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 第17卷 he dis Syst 别规定其清查内容和技术规范。另外,本文中不过 论荒漠群落的清查.但可参照萍从和草地植被的调 查体系。由于荒漠植被稀流且异质性大调查面积 应大于灌丛和草地的调查面积, 3.1 群落调查表及说明 群落调查的内容和测定项目是通过坑写群落 调查表完成的,因此,设计合理、可行的群落调查 表是实现使用统一调查方法完成群落清查的关键 环节。群落调查表包括样方基本信息表和群落调查 记录表。附表1和附表2是结合困内外的样落调查表 及我国的实:际而设计的森林群落调查表。其他群落 图3 植物群落剖面示意图.引自《福建植被》(林鹏,1 类型的调查相对简单,可依据此表作相应修改。森 1: 2: 林群落调查表包含下列内容 马银花:8:粗叶木:9:肿节竹:10:细齿叶:1:中 ()群落类型:样方的群落类型 (2)调查地:样方的所在位置,如区县市村镇 an altitude of 70 m ak sea level.The 或林业局(场)小班和保护区名称,并标在地形图上。 (3)经纬度:用GPS确定样方所在地的经纬度。 (4海拔 用海拔表确定样方所在地的海拔 osachaumedtgolaw 10 值得注意的是,GPS测定海拔高度的误差较大,应 尽量避免使用GPS则定海拔高度
538 生 物 多 样 性 Biodiversity Science 第 17 卷 图2 华北及邻近地区植物群落清查的系统布点样地位置示意图。底图取自1: 100万中国植被图(侯学煜, 2001)。 Fig. 2 Systematic sampling sites for plant community inventory in the Nor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The background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based on the Vegetation Atlas of China (1:1,000,000) (Hou, 2001). 图3 植物群落剖面示意图。引自《福建植被》 (林鹏, 1990)。 调查地点为翠安县三港二里坪, 海拔770 m。1: 甜槠; 2: 青 冈; 3: 东南石栎; 4: 光叶石楠; 5: 南岭山矾; 6: 鹿角杜鹃; 7: 马银花; 8: 粗叶木; 9: 肿节竹; 10: 细齿叶柃; 11: 中华 里白。 Fig. 3 Illustration of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forest community (from Lin, 1990). The plot is located at Erliping, Cuian County, Fujian, at an altitude of 770 m above sea level. The species are: 1, Castanopsis eyrei; 2, Cyclobalanopsis glauca; 3, Lithocarpus harlandii; 4, Photinia glabra; 5, Symplocos confusa; 6, Rhododendron latoucheae; 7, R. ovatum; 8, Lasianthus chinensis; 9, Oligostachyum oedogonatum; 10, Eurya nitida; 11, Hicriopteris chinensis. 别规定其清查内容和技术规范。另外, 本文中不讨 论荒漠群落的清查, 但可参照灌丛和草地植被的调 查体系。由于荒漠植被稀疏且异质性大, 调查面积 应大于灌丛和草地的调查面积。 3.1 群落调查表及说明 群落调查的内容和测定项目是通过填写群落 调查表完成的, 因此, 设计合理、可行的群落调查 表是实现使用统一调查方法完成群落清查的关键 环节。群落调查表包括样方基本信息表和群落调查 记录表。附表1和附表2是结合国内外的群落调查表 及我国的实际而设计的森林群落调查表。其他群落 类型的调查相对简单, 可依据此表作相应修改。森 林群落调查表包含下列内容: (1) 群落类型: 样方的群落类型。 (2) 调查地: 样方的所在位置, 如区县市村镇 或林业局(场)小班和保护区名称, 并标在地形图上。 (3) 经纬度: 用GPS确定样方所在地的经纬度。 (4) 海拔: 用海拔表确定样方所在地的海拔。 值得注意的是, GPS测定海拔高度的误差较大, 应 尽量避免使用GPS测定海拔高度
第6期 方精云等: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 539 (⑤)地形:样方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如山地、洼 物和攀援植物种类。并估计其多度和盖度 地、丘凌、平原第 具体的调查步骤和技术规范如下。 (6坡位:样方所在坡面的位置,如谷地、下 321样方地占的洗择 部、中下部、 中部、中上部、山顶 有等 选择适当的地点是样方调查的关键,在样方 (7)坡向:样方所在地的方位,以S30E(南偏 择时应注意()群落内部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 东30度)的方式记入。 生境相对均匀,(2)群落面积足够,使样方四周能 (8)坡度:样方的平均坡度 够有10-20m以上的缓冲区(图4(3)除依糗于特定 9)面积:样方的面积, 一般为600m2或1,000 生境的群落外,一般选择平(台)地或缓坡上相对均 m2,记为20m×30m或20m×50m 的坡面,避免坡顶、沟谷或复杂地形。 (10)土壤类型:样方所在地的土壤类型,如褐 3.2.2样方设置 色森林土、山地黄棕壤等。 (1)样方面积600m2(重点精查群落为1.000 )森林起源:按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 m2一般为20m×30m20m×50m1的长方形.加实 记录 际情况不允许,也可设置为其他形状,但必须由 (12)干扰程度:按无干扰、轻微、中度、强度 (或10)个10mx10m的小样方组成。本文把这种10 干扰等记录。 m×10m的小样方称作样格m0dmle)。一船来说样 (13)群落层次:记录群落垂直结构的发有程 方而积有大有小。但一个样格的面积是固定不变 度,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是否发达等。 的,特指10mx10m的小样方 (14)优势种:记录各层次的优势种,如某层有 (2)以罗盘仪确定样方的四边,闭合误差应( 多个优势种,要同时记录。 0.5m以内。以则绳或塑料绳将样方划分为10m×10 (5)群落高度:群落的大致高度,可给出范 m的样格(图4)。 用如15-18m。 (③)对于连续监测样方,以硬木材质的木桩标 (16)郁闭度:各层的郁闭度,用百分比表示 (17)群落剖面图:该图对了解群落的结构、种 间关系、地形等非常重要。示例见图3。 (18)调查人、记录人及日期:记录该群落的调 查人和记录人,并注明调查日期、以备查用。 (19)群落调查记录表 记录群落的各调查项 E 目,包括物种、DBH、树高及其他特征,见附表2。 3.2森林植物群落清查 森林是植物群落清查的重点。调查样方的面积 H2 为20m×30m,观测记录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 层和层间植物。各层次的具体调查内容如下 地起始点 小样方号 (1)乔木层:记录样方内出现的全部乔木种 测量所有DBHD3cm的植株胸径和高度,记录其存 活状 (2)灌木层:记录样方内出现的全部灌木种 选择面积为10m×10m的两个对角小样方进行调查 影部物分为大层查样格的为草本调查小样 对其中的全部灌木分种计数,并测量基径和高度。 rate coc (3)草本层:记录样方内出现的全部草本种 类。测量和记录样方四角和中心点上共5个1m×1m 的草本层小样方中,每种草本植物的多度和盖度 (④)层间植物:记录出现的全部寄生、附生植 sary to keep the plot away from apparent human activities
第 6 期 方精云等: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 539 (5) 地形: 样方所在地的地貌类型, 如山地、洼 地、丘陵、平原等。 (6) 坡位: 样方所在坡面的位置, 如谷地、下 部、中下部、中部、中上部、山顶、山脊等。 (7) 坡向: 样方所在地的方位, 以S30˚E(南偏 东30度)的方式记入。 (8) 坡度: 样方的平均坡度。 (9) 面积: 样方的面积, 一般为600 m2 或1,000 m 2 , 记为20 m×30 m或20 m×50 m。 (10) 土壤类型: 样方所在地的土壤类型, 如褐 色森林土、山地黄棕壤等。 (11) 森林起源: 按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 记录。 (12) 干扰程度: 按无干扰、轻微、中度、强度 干扰等记录。 (13) 群落层次: 记录群落垂直结构的发育程 度, 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是否发达等。 (14) 优势种: 记录各层次的优势种, 如某层有 多个优势种, 要同时记录。 (15) 群落高度: 群落的大致高度, 可给出范 围, 如15–18 m。 (16) 郁闭度: 各层的郁闭度, 用百分比表示。 (17) 群落剖面图: 该图对了解群落的结构、种 间关系、地形等非常重要。示例见图3。 (18) 调查人、记录人及日期: 记录该群落的调 查人和记录人, 并注明调查日期, 以备查用。 (19) 群落调查记录表: 记录群落的各调查项 目, 包括物种、DBH、树高及其他特征, 见附表2。 3.2 森林植物群落清查 森林是植物群落清查的重点。调查样方的面积 为20 m×30 m, 观测记录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 层和层间植物。各层次的具体调查内容如下: (1) 乔木层: 记录样方内出现的全部乔木种, 测量所有DBH≥3 cm的植株胸径和高度, 记录其存 活状态。 (2) 灌木层: 记录样方内出现的全部灌木种。 选择面积为10 m×10 m的两个对角小样方进行调查, 对其中的全部灌木分种计数, 并测量基径和高度。 (3) 草本层: 记录样方内出现的全部草本种 类。测量和记录样方四角和中心点上共5个1 m×1 m 的草本层小样方中, 每种草本植物的多度和盖度。 (4) 层间植物: 记录出现的全部寄生、附生植 物和攀援植物种类, 并估计其多度和盖度。 具体的调查步骤和技术规范如下。 3.2.1 样方地点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地点是样方调查的关键, 在样方选 择时应注意: (1) 群落内部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 生境相对均匀; (2) 群落面积足够, 使样方四周能 够有10–20 m以上的缓冲区(图4); (3) 除依赖于特定 生境的群落外, 一般选择平(台)地或缓坡上相对均 一的坡面, 避免坡顶、沟谷或复杂地形。 3.2.2 样方设置 (1) 样方面积600 m2 (重点精查群落为1,000 m 2 ), 一般为20 m×30 m (20 m×50 m)的长方形。如实 际情况不允许, 也可设置为其他形状, 但必须由6 (或10)个10 m×10 m的小样方组成。本文把这种10 m×10 m的小样方称作样格(module)。一般来说, 样 方面积有大有小, 但一个样格的面积是固定不变 的, 特指10 m×10 m的小样方。 (2) 以罗盘仪确定样方的四边, 闭合误差应在 0.5 m以内。以测绳或塑料绳将样方划分为10 m×10 m的样格(图4)。 (3) 对于连续监测样方, 以硬木材质的木桩标 图4 森林群落样方设置和样格编号方法。样方面积20 m×30 m, 由6个10 m×10 m的样格组成, A–F为样格编号, S1 和S2(阴影部分)为灌木层调查样格; H1–5为草本调查小样 方。样方四边应各留有10–20 m以上的缓冲区。 Fig. 4 Plot setting and quadrate coding for forest communities. The 20 m × 30 m plot is composed of six quadrates (A–F), each with an area of 10 m×10 m. The shadowed quadrates (S1 and S2) were selected for shrub layer investigation, and subplots (H1–5) were selected for herbaceous layer investigation. A buffering zone of 10–20 m at each side of the plot is necessary to keep the plot away from apparent human 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