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名称(中文):微生物学课程名称(英文):Microbiology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课程学时:48学时课程学分:3一、课程性质、地位、任务《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介绍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代谢、遗传变异,微生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污染控制;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微生物学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等课程。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及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和在工、农、医、环保等方面的应用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丰富内容、扩充知识,为后续的生物课提供基础性知识。3.使学生学会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并在科学态度、试验技能、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获得训练和提高。4.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三、讲授纲要及学时分配(一)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2第一章绪论6第二章原核微生物4第三章真核微生物4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4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6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4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6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4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6第十章传染与免疫2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课程名称(中文):微生物学 课程名称(英文):Microbiology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课程学时:48学时 课程学分:3 一、课程性质、地位、任务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介绍微 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代谢、遗传变异,微生 物遗传育种,菌种保藏,传染和免疫,分类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污染控 制;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微生物学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农业等领域中的 应用。 学习此课程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物理与化学的知识,并学习了生物化学等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生长方式和生长规律、遗传和 变异、传染和免疫、分类和鉴定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 律,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及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和在工、农、医、环保等方面的应用有较全面系 统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丰富内容、扩充知识,为后续的生物课提供基础性知识。 3.使学生学会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并在科学态度、试验技能、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获得训 练和提高。 4.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 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三、讲授纲要及学时分配 (一)学时分配 理 论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6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4 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 4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4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6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4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6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4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6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2
合计48(二)课程讲授纲要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的产生、发展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对现代化微生物学在20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四大里程碑(DNA功能的阐明,中心法则的提出,遗传工程的成功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中,所发挥的无可争辩的关键作用有全面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的五大共性。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三.微生物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第二章原核微生物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细胞构造和功能。教学重点、难点: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点: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成分;细菌芽孢的形成。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菌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二,细菌的繁殖三.细菌的菌落特征第二节其它原核微生物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二,蓝细胞的形态构造三.其它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征第三章真核微生物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功能,比较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不同点。教学重点、难点:酵母菌和霉菌的主要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酵母菌的生活史。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酵母菌
合 计 48 (二)课程讲授纲要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的产生、发展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对现代化微生物学 在20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四大里程碑(DNA功能的阐明,中心法则的提出,遗传工程的成功和人类 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中,所发挥的无可争辩的关键作用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 二. 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三. 微生物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四.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五.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细胞构造和功能。 教学重点、难点: 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点;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成分;细菌芽孢的形成。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 一. 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二. 细菌的繁殖 三. 细菌的菌落特征 第二节 其它原核微生物 一. 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 二. 蓝细胞的形态构造 三. 其它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功能,比较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不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酵母菌和霉菌的主要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及酵母菌的生活史。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酵母菌
细胞的形态和构造繁殖方式和生活史三.菌落特征第二节霉菌一.细胞的形态和构造三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四.菌落特征第三节食药用大型真菌第四节真核微生物与原和微生物的比较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不同之处,掌握病毒和亚病毒的形态、化学成分和增值方式。教学重点、难点:病毒的特征;病毒的形态和化学组成;病毒的繁殖过程。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病毒病毒的定义和特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第二节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过程一步生长曲线三病毒的效价测定四.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第三节病毒的种类和分类种类一.二.分类第四节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三. 病毒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6类营养要素,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按不同营养类型提供不同的培养基,并了解微生物是如何吸收营养物质的。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所需要的6类营养要素;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配制培养基的原则。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一.碳源二、氮源三.能源
一. 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二. 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三. 菌落特征 第二节 霉菌 一. 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三. 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 四. 菌落特征 第三节 食药用大型真菌 第四节 真核微生物与原和微生物的比较 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不同之处,掌握病毒和亚病毒的形态、化学成分和增值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病毒的特征;病毒的形态和化学组成;病毒的繁殖过程。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 一. 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二. 病毒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一. 病毒的增殖过程 二. 一步生长曲线 三. 病毒的效价测定 四. 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 第三节 病毒的种类和分类 一. 种类 二. 分类 第四节 亚病毒 一. 类病毒 二. 拟病毒 三. 朊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6类营养要素,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掌握微 生物的营养类型, 按不同营养类型提供不同的培养基,并了解微生物是如何吸收营养物质的。 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所需要的6类营养要素;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一. 碳源 二. 氮源 三. 能源
四.生长因子五.无机盐六水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四.化能异养型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一促进扩散三.主动运送四基因移位第四节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种类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显著特点及多样性,掌握微生物生物氧化与产能方式、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及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多样化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固氮机制。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多样化的能量代谢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两用代谢途径二代谢物回补顺序第三节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二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第四节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及发酵生产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一二,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事宜条件和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消毒灭菌方法和原理。教学重点、难点: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害微生物的控制。课时安排:4学时
四. 生长因子 五. 无机盐 六. 水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一. 光能自养型 二. 光能异养型 三. 化能自养型 四. 化能异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一. 单纯扩散 二. 促进扩散 三. 主动运送 四. 基因移位 第四节 培养基 一.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二. 培养基的种类 第六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显著特点及多样性,掌握微生物生物氧化与产能方式、微生物的固 氮作用及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多样化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固氮机制。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多样化的能量代谢 一.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二. 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 一. 两用代谢途径 二. 代谢物回补顺序 第三节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 一. 固氮作用 二. 肽聚糖的合成 三.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及发酵生产 一.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二. 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掌握微生物生长的事宜条件和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消毒灭菌方法和 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纯培养的分离方法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四微生物的同步生长五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第二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pH二.三氧第三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几个基本概念物理方法二化学方法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教学目的:使学生清楚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明确基因变异的特点,掌握基因突变的机制和诱变育种的原则及基因重组育种或杂交育种的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微生物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3个经典实验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方式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二、突变与育种第三节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第四节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一基因工程的应用二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一.衰退的原因复壮的方法三.保藏的条件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作用、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 一. 纯培养的分离方法 二.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三. 微生物的个体生长 四. 微生物的同步生长 五.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第二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 温度 二. pH 三. 氧 第三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 几个基本概念 二. 物理方法 三. 化学方法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教学目的: 使学生清楚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明确基因变异的特点,掌握基因突变的机制和诱变育种 的原则及基因重组育种或杂交育种的理论知识,充分认识微生物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 3个经典实验 二. 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方式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 基因突变 二. 突变与育种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一.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二.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第四节 基因工程 一.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二. 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 衰退的原因 二. 复壮的方法 三. 保藏的条件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作用、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