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城市地理学” 什么是城市?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2.城市是分工的结果。 马克思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市能更加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发展分工合作,促进贸易交流:使一部分人脱离必要劳 动去从事艺术、哲学和科学事业 3.城市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能够把人类的文化成果吸收、集中,不至于流失。从而促进文明发展的飞跃。 最简单的城市起源史 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居(乡村)--集中聚居(城市) 旧石器时代 云南开远,禄丰腊玛古猿 猿人阶段:狩猎 云南元谋人(150-170万年)粗石器,树栖 山西芮城人(100多万年)石器 陕西蓝田人(75-80万年)石器,火 北京猿人(50万年),石器,火,骨器,穴居 智人阶段(10万年前左右),从单纯狩猎发展到渔猎 山西大同阳高县许家窑村 广东曲江县马坝,石灰岩洞 湖北长阳县下钟家弯龙洞 山西汾河丁村文化 旧石器时代晩期,新智人阶段(距今5万年到4万年左右)遗址遍布全国。仍穴居, 有了定居地,有原始聚落的雏形 广西柳江人和北京山顶洞人,使用多种细石器 中石器时代(15000-10000年左右):细石器,弓箭出现 陕西沙苑,河南灵井,山西沁水,下川 新石器时代(8000年前),出现村庄 黄河中游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中游曲家岭文化 燕辽地区红山文化 典型是西安半坡遗址,有了演变为城市的某些要素(壕沟一城墙的前身;中心大房子 宫殿的前身) 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5000-6000年) 龙山文化章丘城子崖遗址,3500年前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淮阳平粮台遗址,4000年前 山东聊城,5800年前 成都西南36公里龙马宝墩古城遗址,4500-5000年前
第一章 绪论 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城市地理学” 什么是城市?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1.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城市。 2.城市是分工的结果。 马克思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市能更加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发展分工合作,促进贸易交流;使一部分人脱离必要劳 动去从事艺术、哲学和科学事业。 3.城市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能够把人类的文化成果吸收、集中,不至于流失。从而促进文明发展的飞跃。 最简单的城市起源史 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居(乡村)----集中聚居(城市) 旧石器时代 云南开远,禄丰 腊玛古猿 猿人阶段:狩猎 云南元谋人(150-170 万年)粗石器,树栖 山西芮城人(100 多万年)石器 陕西蓝田人(75—80 万年)石器,火 北京猿人(50 万年),石器,火,骨器,穴居 智人阶段(10 万年前左右),从单纯狩猎发展到渔猎 山西大同阳高县许家窑村 广东曲江县马坝,石灰岩洞 湖北长阳县下钟家弯龙洞 山西汾河丁村文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新智人阶段(距今 5 万年到 4 万年左右)遗址遍布全国。仍穴居, 有了定居地,有原始聚落的雏形 广西柳江人和北京山顶洞人,使用多种细石器 中石器时代(15000-10000 年左右):细石器,弓箭出现 陕西沙苑,河南灵井,山西沁水,下川 新石器时代(8000 年前),出现村庄 黄河中游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中游曲家岭文化 燕辽地区红山文化 典型是西安半坡遗址,有了演变为城市的某些要素(壕沟—城墙的前身;中心大房子 ---宫殿的前身) 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 5000—6000 年) 龙山文化章丘城子崖遗址,3500 年前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淮阳平粮台遗址,4000 年前 山东聊城,5800 年前 成都西南 36 公里龙马宝墩古城遗址,4500-5000 年前
中国最早的古代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尸乡商城遗址 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 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综合体,是各种矛盾的集结点,是各种运动交错的地方。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这是城市最基本的定义。城市 作为地球表面相当特殊的一种地理空间,它和地球的其他空间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它占据整个地球的表面积很小,但高度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人类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扩散的中心,是文明的象征。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还 比较低的今天,全部设市城市的建成区大约只占国土面积的02%,却容纳了人口的大约16 %。运输和零售商业的50%左右、用电量的60%左右、工业产值的70%左右、利税的80%左 右、差不多100%的高等教育,都发生在城市市区。因此,城市是最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组 织形式。 2.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是以人文要素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的原来面貌在城市地域里已经面目全非。城市已经改变了自己中小尺度的地形、地 貌和气候,城市中的动植物也不是纯自然的,它受城市人的强烈控制和影响,即使在动物园 里的象狮虎豹,也大多没精打采。人类对这一部分自然地域的改造,影响深远,作用之大通 过影响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因此,接近和回归自然是城市人的基本需求 3.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 感的地方。城市的人口永远不能在狭小的生存空间维持。城市的复杂功能注定了它要与外界 发生十分密切的联系,包括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如粮食、副食品、煤电,甚至新鲜的空 气和水都要靠从外界输入,城市的废弃物也必须输送到系统之外。无论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 旦发生,受害最大的一定是城市。因此,城市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 4.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推动城市发展变化的因素 实在太多,有来自自然界的和社会、经济、文化、工程技术等非自然界的,有来自城市内部 的和城市外部的。每个城市在共性之下又有各自的个性。因此,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而难以预测。把握住城市的这一特性,要求城市当局在硏究、规划、管理、决策城市发 展时,需要有更多理性,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 城市地理研究什么? 以城市为对象的学科很多,组成城市科学( urban sciences): 城市经济学、城市政治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地貌学、城市气候学、城市规划 学、城市地理学 有没有城市学( urbanology)? 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有2种空间尺度 国家或区域中的城镇的空间组织( cities in a region,即城市体系; 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 a city as a region),即城市内部结构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1.是人口地理学的一部分(城市是人口分布的聚落形式?) 2.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部门学科(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人口、城市?) 3.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口、城市?) 4.是偏重于人文性质的特殊的区域地理 西方城市地理的发展简史
中国最早的古代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尸乡商城遗址 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区域实 体,是各种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综合体,是各种矛盾的集结点,是各种运动交错的地方。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这是城市最基本的定义。城市 作为地球表面相当特殊的一种地理空间,它和地球的其他空间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它占据整个地球的表面积很小,但高度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人类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扩散的中心,是文明的象征。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还 比较低的今天,全部设市城市的建成区大约只占国土面积的0.2%,却容纳了人口的大约16 %。运输和零售商业的50%左右、用电量的60%左右、工业产值的70%左右、利税的80%左 右、差不多100%的高等教育,都发生在城市市区。因此,城市是最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组 织形式。 2.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是以人文要素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的原来面貌在城市地域里已经面目全非。城市已经改变了自己中小尺度的地形、地 貌和气候,城市中的动植物也不是纯自然的,它受城市人的强烈控制和影响,即使在动物园 里的象狮虎豹,也大多没精打采。人类对这一部分自然地域的改造,影响深远,作用之大通 过影响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因此,接近和回归自然是城市人的基本需求。 3.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 感的地方。城市的人口永远不能在狭小的生存空间维持。城市的复杂功能注定了它要与外界 发生十分密切的联系,包括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如粮食、副食品、煤电,甚至新鲜的空 气和水都要靠从外界输入,城市的废弃物也必须输送到系统之外。无论人为的或自然的灾害 一旦发生,受害最大的一定是城市。因此,城市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 4.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推动城市发展变化的因素 实在太多,有来自自然界的和社会、经济、文化、工程技术等非自然界的,有来自城市内部 的和城市外部的。每个城市在共性之下又有各自的个性。因此,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而难以预测。把握住城市的这一特性,要求城市当局在研究、规划、管理、决策城市发 展时,需要有更多理性,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 城市地理研究什么? 以城市为对象的学科很多,组成城市科学(urban sciences): 城市经济学、城市政治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地貌学、城市气候学、城市规划 学、城市地理学 有没有城市学(urbanology)? 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有 2 种空间尺度: 国家或区域中的城镇的空间组织(cities in a region),即城市体系; 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a city as a region),即城市内部结构。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1.是人口地理学的一部分(城市是人口分布的聚落形式?) 2.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部门学科(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人口、城市?) 3.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口、城市?) 4.是偏重于人文性质的特殊的区域地理 西方城市地理的发展简史
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 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城市地理学作为相对后起的分支,曾经对地理 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个阶段: 1.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世纪以前) 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斯特拉菩( Strabo,BC63-24)的十七卷《地理学》就对城 市有较系统的描述。同时代中国西汉史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也对全国16个州的25 个重要城市做了描述。 记叙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等,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不过 是描述的城市更多,记叙的内容更广,对贸易和地理位置更重视 这时,城市地理是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尚未独立出来。属于古代地理学的阶段描述 2.自然位置论阶段(20世纪前20年) 西方经过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上半叶经德国的洪堡(A Humboldt,1769-1859)和李戴尔( K.Ritter779-1859)科学地总结古代地理学后,开始进入 探讨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转折。19世纪后半叶确立了近代地理学。20世纪早期人文地理异 常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 代表人物迪肯森的《城镇位置》主张“让我们永远放弃把城镇、物产和名胜作为互不联 系的事实加以罗列的学问,而要对分布和自然位置的逻辑结果有一般的但是综合的了解”。 地理学的主体理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拉采尔、辛普尔、亨丁顿,拉采尔 对人文地理的贡献是把人的因素重新纳入地理学),城市地理的基本思想是用城市所在位置 的自然条件的作用来解释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比描述进了一步。What→Why 标志性著作:1907年卡尔。哈塞特的《城市地理学研究》:1911年布兰查特的《格布尔: 城市地理的研究》 单个城市的研究为主:从描述进入解释,解释城市的决定作用是自然位置。 3.区域分布论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地理学有两个趋势,一是人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西方也受到批评;二 是区域学派的确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 事物及其在各地区差异的科学” 反映在城市地理上:位置公式不能解释城市,更不能解释历史上繁荣过而已经不存在的 城市。铁路交通的发展和小汽车开始普及,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位置公式不能解释 代表人物奧隆索评论以前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把最大的兴趣集中于单个城市是令人吃惊 的事情,地理学和事物的分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城市分布感兴趣显然是重要的,但对它 的注意却不够 标志性著作:1933年克里斯泰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从单个城市研究向城市体系 研究转移;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园模式。 4.二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地理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城市地理学后来居上。因为(1)初步基础在战前已经奠定, 些基本概念已经确立。有了理论。(2)大规模的战后城市重建,地理学家大量参加城市规 划和区域规划。有了实践。(3)商业资本家理解了商店区位和市场调查的重要性。有就业岗 位。(4)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问题日趋严重,有挑战 在探讨区域差异下的人文地理现象的极端复杂性,用传统的定性叙述大量细节的方法已 经不能适应,导致地理学在方法论上寻找出路 这一阶段城市地理学的几个学派
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 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城市地理学作为相对后起的分支,曾经对地理 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个阶段: 1.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 世纪以前) 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斯特拉菩(Strabo,B.C.63-24)的十七卷《地理学》就对城 市有较系统的描述。同时代中国西汉史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也对全国 16 个州的 25 个重要城市做了描述。 记叙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等,15 世纪地理大发现后,不过 是描述的城市更多,记叙的内容更广,对贸易和地理位置更重视。 这时,城市地理是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尚未独立出来。属于古代地理学的阶段----描述 2.自然位置论阶段(20 世纪前 20 年) 西方经过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在 19 世纪上半叶经德国的洪堡( A. Humboldt,1769-1859)和李戴尔(K.Ritter,1779-1859)科学地总结古代地理学后,开始进入 探讨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转折。19 世纪后半叶确立了近代地理学。20 世纪早期人文地理异 常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 代表人物迪肯森的《城镇位置》主张“让我们永远放弃把城镇、物产和名胜作为互不联 系的事实加以罗列的学问,而要对分布和自然位置的逻辑结果有一般的但是综合的了解”。 地理学的主体理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拉采尔、辛普尔、亨丁顿,拉采尔 对人文地理的贡献是把人的因素重新纳入地理学),城市地理的基本思想是用城市所在位置 的自然条件的作用来解释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比描述进了一步。What→Why 标志性著作:1907 年卡尔。哈塞特的《城市地理学研究》;1911 年布兰查特的《格布尔: 城市地理的研究》 单个城市的研究为主;从描述进入解释,解释城市的决定作用是自然位置。 3.区域分布论阶段(20 世纪 30、40 年代) 这一时期西方地理学有两个趋势,一是人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西方也受到批评;二 是区域学派的确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区联系的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 事物及其在各地区差异的科学”。 反映在城市地理上:位置公式不能解释城市,更不能解释历史上繁荣过而已经不存在的 城市。铁路交通的发展和小汽车开始普及,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位置公式不能解释 Conurbation。 代表人物奥隆索评论以前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把最大的兴趣集中于单个城市是令人吃惊 的事情,地理学和事物的分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城市分布感兴趣显然是重要的,但对它 的注意却不够。” 标志性著作:1933 年克里斯泰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从单个城市研究向城市体系 研究转移;美国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园模式。 4.二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地理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城市地理学后来居上。因为(1)初步基础在战前已经奠定, 一些基本概念已经确立。有了理论。(2)大规模的战后城市重建,地理学家大量参加城市规 划和区域规划。有了实践。(3)商业资本家理解了商店区位和市场调查的重要性。有就业岗 位。(4)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问题日趋严重,有挑战。 在探讨区域差异下的人文地理现象的极端复杂性,用传统的定性叙述大量细节的方法已 经不能适应,导致地理学在方法论上寻找出路。 这一阶段城市地理学的几个学派:
区位学派( Locational school) 代表人物:w. Garrison,B.JL.Bery,w. Bunge, M. F Dacey, R.J. Chorley, P Haggett 特点: (1)由求异改为求同,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性(过分追求空间差异细节的悲剧 结果); (2)由文字描述转为数据处理,计量革命(强调公正客观的逻辑方法,有依据,能验 证) (3)建立模型,力求有预测能力。 Model:小中见大;典型的理想化的东西:示范的与 实际相象又并不是实际的东西。分图表式的模型和数学式的模型,数学式的模型又分定 数模型和随机模型。 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也有人称科学主义(自然科学化)。 40、50年代兴起,60年代高峰,走向极端,70年代觉醒,反思 名言: Rubbish in, Rubbish out 正确的态度:计量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别人理解,不是个人欣赏:能简单者不要复 杂:定量不能代替定性:定性→定量→定性 到60年代中后期,区位学派受到批评: 发现归纳出来的许多模型与预期之间有许多差距,模式并不有效(少数 还可以,如中地论位序-规模律,重力模型,一些土地利用模式) 世界并不象区位学派所想都是有序可寻,不能把人文地理与自然科学划 等号 3.在实证方法中,事实和价值被严格分离,算出来的就是对的。 数量化无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数学基础不太好的传统学者早就不满在心。导致其他学派的兴起。 (我认为原因在于:任何模型都有假设;任何一个好的地区性模型加以推广,由 于区域差异就出问题:小样本大推广。寻找规律的理想还是可敬的,关键是对规律的理 解,规律是有层次的。) 行为学派( Behavioral school) 代表人物: G White, J. Wolpert 观点:任何地理现象,除纯自然现象,都与人或人的群体的决定有关:最优区位固 然好,但人的行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常由人的癖好、态度、心理等因素决定。 特点: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决策来解释人的空间活动及其所导致的分布结果。(如:通过 为什么人们选择易遭受洪水淹没的地区居住,来寻找治理洪水的办法。到哪个商店购 物?移居到那里?作心象图),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影响较大。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 激进主义学派(结构学派)( Marxist school) 代表人物:D. Harvey 观点:60、70年代美国经济不稳定,社会不平等,环境遭破坏,社会问题层出不 穷。认为实证主义的空间科学方法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行为学派研究个人的行为也是不 够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某种社会结构下的行为,不是真空中的行为:问题来自于制度 来自于社会结构。解决的办法社会革命。都从制度入手,最关心于研究城市居住模式, 住房市场,第三世界的现代化,贫困问题,空间不平等的研究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区位学派(Locational school): 代表人物:W. Garrison, B. J. L. Berry, W. Bunge , M. F. Dacey, R.J.Chorley, P.Haggett 特点: (1)由求异改为求同,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性(过分追求空间差异细节的悲剧 结果); (2)由文字描述转为数据处理,计量革命(强调公正客观的逻辑方法,有依据,能验 证); (3)建立模型,力求有预测能力。Model: 小中见大;典型的理想化的东西;示范的与 实际相象又并不是实际的东西。分图表式的模型和数学式的模型,数学式的模型又分定 数模型和随机模型。 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也有人称科学主义(自然科学化)。 40、50 年代兴起,60 年代高峰,走向极端,70 年代觉醒,反思。 名言:Rubbish in , Rubbish out 正确的态度:计量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别人理解,不是个人欣赏;能简单者不要复 杂;定量不能代替定性;定性→定量→定性 到 60 年代中后期,区位学派受到批评: 1. 发现归纳出来的许多模型与预期之间有许多差距,模式并不有效(少数 还可以,如中地论位序-规模律,重力模型,一些土地利用模式); 2. 世界并不象区位学派所想都是有序可寻,不能把人文地理与自然科学划 等号; 3. 在实证方法中,事实和价值被严格分离,算出来的就是对的。 4. 数量化无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5. 数学基础不太好的传统学者早就不满在心。导致其他学派的兴起。 (我认为原因在于:任何模型都有假设;任何一个好的地区性模型加以推广,由 于区域差异就出问题;小样本大推广。寻找规律的理想还是可敬的,关键是对规律的理 解,规律是有层次的。) 行为学派(Behavioral school): 代表人物:G. White, J. Wolpert 观点:任何地理现象,除纯自然现象,都与人或人的群体的决定有关;最优区位固 然好,但人的行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常由人的癖好、态度、心理等因素决定。 特点: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决策来解释人的空间活动及其所导致的分布结果。(如:通过 为什么人们选择易遭受洪水淹没的地区居住,来寻找治理洪水的办法。到哪个商店购 物?移居到那里?作心象图),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影响较大。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 激进主义学派(结构学派)(Marxist school ) 代表人物:D. Harvey 观点:60、70 年代美国经济不稳定,社会不平等,环境遭破坏,社会问题层出不 穷。认为实证主义的空间科学方法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行为学派研究个人的行为也是不 够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某种社会结构下的行为,不是真空中的行为;问题来自于制度, 来自于社会结构。解决的办法社会革命。都从制度入手,最关心于研究城市居住模式, 住房市场,第三世界的现代化,贫困问题,空间不平等的研究。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人文(人本)主义学派( Humanistic school) 代表人物:段义孚 观点:批判区位学派的地理学忽略了人的因素和人的作用,计量运动对知识的定 义和看法有太多的排他性、垄断性及霸权心态,有学术帝国主义的味道,单单注重规律 的寻找忽视了对独特性事物的探讨,忽视了大千世界的绝大部分。世间的事物并非早就 客观地存在着,在等待学者去发掘其规律。世界是多元的,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也 会不同。强调了地球表面的异质性及独特性,而不强调其通性。人文(人本)主义地理 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要预测事件的后果和建立所谓的规律,而是要理解事物对人的意义。 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理论。主要是一种观念,主要在于批判科学主义学派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t) 西方较新的哲学观点,1984年引起人文地理学的注意。一些人对他敌意甚强,认 为他是一种怀疑主义,批判了所有的大理论,得罪了各阵营的人,有人对他怀疑,因为 他的视野比人文主义更多元。 建议阅读:马润潮(1999),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 展.《地理学报》,54(4),365-372 注意:西方的研究都要纳入某种理论框架。 数量地理学向传统的地理学(环境决定论、生态学派,区域学派)提出挑战,然后传遍了 全世界,影响深刻。然后弱点逐渐暴露,正统地位开始动摇,其他派别纷起,但仍没有取代 区位学派,其他学派实际起了修正和补充的作用。 模式、法则、计量:人的个体行为:社会的制度和结构,都是重要的。地理学原来的方 法,以及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都值得结合起来运用 从94届AAG年会看美国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动向(98年12月经济地理18(4)16-18) 区域研究专业组次数系统研究专业组次数系统研究专业组次数 社会主义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区域开发与规划 拉丁美洲 19经济地理学 乡村发展 亚洲地理 14政治地理学 27 性别取向和空间 中国 14妇女的地理透视 23 娱乐、旅游和运动 美洲少数民族地理12气候学 23 应用地理 88665 非洲 历史地理学 海岸 俄罗斯、中欧、东欧8数学模型和定量方法19 美洲印第安 值、伦理和公正18 人权 欧洲 文化地理学 环境感应和行为地理5 加拿大研究 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教育 人口地理学 运输地理学 水资源 寒地 5433 地貌学 15能源和环境 医学地理 14 宗教地理和信仰系统3 文化生态 14 军事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 地理学史 当代农业和 乡村土地利用 3322 地图 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 遥感 老龄化
人文(人本)主义学派(Humanistic school) 代表人物:段义孚 观点:批判区位学派的地理学忽略了人的因素和人的作用,计量运动对知识的定 义和看法有太多的排他性、垄断性及霸权心态,有学术帝国主义的味道,单单注重规律 的寻找忽视了对独特性事物的探讨,忽视了大千世界的绝大部分。世间的事物并非早就 客观地存在着,在等待学者去发掘其规律。世界是多元的,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也 会不同。强调了地球表面的异质性及独特性,而不强调其通性。人文(人本)主义地理 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要预测事件的后果和建立所谓的规律,而是要理解事物对人的意义。 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理论。主要是一种观念,主要在于批判科学主义学派。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t) 西方较新的哲学观点,1984 年引起人文地理学的注意。一些人对他敌意甚强,认 为他是一种怀疑主义,批判了所有的大理论,得罪了各阵营的人,有人对他怀疑,因为 他的视野比人文主义更多元。 建议阅读:马润潮(1999),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 展. 《地理学报》,54(4),365-372 注意:西方的研究都要纳入某种理论框架。 数量地理学向传统的地理学(环境决定论、生态学派,区域学派)提出挑战,然后传遍了 全世界,影响深刻。然后弱点逐渐暴露,正统地位开始动摇,其他派别纷起,但仍没有取代 区位学派,其他学派实际起了修正和补充的作用。 模式、法则、计量;人的个体行为;社会的制度和结构,都是重要的。地理学原来的方 法,以及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都值得结合起来运用。 从 94 届 AAG 年会看美国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动向(98 年 12 月经济地理 18(4)16-18) 区域研究专业组 次数 系统研究专业组 次数 系统研究专业组 次数 社会主义地理学 29 城市地理学 40 区域开发与规划 9 拉丁美洲 19 经济地理学 28 乡村发展 8 亚洲地理 14 政治地理学 27 性别取向和空间 8 中国 14 妇女的地理透视 23 娱乐、旅游和运动 6 美洲少数民族地理 12 气候学 23 应用地理 6 非洲 11 历史地理学 20 海岸 5 俄罗斯、中欧、东欧 8 数学模型和定量方法 19 公害 5 美洲印第安 8 价值、伦理和公正 18 人权 5 欧洲 5 文化地理学 17 环境感应和行为地理 5 加拿大研究 2 地理信息系统 17 地理教育 5 人口地理学 16 运输地理学 4 水资源 15 寒地 3 地貌学 15 能源和环境 3 医学地理 14 宗教地理和信仰系统 3 文化生态 14 军事地理学 3 生物地理学 12 地理学史 3 当代农业和 微机 2 乡村土地利用 11 圣经 2 地图 11 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 1 遥感 11 老龄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