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长期以来沿用的传统的翻耕法既有利,又有弊,所以不能不分地区,不分土壤,不分 茬口到处乱用。特别在早地上应用,还值得研究。 (二)深松耕作法 深松耕作法,简称深松法。它是以无壁犁或凿式犁、铲式犁深松土壤为基本耕作措施,并配合耙 地、耱地、镇压和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休闲地深松法的基本组成环节 是: 浅耕来荐·深松·把耱(中耕)·播种·中耕 深松耕作法是最早是苏联马尔采夫提出的。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研究的深松法与马尔采夫的深松 法不同,它是一种新的有创造性的深松法。 马尔采夫深松法是应用无壁型,在全年休闲的耕地上讲行全面深松,为以后3一4年采用把荐耕法 奠定基础,是马尔采夫土壤耕作制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 我国东北地区研究的深松法,是针对翻耕法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它是在深松机上安装] 一2层大小不同的深松产,分层深松,不乱土层,日不全面深松,而是间隔深松,耕后造成纵向“虚 实并存“的耕层结构。这样的耕层结构:一是能协调耕层中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耕层中“虚”的 部位,通气好,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有利于分解有机物质为作物能吸收的矿质养分,有效养分 含量高:“实“的部位通气性差,土壤的微生物在嫌气条件下,能将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变成土壤腐殖 质,提高土壤在潜在肥力,从而使释放养分与保存养分的矛盾得到统一。二是能协调蓄水与供水的 矛盾。耕层中“虚“的部位,表面粗糙,犁底层被打破,因之透水性能好,能充分接纳降雨,大量贮 水,并将过多的水分产藏于深层:“实“的部位,土壤紧密,保水性能强,且有利于提痛、供水,所 以人既抗早又抗涝,使蓄水与供水的矛盾得到统一。三是作物残茬留在地面,既有增强土壤的贮水 保墒性能,又能保护地面,避免风蚀、水蚀,保持水士。据东北地区多年试验,深松法与翻耕法比 较,粮豆平均增产10一20%,菜甜、马铃薯增产20一30%,水稻增产10一20% (三)旋耕耕作法 旋耕耕作法,简称旋耕法。它是利用旋耕机旋耕,并配合其它表土耕作措施所组成的一种耕作方 法。这种耕作法的主要特点是不翻土,只混土,并且有较强的碎土和松土作用。一般旋耕10厘米左 右。耕后土壤松散而平坦,可不用或少用其它表土耕作措施,一次即可完成种子床的准备工作。旋 耕法创造的是表层松,下层紧的耕层构造,表层一般厚约10厘米左右。由于旋耕法的作业次数少, 所以效率高,成本低。 旋耕法因有较强的碎土作用,故适用于需要碎土的地块,如水田、沼泽地和泥炭地等。稻田土壤 一般粘重,湿墒耕作是很普遍的现象,如用有壁犁翻耕,易形成泥条大土块,为播种带来极大困 难。但是若用旋耕机就可达到较好的碎土目的。 此外,旋耕法在灌溉地上应用,能为夏、秋播种准备好种子床,受到群众欢迎。例如小麦收获后 复种玉米,或玉米收获后回种小麦,利用旋耕机旋耕,地面平坦、土块少,播种质量高,速度快, 不误农时。 (四)耙茬耕作法 耙茬耕作法,是利用圆盘耙耙地,并配合其它表士耕作措施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法的 主要特点也是不翻土,只混土,并具有较强的碎土和松土作用。一般耙深10厘米左右。耙后土壤松 散而平坦,只用耱地等耕作措施,就可为播种作好准备。它创造的耕层也是上层松、下层紧的结 构。 耙茬耕法可应用于前面有翻耕或深松基础的地块之上,与上述耕法交替运用,也可短时期地多年 连续采用。粑茬耕法由于减少了翻耕措施,作业程序减少,在粑茬地上进行播种、喷药、收获等效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沿用的传统的翻耕法既有利,又有弊,所以不能不分地区,不分土壤,不分 茬口到处乱用。特别在旱地上应用,还值得研究。 (二)深松耕作法 深松耕作法,简称深松法。它是以无壁犁或凿式犁、铲式犁深松土壤为基本耕作措施,并配合耙 地、耱地、镇压和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休闲地深松法的基本组成环节 是: 浅耕来茬→深松→耙耱(中耕)→播种→中耕 深松耕作法是最早是苏联马尔采夫提出的。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研究的深松法与马尔采夫的深松 法不同,它是一种新的有创造性的深松法。 马尔采夫深松法是应用无壁犁,在全年休闲的耕地上进行全面深松,为以后3—4年采用耙茬耕法 奠定基础,是马尔采夫土壤耕作制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 我国东北地区研究的深松法,是针对翻耕法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它是在深松机上安装1 —2层大小不同的深松铲,分层深松,不乱土层,且不全面深松,而是间隔深松,耕后造成纵向"虚 实并存"的耕层结构。这样的耕层结构:一是能协调耕层中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耕层中"虚"的 部位,通气好,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有利于分解有机物质为作物能吸收的矿质养分,有效养分 含量高;"实"的部位通气性差,土壤的微生物在嫌气条件下,能将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变成土壤腐殖 质,提高土壤在潜在肥力,从而使释放养分与保存养分的矛盾得到统一。二是能协调蓄水与供水的 矛盾。耕层中"虚"的部位,表面粗糙,犁底层被打破,因之透水性能好,能充分接纳降雨,大量贮 水,并将过多的水分贮藏于深层;"实"的部位,土壤紧密,保水性能强,且有利于提墒、供水,所 以人既抗旱又抗涝,使蓄水与供水的矛盾得到统一。三是作物残茬留在地面,既有增强土壤的贮水 保墒性能,又能保护地面,避免风蚀、水蚀,保持水土。据东北地区多年试验,深松法与翻耕法比 较,粮豆平均增产10—20%,菜甜、马铃薯增产20—30%,水稻增产10—20%。 (三)旋耕耕作法 旋耕耕作法,简称旋耕法。它是利用旋耕机旋耕,并配合其它表土耕作措施所组成的一种耕作方 法。这种耕作法的主要特点是不翻土,只混土,并且有较强的碎土和松土作用。一般旋耕10厘米左 右。耕后土壤松散而平坦,可不用或少用其它表土耕作措施,一次即可完成种子床的准备工作。旋 耕法创造的是表层松,下层紧的耕层构造,表层一般厚约10厘米左右。由于旋耕法的作业次数少, 所以效率高,成本低。 旋耕法因有较强的碎土作用,故适用于需要碎土的地块,如水田、沼泽地和泥炭地等。稻田土壤 一般粘重,湿墒耕作是很普遍的现象,如用有壁犁翻耕,易形成泥条大土块,为播种带来极大困 难。但是若用旋耕机就可达到较好的碎土目的。 此外,旋耕法在灌溉地上应用,能为夏、秋播种准备好种子床,受到群众欢迎。例如小麦收获后 复种玉米,或玉米收获后回种小麦,利用旋耕机旋耕,地面平坦、土块少,播种质量高,速度快, 不误农时。 (四)耙茬耕作法 耙茬耕作法,是利用圆盘耙耙地,并配合其它表土耕作措施组成的一种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法的 主要特点也是不翻土,只混土,并具有较强的碎土和松土作用。一般耙深10厘米左右。耙后土壤松 散而平坦,只用耱地等耕作措施,就可为播种作好准备。它创造的耕层也是上层松、下层紧的结 构。 耙茬耕法可应用于前面有翻耕或深松基础的地块之上,与上述耕法交替运用,也可短时期地多年 连续采用。耙茬耕法由于减少了翻耕措施,作业程序减少,在耙茬地上进行播种、喷药、收获等效
果亦高,所以能耗少,成本降低,同时对减轻风蚀、水蚀,保护土壤也有良好的作用。 (五)少耕和免耕法 在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的要求,创造了犁、耙、镇压器、耱、锄和中耕材 等一套土壤耕作机械。通常把利用犁耕翻土壤以及相应的表土耕作措施称之为传统耕作或常规耕 作,这种耕作方法长期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口的增多,要更多的土地栽 培农作物,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因而大量开垦土地,破坏了天然植被,再加上不合理的利用传 统耕作方法,致使水蚀越来越业重,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认同传统耕作给生产 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不良影响的一面。从五十年代起,各国开始进行减少耕作环节和耕作次 数的少耕试验和实践,形成少耕法。随着各种除草剂的研制成功,免耕技术体系也逐渐趋于完善 目前,少耕、免耕已成为一套新的土壤管理技术体系,被广泛应用,面积逐步扩大。 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很早就有少耕和免耕的应用。如甘肃省的砂田栽培法就是免耕的例子,华北 地区“铁茬“播种、南方小麦“板田“播种、东北地区的扣种等都是少耕法的例子。近年来少耕和免耕 在东北、华北、西北的干早地区以及南方的水稻田都有较大面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 1.少耕、免耕的概念及原理 少耕是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土壤耕作项目和次数尽量减少到作物生产上需要的最低限度,或 次完成多种耕作作业,并尽可能避免对土壤的破坏。在国外,少耕的形式多种多样:耕播法为只耕 播不进行松土、平土和镇压等表土作业,使地表保持粗糙状态即可播种:轮迹播种法为前台拖拉机 牵引圆盘犁耕地后,后台拖拉机随即用特制播种机播种,播种机后面的胶镇压播种行,留下轮迹镇 压沟,以减轻风蚀:松土播种法是用凿形或其它松土器进行松土,然后播种:带状播种法是把土壤 耕作面局限在播种行内,行内土壤不进行土壤耕作,残茬遗留在播行中间。 免耕法即在前作收区获后,不进行任何土壤耕作,后作直接播种在茬地上,于播种前或作物生育 期间喷洒化学除草剂、除虫剂、杀菌剂和液体化学肥料的一种耕作法。 免耕的基本原理为:①采用生物措施代替土壤耕作。利用作物残茬覆盖地面,避免雨水直接打击 土壤破坏土壤结构,截拦径流,防止水蚀和风蚀:依靠作物根系下扎和蚯蚓等活动使用土壤通透, 即利用作物代替土壤耕作来维持一定的耕层构造,并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和水稳性团粒的形成。②采 用化学措施和其它新技术代替土壤耕作。利用化学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代替耕作除草、防病虫 等作用:采用喷灌、埋管滴灌等可免除破坏土壤表层结构和引起水土流失。③采用先进的机具代替 传统耕作的农具和耕作措施。利用免耕播种机代替传统犁、耙、耱、镇压、播种等多种农具和作 用,实行一机或一次完成多项作业。如用特制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播种行内的灭茬、播种、施 肥、施药、镇压等操作,减少农机具进地次数,减轻对土壤的破坏,节约能源的消耗。 2.少耕、免耕的应用条件和效果 少耕、免耕法是有条件和地区限制一种耕法,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其效果不同。据美国俄 州采用玉米免耕试验表明,在冲积壤土上,免耕优于翻耕,而在排水不良,通透性较差的粘士,免 耕效果则较差。日本、英国等试验也得出类似结果。 国外大量式验和实践表明,少耕、免耕在半干早地区、坡地以及士瑶侵地地区效果最好。在湿润 地区或气候稍好的年份,免耕与传统耕作法相近,只有在干旱年份表现增产。 我国从7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少耕和免耕试验和实践,所取得的大量资料与国外结果相 似,也是在斜坡地、风沙地、轻松土壤上效果好。 综上所述,少耕和免耕不是不考虑条件和地区,也不是简单的减少耕作项目、次数或免除耕作, 而是多种先进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它是一项在经济上和环境上表现出优越性的技术,也是一项需
果亦高,所以能耗少,成本降低,同时对减轻风蚀、水蚀,保护土壤也有良好的作用。 (五)少耕和免耕法 在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的要求,创造了犁、耙、镇压器、耱、锄和中耕机 等一套土壤耕作机械。通常把利用犁耕翻土壤以及相应的表土耕作措施称之为传统耕作或常规耕 作,这种耕作方法长期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口的增多,要更多的土地栽 培农作物,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因而大量开垦土地,破坏了天然植被,再加上不合理的利用传 统耕作方法,致使水蚀越来越严重,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认同传统耕作给生产 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不良影响的一面。从五十年代起,各国开始进行减少耕作环节和耕作次 数的少耕试验和实践,形成少耕法。随着各种除草剂的研制成功,免耕技术体系也逐渐趋于完善。 目前,少耕、免耕已成为一套新的土壤管理技术体系,被广泛应用,面积逐步扩大。 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很早就有少耕和免耕的应用。如甘肃省的砂田栽培法就是免耕的例子,华北 地区"铁茬"播种、南方小麦"板田"播种、东北地区的扣种等都是少耕法的例子。近年来少耕和免耕 在东北、华北、西北的干旱地区以及南方的水稻田都有较大面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 1.少耕、免耕的概念及原理 少耕是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土壤耕作项目和次数尽量减少到作物生产上需要的最低限度,或一 次完成多种耕作作业,并尽可能避免对土壤的破坏。在国外,少耕的形式多种多样;耕播法为只耕 播不进行松土、平土和镇压等表土作业,使地表保持粗糙状态即可播种;轮迹播种法为前台拖拉机 牵引圆盘犁耕地后,后台拖拉机随即用特制播种机播种,播种机后面的胶镇压播种行,留下轮迹镇 压沟,以减轻风蚀;松土播种法是用凿形或其它松土器进行松土,然后播种;带状播种法是把土壤 耕作面局限在播种行内,行内土壤不进行土壤耕作,残茬遗留在播行中间。 免耕法即在前作收区获后,不进行任何土壤耕作,后作直接播种在茬地上,于播种前或作物生育 期间喷洒化学除草剂、除虫剂、杀菌剂和液体化学肥料的一种耕作法。 免耕的基本原理为:①采用生物措施代替土壤耕作。利用作物残茬覆盖地面,避免雨水直接打击 土壤破坏土壤结构,截拦径流,防止水蚀和风蚀;依靠作物根系下扎和蚯蚓等活动使用土壤通透, 即利用作物代替土壤耕作来维持一定的耕层构造,并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和水稳性团粒的形成。②采 用化学措施和其它新技术代替土壤耕作。利用化学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代替耕作除草、防病虫 等作用;采用喷灌、埋管滴灌等可免除破坏土壤表层结构和引起水土流失。③采用先进的机具代替 传统耕作的农具和耕作措施。利用免耕播种机代替传统犁、耙、耱、镇压、播种等多种农具和作 用,实行一机或一次完成多项作业。如用特制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播种行内的灭茬、播种、施 肥、施药、镇压等操作,减少农机具进地次数,减轻对土壤的破坏,节约能源的消耗。 2.少耕、免耕的应用条件和效果 少耕、免耕法是有条件和地区限制一种耕法,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其效果不同。据美国俄 州采用玉米免耕试验表明,在冲积壤土上,免耕优于翻耕,而在排水不良,通透性较差的粘土,免 耕效果则较差。日本、英国等试验也得出类似结果。 国外大量试验和实践表明,少耕、免耕在半干旱地区、坡地以及土壤侵蚀地区效果最好。在湿润 地区或气候稍好的年份,免耕与传统耕作法相近,只有在干旱年份表现增产。 我国从7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少耕和免耕试验和实践,所取得的大量资料与国外结果相 似,也是在斜坡地、风沙地、轻松土壤上效果好。 综上所述,少耕和免耕不是不考虑条件和地区,也不是简单的减少耕作项目、次数或免除耕作, 而是多种先进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它是一项在经济上和环境上表现出优越性的技术,也是一项需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技术。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少耕和免耕技术体系。 3.少耕、免耕的优点和存在问题 (1)少耕和免耕的优点由于地面有残茬、秸秆覆盖,土壤少耕或不耕,土壤结构不受破坏,水 蚀和风蚀明显减轻。同时,秸秆覆盖有利于蓄水,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有利于有机质的积 累,有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并节省能源和资金,节约劳力,降低生产成本。 (2)少耕和免耕存在问题由于地面有覆盖物,地温较低,导致作物播种、出苗推迟。作物残茬 及其伴生性杂草残留地面,给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易造成病虫的繁殖和蔓延。因地表有 机物质含量较高,在分解过程中易产生对作物根系生育有抑制和毒害的物质,造成作物根系生产不 良,又因现有化学除草剂灭草范围还不宽,特别是多年生杂草的防除,还未解决,而且残效期较 长,有一定残毒,对农产品品质提高不利。此外,还有农机具配套、有机肥施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 研究和解决。 四、土壤耕作制 (一)土壤耕作制的概念及拟定的原则 1.土壤耕作制的概念 土壤耕作制是指一定地区与轮作方式相适应的由若干土壤耕作方法所组成的土壤耕作技术体系。 一个生产单位或地区为了农作物的全面持续增产,必须要与当地种植制度相应的一整套土壤耕作体 系,以调整土壤耕层构造,改善土壤肥力条件调节土壤肥力因素,并与其它培肥措施紧密结合,提 高土壤肥力,以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土壤耕作制是正确实施种植制度的基础和保证。 2.拟定土壤耕作的原则 (1)要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在制定土壤耕作制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做到趋利 避害,调节好气候、作物、土壤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垣地区或干旱季节土壤耕作应以蓄水保墙为 主: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特别是低洼低,土壤耕作应以排水防涝为主:地势倾斜、坡度较大的和 缺乏覆盖的土壤易受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耕作应考虑水土保持,采取等高横坡和留茬耕 作等措施:在风蚀严重地区,土壤耕作应注意创造粗糙的表土层,减少耕作次数或留茬覆盖,减弱 土壤风蚀 不同土壤类型,其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土壤肥力和宜耕性均不相同,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相 应也有所差异。如疏松的砂士,耕后可轻耙或不耙,而粘重土,耕作困难,耕后易产生大土块,应 掌握宜耕期进行并结合粑地碎土:耕层厚的肥田应深耕,对瘠薄的瘦田应浅耕;在盐碱地上应以防 止盐分为主采取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总之,制定土壤耕作要做到因地、因土制宜。 (2)要符合种植制度要求不同熟制,不同种植方式,所形成的轮作制,由于组成作物不同和茬 口特性的差异,对土壤要求也不相同。因此采用的土壤耕作措施也不一样。如小麦等密播禾谷类作 物根系穿透力较强,在较紧实的土壤中也能获得高产,而大豆、棉花等幼苗顶土能力弱,要求疏松 的耕作层;花生和块根块茎作物,因结荚和结薯部位在地下,也需要疏松深厚的耕作层,通常应采 用深耕、平粑、起垄等措施。 一些高杆宽行距作物,要求深耕和多次中耕培土,以疏松土壤,增厚 土层和消灭杂草。水稻对耕层的要求与旱作物不同,它对土壤的通气性要求不严格,但要求土壤不 漏水、不漏肥和易于排水,需采取干耕和水耕相结合。而亓作物则要求土壤通气良好、土层深厚、 地面平整无大土块且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好,因此需采用深耕、耙耱、镇压等措施。在有复种的情 况下,由于前后茬衔接较紧,一般采取把茬播种。总之,要根据种植制度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深 耕或浅耕、耕作次数以及表土漆的配合。 (3)要与施肥、灌溉等配合施用有机肥料应与翻耕相结合,有助于农肥还田提高肥效。施用面 把和追肥要与把地、中耕培土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肥效和摩免严料流失。在灌溉地区,土壤耕
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技术。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少耕和免耕技术体系。 3.少耕、免耕的优点和存在问题 (1)少耕和免耕的优点 由于地面有残茬、秸秆覆盖,土壤少耕或不耕,土壤结构不受破坏,水 蚀和风蚀明显减轻。同时,秸秆覆盖有利于蓄水,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有利于有机质的积 累,有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并节省能源和资金,节约劳力,降低生产成本。 (2)少耕和免耕存在问题 由于地面有覆盖物,地温较低,导致作物播种、出苗推迟。作物残茬 及其伴生性杂草残留地面,给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易造成病虫的繁殖和蔓延。因地表有 机物质含量较高,在分解过程中易产生对作物根系生育有抑制和毒害的物质,造成作物根系生产不 良,又因现有化学除草剂灭草范围还不宽,特别是多年生杂草的防除,还未解决,而且残效期较 长,有一定残毒,对农产品品质提高不利。此外,还有农机具配套、有机肥施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 研究和解决。 四、土壤耕作制 (一)土壤耕作制的概念及拟定的原则 1.土壤耕作制的概念 土壤耕作制是指一定地区与轮作方式相适应的由若干土壤耕作方法所组成的土壤耕作技术体系。 一个生产单位或地区为了农作物的全面持续增产,必须要与当地种植制度相应的一整套土壤耕作体 系,以调整土壤耕层构造,改善土壤肥力条件调节土壤肥力因素,并与其它培肥措施紧密结合,提 高土壤肥力,以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土壤耕作制是正确实施种植制度的基础和保证。 2.拟定土壤耕作的原则 (1)要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 在制定土壤耕作制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做到趋利 避害,调节好气候、作物、土壤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垣地区或干旱季节土壤耕作应以蓄水保墒为 主;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特别是低洼低,土壤耕作应以排水防涝为主;地势倾斜、坡度较大的和 缺乏覆盖的土壤易受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耕作应考虑水土保持,采取等高横坡和留茬耕 作等措施;在风蚀严重地区,土壤耕作应注意创造粗糙的表土层,减少耕作次数或留茬覆盖,减弱 土壤风蚀。 不同土壤类型,其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土壤肥力和宜耕性均不相同,采取的土壤耕作措施相 应也有所差异。如疏松的砂土,耕后可轻耙或不耙,而粘重土,耕作困难,耕后易产生大土块,应 掌握宜耕期进行并结合耙地碎土;耕层厚的肥田应深耕,对瘠薄的瘦田应浅耕;在盐碱地上应以防 止盐分为主采取相应的土壤耕作措施。总之,制定土壤耕作要做到因地、因土制宜。 (2)要符合种植制度要求 不同熟制,不同种植方式,所形成的轮作制,由于组成作物不同和茬 口特性的差异,对土壤要求也不相同。因此采用的土壤耕作措施也不一样。如小麦等密播禾谷类作 物根系穿透力较强,在较紧实的土壤中也能获得高产,而大豆、棉花等幼苗顶土能力弱,要求疏松 的耕作层;花生和块根块茎作物,因结荚和结薯部位在地下,也需要疏松深厚的耕作层,通常应采 用深耕、平耙、起垄等措施。一些高杆宽行距作物,要求深耕和多次中耕培土,以疏松土壤,增厚 土层和消灭杂草。水稻对耕层的要求与旱作物不同,它对土壤的通气性要求不严格,但要求土壤不 漏水、不漏肥和易于排水,需采取干耕和水耕相结合。而亓作物则要求土壤通气良好、土层深厚、 地面平整无大土块且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好,因此需采用深耕、耙耱、镇压等措施。在有复种的情 况下,由于前后茬衔接较紧,一般采取耙茬播种。总之,要根据种植制度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深 耕或浅耕、耕作次数以及表土溱的配合。 (3)要与施肥、灌溉等配合 施用有机肥料应与翻耕相结合,有助于农肥还田提高肥效。施用面 肥和追肥要与耙地、中耕培土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肥效和避免肥料流失。在灌溉地区,土壤耕
作要达到高度平整,便于排灌。同时灌后要及时松土,以增加土壤通气并防止水分蒸发。 (4)要照顾全面远近结合拟定土壤耕作制,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照顾整体。如北方小麦产区 土壤实行翻耕夏闲蓄存雨水,是为了下茬小麦高产,有“伏雨春用“的士壤水分基础。显然,轮作期 间的一些士壤耕作措施,不一定完全是为了当季的需要,而是为了整体产生的需要。因此,只有全 面考虑,才能发挥土壤耕作在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 (5)要提高工效讲究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土壤耕作费用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中尤以翻耕及其辅 助作业耗费更大。因此,制定土壤制作的每项作业,准确性要高,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预算,尽量 免去无效作业项目,以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北方各地的土壤耕作制 1.华北地区的士壤耕作制 华北地区属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一70%,春季降 水特少,影响春播和作物苗期生长。所以土壤耕作制应以蓄水保墒为中心。 华北地区种植制度主要有一年一熟、二年三熟和一年两熟类型。与这三种类型相适应的土壤耕作 制各不同。 (1)一年一熟的土壤耕作制一年一熟的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甘薯、高梁、棉花、花生、 水稻和小麦等。按其播种时期可分为春播和秋播,按土壤水分特点可分为早地、水浇地和水田。 旱地春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保墒、埋肥、除草防病虫,为作物播种出苗和以后生长发 育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土壤耕作包括秋季的浅耕灭茬、深秋耕以及耕后的粑耱。秋深耕要早,保 证耕翻质量。如果秋耕质量差,形成大坷垃,应于土壤冻融后进行镇压,次年春季进行顶凌耙太保 墒。在土壤耕层过暄或缺璃的地块,可进行镇压和耙耱。作物播种后覆土镇压,作物出苗后,根据 情况进行3一4次中耕培土 旱地秋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蓄纳伏雨、消灭杂草、保墒收墒,为播种出苗创造条件。 土壤耕作包括夏季麦收后及时进行浅耕灭茬灭草,接纳雨水。根据土壤及雨水情况播耕二、三次, 深度由浅到深再到浅,播种前粑耱保墒,适时播种,播后覆土镇压。次年春季小麦返青至拔节进行 中耕。 一年一熟水浇地春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秋季土壤耕作不强调耕前的浅耕灭茬和耕后耙 藉,只要求秋耕,时间可早可晚,耕后晒垡。如果冬灌的地块,次年春季需顶凌粑耱保墒。如果未 冬灌的地块,要求春季尽可能早灌水,待土壤水分适当时,浅耕粑耱保墒,等待春播。以后土壤耕 作措施与早地相同。 华北地区水田多处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灌溉条件好的盐碱地和低洼地,土壤较粘。土壤耕 作制的主要任务是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深厚、松软、平整的耕作层,同时消灭或减少病虫害的危 害,便于播种、插秧和灌排。耕作措施包括秋季耕播晒垄,次年春季垡,次年春季干耙或旋耕, 般春季灌水后耙一到两次,最后刮平田面,使士壤松软田面平整,为插秧创造适宜条件 (2)一年两熟水浇地土壤耕作制北方一年两熟一般多为秋播冬小麦和夏播玉米。秋播作物的土 壤耕作为夏播作物收后,立即灌水、施肥,进行深秋耕,耕后紧接着耙耱平整地面,踏实耕层进行 播种。播后进行耱地以利出苗,出苗前进行做畦,便于灌水。次年春季项凌中耕两次,以提高地 温。夏播作物的土壤耕作是在小麦收割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争取早播。一般不进行深耕地,仅浅耕 或耙耱后立即播种、播后镇压,以利出苗。近年来在麦收后采用旋耕,耕后即可播种,播后耱地 作物生育期中耕三次。 稻麦两熟地的土壤耕作制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水浇地的土壤耕作制基本相同。由于种植水稻,经 常灌水,稻后种麦,形成水旱交替,土壤耕作制的特点是:水稻收后接种小麦,间隔时间很短,稻
作要达到高度平整,便于排灌。同时灌后要及时松土,以增加土壤通气并防止水分蒸发。 (4)要照顾全面远近结合 拟定土壤耕作制,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照顾整体。如北方小麦产区 土壤实行翻耕夏闲蓄存雨水,是为了下茬小麦高产,有"伏雨春用"的土壤水分基础。显然,轮作期 间的一些土壤耕作措施,不一定完全是为了当季的需要,而是为了整体产生的需要。因此,只有全 面考虑,才能发挥土壤耕作在培肥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 (5)要提高工效讲究效益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耕作费用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中尤以翻耕及其辅 助作业耗费更大。因此,制定土壤制作的每项作业,准确性要高,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预算,尽量 免去无效作业项目,以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北方各地的土壤耕作制 1.华北地区的土壤耕作制 华北地区属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春季降 水特少,影响春播和作物苗期生长。所以土壤耕作制应以蓄水保墒为中心。 华北地区种植制度主要有一年一熟、二年三熟和一年两熟类型。与这三种类型相适应的土壤耕作 制各不同。 (1)一年一熟的土壤耕作制 一年一熟的作物有玉米、谷子、大豆、甘薯、高梁、棉花、花生、 水稻和小麦等。按其播种时期可分为春播和秋播,按土壤水分特点可分为旱地、水浇地和水田。 旱地春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保墒、埋肥、除草防病虫,为作物播种出苗和以后生长发 育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土壤耕作包括秋季的浅耕灭茬、深秋耕以及耕后的耙耱。秋深耕要早,保 证耕翻质量。如果秋耕质量差,形成大坷垃,应于土壤冻融后进行镇压,次年春季进行顶凌耙太保 墒。在土壤耕层过暄或缺墒的地块,可进行镇压和耙耱。作物播种后覆土镇压,作物出苗后,根据 情况进行3—4次中耕培土。 旱地秋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蓄纳伏雨、消灭杂草、保墒收墒,为播种出苗创造条件。 土壤耕作包括夏季麦收后及时进行浅耕灭茬灭草,接纳雨水。根据土壤及雨水情况播耕二、三次, 深度由浅到深再到浅,播种前耙耱保墒,适时播种,播后覆土镇压。次年春季小麦返青至拔节进行 中耕。 一年一熟水浇地春播作物土壤耕作制的主要任务是秋季土壤耕作不强调耕前的浅耕灭茬和耕后耙 耱,只要求秋耕,时间可早可晚,耕后晒垡。如果冬灌的地块,次年春季需顶凌耙耱保墒。如果未 冬灌的地块,要求春季尽可能早灌水,待土壤水分适当时,浅耕耙耱保墒,等待春播。以后土壤耕 作措施与旱地相同。 华北地区水田多处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灌溉条件好的盐碱地和低洼地,土壤较粘。土壤耕 作制的主要任务是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深厚、松软、平整的耕作层,同时消灭或减少病虫害的危 害,便于播种、插秧和灌排。耕作措施包括秋季耕播晒垄,次年春季垡,次年春季干耙或旋耕,一 般春季灌水后耙一到两次,最后刮平田面,使土壤松软田面平整,为插秧创造适宜条件。 (2)一年两熟水浇地土壤耕作制 北方一年两熟一般多为秋播冬小麦和夏播玉米。秋播作物的土 壤耕作为夏播作物收后,立即灌水、施肥,进行深秋耕,耕后紧接着耙耱平整地面,踏实耕层进行 播种。播后进行耱地以利出苗,出苗前进行做畦,便于灌水。次年春季顶凌中耕两次,以提高地 温。夏播作物的土壤耕作是在小麦收割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争取早播。一般不进行深耕地,仅浅耕 或耙耱后立即播种、播后镇压,以利出苗。近年来在麦收后采用旋耕,耕后即可播种,播后耱地, 作物生育期中耕三次。 稻麦两熟地的土壤耕作制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水浇地的土壤耕作制基本相同。由于种植水稻,经 常灌水,稻后种麦,形成水旱交替,土壤耕作制的特点是:水稻收后接种小麦,间隔时间很短,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