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能是RⅡ型菌株和SⅢ型死菌接触的结果,使前者获得了产生荚膜及 血清型特性。 第三种解释当时看来是难以理解,值得怀疑。 不久另一些研究者发现活的RⅡ型细菌和死的SⅢ型细菌混合在同一培养 基里培养(即离体培养),也能实现类型的转化。即使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株 磨碎,用其过滤液和RⅡ型菌株混合在试管里培养,可同样引起变化。别的细 菌也可以这样做,引起遗传性状的转化。1944年艾弗里,麦克劳德和麦克卡蒂 将细菌过滤液中的各种物质分部纯化,测定哪种物质能引起转化作用。最初以 为RⅡ型与SⅢ型的区别主要在于荚膜的有无而荚膜又是多糖,可能是多糖引 起转化;后来又以为只有蛋白质才有特异性,所以蛋白质可能会引起转化。但 试验的结果都是否定的。最后发现从SⅢ分离得来的DNA能把活的RⅡ型细菌 转化为SⅢ型,这完全出于当时的意料之外。 那么能否肯定起这种转化作用的物质是DNA呢?是的!可以肯定。理由是: 1.分离出来的DNA用DNA酶处理后,就失去了转化作用。 2.只要微量的DNA就起转化作用。 3.引起转化的高度聚合的DM样品中不含有糖类,蛋白质的含量不高于 0.02%。 4.应用有P标记的DNA做试验,证实标记的DNA确已进入受处理的细菌 中,而且细菌被转化的多少与DNA的掺入量相平行 这个发现首次证明了遗传信息是由核酸分子传递的,核酸分子就是构成基 因的物质。那么DNA是怎样实现这种转化的呢? 由于DNA的分子为大分子,SⅢ提取物虽然已经被高温杀死了,但体内残 余的DNA片段仍然具有原来的DNA的遗传作用。残余的DNA片段被无毒的RI
3.可能是 RⅡ型菌株和 SⅢ型死菌接触的结果,使前者获得了产生荚膜及 血清型特性。 第三种解释当时看来是难以理解,值得怀疑。 不久另一些研究者发现活的 RⅡ型细菌和死的 SⅢ型细菌混合在同一培养 基里培养(即离体培养),也能实现类型的转化。即使将加热杀死的 SⅢ型菌株 磨碎,用其过滤液和 RⅡ型菌株混合在试管里培养,可同样引起变化。别的细 菌也可以这样做,引起遗传性状的转化。1944 年艾弗里,麦克劳德和麦克卡蒂 将细菌过滤液中的各种物质分部纯化,测定哪种物质能引起转化作用。最初以 为 RⅡ型与 SⅢ型的区别主要在于荚膜的有无而荚膜又是多糖,可能是多糖引 起转化;后来又以为只有蛋白质才有特异性,所以蛋白质可能会引起转化。但 试验的结果都是否定的。最后发现从 SⅢ分离得来的 DNA 能把活的 RⅡ型细菌 转化为 SⅢ型,这完全出于当时的意料之外。 那么能否肯定起这种转化作用的物质是 DNA 呢?是的!可以肯定。理由是: 1.分离出来的 DNA 用 DNA 酶处理后,就失去了转化作用。 2.只要微量的 DNA 就起转化作用。 3.引起转化的高度聚合的 DNA 样品中不含有糖类,蛋白质的含量不高于 0.02%。 4.应用有 P 32标记的 DNA 做试验,证实标记的 DNA 确已进入受处理的细菌 中,而且细菌被转化的多少与 DNA 的掺入量相平行。 这个发现首次证明了遗传信息是由核酸分子传递的,核酸分子就是构成基 因的物质。那么 DNA 是怎样实现这种转化的呢? 由于 DNA 的分子为大分子,SⅢ提取物虽然已经被高温杀死了,但体内残 余的 DNA 片段仍然具有原来的 DNA 的遗传作用。残余的 DNA 片段被无毒的 RⅡ
型吸收之后,就成了RⅡ型细菌的遗传物质的一部分,那么在细胞分裂的过程 中,就可能以吸收进来的SI片段为模板,合成有毒的蛋白质,从而使鼠死亡 这里使鼠死亡的并不是高温杀死的SⅢ病菌,而是SⅢ有毒病菌的残余DNA片 段被无毒的RⅡ吸收,并成了RⅡ型DNA的一部分,从而转录出来有毒的蛋白 使鼠死亡 RⅡ吸收SⅢDNA变成SⅢ→死亡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无论从试验来看还是成份的分析来看,DNA是引起转 化的物质,有什么样的DNA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性状来,而且这种性状能稳定的 传给后代,从而证明:DNA为遗传物质。 我国的生物学家童第周等自1973-1976年曾先后从鲫鱼的肝脏或睾丸中 提取DNA,注入金鱼的受精卵中,孵化后长成的小鱼有1/4以上表现出鲫鱼的 单鳍尾。他们从鲫鱼卵巢提取的信使DNA,注入金鱼的受精卵后,长成的320 条小鱼中约1/3表现为单鳍尾。这说明DMA和RNA在高等的动物中也具有转化 作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二室统计1944年以来已经在33个细菌中成功的 进行了58种以上的遗传性状的定向的转化,这证明转化的现象是普遍的。 目前的研究得之:病毒的RNA可以直接影响正常细胞,而使之朝癌细胞特 性转化,如能控制RNA的转录也就可以制止这种癌变。 还必须指出,在微生物中不是所有的菌种都可以转化。其原因只有受体处 于感受态时才能实现这种转化。 (二)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 噬菌体可以使DNA发生转导作用。所谓的转导作用:以噬菌体为媒介,把 甲种细菌的遗传物质(DNA)转给乙种细菌,使乙种细菌获得甲种细菌的性状 的这种现象叫转导
型吸收之后,就成了 RⅡ型细菌的遗传物质的一部分,那么在细胞分裂的过程 中,就可能以吸收进来的 SⅢ片段为模板,合成有毒的蛋白质,从而使鼠死亡。 这里使鼠死亡的并不是高温杀死的 SⅢ病菌,而是 SⅢ有毒病菌的残余 DNA 片 段被无毒的 RⅡ吸收,并成了 RⅡ型 DNA 的一部分,从而转录出来有毒的蛋白 使鼠死亡。 RⅡ吸收 SⅢDNA 变成 SⅢ→死亡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无论从试验来看还是成份的分析来看,DNA 是引起转 化的物质,有什么样的 DNA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性状来,而且这种性状能稳定的 传给后代,从而证明:DNA 为遗传物质。 我国的生物学家童第周等自 1973-1976 年曾先后从鲫鱼的肝脏或睾丸中 提取 DNA,注入金鱼的受精卵中,孵化后长成的小鱼有 1/4 以上表现出鲫鱼的 单鳍尾。他们从鲫鱼卵巢提取的信使 DNA,注入金鱼的受精卵后,长成的 320 条小鱼中约 1/3 表现为单鳍尾。这说明 DNA 和 RNA 在高等的动物中也具有转化 作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二室统计 1944 年以来已经在 33 个细菌中成功的 进行了 58 种以上的遗传性状的定向的转化,这证明转化的现象是普遍的。 目前的研究得之:病毒的 RNA 可以直接影响正常细胞,而使之朝癌细胞特 性转化,如能控制 RNA 的转录也就可以制止这种癌变。 还必须指出,在微生物中不是所有的菌种都可以转化。其原因只有受体处 于感受态时才能实现这种转化。 (二)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 噬菌体可以使 DNA 发生转导作用。所谓的转导作用:以噬菌体为媒介,把 甲种细菌的遗传物质(DNA)转给乙种细菌,使乙种细菌获得甲种细菌的性状 的这种现象叫转导
细菌的噬菌本是生命的极小单位,在电镜下的噬菌体的构造是具有一个六 角形的头部,头部的外壳由蛋白构成,做为一个保护壳,头的内部是DNA。尾 部由收缩性鞘、中心轴和轴环组成,尾的末端附有六根细长的蛋白质触丝。 P12页图 噬菌体的生活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①感染时期 以尾的触丝附着在细菌的体壁上,尾部放出一种酶,将胞壁溶解产生一个 小孔,将DNA沿着中轴注入菌体,而将它的蛋白的外壳留在体外 ②营养期: 在细菌的细胞内,合成许多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③形成新的噬菌体时期: 噬菌体的NA蛋白质,构成新的噬菌体。接着细菌裂解,放出新的噬菌 体。它的生活周期很快,全部的过程只用20~30分钟就可以完成。这说明噬 菌体的DNA不仅能利用大肠杆菌的DNA的原料来合成自己的DNA,而且也能利 用细菌的氨基酸来建造自己的蛋白质。这说明只有DNA才是子代和亲代有连续 性的物质,它携带着亲代的全部基因,控制子代的发育。另外也可以看到,噬 菌体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细菌体内,所以噬菌体可以作为细菌之间传导 遗传物质的媒介。那么再来研究一下,怎么能证明是DNA进入体内呢?有人用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元素来证明:即用P2来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3来标记 T2噬菌体的蛋白质,使这双重标记的噬菌体在没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上来 感染大肠杆菌,由于这种大肠杆菌不含有放射性,感染后的大肠杆菌内出现了 放射性物质,检查大肠杆菌的放射性,只有P,没有S3。即可证明只有T2噬 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没有进来。同时含有P2的DNA利用大肠
细菌的噬菌本是生命的极小单位,在电镜下的噬菌体的构造是具有一个六 角形的头部,头部的外壳由蛋白构成,做为一个保护壳,头的内部是 DNA。尾 部由收缩性鞘、中心轴和轴环组成,尾的末端附有六根细长的蛋白质触丝。 P12 页图 噬菌体的生活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①感染时期: 以尾的触丝附着在细菌的体壁上,尾部放出一种酶,将胞壁溶解产生一个 小孔,将 DNA 沿着中轴注入菌体,而将它的蛋白的外壳留在体外。 ②营养期: 在细菌的细胞内,合成许多新的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 ③形成新的噬菌体时期: 噬菌体的 DNA+蛋白质,构成新的噬菌体。接着细菌裂解,放出新的噬菌 体。它的生活周期很快,全部的过程只用 20~30 分钟就可以完成。这说明噬 菌体的 DNA 不仅能利用大肠杆菌的 DNA 的原料来合成自己的 DNA,而且也能利 用细菌的氨基酸来建造自己的蛋白质。这说明只有 DNA 才是子代和亲代有连续 性的物质,它携带着亲代的全部基因,控制子代的发育。另外也可以看到,噬 菌体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细菌体内,所以噬菌体可以作为细菌之间传导 遗传物质的媒介。那么再来研究一下,怎么能证明是 DNA 进入体内呢?有人用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元素来证明:即用 P 32来标记 T2噬菌体的 DNA,用 S 35来标记 T2噬菌体的蛋白质,使这双重标记的噬菌体在没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上来 感染大肠杆菌,由于这种大肠杆菌不含有放射性,感染后的大肠杆菌内出现了 放射性物质,检查大肠杆菌的放射性,只有 P 32,没有 S 35。即可证明只有 T2噬 菌体的 DNA 进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没有进来。同时含有 P 32的 DNA 利用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