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介绍 博士生专业介绍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c 化学- 生物材料学(叉学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于1981·205年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研究各类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在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士学位授权点、于2011获得化学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生物质材料和仿生材料的制备和工 程化应用及涉及的材料化学和化学 生物学问题 ·研究方向为染整加工与环境,纺·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 织品功能整理、功能性聚合物材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 料、纺织材料的表面改性、纺织学和化学生物学等六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有纤维生物材料与组织 品印染工艺与控制、颜色科学及博士点 工程、诊断材料与技术、生物活 其应用等 性物质载体材料及其控释系统、 光子生物医学等。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ege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东 华 大 学 化 学 化 工 与 生 物 工 程 学 院 College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博士生专业介绍 3 1 化学 2 3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二级) (一级) 生物材料学(交叉学科) •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于1981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 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 研究方向为染整加工与环境,纺 织品功能整理、功能性聚合物材 料、纺织材料的表面改性、纺织 品印染工艺与控制、颜色科学及 其应用等 •2005年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 士学位授权点、于2011年获得化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 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 学和化学生物学等六个二级学科 博士点 •研究各类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在 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质材料和仿生材料的制备和工 程化应用及涉及的材料化学和化学 生物学问题 • 研究方向有纤维生物材料与组织 工程、诊断材料与技术、生物活 性物质载体材料及其控释系统、 光子生物医学等。 人才培养 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介绍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 学位点个绍
一、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 学位点介绍
年烧化学工系( 1.学科发展历程和现状 98年轻化工程专业 953年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954年有机化学 口1951年,染化系成立,是建校时的三大 1956年物理化学 系之一; 1954年纺织化学工程系 954年化学纤维专业 口1954年,更名为纺织化学工程系(简称 1985年划出成立化学纤维工程系 纺化系),增设化学纤维专业(1985年 1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划出成立化学纤维工程系); 口1977年,增设环境工程专业(1992年 959年化学工程专业1962年据销 划出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口1979年,增设应用化学专业(1999年 1977年环境工程专业 独立为应用化学专业); 992年划出成立环科学与工程系 口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 9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口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预; 79年应用化学专业 口1999,改为化学与化工学院; 2000年生物工程专业 口2007年,与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合并 「年化学与化工学膜「20年生物学与技木研所 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2007年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1. 学科发展历程和现状 1951年,染化系成立,是建校时的三大 系之一; 1954年,更名为纺织化学工程系(简称 纺化系),增设化学纤维专业(1985年 划出成立化学纤维工程系); 1977年,增设环境工程专业(1992年 划出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1979年,增设应用化学专业(1999年 独立为应用化学专业); 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改为化学与化工学院; 2007年,与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合并 立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1.学科发展历程和现状 学科现状: 口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上海市峰学科(A类); 口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 口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口捆有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和教育部纺织面料技术重点实验室(染整分部)三个科研基地 口专业实验室入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9年)
1. 学科发展历程和现状 学科现状: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高峰学科(A类);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 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 拥有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和教育部纺织面料技术重点实验室(染整分部)三个科研基地 ; 专业实验室入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9年)
2.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 雄厚的师资力量: 口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 口“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 口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名 口教授17名; 口副教授12名; 口青年教师:若τ名 102
2. 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 雄厚的师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名 ; 教授17名; 副教授12名; 青年教师:若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