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 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丶重量較輕丶 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 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 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風」。在夏季 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 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 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 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 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漩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 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 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漩渦繼續加深’也就是 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漩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 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小時62 公里或每秒172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3.侵襲台灣的颱風是由何處來的? 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海洋面上的猛烈風暴’北緯 10度至15度一帶是最容易形成颱風的區域;而侵 襲台灣的颱風大都來自北太平洋西部’發生的地點 以加羅林群島丶馬利安納群島和帛琉群島附近一帶 最多。另外’也有颱風是來自中國南海海面的,但
- 2 - 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 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 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 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 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風」。在夏季, 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 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 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 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 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漩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 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 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漩渦繼續加深,也就是 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漩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 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小時 62 公里或每秒 17.2 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3. 侵襲台灣的颱風是由何處來的? 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海洋面上的猛烈風暴,北緯 10 度至 15 度一帶是最容易形成颱風的區域;而侵 襲台灣的颱風大都來自北太平洋西部,發生的地點 以加羅林群島、馬利安納群島和帛琉群島附近一帶 最多。另外,也有颱風是來自中國南海海面的,但
次數較少 4.除了台灣之外,其他地區有颱風嗎? 颱風並非是我們這地區獨有的天氣現象,其他 地區的熱帶海洋上也同樣有颱風’祇是稱呼上有所 不同而已。發生於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者稱為 颱風( Typhoon);在大西洋西部丶加勒比海、墨西 哥灣和北太平洋東部者稱為颶風( Hurricane);在印 度洋上稱為氣旋( Cyclone);菲律賓人則稱颱風為 碧瑤( Baguio);澳大利亞土著稱颱風為威烈威烈( Willy-Willy)’不過今日’皆以熱帶氣旋稱之。圖1 為全球颱風生成地區分布圖’共有7區 80100120140160180160140 随生成區域 大西洋西 北大平洋西部 太平部 南印度洋消 海南太平洋 圖1颱風生成區域圖 5.為何颱風多發生在夏丶秋之際,而冬、春二季 較少? 在前面曾談到颱風發生的環境’必須有較高的 氣溫和大量的水氣’發生對流作用’以及不同方向
- 3 - 次數較少。 4. 除了台灣之外,其他地區有颱風嗎? 颱風並非是我們這地區獨有的天氣現象,其他 地區的熱帶海洋上也同樣有颱風,祇是稱呼上有所 不同而已。發生於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者稱為 颱風(Typhoon);在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墨西 哥灣和北太平洋東部者稱為颶風(Hurricane);在印 度洋上稱為氣旋(Cyclone);菲律賓人則稱颱風為 碧瑤(Baguio);澳大利亞土著稱颱風為威烈威烈( Willy-Willy),不過今日,皆以熱帶氣旋稱之。圖 1 為全球颱風生成地區分布圖,共有 7 區。 圖 1 颱風生成區域圖 5. 為何颱風多發生在夏、秋之際,而冬、春二季 較少? 在前面曾談到颱風發生的環境,必須有較高的 氣溫和大量的水氣,發生對流作用,以及不同方向
和不同秉性的風’且發生波動而造成漩渦等,此均 以夏丶秋季環境較為適合。過了秋季,太陽直射部 分往南移’南半球之東南信風不能侵入北半球’北 半球能形成颱風的機會較少’所以在北半球颱風多 發生在7丶8、9、10月’其他月份較少’尤其是12 月至翌年5月間則更少 6.颱風發生的頻率如何? 全球每年約有79個颱風生成’以西北太平洋及 南海地區生成的颱風最多也最強。自公元1960年至 2003年間共有1,189個颱風在此一地區生成·平均 每年約有27個,一半以上發生在7、8、9月,而以 8月份最多,如表1 表1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發生頻率表(1960-2003年 月份12 月月月月月月 總共發生 48761852442191710541189 占總數2190.81329406415620.51841449.345100 7.颱風是怎麼命名?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公元1998年12月在菲律 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l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公元 2000年1月1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
- 4 - 和不同秉性的風,且發生波動而造成漩渦等,此均 以夏、秋季環境較為適合。過了秋季,太陽直射部 分往南移,南半球之東南信風不能侵入北半球,北 半球能形成颱風的機會較少,所以在北半球颱風多 發生在 7、8、9、10 月,其他月份較少,尤其是 12 月至翌年 5 月間則更少。 6. 颱風發生的頻率如何? 全球每年約有 79 個颱風生成,以西北太平洋及 南海地區生成的颱風最多也最強。自公元 1960 年至 2003 年間共有 1,189 個颱風在此一地區生成,平均 每年約有 27 個,一半以上發生在 7、8、9 月,而以 8 月份最多,如表 1。 表 1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發生頻率表(1960-2003 年) 月份 次數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合 計 總共發生 次 數 22 10 16 34 48 76 185 244 219 171 110 54 1,189 占總數之 百分比 1.9 0.8 1.3 2.9 4.0 6.4 15.6 20.5 18.4 14.4 9.3 4.5 100 7. 颱風是怎麼命名?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公元 1998 年 12 月在菲律 賓馬尼拉召開的第 31 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公元 2000 年 1 月 1 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
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 持現狀外(例如公元2004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401 )’颱風名稱將全部更換’改編列為140個名字’共 分5組’每組28個’分別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 國家或地區中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各提供10個 再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指定氣 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 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 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為因應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對西北太平洋 及南海地區颱風命名的變革’自民國89年1月1 日起’中央氣象局報導颱風消息時’改以颱風編號 為主’颱風委員會之國際命名為輔。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 地區·不僅包括過去慣用的人名’而且包括動物 植物丶星象丶地名丶神話人物丶珠寶等名詞’非按 英文A至Z的排序’因而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 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 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 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最新版之颱風名稱國際命名 及中文音譯對照表如附表2-1,颱風名稱國際命名 及原文涵義對照表如附表2-2
- 5 - 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 持現狀外(例如公元 2004 年第 1 個颱風編號為 0401 ),颱風名稱將全部更換,改編列為 140 個名字,共 分 5 組,每組 28 個,分別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 國家或地區中 14 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各提供 10 個, 再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指定氣 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 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 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為因應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對西北太平洋 及南海地區颱風命名的變革,自民國 89 年 1 月 1 日起,中央氣象局報導颱風消息時,改以颱風編號 為主,颱風委員會之國際命名為輔。 由於新的 140 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 地區,不僅包括過去慣用的人名,而且包括動物、 植物、星象、地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名詞,非按 英文 A 至 Z 的排序,因而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 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 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 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最新版之颱風名稱國際命名 及中文音譯對照表如附表 2-1,颱風名稱國際命名 及原文涵義對照表如附表 2-2
表2-1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中文音譯及國際命名對照表 中國大陸 馬來西亞 尼莎
- 6 - 表 2-1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中文音譯及國際命名對照表 來源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第五組 柬埔寨 丹瑞 康瑞 娜克莉 科羅旺 莎莉佳 Damrey Kong-rey Nakri Krovanh Sarika 中國大陸 龍王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Longwang Yutu Fengshen Dujuan Haima 北韓 奇洛基 桃芝 卡玫基 莫吉給 米雷 Kirogi Toraji Kalmaegi Mujigae Meari 香港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Kai-tak Man-yi Fung-wong Choi-wan Ma-on 日本 天秤 烏莎吉 卡莫里 柯普 陶卡基 Tembin Usagi Kammuri Koppu Tokage 寮國 布拉萬 帕布 巴逢 凱莎娜 納坦 Bolaven Pabuk Phanfone Ketsana Nock-ten 澳門 珍珠 梧提 王峰 芭瑪 梅花 Chanchu Wutip Vongfong Parma Muifa 馬來西亞 杰拉華 聖帕 如麗 米勒 莫柏 Jelawat Sepat Nuri Melor Merbok 米克羅尼西亞 艾維尼 菲特 辛樂克 尼伯特 南瑪都 Ewiniar Fitow Sinlaku Nepartak Nanmadol 菲律賓 碧利斯 丹娜絲 哈格比 盧碧 塔拉斯 Bilis Danas Hagupit Lupit Talas 南韓 凱米 納莉 薔蜜 米瑞內 諾盧 Kaemi Nari Changmi Mirinae Noru 泰國 巴比侖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庫拉 Prapiroon Wipha Mekkhala Nida Kulap 美國 瑪莉亞 范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Maria Francisco Higos Omais Roke 越南 桑美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Saomai Lekima Bavi Conson Sonca 柬埔寨 寶發 柯羅莎 梅莎 璨樹 尼莎 Bopha Krosa Maysak Chanthu Nesat 中國大陸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Wukong Haiyan Haishen Dianmu Haitang 北韓 蘇納姆 普都 諾爾 敏督利 奈格 Sonamu Podul Noul Mindulle Nalgae 香港 珊珊 玲玲 多爾芬 萊羅克 班彥 Shanshan Lingling Dolphin Lionrock Banyan 日本 雅吉 卡杰奇 柯吉拉 康伯斯 瓦西 Yagi Kajiki Kujira Kompasu Washi 寮國 象神 法西 昌鴻 南修 馬莎 Xangsane Faxai Chan-hom Namtheun Matsa 澳門 貝碧佳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Bebinca Peipah Linfa Malou Sanvu 馬來西亞 倫比亞 塔巴 南卡 莫蘭蒂 瑪娃 Rumbia Tapah Nangka Meranti Mawar 米克羅尼西亞 蘇力 米塔 蘇迪勒 凡那比 谷超 Soulik Mitag Soudelor Fanapi Guchol 菲律賓 西馬隆 哈吉貝 莫拉菲 馬勒卡 泰利 Cimaron Hagibis Molave Malakas Talim 南韓 奇比 諾古力 柯尼 梅姬 娜比 Chebi Noguri Koni Megi Nabi 泰國 榴槤 雷馬遜 莫拉克 佳芭 卡努 Durian Rammasun Morakot Chaba Khanun 美國 尤特 麥德姆 艾陶 艾利 韋森特 Utor Matmo Etau Aere Vicente 越南 潭美 哈隆 梵高 桑達 蘇拉 Trami Halong Vamco Songda Sa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