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根架空避雷线的保护范围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时间:2005年7月22日 【输入参数】 建筑物防雷类别=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滚球半径(hr) 避雷线的高度(h)=20(m) 被保护物高度(hx)=5(m) 【计算过程】 bx=√(h*(2*hr-h)-√(hx*(2*hr-hx) √(20*(2*30-20)-√(5*(2*30-5)) 11.701(m) 【输出参数】 避雷线在hx高度的xx平面上的保护宽度(bx)=11.701(m) h 滚球半径 h 被保护物高度 b=√h(2b-h)-Vh,(2h,-h)单根架空避雷线计算公式
单根架空避雷线的保护范围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时间:2005 年 7 月 22 日 【输入参数】: 建筑物防雷类别 =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滚球半径(hr) = 30 (m) 避雷线的高度(h) = 20 (m) 被保护物高度(hx) = 5 (m) 【计算过程】: bx = √(h * (2 * hr - h)) - √(hx * (2 * hr - hx)) = √(20 * (2 * 30 - 20)) - √(5 * (2 * 30 - 5)) = 11.701 (m) 【输出参数】: 避雷线在 hx 高度的 xx'平面上的保护宽度(bx) = 11.701 (m) r h 滚球半径 x h 被保护物高度 (2 ) (2 ) bx = h hr − h − hx hr − hx 单根架空避雷线计算公式 x b bx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时间:2005年7月22日 年平均密度 【输入参数】: 年平均雷暴日Td=36.70000 【计算过程】: Ng=0.024*Td^1.3 0.024*36.701 =2.5958(次/(km^2.a)) 【输出参数】: 年平均密度Ng=2.5958(次/(km2.a) 建筑物等效面积 【输入参数】: 长L=50.00(m) 宽W=50.00(m) 高H=50.00(m) 【计算过程】 因为H=50.00(m)小于100(m),所以 Ae=[L*W+2(L+W)*√(H*(200-H)+π*H*(200-H]*0.000001 (50.00*50.00+2(50.00+50.00)*(50.00*(200-50.00))1/2 +3.14*50.00*(200-50.00))*0.000001 0.0434(km2) 【输出参数】: 建筑物等效面积Ae=0.0434(km^2)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输入参数】: 校正系数k=1.00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Ng=2.5958(次/(km^2.a)) 建筑物等效面积Ae=0.0434(km^2) 【计算过程】 n=k x Ng x Ae 1.00*2.5958*0.0434 0.1127 【输出参数】: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0.1127 T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时间:2005 年 7 月 22 日 年平均密度 【输入参数】: 年平均雷暴日 Td = 36.700000 【计算过程】: Ng = 0.024 * Td^1.3 = 0.024 * 36.70^1.3 = 2.5958 (次/(km^2.a)) 【输出参数】: 年平均密度 Ng = 2.5958 (次/(km^2.a)) 建筑物等效面积 【输入参数】: 长 L = 50.00 (m) 宽 W = 50.00 (m) 高 H = 50.00 (m) 【计算过程】: 因为 H = 50.00 (m)小于 100(m), 所以 Ae = [L * W + 2(L + W) * √(H * (200 - H)) + π* H * (200 - H)] * 0.000001 = (50.00 * 50.00 + 2(50.00 + 50.00) * (50.00 * (200 - 50.00))^1/2 + 3.14 * 50.00 * (200 - 50.00) ) * 0.000001 = 0.0434 (km^2) 【输出参数】: 建筑物等效面积 Ae = 0.0434 (km^2)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输入参数】: 校正系数 k = 1.00 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g = 2.5958 (次/(km^2.a)) 建筑物等效面积 Ae = 0.0434 (km^2) 【计算过程】: N = k x Ng x Ae = 1.00 * 2.5958 * 0.0434 = 0.1127 【输出参数】: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N = 0.1127 Td Td
N Nn=024*713年平均密度 Ae=L*W+2(L+W)*√H(200-1)+*H*(200-HD)*10°6建筑物等效面积 Ae=[L*W+2*(L+W)*H+m12]*106建筑物等效面积大于100米 (次/km2a) (km2) km2 N=k*N*a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Ng Ng 1.3 Ng = 0.24*Td 年平均密度 Ae Ae -6 Ae =[L*W + 2(L +W)* H(200 − H) +π*H*(200 - H)]*10 建筑物等效面积 2 6 [ * 2*( ) * ]*10− Ae = L W + L +W H +H 建筑物等效面积大于 100 米 ( /( . )) 2 次 km a 次/km2.a ( ) 2 km km2 Ng Ae N = k * *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单根避雷针保护半径的计算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时间:2005年7月22日 【输入参数】 建筑物防雷类别=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滚球半径(hr) 避雷针的高度(h)=20(m) 被保护物高度(hx)=10(m 【计算过程】 rx=√(h(2hr-h))-√(hx(2hr-hx)) √(20(2*30-20)-√(10(2*30-10)) 5.92(m) 【输出参数】 避雷针在hx高度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rx) 避雷针在hx高度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r2=√h*(2h-h)-√h2*(2h1-h2)单根避雷针保护半径计算公式
单根避雷针保护半径的计算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时间:2005 年 7 月 22 日 【输入参数】: 建筑物防雷类别 =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滚球半径(hr) = 30 (m) 避雷针的高度(h) = 20 (m) 被保护物高度(hx) = 10 (m) 【计算过程】: rx = √(h(2hr - h)) - √(hx(2hr - hx)) = √(20(2*30 - 20)) - √(10(2*30 - 10)) = 5.92 (m) 【输出参数】: 避雷针在 hx 高度 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rx) = 5.92 (m) x r 避雷针在 hx 高度 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2 ) *(2 ) x h hr h hx hr hx r = − − − 单根避雷针保护半径计算公式
双根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生成时间:2005年7月22日 【计算公式】 当D≥√(h(2hr-hl)+√(h2(2hr-h2)时, D1=√(h(2hr-hl))米; D2=√(h2(2hr-h2)米 当D<√(h(2hr-hl))+√(h2(2hr-h2)时, D1=(2hr(h1-h2)-hl*h1+h2*h2+D*D)/2D米 D-D1米 b0=√(h1(2hr-h1)-D1*D1)米; 【输入参数】 滚球半径(hr)=30m; 两针之间的距离(D)=30(m) 第一根针高度(h1)=15(m) 第二根针高度(h2)=15(m) 被保护物的高度(hx)=5(m) 【输出参数】: 保护范围D=15.00(m) 保护范围D2=15.00(m) 最小保护宽度b0=4.63(m 【计算过程】 D1=(2hr(h1-h2)-hl*h1+h2*h2+D*D)/2D (2*30(15-15)-15*15+15*15+30*30)/(2*30) =(0.00-225.00+225.00+900.00)/60.00 900.00/60.00 =15.00(m) D2=D-DI 30-15.00 b0= (h1(2hr -h1)-D1*DI =√(15(2*30-15)-15.00*15.00
双根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计算书 工程名: 计算者: 计算生成时间:2005 年 7 月 22 日 【计算公式】: 当 D ≥ √(h1(2hr - h1)) + √(h2(2hr - h2))时, D1 = √(h1(2hr - h1)) 米; D2 = √(h2(2hr - h2)) 米; 当 D < √(h1(2hr - h1)) + √(h2(2hr - h2))时, D1 = (2hr(h1 - h2) - h1*h1 + h2*h2 + D*D) / 2D 米; D2 = D - D1 米; b0 = √(h1(2hr - h1) - D1*D1) 米; 【输入参数】: 滚球半径(hr) = 30 m; 两针之间的距离(D) = 30 (m) 第一根针高度(h1) = 15 (m) 第二根针高度(h2) = 15 (m) 被保护物的高度(hx) = 5 (m) 【输出参数】: 保护范围 D1 = 15.00 (m) 保护范围 D2 = 15.00 (m) 最小保护宽度 b0 = 4.63 (m) 【计算过程】: D1 = (2hr(h1 - h2) - h1*h1 + h2*h2 + D*D) / 2D = (2 * 30(15 - 15) - 15*15 + 15*15 + 30*30) / (2 * 30) = (0.00 - 225.00 + 225.00 + 900.00) / 60.00 = 900.00 / 60.00 = 15.00 (m) D2 = D - D1 = 30 - 15.00 = 15.00 (m) b0 = √(h1(2hr - h1) - D1*D1) = √(15(2*30 - 15) - 15.00*15.00) = 21.2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