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三内生、外生矿床远景区的综合预测 一、实习目的 训练并提高综合分析成矿地质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及掌握内生、外生矿产综合预测的基 本方法。 二、实习内容及步骤 (1)仔细阅读和研究工作区已有的地质资料(见后面的附图、附表): (2)综合分析有关控因素和矿化信息(找矿标志)的实际资料,掌握工作区的成矿特 征: (3)合理选择及确定找矿远景区,指出各个远景区内可能找到的矿产种类、可能的矿床 类型、远景大小及其主要的地质依据。 三、实习要求 (1)图文对照、综合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工作区内的主要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 21 在附图2上合理选择及圈定出远景区范围,并分矿种按急缓重轻合理进行远景区的 定级及编号(编号务必统一):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最后编写出简要的书面报告。 四、注意事项(提示) (1)课前应进行预习,并把附图2上的有关地层、构造及岩体等轻轻着色(着色一定要 宁淡匆浓,并者重区内的含矿层、岩体和主要构造): (2),读图分析时,应图文对照,认真分析和总结,步步深入,讲求实际效果(图中的矿点、 重砂、金属量异常编号次序是由西→东,从北一→南): (3)区内的矿化有内牛和外生两类,一者的控制因素和矿化信息不同,外生矿产以铝锰 沉积矿床为主,在分析时主要抓住含矿岩系的分布及古地理控制因素(应着重对该类矿床形成 条件及后期保存条件进行分析)。内生矿产主要受构造条件和岩浆活动的控制,以锡、铜、铅多 金属矿床为主(应着重从成矿的物质来源、成矿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4),作业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互相讨论、相互启发、加深认识、共同提高。 五、实习资料 (一)大黑山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矿化标志简介 1,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工作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博竹山海拔3000余米,山谷低地海拔一般为1000余米,一 般山区海拔在1400m以上。 区内水系发有,但多属间做河,常年河以南盘江为主要河流,山间湖泊和水库较多,基本 上能够满足工农业用水的需要。 工作区地处高原,气候温凉,坝区年平均气温20一22°C,最高达39~40°C,最低8一10 ·C。山区冬季最低气温为-2 4~10°C,常有霜雪
实习三内生、外生矿床远景区的综合预测 一、实习目的 训练并提高综合分析成矿地质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及掌握内生、外生矿产综合预测的基 本方法。 二、实习内容及步骤 (1) 仔细阅读和研究工作区已有的地质资料(见后面的附图、附表); (2) 综合分析有关控矿因素和矿化信息(找矿标志)的实际资料,掌握工作区的成矿特 征; (3) 合理选择及确定找矿远景区,指出各个远景区内可能找到的矿产种类、可能的矿床 类型、远景大小及其主要的地质依据。 三、实习要求 (1) 图文对照、综合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工作区内的主要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 (2) 在附图 2 上合理选择及圈定出远景区范围,并分矿种按急缓重轻合理进行远景区的 定级及编号(编号务必统一);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最后编写出简要的书面报告。 四、注意事项(提示) (1) 课前应进行预习,并把附图 2 上的有关地层、构造及岩体等轻轻着色(着色一定要 宁淡匆浓,并着重区内的含矿层、岩体和主要构造); (2).读图分析时,应图文对照,认真分析和总结,步步深入,讲求实际效果(图中的矿点、 重砂、金属量异常编号次序是由西→东,从北→南); (3) 区内的矿化有内生和外生两类,二者的控制因素和矿化信息不同,外生矿产以铝锰 沉积矿床为主,在分析时主要抓住含矿岩系的分布及古地理控制因素(应着重对该类矿床形成 条件及后期保存条件进行分析)。内生矿产主要受构造条件和岩浆活动的控制,以锡、铜、铅多 金属矿床为主(应着重从成矿的物质来源、成矿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4).作业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互相讨论、相互启发、加深认识、共同提高。 五、实习资料 (一) 大黑山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矿化标志简介 1.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工作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博竹山海拔 3 000 余米,山谷低地海拔一般为 1 000 余米,一 般山区海拔在 1 400m 以上。 区内水系发育,但多属间歇河,常年河以南盘江为主要河流,山间湖泊和水库较多,基本 上能够满足工农业用水的需要。 工作区地处高原,气候温凉,坝区年平均气温 20~22°C,最高达 39~40°C,最低 8~10 °C。山区冬季最低气温为-2 4~10°C,常有霜雪
交通尚便利,有铁路与外界相通,区内公路四通八达。 2.地层 区内沉积岩系广泛发有,占总面积的90%以上,除震日系、志留系和白垩系缺失外,均有 出露,其中三叠系分布最为广泛,详见矿产地质图和地层简表(表Ⅲ1)。 3.岩浆岩 工作区内的岩浆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性特征,其中以基山期的岩浆活动最为强烈。侵入岩主 要分布在工作区的东南角及西南角。各侵入期及其主要岩体特征如表2所列。其中四角山、北 炮台岩体绝对年龄经测定为91Ma:白沙冲、牛角寨岩体的绝对年龄经测定为62~72Ma。 燕山期各侵入体中副矿物普遍发育,含量较高者为钛铁矿、结石、磷灰石,其次是独居石 磁铁矿。此外博竹山岩体出现含最较高的绿帘石和电气石:四角山岩体具有多最的褐帘石、稀 石和黄铁矿:牛角寨、白沙冲岩体发有较多的铌铁矿及萤石。燕山期锆石晶形特征为(100)柱 面与(111)锥面组成的聚形。 喜马拉雅期侵入体中副矿物亦普遍出现,含量较高者为磁铁矿、橱石、错石、钛铁矿、石 榴石:其次第一亚期岩浆岩中还有方铅矿、褐帘石、结石、铈磷灰石及烧绿石:第二亚期岩石 中还有砖忆矿、辉梯矿、金红石及黄铁矿。喜马拉雅期锆石品形特征为(110)柱面与(111) 锥面组成的聚形。 4构造 工作区处于川滇S向构造和南岭EW向复杂构造带西缘地区的交接地带。区域构造由于 经历了多期变动而极为复杂。EW向构造、SN向构造等自成体系(附图2)。 不同规模及时代的构造控制了相应的地层、岩体及矿产(床)的空间分布(附图2)。 区域性断裂对热液矿床起者明显的制约作用,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分别起到了导矿、运矿及容 矿作用,决定了相应矿床(点)的空间定位。次级断裂、裂隙、层间错动及它们之间的复合交 汇处,背斜倾没端的张性裂隙均为有利的成矿部位(附图2)。 5矿产 大黑山地区矿产十分丰富,已发现有较多的矿床及矿点,各类矿产及具体矿床(点)基本 地质特征(附图2,表3)。 在考虑各矿床(点)的远景时,还要考虑各类矿床的一般工业要求(工业指标)(表Ⅲ7) 6重砂测量结果 大黑山地区经过自然重砂测量,圈出了W、Sn、Hg、Sb、PbZ等17个相应和矿物的重砂异 常。每个具体异常的基本特征(面积、形态、矿物组合、矿物标型特征及重砂矿物含最等)(附 图2,表Ⅲ-4)。 7.金属量测量成果 工作区经过地球化学测量,图出了PbZn、Mn、Sb、WSbPb、Sn等20个金属量异常。各具 体异常的基本特征(晕的面积、异常的主要元素组合及含量,伴生元素组合及含量等)(附图2 表-5)。 (二)附图及附表 (1)附图2大黑山地区矿产地质图: (2)图1大黑山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岩相古地理略图 (3)图Ⅲ-2区域构造纲要略图:
交通尚便利,有铁路与外界相通,区内公路四通八达。 2. 地层 区内沉积岩系广泛发育,占总面积的 90%以上,除震旦系、志留系和白垩系缺失外,均有 出露,其中三叠系分布最为广泛,详见矿产地质图和地层简表(表Ⅲ-1)。 3. 岩浆岩 工作区内的岩浆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性特征,其中以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最为强烈。侵入岩主 要分布在工作区的东南角及西南角。各侵入期及其主要岩体特征如表Ⅲ2 所列。其中四角山、北 炮台岩体绝对年龄经测定为 91Ma;白沙冲、牛角寨岩体的绝对年龄经测定为 62~72Ma。 燕山期各侵入体中副矿物普遍发育,含量较高者为钛铁矿、锆石、磷灰石,其次是独居石、 磁铁矿。此外博竹山岩体出现含量较高的绿帘石和电气石;四角山岩体具有多量的褐帘石、榍 石和黄铁矿;牛角寨、白沙冲岩体发育较多的铌铁矿及萤石。燕山期锆石晶形特征为(100)柱 面与(111)锥面组成的聚形。 喜马拉雅期侵入体中副矿物亦普遍出现,含量较高者为磁铁矿、榍石、锆石、钛铁矿、石 榴石;其次第一亚期岩浆岩中还有方铅矿、褐帘石、锆石、铈磷灰石及烧绿石;第二亚期岩石 中还有磷钇矿、辉锑矿、金红石及黄铁矿。喜马拉雅期锆石晶形特征为(110)柱面与(111) 锥面组成的聚形。 4. 构造 工作区处于川滇 SN 向构造和南岭 EW 向复杂构造带西缘地区的交接地带。区域构造由于 经历了多期变动而极为复杂。EW 向构造、SN 向构造等自成体系(附图 2)。 不同规模及时代的构造控制了相应的地层、岩体及矿产(床)的空间分布(附图 2)。 区域性断裂对热液矿床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不同规模的断裂构造分别起到了导矿、运矿及容 矿作用,决定了相应矿床(点)的空间定位。次级断裂、裂隙、层间错动及它们之间的复合交 汇处,背斜倾没端的张性裂隙均为有利的成矿部位(附图 2)。 5. 矿产 大黑山地区矿产十分丰富,已发现有较多的矿床及矿点,各类矿产及具体矿床(点)基本 地质特征(附图 2,表Ⅲ3)。 在考虑各矿床(点)的远景时,还要考虑各类矿床的一般工业要求(工业指标)(表Ⅲ7)。 6. 重砂测量结果 大黑山地区经过自然重砂测量,圈出了 W、Sn、Hg、Sb、PbZn 等 17 个相应矿物的重砂异 常。每个具体异常的基本特征(面积、形态、矿物组合、矿物标型特征及重砂矿物含量等)(附 图 2,表Ⅲ-4)。 7. 金属量测量成果 工作区经过地球化学测量,圈出了 PbZn、Mn、Sb、WSbPb、Sn 等 20 个金属量异常。各具 体异常的基本特征(晕的面积、异常的主要元素组合及含量,伴生元素组合及含量等)(附图 2, 表Ⅲ-5)。 (二) 附图及附表 (1) 附图 2 大黑山地区矿产地质图; (2) 图Ⅲ-1 大黑山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岩相古地理略图; (3) 图Ⅲ-2 区域构造纲要略图;
MC X 其 ⊙ 上二叠统露头 ☑ 叠纪前上二叠统被到蚀区 MK滨海相 ,铝士矿分布区 &D 二叠纪玄武岩露头 EPS 三叠纪以后上二叠统被蚀区 MS我南相 ① 二叠系露头 甲用古陆 空双海侵方向 ⑧晚二叠世铝土矿资料点 ☒相区线 沙物源方向 回 上二叠统或二叠系)可能分布区 MC?玄武岩分布区 图Ⅲ1大黑山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岩相古地理略图(
图Ⅲ-1 大黑山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岩相古地理略图(
图例 X 冲断园 神断园 移新层 扭断层 中断层 状 0504m 图Ⅲ-2区域构造纲要图
图Ⅲ-2 区域构造纲要图
(4)表Ⅲ-1大黑山地区主要岩体特征简表 (5)表-2大黑山地区地层简表: (6) 表Ⅲ3大黑山地区主要矿床(点)统计简表: (7) 表4重砂测量成果表 表Ⅲ-5金属量测量成果表 (9) 表Ⅲ-61某些重矿物连续含量分级参考数字: (10)表Π-6-2重砂矿物递增含量分级参考数字: (11)表7某些常见矿产的一般工业求简表 表Ⅲ1大黑山地区主要岩体特征简表 侵入时岩体 号主要组成岩产状 出露面 有关矿产或矿化 时期 代代号 名称 岩石 石名称 积(m2) 松子树 2 细粒花岗岩 岩枝 Pb. Mo 喜 螺丝寨 3 细粒花岗岩 岩枝 马拉雅期 水头 6 细粒花岗岩 岩株 白云山 霞石正长岩 岩株 17 Nb.Ta 碱性正长岩 长岗岭 1 霞石正长岩 岩株 h 碱性正长岩 3 牛角寨 7 中数黑云母小岩 Sn. Pb、Zn、Cu 花岗岩 基 3 白沙冲 中粒黑云母 岩株 (b)3 花岗岩 北炮台 细粒斑状黑 岩枝 0.1 Sn、Pb、ZA、Cu (a) 云母花岗岩 四角山 4 中粒斑状黑 岩基 70 Pb. Zn、Mo 云母花冈岩 罗 博竹山 11 中数里云母 岩基 Pb. Zn、Sn、W、CuAs 25 长花岗岩 Y 2 所作底 12 细粒花岗岩 岩枝 020 P%、Zn、Sn、W、Cu、A 印支 8. 10 擦长岩、正长 岩株 815 闪长岩等
(4) 表Ⅲ-1 大黑山地区主要岩体特征简表; (5) 表Ⅲ-2 大黑山地区地层简表; (6) 表Ⅲ-3 大黑山地区主要矿床(点)统计简表; (7) 表Ⅲ-4 重砂测量成果表; (8) 表Ⅲ-5 金属量测量成果表; (9) 表Ⅲ-6-1 某些重矿物连续含量分级参考数字; (10) 表Ⅲ-6-2 重砂矿物递增含量分级参考数字; (11) 表Ⅲ-7 某些常见矿产的一般工业要求简表。 表Ⅲ-1 大黑山地区主要岩体特征简表 侵入 岩体 时期 时 代 代号 名称 编 号 岩石 主要组成岩 石名称 产状 出露面 积(km2 ) 有关矿产或矿化 松子树 2 细粒花岗岩 岩枝 2 螺丝寨 3 细粒花岗岩 岩枝 4 γb 6 水头 6 细粒花岗岩 岩株 9 Pb, Mo εa6 白云山 5 霞石正长岩、 碱性正长岩 岩株 17 Nb, Ta 喜 马 拉 雅 期 第 三 纪 长岗岭 1 霞石正长岩、 碱性正长岩 岩株 16 U、 Th γ 3 (b)5 牛角寨 7 中粒黑云母 花岗岩 小 岩 基 26 γ 3 (b)5 白沙冲 8 中粒黑云母 花岗岩 岩株 5 Sn、 Pb、 Zn、 Cu 北炮台 9 细粒斑状黑 云母花岗岩 岩枝 0.17 Sn、 Pb、 Zn、Cu 白 垩 纪 γ 3 (a)5 四角山 4 中粒斑状黑 云母花岗岩 岩基 70 Pb、 Zn、 Mo η γ 25 博竹山 11 中粒黑云母 二长花岗岩 岩基 78 Pb、 Zn、 Sn、 W、 Cu、 As 燕 山 期 侏 罗 纪 γ 2 (b)5 所作底 12 细粒花岗岩 岩枝 0.20 Pb、 Zn、 Sn、 W、 Cu、 As 印支 期 三 叠 纪 δ-ε δ15 贾沙 10 辉长岩、正长 闪长岩等 岩株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