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世界和平女神像的造型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56.(2004西宁)由青海省主办的第三届国际环湖自行车赛将于8月初拉开帷幕,省体 育局拟在我市新宁广场立一宣传牌,请你为此宣传牌写一段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话(30 字以内)。 答 57.(2004·武汉)毕业在即,请你自拟一则给好朋友的赠言,激励他(她)努力奋进 58.(2004无锡)富兰克林说过,很多人都曾为一个“哨子”付出过过高的代价。这“哨子 在每个人那儿具体所指各不相同。阅读下面的语段,说说两处“摔碎的茶壶”的具体所指是什 从前有一个人担着茶壶去卖,不料经过山坡时,几个茶壶从筐里掉出来摔碎了。他头也不 回地向前走,有人提醒他:“你的茶壶摔碎了,还不快看看!”这人回答说:“既然已经摔碎 了,看又有什么用?” 其实,人生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的远远比摔碎几个茶壶严重。你能否脚不 停头不回从头再来,是至关重要的。世界著名话剧演员波尔赫德活跃在世界戏剧舞台50多 年,丌1岁时,一场意外使她破产。更糟的是,她的脚因受伤引起脉管炎,不得不截肢。当 医生忐忑不安地把这消息告诉她时,她却平静地说:“既然没有其他办法,那就面对现实吧。 波尔赫德平静地面对摔碎的茶壶(A),重新站立,还活跃在舞台上7年 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它可能经过诸多挫折和失败才有望实 现。能像那个卖茶壶的一样的人实在不多。我们所见更多的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人,他 们面对已摔碎的茶壶(B),往往捶胸顿足,后悔不已,结果是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说不 定因为分神还会摔碎更多的“茶壶” 答 B 59.(2004泉州)阅读下列四则文字材料,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句话。 ①我国16%以上的青少年有心理不健康问题,非常叛逆的“十五岁现象”呈上升和提前趋 势 ②“中国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于2004年5月31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③一位著名学者在自述中写道:“在家乡,我在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极大、极 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
36 ②世界和平女神像的造型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答: 56.(2004·西宁)由青海省主办的第三届国际环湖自行车赛将于 8 月初拉开帷幕,省体 育局拟在我市新宁广场立一宣传牌,请你为此宣传牌写一段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话(30 字以内)。 答: 57.(2004·武汉)毕业在即,请你自拟一则给好朋友的赠言,激励他(她)努力奋进。 答: 58.(2004·无锡)富兰克林说过,很多人都曾为一个“哨子”付出过过高的代价。这“哨子” 在每个人那儿具体所指各不相同。阅读下面的语段,说说两处“摔碎的茶壶”的具体所指是什 么。 从前有一个人担着茶壶去卖,不料经过山坡时,几个茶壶从筐里掉出来摔碎了。他头也不 回地向前走,有人提醒他:“你的茶壶摔碎了,还不快看看!”这人回答说:“既然已经摔碎 了,看又有什么用?” 其实,人生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的远远比摔碎几个茶壶严重。你能否脚不 停头不回从头再来,是至关重要的。世界著名话剧演员波尔赫德活跃在世界戏剧舞台 50 多 年,71 岁时,一场意外使她破产。更糟的是,她的脚因受伤引起脉管炎,不得不截肢。当 医生忐忑不安地把这消息告诉她时,她却平静地说:“既然没有其他办法,那就面对现实吧。” 波尔赫德平静地面对摔碎的茶壶(A),重新站立,还活跃在舞台上 7 年。 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它可能经过诸多挫折和失败才有望实 现。能像那个卖茶壶的一样的人实在不多。我们所见更多的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人,他 们面对已摔碎的茶壶(B),往往捶胸顿足,后悔不已,结果是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说不 定因为分神还会摔碎更多的“茶壶”。 答:A B 59.(2004·泉州)阅读下列四则文字材料,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句话。 ①我国 16%以上的青少年有心理不健康问题,非常叛逆的“十五岁现象”呈上升和提前趋 势。 ②“中国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于 2004 年 5 月 31 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③一位著名学者在自述中写道:“在家乡,我在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极大、极 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
容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④社论《父母亦师》、评论《和孩子交朋友》 (摘自2004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答 60.(2004泰安)为你最喜欢的事物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并说说从中受到的启示 事物: 描述文字及启示 61.(2004泸州)材料一:某一小学课堂。老师提问:“雪融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 春天。”老师摇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水”字,并要求同学记住这个标准答案 材料二:某一中学课堂。老师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一学生举手发言,称鲜血不 可能染红山茶花,并解释了花朵呈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但教师不认同。 (1)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相同的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 (2)请你对材料中师生的说法作出评判,并点明理由。 答 62.(2004·福州)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 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 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 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第四讲文学常识 【考查要点】 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 【知识疏理】
37 容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④社论《父母亦师》、评论《和孩子交朋友》。 (摘自 2004 年 6 月 1 日《人民日报》) 答: 60.(2004·泰安)为你最喜欢的事物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并说说从中受到的启示。 事物: 描述文字及启示: 61.(2004·泸州)材料一:某一小学课堂。老师提问;“雪融化了是什么?”有学生回答: “春天。”老师摇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水”字,并要求同学记住这个标准答案。 材料二:某一中学课堂。老师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一学生举手发言,称鲜血不 可能染红山茶花,并解释了花朵呈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但教师不认同。 (1)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相同的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 (2)请你对材料中师生的说法作出评判,并点明理由。 答: 62.(2004·福州)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 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 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 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答: 第四讲 文学常识 【考查要点】 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 【知识疏理】
文学常识也是中考积累与运用的必考内容。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作家的 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2.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 性格:4.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包括诗文内容、写作目的 文学常识的复习,要以基本篇目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为主,可将众多的作家、 作品按古代、现当代、外国三个方面分类整理,再列出表格,将作家姓名(字号)、朝代 作品、出处、作家简介甚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名句都网络进去,力求全面。另外复习时可 与“诗文背诵默写”部分结合起来 【试题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7—9年级的学生要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列出了学 生必读的中外名著目录。在总目标中也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 智慧。”因此,中外名著走进中考已经成为许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显著特色之一。2004年 中考对名著的考查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从题型上看,文学常识题既有客观型的选择题,也有主观型的填写表述题 【解题导引】 例1.(2004常州)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 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 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 2003年中考涉及中外文学名著的试题大多是主观题,例如:《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 推倒人参果树”的是。(2003河南省题)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 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2003年宁波市题)而这一道名著阅读题在 上述主观题的基础上已向开放性试题方向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准确做出答案必 须先要细致地阅读原著,否则怎能讲出故事的情节呢?本题不设标准答案,内容正确,符合 要求即可给分。但必须作品名称正确,内容叙述符合原著,而且成语、名言、警句或格言运 用要恰当正确。 例2.(2004广东)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38 文学常识也是中考积累与运用的必考内容。从内容上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作家的 生活年代、朝代(外国作家的国别);2.重要作家的作品及出处;3.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 性格;4.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包括诗文内容、写作目的。 文学常识的复习,要以基本篇目所涉及的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为主,可将众多的作家、 作品按古代、现当代、外国三个方面分类整理,再列出表格,将作家姓名(字号)、朝代、 作品、出处、作家简介甚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名句都网络进去,力求全面。另外复习时可 与“诗文背诵默写”部分结合起来。 【试题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 7—9 年级的学生要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列出了学 生必读的中外名著目录。在总目标中也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 智慧。”因此,中外名著走进中考已经成为许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显著特色之一。2004 年 中考对名著的考查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从题型上看,文学常识题既有客观型的选择题,也有主观型的填写表述题。 【解题导引】 例 1.(2004·常州)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 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 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 。 2003 年中考涉及中外文学名著的试题大多是主观题,例如:《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 推倒人参果树”的是 。(2003 河南省题)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 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2003 年宁波市题)而这一道名著阅读题在 上述主观题的基础上已向开放性试题方向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准确做出答案必 须先要细致地阅读原著,否则怎能讲出故事的情节呢?本题不设标准答案,内容正确,符合 要求即可给分。但必须作品名称正确,内容叙述符合原著,而且成语、名言、警句或格言运 用要恰当正确。 例 2.(2004·广东)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
对联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同时又颇具文学韵味,再加之与文学名著连在一起,更能让学生 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字数须相等:(2)词性须相对( 般情况下,宽对也可):(3)搭配须得当。答案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去天, 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如果不细致地阅读原著,不熟悉原著的内容,没有 灵活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很难对出下联 例3.(2004无锡)(1)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读书除了 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 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这道题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就是形式上更具开放性、灵活性。只要你能认真 地阅读名著,并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对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加以领悟,能从作品中 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答好此题就轻而易举了。 此试题还暗示我们,读名著不能只追求浅层次的理解,要追求深层次的阅读,可采用下列 方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写读书笔记,即将你读书的独特感受及时记入笔记;也可以通 过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方式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还可尝试着对名著进行再创作等 【常见失误】 文学常识题最大的失误是一些同学没读过或没认真阅读文学名著,造成不知如何答题或答 题牵强附会 【考点精练】 1.(2004海淀)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A.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我们学过的课文《怡 红院端阳嬉闹》就节选自此书 B.鲁迅、茅盾、老舍、朱自清、冰心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C.《门槛》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作品。 D.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课文,正确的顺序是《扁鹊见蔡桓公》《三峡》《范进中 举》《活板》。 2.(2004北京)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39 对联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同时又颇具文学韵味,再加之与文学名著连在一起,更能让学生 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字数须相等;⑵词性须相对(一 般情况下,宽对也可);⑶搭配须得当。答案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去天, 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如果不细致地阅读原著,不熟悉原著的内容,没有 灵活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很难对出下联。 例 3.(2004·无锡)⑴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读书除了 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 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 。 作者: 。 印象最深的人物: 。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 这道题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就是形式上更具开放性、灵活性。只要你能认真 地阅读名著,并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对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加以领悟,能从作品中 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答好此题就轻而易举了。 此试题还暗示我们,读名著不能只追求浅层次的理解,要追求深层次的阅读,可采用下列 方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写读书笔记,即将你读书的独特感受及时记入笔记;也可以通 过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方式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还可尝试着对名著进行再创作等。 【常见失误】 文学常识题最大的失误是一些同学没读过或没认真阅读文学名著,造成不知如何答题或答 题牵强附会。 【考点精练】 1.(2004·海淀)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 A.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我们学过的课文《怡 红院端阳嬉闹》就节选自此书。 B.鲁迅、茅盾、老舍、朱自清、冰心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C.《门槛》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作品。 D.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课文,正确的顺序是《扁鹊见蔡桓公》《三峡》《范进中 举》《活板》。 2.(2004·北京)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
A.《春》和《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 B.《马说》和《捕蛇者说》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韩愈。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D.《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和《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都是法国作家 3.(2004遂宁)下面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林黛玉——葬花、焚诗B.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 C.鲁智深——醉打蒋门神D.孙悟空—一三借芭蕉扇 4.(2004·贵阳)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宋代人,他的作品还有《岳阳楼记》。 B.《论创造》的作者是法国的罗曼罗兰,《名人传》是他的作品。 C.《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孔乙己》。 D.《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5.(2004哈尔滨)结合你的读书经历,选出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 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 A.赵云B.关羽C.张飞D.马超 6.(2004四地)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陆游、苏轼、李贺、辛弃疾都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或词人。 B.表现爱国诗人杜甫忧国忧民情思的诗篇有《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C.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表达思乡报国之情的句子是“将军白发征夫泪”。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出自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7.(2004襄樊)下列作品与作家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济南的冬天》—朱自清《麦琪的礼物》一欧亨利 B.《古代英雄的石像》—叶圣陶《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 C.《白杨礼赞》—茅盾《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D.《黎明的通知》——艾青《皇帝的新装》—一安徒生 8.(2004永州)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石壕吏》——杜甫——唐代——诗歌 B.《变色龙》——契诃夫——俄国——寓言 C.《中国石拱桥》—茅以升—现代——说明文
40 A.《春》和《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 B.《马说》和《捕蛇者说》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韩愈。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D.《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和《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都是法国作家。 3.(2004·遂宁)下面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葬花、焚诗 B.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 C.鲁智深——醉打蒋门神 D.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4.(2004·贵阳)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 ) A.《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宋代人,他的作品还有《岳阳楼记》。 B.《论创造》的作者是法国的罗曼·罗兰,《名人传》是他的作品。 C.《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孔乙己》。 D.《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5.(2004·哈尔滨)结合你的读书经历,选出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 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 ) A. 赵云 B. 关羽 C. 张飞 D. 马超 6.(2004·四地)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陆游、苏轼、李贺、辛弃疾都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或词人。 B.表现爱国诗人杜甫忧国忧民情思的诗篇有《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C.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表达思乡报国之情的句子是“将军白发征夫泪”。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出自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7.(2004·襄樊)下列作品与作家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朱自清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B.《古代英雄的石像》——叶圣陶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 C.《白杨礼赞》——茅盾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D.《黎明的通知》——艾青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8.(2004·永州)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杜甫——唐代——诗歌 B.《变色龙》——契诃夫——俄国——寓言 C.《中国石拱桥》——茅以升——现代——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