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掌握常用的实验操作技术。 例如:零位调整、水平/铅直调整、光路的共轴调整、消视差调整、逐次逼 近调整、按电路图正确接线、简单的电路故障检査与排除,以及在近代科硏和工 程技术中应用的仪器调节。 6.简介物理实验史料和物理实验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知识。 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外径千分尺、游标卡尺、工业天平、物理天平、烧杯、电桥板、直流指针式 检流计、保护开关组、直流电阻、滑线变阻器、多盘十进电阻器、旋转式电阻箱、 三线摆、转动惯量测试仪、水平仪、钢直尺、直流稳压电源、数字式温度计、读 数显微镜、牛顿环、钠光灯、钠光灯电源、分光计、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 平面镜、热敏电阻、微机监控多用途智能辐射式加热器、静电场测试仪、示波器、 信号发生器、表面张力系数测试仪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内容 学时实验实验每组 每实验项目名称 分配类型要求人数 误差理论讲座|基本概念、不确定度理论、有 (一)、(二)|效数字相关规则、实验数据处4 必做不限 理方法 千分尺、天平的使用,固体密 2密度的测量度的测量,直接测量和间接测3验证必做1 量的数据处理 3|惠斯通电桥测桥灵敏度、用不确定度理论处|3验证|必做1 理数据 用读数显微镜测平凸透镜的曲 4牛顿环实验率半径,用逐差法进行实验数3验证必做1 据处理 用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 转动惯量的测量,检验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 理,掌握游标卡尺、转动惯量 3验证必做1 量 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6 透镜焦距的测光学系统的等高共轴调节,测 凸透镜、凹透镜的焦距 3验证必做1 用模拟法测绘用稳恒电流场模拟静电场、用 静电场 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验证必做 液体表面张力「用拉脱法测量不同液体的表面 8 系数的测量张力系数 3综合必做1 电子示波器的观测交流信号及整流电压波 使用 形、测电压和频率 3验证必做1 10/用分光计测光调解分光计并测量光学玻璃折3综合选做1 学玻璃折射率|射率
36 5. 掌握常用的实验操作技术。 例如:零位调整、水平/铅直调整、光路的共轴调整、消视差调整、逐次逼 近调整、按电路图正确接线、简单的电路故障检查与排除,以及在近代科研和工 程技术中应用的仪器调节。 6. 简介物理实验史料和物理实验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知识。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外径千分尺、游标卡尺、工业天平、物理天平、烧杯、电桥板、直流指针式 检流计、保护开关组、直流电阻、滑线变阻器、多盘十进电阻器、旋转式电阻箱、 三线摆、转动惯量测试仪、水平仪、钢直尺、直流稳压电源、数字式温度计、读 数显微镜、牛顿环、钠光灯、钠光灯电源、分光计、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 平面镜、热敏电阻、微机监控多用途智能辐射式加热器、静电场测试仪、示波器、 信号发生器、表面张力系数测试仪等。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 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学时 分配 实验 类型 实验 要求 每组 人数 1 误差理论讲座 (一)、(二) 基本概念、不确定度理论、有 效数字相关规则、实验数据处 理方法 4 必做 不限 2 密度的测量 千分尺、天平的使用,固体密 度的测量,直接测量和间接测 量的数据处理 3 验证 必做 1 3 惠斯通电桥测 电阻 自组电桥、测中值电阻、测电 桥灵敏度、用不确定度理论处 理数据 3 验证 必做 1 4 牛顿环实验 用读数显微镜测平凸透镜的曲 率半径,用逐差法进行实验数 据处理 3 验证 必做 1 5 转动惯量的测 量 用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 量,检验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 理,掌握游标卡尺、转动惯量 测试仪的使用方法 3 验证 必做 1 6 透镜焦距的测 量 光学系统的等高共轴调节,测 凸透镜、凹透镜的焦距 3 验证 必做 1 7 用模拟法测绘 静电场 用稳恒电流场模拟静电场、用 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3 验证 必做 1 8 液体表面张力 系数的测量 用拉脱法测量不同液体的表面 张力系数 3 综合 必做 1 9 电子示波器的 使用 观测交流信号及整流电压波 形、测电压和频率 3 验证 必做 1 10 用分光计测光 学玻璃折射率 调解分光计并测量光学玻璃折 射率 3 综合 选做 1
铜电阻和热敏 11电阻的温度特|测金属铜电阻及负温度系数、 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3综合选做1 性 12|年顿第二定律/气垫导轨的电脑通用计数器的 的研究 调节与使用,通过测量、绘曲3验证选做1 线来验证a∝F、a∝1/m 用分光计测光使用分光计来测量光栅的常 栅参数 数、角色散率和分辨本领 3综合选做1 14 液体粘度的测用落针法测量蓖麻油的粘滞系 数、分析系统误差(落针法) 3验证选做1 15声速的测量 用相位法、驻波法测量空气中 的声速 3综合选做1 迈克尔逊干涉 16仪的调节和使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测钠 光灯光波波长 综合选做1 17亥姆霍兹线圈|理,测量亥姆霍菱线圆的磁感|3验证选做1 应强度分布 181操作考试 随机抽测一个实验项目 四、考核方式 1.实验报告要求: 每位学生都要独立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从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到分析实验 结果、解释实验现象,学生均应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找出引起误 差的原因。 (1)实验报告内容包括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时间、地点,实验学生的专业、班级、姓名。 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数据处理过程和结果 报道,误差分析和问题讨论等。 (2)实验报告的格式: (详见“大连大学基础物理实验中心实验报告”的规范模式) 2.考核方式: 平时每个实验成绩以学生预习、课堂操作及实验报告为依据综合评定,实验 成绩以满分10分制评定,其中预习2分,课堂操作4分,实验报告4分 学期末总评成绩:平时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期末操作考试成绩占总 评成绩的40%。总评成绩以百分制统计记载,分别计为:A(90-100分)、B(80-89 分)、C(70-79分)、D(60-69分)、F(0-59分)。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李学慧主编.《大学物理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主要参考书: 霍剑青等主编.《大学物理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朱鹤年著.《新概念物理实验测量引论》.北京.髙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撰写人:徐朋 审核人:刘军 课程负责人:李学慧
37 11 铜电阻和热敏 电阻的温度特 性 测金属铜电阻及负温度系数、 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3 综合 选做 1 12 牛顿第二定律 的研究 气垫导轨的电脑通用计数器的 调节与使用,通过测量、绘曲 线来验证 a∝F、a∝1/m 3 验证 选做 1 13 用分光计测光 栅参数 使用分光计来测量光栅的常 数、角色散率和分辨本领。 3 综合 选做 1 14 液体粘度的测 量 用落针法测量蓖麻油的粘滞系 数、分析系统误差(落针法) 3 验证 选做 1 15 声速的测量 用相位法、驻波法测量空气中 的声速 3 综合 选做 1 16 迈克尔逊干涉 仪的调节和使 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测钠 光灯光波波长 3 综合 选做 1 17 亥姆霍兹线圈 的磁场测量 掌握电磁感应法测磁以场的原 理,测量亥姆霍兹线圈的磁感 应强度分布 3 验证 选做 1 18 操作考试 随机抽测一个实验项目 1+1 必做 1 四、考核方式 1. 实验报告要求: 每位学生都要独立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从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到分析实验 结果、解释实验现象,学生均应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找出引起误 差的原因。 (1)实验报告内容包括: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时间、地点,实验学生的专业、班级、姓名。 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数据处理过程和结果 报道,误差分析和问题讨论等。 (2)实验报告的格式: (详见“大连大学基础物理实验中心 实验报告”的规范模式) 2. 考核方式: 平时每个实验成绩以学生预习、课堂操作及实验报告为依据综合评定,实验 成绩以满分 10 分制评定,其中预习 2 分,课堂操作 4 分,实验报告 4 分。 学期末总评成绩:平时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 60%,期末操作考试成绩占总 评成绩的 40%。总评成绩以百分制统计记载,分别计为:A(90-100 分)、B(80-89 分)、C(70-79 分)、D(60-69 分)、F(0-59 分)。 五、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李学慧主编.《大学物理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2)主要参考书: 霍剑青等主编.《大学物理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朱鹤年著.《新概念物理实验测量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撰写人:徐 朋 审核人:刘 军 课程负责人:李学慧
《材料力学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 Mechanics of materials B 总学时:72 讲授学时:72 学分:4.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A2,理论力学B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开课单位:建筑工程学院 课程简介 《材料力学B》是工科专业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一门技 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其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直接应用于实际的实用性。它所 涉及的内容与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工程实际有着广泛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 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以及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 验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的同时,既要掌握求解具体力学问题的技能, 又要初步掌握将工程实际问题提炼成力学问题(即力学建模)的能力,为后继课 程的学习、为将来从事技术或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上册》 第一章:绪论及基本概念 (1学时) 教学内容: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可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教学要求: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理解可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 本假设:了解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与工程实例教学相结合。 第二章:轴向拉伸和压缩 (9学时) 教学内容: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内力、截面法、轴力和轴力图;应力 拉(压)杆内的应力: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拉(压)杆内的应变能;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强度条件、安全因数、容许应力:应力集中的 概念 教学要求:理解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理解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轴力的 概念;掌握求解横截面上内力的截面法及轴力图的绘制;理解应力、正应力、切 应力的概念;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条件;了 解平面假设的重要意义;了解等直杆拉伸时斜截面上的应力,初步掌握应力随截 面改变的规律;理解变形、应变的概念: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胡克定律及其 使用条件;了解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所表现的力学性能:理解应 变能的概念,了解弹性范围内轴向拉(压)杆内应变能的计算方法;理解工作应 力的计算和许用应力的概念及确定;掌握轴向拉(压)杆件的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章:扭转 (5学时)
38 《材料力学 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Mechanics of Materials B 总学时:72 讲授学时:72 学分:4.5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A2,理论力学 B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开课单位:建筑工程学院 一、课程简介 《材料力学 B》是工科专业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一门技 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其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直接应用于实际的实用性。它所 涉及的内容与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工程实际有着广泛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 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以及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 验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的同时,既要掌握求解具体力学问题的技能, 又要初步掌握将工程实际问题提炼成力学问题(即力学建模)的能力,为后继课 程的学习、为将来从事技术或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上册》 第一章:绪论及基本概念 (1 学时) 教学内容:材料力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可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教学要求: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及研究对象;理解可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 本假设;了解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授课方式:讲授与工程实例教学相结合。 第二章:轴向拉伸和压缩 (9 学时) 教学内容:轴向拉伸和压缩的概念;内力、截面法、轴力和轴力图;应力、 拉(压)杆内的应力;拉(压)杆的变形、胡克定律;拉(压)杆内的应变能;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强度条件、安全因数、容许应力;应力集中的 概念。 教学要求:理解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理解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轴力的 概念;掌握求解横截面上内力的截面法及轴力图的绘制;理解应力、正应力、切 应力的概念;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条件;了 解平面假设的重要意义;了解等直杆拉伸时斜截面上的应力,初步掌握应力随截 面改变的规律;理解变形、应变的概念;掌握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胡克定律及其 使用条件;了解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所表现的力学性能;理解应 变能的概念,了解弹性范围内轴向拉(压)杆内应变能的计算方法;理解工作应 力的计算和许用应力的概念及确定;掌握轴向拉(压)杆件的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章:扭转 (5 学时)
教学内容:扭转变形概念;薄壁圆筒的扭转;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和扭 矩图;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等直非圆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教学要求:掌握用截面法计算圆轴横截面上的扭矩和作扭矩图的方法;了解 薄壁圆筒和实心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切应力公式导出时 综合研究几何、物理和静力平衡方面的关系;掌握纯剪切的概念、切应力互等定 理和剪切胡克定律:掌握传动轴的功率、转速和外力偶矩的关系;掌握扭转变形 的计算、极惯性矩和扭转截面系数的概念;掌握运用扭转时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 件进行圆杆的强度和刚度计算;了解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了解等直矩形截 面杆自由扭转时应力和变形的计算。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附录I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3学时) 教学内容:截面的静矩和形心位置;极惯性矩、惯性矩和惯性积;惯性矩和 惯性积的平行移轴公式、组合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 式、截面的主惯性轴和主惯性矩。 教学要求:理解静矩、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和惯性半径的概念;牢记 常见截面的惯性矩和极惯性矩的计算公式;掌握平行移轴公式,会熟练运用此公 式计算组合图形的惯性矩;了解转轴公式,建立截面的主惯性轴、形心主惯性轴 主惯性矩和形心主惯性矩的概念。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弯曲应力 (16学时) 教学内容: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 矩图;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合理设计。 教学要求:理解对称弯曲、平面弯曲、剪力和弯矩的概念:熟练掌握剪力和 弯矩的计算及正负号的规定;熟练掌握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剪力、 弯矩和分布载荷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并能利用其微分关系检查或绘制剪力图和 弯矩图:掌握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的作法;掌握直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 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所采用的平面假设:;熟练掌握梁上各点弯曲正应力的计 算,并掌握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其应用;掌握矩形截面的弯曲切应力、工字形 截面和圆形截面的最大切应力的计算,并会利用切应力强度条件进行校核;了解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章:梁弯曲时的位移 (6学时) 教学内容:梁的位移(挠度及转角);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按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梁的刚度校核、提髙梁的刚度的措施;梁内的 弯曲应变能 教学要求:了解梁的挠度和转角的定义;掌握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建立 的条件及应用;掌握用积分法、叠加法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掌握用刚度条件对 梁进行校核和设计;理解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了解梁内的弯曲应变能。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39 教学内容:扭转变形概念;薄壁圆筒的扭转;传动轴的外力偶矩、扭矩和扭 矩图;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强度条件;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变形、刚度条件;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等直非圆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教学要求:掌握用截面法计算圆轴横截面上的扭矩和作扭矩图的方法;了解 薄壁圆筒和实心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切应力公式导出时 综合研究几何、物理和静力平衡方面的关系;掌握纯剪切的概念、切应力互等定 理和剪切胡克定律;掌握传动轴的功率、转速和外力偶矩的关系;掌握扭转变形 的计算、极惯性矩和扭转截面系数的概念;掌握运用扭转时的强度条件和刚度条 件进行圆杆的强度和刚度计算;了解等直圆杆扭转时的应变能;了解等直矩形截 面杆自由扭转时应力和变形的计算。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附录 I 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3 学时) 教学内容:截面的静矩和形心位置;极惯性矩、惯性矩和惯性积;惯性矩和 惯性积的平行移轴公式、组合截面的惯性矩和惯性积;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 式、截面的主惯性轴和主惯性矩。 教学要求:理解静矩、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和惯性半径的概念;牢记 常见截面的惯性矩和极惯性矩的计算公式;掌握平行移轴公式,会熟练运用此公 式计算组合图形的惯性矩;了解转轴公式,建立截面的主惯性轴、形心主惯性轴、 主惯性矩和形心主惯性矩的概念。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弯曲应力 (16 学时) 教学内容: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 矩图;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合理设计。 教学要求:理解对称弯曲、平面弯曲、剪力和弯矩的概念;熟练掌握剪力和 弯矩的计算及正负号的规定;熟练掌握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剪力、 弯矩和分布载荷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并能利用其微分关系检查或绘制剪力图和 弯矩图;掌握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的作法;掌握直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 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所采用的平面假设;熟练掌握梁上各点弯曲正应力的计 算,并掌握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其应用;掌握矩形截面的弯曲切应力、工字形 截面和圆形截面的最大切应力的计算,并会利用切应力强度条件进行校核;了解 提高梁弯曲强度的措施。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章:梁弯曲时的位移 (6 学时) 教学内容:梁的位移(挠度及转角);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按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梁的刚度校核、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梁内的 弯曲应变能。 教学要求:了解梁的挠度和转角的定义;掌握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建立 的条件及应用;掌握用积分法、叠加法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掌握用刚度条件对 梁进行校核和设计;理解提高梁的刚度的措施;了解梁内的弯曲应变能。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章: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4学时) 教学内容: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拉压超静定问题;扭转超静定问题:简单 超静定梁。 教学要求:理解静定问题与超静定问题区别;掌握超静定问题的基本求解方 法;能够求解简单的拉压、扭转超静定问题:掌握求解简单超静定梁的方法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章: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10学时) 教学内容:一点应力状态的概述;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主应力;空间 应力状态的概念;应力与应变的关系;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强度理论 及其相当应力: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教学要求:理解一点应力状态的概念;掌握取单元体的研究方法;理解主应 力、主平面、主单元体的概念;掌握应力状态的分类;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 解析法和图解法;了解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了解广义虎克定律及其应用:了解 材料失效的两种形式;掌握四个强度理论的内容及其应用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章: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6学时) 教学内容:组合变形的概述;两相互垂直平面内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 扭转与弯曲;连接件的实用计算法;铆钉连接的计算。 教学要求:掌握将外力向截面形心简化的方法,明确叠加原理的应用条件 会确定杆件在组合变形时的危险截面和危险点的位置;会建立组合变形时危险点 的强度条件;掌握杆件在两个互相垂直平面内的弯曲及弯曲与拉(压)组合、弯 曲与扭转的组合时的强度计算;掌握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方法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六章:压杆稳定 (学时) 教学内容:压杆稳定性的概念;细长中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不同 杆端约束下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长度因数: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 临界应力总图;实际压杆的稳定因数;压杆的稳定性计算、压杆的合理截面 教学要求:了解压杆稳定和失稳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杆端约束的压杆临界 力的确定方法;理解临界应力总图的物理意义:掌握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掌握 实际压杆的稳定因数及压杆的稳定性计算;了解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下册》 第七章:动荷载·交变应力 (8学时) 教学内容:动荷载、交变应力的概述;构件作等加速直线运动或等速转动时 的动应力计算;构件受冲击荷载作用时的动应力计算;交变应力下材料的疲劳破 坏、疲劳极限;钢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的疲劳计算。 教学要求:掌握用动静法将动荷载问题转化为静荷载问题的处理方法;掌握 用能量法分析构件承受冲击荷载时的应力和变形,理解动荷系数的意义及推导方 法;了解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产生疲劳失效的特征和原理;了解材料在交变应
40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章: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4 学时) 教学内容: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拉压超静定问题;扭转超静定问题;简单 超静定梁。 教学要求:理解静定问题与超静定问题区别;掌握超静定问题的基本求解方 法;能够求解简单的拉压、扭转超静定问题;掌握求解简单超静定梁的方法。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章: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10 学时) 教学内容:一点应力状态的概述;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主应力;空间 应力状态的概念;应力与应变的关系;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强度理论 及其相当应力;各种强度理论的应用。 教学要求:理解一点应力状态的概念;掌握取单元体的研究方法;理解主应 力、主平面、主单元体的概念;掌握应力状态的分类;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 解析法和图解法;了解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了解广义虎克定律及其应用;了解 材料失效的两种形式;掌握四个强度理论的内容及其应用。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章: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 (6 学时) 教学内容:组合变形的概述;两相互垂直平面内弯曲;拉伸(压缩)与弯曲; 扭转与弯曲;连接件的实用计算法;铆钉连接的计算。 教学要求:掌握将外力向截面形心简化的方法,明确叠加原理的应用条件; 会确定杆件在组合变形时的危险截面和危险点的位置;会建立组合变形时危险点 的强度条件;掌握杆件在两个互相垂直平面内的弯曲及弯曲与拉(压)组合、弯 曲与扭转的组合时的强度计算;掌握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方法。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第六章:压杆稳定 (4 学时) 教学内容:压杆稳定性的概念;细长中心受压直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不同 杆端约束下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压杆的长度因数;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 临界应力总图;实际压杆的稳定因数;压杆的稳定性计算、压杆的合理截面。 教学要求:了解压杆稳定和失稳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杆端约束的压杆临界 力的确定方法;理解临界应力总图的物理意义;掌握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掌握 实际压杆的稳定因数及压杆的稳定性计算;了解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授课方式:以教师通过讲授为主,辅以课后习题和课堂讨论,完成相应的计 算,理论联系实际。 《下册》 第七章:动荷载·交变应力 (8 学时) 教学内容:动荷载、交变应力的概述;构件作等加速直线运动或等速转动时 的动应力计算;构件受冲击荷载作用时的动应力计算;交变应力下材料的疲劳破 坏、疲劳极限;钢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的疲劳计算。 教学要求:掌握用动静法将动荷载问题转化为静荷载问题的处理方法;掌握 用能量法分析构件承受冲击荷载时的应力和变形,理解动荷系数的意义及推导方 法;了解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产生疲劳失效的特征和原理;了解材料在交变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