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断占奥综台湿 第一节概述 新古典综合派的产生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特点 1、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综合 理论体系上: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主义宏观经济学综合 分析方法上: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综合 政策主张上:“国家千预”与“自由放任”的综合 2、理论方法上的折中主义 致力于弥合传统的、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不断吸收新理论来发展自己理论体系
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 第一节 概述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产生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特点 1、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综合 –理论体系上: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主义宏观经济学综合 –分析方法上: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综合 –政策主张上:“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的综合 2、理论方法上的折中主义 –致力于弥合传统的、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不断吸收新理论来发展自己理论体系
3、理论和政策主张上灵活多变 随经济背景变化和理论进展,经常调整观点和政策建议 主要代表人物 1、阿尔文·汉森( Alvin hansen1887-1975) 2、保罗·萨缪尔森( Paul samuelson1915-) 3、詹姆斯·托宾( Jams Tobin1918-2002) 4、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Franco Modigliani1918-) 5、罗伯特·索罗( Robert solow1924-) 6、劳伦斯·罗伯特·克莱因(L. Robert klein1920-)
3、理论和政策主张上灵活多变 –随经济背景变化和理论进展,经常调整观点和政策建议 三、主要代表人物 1、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 1887-1975) 2、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1915- ) 3、詹姆斯·托宾(Jams Tobin 1918-2002) 4、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1918- ) 5、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 1924- ) 6、劳伦斯·罗伯特·克莱因(L. Robert Klein 1920- )
第二节主要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 、双重经济论(混合经济论) 二、IS-LM模型 1、IS-LM模型的由来 2、围绕IS—LM模型的争议 三、失业通货膨胀理论 1、标准凯恩斯理论(60年代以前) 2、菲利蒲斯曲线(60年代占统治地位)并 3、对“滞涨”的解释(70年代)
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 一、双重经济论(混合经济论) 二、IS—LM模型 1、IS—LM模型的由来 # 2、围绕IS—LM模型的争议 # 三、失业通货膨胀理论 1、标准凯恩斯理论(60年代以前) 2、菲利蒲斯曲线(60年代占统治地位)# 3、对“滞涨”的解释(70年代)
个别微观部门供给异常造成“滞涨” 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造成滞涨 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滞涨” 四、关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探讨 第三节主要政策主张 、50年代:审慎的补偿性宏观经济政策 60年代:充分就业政策 1、充分就业政策主张提出的背景 2、“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
–个别微观部门供给异常造成“滞涨” –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造成滞涨 –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滞涨” # 四、关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探讨 第三节 主要政策主张 一、50年代:审慎的补偿性宏观经济政策 二、60年代:充分就业政策 1、充分就业政策主张提出的背景 2、“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
“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奥肯差距” “充分就业预算”与“顺经济风向行事”原则 70年代:政策主张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1、多重调节经济目标的提出及其相互协调 2、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 3、宏观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 4、调节范围扩大 四、80年代以来:政策主张的进一步发展井
• “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奥肯差距” # • “充分就业预算”与“顺经济风向行事”原则 # 三、70年代:政策主张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1、多重调节经济目标的提出及其相互协调 2、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 3、宏观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 4、调节范围扩大 四、80年代以来:政策主张的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