气候、生态环境„„也许当人类的胚胎刚在 沉睡的新大陆上萌动时,他们的脑海中业已有了他们今天的后代的影子。 六、结语 中国人失却了彼岸,西方人将此世放逐,两者都是不完整的,但我并不因此而感到缺憾, 也许事实本应如此,大河与海洋,注定要孕育出不同特质的文明,河水与海水,势必要浇灌 出不同的文明之花。倘若世界上的文明处处雷同,那才是最大的遗憾呢!我认为近代史最迷 人的一章便是中国与西方的相遇,虽然交织着战火身腥,但在那一刹那的惊喜与恍悟中,人 类的整个文明终归完整。它让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中国人睁开蒙昧的双眼,第一次目睹来自天 堂的光芒;它让西方人在东方温润永恒的土壤里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但中国与西方,真的能 够完全交融吗?我想,最好的结局仍旧是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文化之根,保持一点距离,也 就保持了一点独立,一点神秘,一点美感,保留了那一份永恒的眺望与向往。 中国与西方,此岸与彼岸,如此靠近,又如此遥远,却永远,隔着一片海洋„„ 参考文献: [1]方东美:《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 [2]《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4]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6]《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 [刁]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点评:以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本源差异为基点,阐明中西方在思想方法、知识形态、艺术 理想、自然观念上的种种差别相。作者善于融学界通行见解于笔端,把握特质,理解根因 洞察局限,均大气开合,持之有故,论理明晰。文中有许多问号,见出作者思致之深,关怀 之切。不强分文明高下允为通脱,坦然面对根性差异亦无不可,然若能更进一层,在华夏文 明如何“主动性地选择、接受”西洋文明菁华上有所掘进则更佳
9 [4]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年。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 [6]《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 译,三联书店,1986 年。 [7]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点评:以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本源差异为基点,阐明中西方在思想方法、知识形态、艺术 理想、自然观念上的种种差别相。作者善于融学界通行见解于笔端,把握特质,理解根因, 洞察局限,均大气开合,持之有故,论理明晰。文中有许多问号,见出作者思致之深,关怀 之切。不强分文明高下允为通脱,坦然面对根性差异亦无不可,然若能更进一层,在华夏文 明如何“主动性地选择、接受”西洋文明菁华上有所掘进则更佳
世人笑我太疯癫 中西疯癫体验论之比较 曹舒怡(0930170117行政管理学) 内容提要 中西文化中均存在关于疯癫的审美体验,既泾渭分明,又殊途同归。本文试图通过分析 疯癜之所以成为审美对象、激发人类审美愉悦的原因,比较中西文化中关于疯癜的审美体验 之异同,探寻以疯癫为美的不同态度所反映的人类共通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 疯癫,审美,疯癫、中西文明,异同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米歇尔·福柯如是说。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们意识到这一切是如何发生以前,疯癫已被贴上羞耻的劣等的 疾病标签,遭到健全理智主宰的现代世界的无情驱逐,于理性之光无法照耀的永夜,沉默着 悲欢。而文化现象中的疯癫,却如尼采所说,“也许未必是蜕化、衰退、末日文化的象征 当它褪下丑陋与病态的囚衣,那神秘而魅惑的胴体,瞬间颠倒众生。兼具诗性与晢思的 艺术家是其最虔诚的信徒 海洋环抱的古希腊,是一切西方文明之滥觞,福柯在梳理疯癫演化史时即指出:“古希 腊与他们称之为‘张狂’的东西有某种关系。”远在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性晢学出现之 前,希腊人的艺术本能里已然蕴含着非理性的冲动。尼采在其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 以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来命名这两种艺术冲动。 日神是光明之神,它的光辉使万物呈现美的外观,“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 无数幻觉”。可见日神是美的外观的象征,而在尼采看来,美的外观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幻 觉。梦是日常生活中的日神状态。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其状态表现为“整个情绪系统激 动亢奋”,“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酒神的象征来自希腊酒神祭,在此种秘仪上,人 们打破一切禁忌,狂饮滥醉,放纵性欲。尼采认为,这是为了追求一种解除个体化朿缚、复 ③【法】米歇尔福柯:《疯癜与文明》(下称福柯")第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 ②【德】尼采:《悲剧的诞生》(下称尼采)第10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12月。 ③尼采,第320页
10 世人笑我太疯癫 ——中西疯癫体验论之比较 曹舒怡(09300170117 行政管理学) 内容提要: 中西文化中均存在关于疯癫的审美体验,既泾渭分明,又殊途同归。本文试图通过分析 疯癫之所以成为审美对象、激发人类审美愉悦的原因,比较中西文化中关于疯癫的审美体验 之异同,探寻以疯癫为美的不同态度所反映的人类共通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 疯癫,审美,疯癫、中西文明,异同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米歇尔·福柯如是说。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们意识到这一切是如何发生以前,疯癫已被贴上羞耻的劣等的 疾病标签,遭到健全理智主宰的现代世界的无情驱逐,于理性之光无法照耀的永夜,沉默着 悲欢。而文化现象中的疯癫,却如尼采所说,“也许未必是蜕化、衰退、末日文化的象征” ——当它褪下丑陋与病态的囚衣,那神秘而魅惑的胴体,瞬间颠倒众生。兼具诗性与哲思的 艺术家是其最虔诚的信徒。 一 海洋环抱的古希腊,是一切西方文明之滥觞,福柯在梳理疯癫演化史时即指出:“古希 腊与他们称之为‘张狂’的东西有某种关系。①”远在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性哲学出现之 前,希腊人的艺术本能里已然蕴含着非理性的冲动。尼采在其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 以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来命名这两种艺术冲动。 日神是光明之神,它的光辉使万物呈现美的外观,“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 无数幻觉②”。可见日神是美的外观的象征,而在尼采看来,美的外观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幻 觉。梦是日常生活中的日神状态。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其状态表现为“整个情绪系统激 动亢奋”,“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③”。酒神的象征来自希腊酒神祭,在此种秘仪上,人 们打破一切禁忌,狂饮滥醉,放纵性欲。尼采认为,这是为了追求一种解除个体化束缚、复 ①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下称“福柯”)第 3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年 1 月。 ②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下称“尼采”)第 107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年 12 月。 ③ 尼采,第 320 页
归原始自然的体验,因此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 神状态 作为德行之神,日神以其“庄严的否定姿态”压抑着酒神,在其原始的癫狂上蒙上一层 美和适度的面纱,而酒神的激流却长久涌动于希腊人内心,如尼采想象的情景:“酒神节的 狂欢之声如何以愈益诱人的魔力飘进这建筑在外观和适度之上、受到人为限制的世界,在这 嚣声里,自然在享乐、受苦和认知时的整个过度如何昭然若揭,迸发出势如破竹的呼啸;我 们想像一下,与这着了魔似的全民歌唱相比,拨响幽灵似的竖琴、唱着赞美诗的日神艺术家 能有什么意义!①”—一在醉的陶然忘我的狂喜面前,梦引以为豪的唯美与自律黯然失色 但这两者都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前者是个体的人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后者是个 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复归本体的冲动,均属非理性的领域,“日神与酒神在彼此衔接的不断新 生中相互提高,支配了希腊人的本质。” 彼时,“疯癫与非疯癫、理性与非理性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它们不可分割的时候 正是它们尚不存在的时刻。”此后,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出现裂痕,“秩序、对肉体和道 德的约束,群体的无形压力以及整齐划一的要求”开始主宰世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涌现 大量以疯癫为题材的艺术创作,被赋予解放、奇迹、被隐藏的欲望与真理等种种意义,在福 柯眼中,这是疯癲遭受理性话语洪流的灭顶之灾前最后一次的振臂呼喊—一疯癫与文明的长 途,就是疯癫从非理性中步步剥离的旅程,在此过程中,疯癫从与非理性合一处的审美疯狂 伦理疯狂,病理疯狂三者浑融的状态被抽空为单薄的病理疯狂,成为真正的精神疾病。 《疯癫与文明》一书中,福柯以其犀利独到的视角完成了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批判了 理性对非理性的压制与迫害,在描述戈雅的作品《疯人院》时,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写道: 在这个用旧帽遮羞的疯人身上,通过其健壮的身体所显示的野性未羁的无言的青春力量 透露出一种生而自由的、已经获得解放的人性存在。”从中我们可感受到福柯对疯癫所持 有的一种审美化的态度,他将疯癫视作一种完整的真实自然的个体,一股未经驯服的生命力 量,这与尼采所称颂的酒神精神一脉相承,后者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如此壮丽磅礴而令每个 读到它的人怦然心动:“…现代萎靡不振文化的沙漠,一旦接触酒神的魔力,将如何突然 地变化!一阵狂飙席卷一切衰亡、残破、凋零的东西,把它们卷入一阵猩红的尘雾,如苍鹰 般把它们带到云霄。我们的目光茫然寻找已经消失的东西,却看到仿佛从金光灿烂的沉没 处升起了什么,这样繁茂青翠,这样生气盎然,这样含情脉脉。⑤” 二 不同于希腊文明山高海阔的自由浪漫,发端于黄土长河的中华文明,与礼乐制度的香火 缭绕及诵经习史的朗朗书声相伴而生,以平稳、适度、和谐为核心的“中庸”之美向来是人 们津津乐道的审美正统存在,而主张强烈、张扬、冲突的“疯癫”,不过是隐于历史黄钟大 吕的正声之下一缕奇诡的异音。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存在着一个崇尚疯癫的时代 汉末魏晋六朝,社会动荡不堪,政治气候的变化无常促成了独特的魏晋士风,“正始名 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服散后,要脱衣,以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药性一发, 痛苦异常,癫乎若狂,甚至丧命。“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是 ①尼采,第15页。 ②尼采,第16页。 ③福柯,第2页 ③福柯,第260页。 ③尼采,第89页 11
11 归原始自然的体验,因此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 神状态。 作为德行之神,日神以其“庄严的否定姿态”压抑着酒神,在其原始的癫狂上蒙上一层 美和适度的面纱,而酒神的激流却长久涌动于希腊人内心,如尼采想象的情景:“酒神节的 狂欢之声如何以愈益诱人的魔力飘进这建筑在外观和适度之上、受到人为限制的世界,在这 嚣声里,自然在享乐、受苦和认知时的整个过度如何昭然若揭,迸发出势如破竹的呼啸;我 们想像一下,与这着了魔似的全民歌唱相比,拨响幽灵似的竖琴、唱着赞美诗的日神艺术家 能有什么意义!①”——在醉的陶然忘我的狂喜面前,梦引以为豪的唯美与自律黯然失色。 但这两者都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前者是个体的人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后者是个 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复归本体的冲动,均属非理性的领域,“日神与酒神在彼此衔接的不断新 生中相互提高,支配了希腊人的本质②。” 彼时,“疯癫与非疯癫、理性与非理性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它们不可分割的时候, 正是它们尚不存在的时刻。③”此后,理性与非理性的对话出现裂痕,“秩序、对肉体和道 德的约束,群体的无形压力以及整齐划一的要求”开始主宰世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涌现 大量以疯癫为题材的艺术创作,被赋予解放、奇迹、被隐藏的欲望与真理等种种意义,在福 柯眼中,这是疯癫遭受理性话语洪流的灭顶之灾前最后一次的振臂呼喊——疯癫与文明的长 途,就是疯癫从非理性中步步剥离的旅程,在此过程中,疯癫从与非理性合一处的审美疯狂, 伦理疯狂,病理疯狂三者浑融的状态被抽空为单薄的病理疯狂,成为真正的精神疾病。 《疯癫与文明》一书中,福柯以其犀利独到的视角完成了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批判了 理性对非理性的压制与迫害,在描述戈雅的作品《疯人院》时,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写道: “在这个用旧帽遮羞的疯人身上,通过其健壮的身体所显示的野性未羁的无言的青春力量, 透露出一种生而自由的、已经获得解放的人性存在。 ④”从中我们可感受到福柯对疯癫所持 有的一种审美化的态度,他将疯癫视作一种完整的真实自然的个体,一股未经驯服的生命力 量,这与尼采所称颂的酒神精神一脉相承,后者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如此壮丽磅礴而令每个 读到它的人怦然心动:“„„现代萎靡不振文化的沙漠,一旦接触酒神的魔力,将如何突然 地变化!一阵狂飙席卷一切衰亡、残破、凋零的东西,把它们卷入一阵猩红的尘雾,如苍鹰 一般把它们带到云霄。我们的目光茫然寻找已经消失的东西,却看到仿佛从金光灿烂的沉没 处升起了什么,这样繁茂青翠,这样生气盎然,这样含情脉脉。⑤” 二 不同于希腊文明山高海阔的自由浪漫,发端于黄土长河的中华文明,与礼乐制度的香火 缭绕及诵经习史的朗朗书声相伴而生,以平稳、适度、和谐为核心的“中庸”之美向来是人 们津津乐道的审美正统存在,而主张强烈、张扬、冲突的“疯癫”,不过是隐于历史黄钟大 吕的正声之下一缕奇诡的异音。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存在着一个崇尚疯癫的时代。 汉末魏晋六朝,社会动荡不堪,政治气候的变化无常促成了独特的魏晋士风,“正始名 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服散后,要脱衣,以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药性一发, 痛苦异常,癫乎若狂,甚至丧命。“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是 ① 尼采,第 15 页。 ② 尼采,第 16 页。 ③ 福柯,第 2 页。 ④ 福柯,第 260 页。 ⑤ 尼采,第 89 页
服药的缘故。①”竹林名士则以无节制饮酒而名,且其饮酒时多不着衣冠,不分居丧,打出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旗号,追求放达。饮酒服散,“居丧之际,饮酒食肉,由阔人名流倡 之,万民皆从之”,过往年代被斥为疯癫的行径,魏晋时期蔚为风尚。当时名士匪夷所思之 举,更为世人所交口传颂。如《世说新语·任诞》中载: 诸阮皆能饮酒,仲荣至宗人间共聚,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盏酒,國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 接上去,便共饮之。 子曰“鸟兽不可与群”,魏晋名士却甘与猪同,乐在其中。至于扪虱而谈,裸体而卧, 诸如此类行为,亦被目为风雅或率性之举而备受推崇。更有如阮籍者,醉卧邻妇身旁,母死 却坚持下完棋、而后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每至穷途痛哭而返,大醉两月而不醒,……如此 种种,足见其“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 痴”,却也博得后人仰慕的感叹:“看山柱颊,敢为晋士之清狂。” 魏晋时期,疯癫何以成为美谈?是因为从疯癫之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个解放而自由的、 饱满而鲜亮的人格—一他们张扬个性,珍重自我,他们放纵不羁,旷达潇洒,他们哀乐过人, 至真至诚,正是千载下懔懔如有生气!人格大解放的风气,同时也成就了后世难以逾越的艺 术高峰,是以宗白华先生论及魏晋之美时发出如此赞叹:“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 命彩色的一个时代”,“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同样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无论是杜丽娘之风月情痴,贾宝玉之似傻如狂,还是李贽 之口出狂言,徐渭之苦闷自戕,那些状似疯癫者何以能够呈现惊心动魄的美态,皆因我们读 出了那满纸荒唐言之间的一把辛酸泪,读出了其或痴狂酣醉、或乖张荒诞的疯态背后那洋溢 着生命的自由而不屈的灵魂。 二 “自中世纪初以来,欧洲人与他们不加区分地称之为疯癫、痴呆或精神错乱的东西有某 种联系。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模糊不清的存在,西方的理性才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总之, 理性一疯癫关系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向度。在博斯之前,它早已伴随着西方文化,而 在尼采与阿尔托之后仍将长久地与西方文化形影不离。”在《疯癫与文明》序篇中,福柯作 出如此预言 中国文化中的疯癫,则无从体现这种二元价值取向。不同于西方个体意识之强烈,中国 古代社会根深蒂固的社会伦理道德意识,渗透于每个人精神与现实、过去至未来的方方面面, 使之坚信个人与社会是同生共息,须臾不可分的。是以西方文化中的疯癫体现为自身的分裂, 中国文化中的疯癫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分裂。这种疯癫更像一种自我放逐,以逃避或抗议现 实之不堪,否则那些如梦似狂的呓语何以在魏晋、晚明、晩淸等变局之际骤然响亮,太平盛 世则趋于消沉:他们“弃圣作狂”,倜傥负俗,并非对社会道德意识的真正弃绝,而是世道 伦常本身由真变伪,源流不一所作的负面抵御与适应。魏晋名士坚持礼乐根本的固守,明清 狂人何尝不怀补天之志? ①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下称宗白华)第2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宗白华,第209页。 ③福柯,第266页
12 服药的缘故。①”竹林名士则以无节制饮酒而名,且其饮酒时多不着衣冠,不分居丧,打出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旗号,追求放达。饮酒服散,“居丧之际,饮酒食肉,由阔人名流倡 之,万民皆从之”,过往年代被斥为疯癫的行径,魏晋时期蔚为风尚。当时名士匪夷所思之 举,更为世人所交口传颂。如《世说新语·任诞》中载: 诸阮皆能饮酒,仲荣至宗人间共聚,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盏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 直接上去,便共饮之。 子曰“鸟兽不可与群”,魏晋名士却甘与猪同,乐在其中。至于扪虱而谈,裸体而卧, 诸如此类行为,亦被目为风雅或率性之举而备受推崇。更有如阮籍者,醉卧邻妇身旁,母死 却坚持下完棋、而后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每至穷途痛哭而返,大醉两月而不醒,„„如此 种种,足见其“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当其得意,忽忘形骸②”,“时人多谓之 痴”,却也博得后人仰慕的感叹:“看山柱颊,敢为晋士之清狂。” 魏晋时期,疯癫何以成为美谈?是因为从疯癫之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个解放而自由的、 饱满而鲜亮的人格——他们张扬个性,珍重自我,他们放纵不羁,旷达潇洒,他们哀乐过人, 至真至诚,正是千载下懔懔如有生气!人格大解放的风气,同时也成就了后世难以逾越的艺 术高峰,是以宗白华先生论及魏晋之美时发出如此赞叹:“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 命彩色的一个时代”,“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③。 同样地,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无论是杜丽娘之风月情痴,贾宝玉之似傻如狂,还是李贽 之口出狂言,徐渭之苦闷自戕,那些状似疯癫者何以能够呈现惊心动魄的美态,皆因我们读 出了那满纸荒唐言之间的一把辛酸泪,读出了其或痴狂酣醉、或乖张荒诞的疯态背后那洋溢 着生命的自由而不屈的灵魂。 三 “自中世纪初以来,欧洲人与他们不加区分地称之为疯癫、痴呆或精神错乱的东西有某 种联系。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模糊不清的存在,西方的理性才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总之, 理性-疯癫关系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独特向度。在博斯之前,它早已伴随着西方文化,而 在尼采与阿尔托之后仍将长久地与西方文化形影不离。”在《疯癫与文明》序篇中,福柯作 出如此预言。④ 中国文化中的疯癫,则无从体现这种二元价值取向。不同于西方个体意识之强烈,中国 古代社会根深蒂固的社会伦理道德意识,渗透于每个人精神与现实、过去至未来的方方面面, 使之坚信个人与社会是同生共息,须臾不可分的。是以西方文化中的疯癫体现为自身的分裂, 中国文化中的疯癫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分裂。这种疯癫更像一种自我放逐,以逃避或抗议现 实之不堪,否则那些如梦似狂的呓语何以在魏晋、晚明、晚清等变局之际骤然响亮,太平盛 世则趋于消沉:他们“弃圣作狂”,倜傥负俗,并非对社会道德意识的真正弃绝,而是世道 伦常本身由真变伪,源流不一所作的负面抵御与适应。魏晋名士坚持礼乐根本的固守,明清 狂人何尝不怀补天之志? 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② 宗白华:《美学散步》(下称宗白华)第 226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③ 宗白华,第 209 页。 ④ 福柯,第 26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