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 学生对于屈原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屈原是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的爱国诗人,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常识。可(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 是为什么说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学生可能就不很出版社1996年版) 清楚了。《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抒情长诗,只有体二、关于作者 会到其中浓浓的爱国热情,才能对这首诗的思想和艺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 术精髓感受、认识得深,否则就会浅尝辄止,不能深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 知其中滋味。因此,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屈原的政治主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张和政治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屈原要求“举贤授能”、《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 修明法度,符合当时楚国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国家富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 强: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是非常正确的路线;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 他劝阻楚怀王入秦,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也完全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是对的。可见屈原心系国家的安危存亡,并且审时度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 势,很有政治见地。他受到周围群臣的排挤、打击 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 君王疏远了他,他的忧愤是由国家前途晦暗不明引起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 的,而不是一己的私愤。 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注意对诵读的指导。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句,给句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 子划分停顿。还要让学生注意句首语气词、句中无实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 在意义的虚词等,读这些词的时候,可长可短,可断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 可连,全看表达感情的需要 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 有关资料 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 、楚辞 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 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 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 《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ˆ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 《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 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 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 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 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 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 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 《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 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 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胥及楚之 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 来 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 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 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 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的 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
教学建议 一、学生对于屈原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屈原是伟 大的爱国诗人,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常识。可 是为什么说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学生可能就不很 清楚了。《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抒情长诗,只有体 会到其中浓浓的爱国热情,才能对这首诗的思想和艺 术精髓感受、认识得深,否则就会浅尝辄止,不能深 知其中滋味。因此,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屈原的政治主 张和政治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屈原要求“举贤授能”、 修明法度,符合当时楚国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国家富 强;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是非常正确的路线; 他劝阻楚怀王入秦,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也完全 是对的。可见屈原心系国家的安危存亡,并且审时度 势,很有政治见地。他受到周围群臣的排挤、打击, 君王疏远了他,他的忧愤是由国家前途晦暗不明引起 的,而不是一己的私愤。 二、注意对诵读的指导。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句,给句 子划分停顿。还要让学生注意句首语气词、句中无实 在意义的虚词等,读这些词的时候,可长可短,可断 可连,全看表达感情的需要。 有关资料 一、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 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 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 《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 《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 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 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 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 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 载,约公元前 6 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 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 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 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 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 《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 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 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 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 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 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 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 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 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 1996 年版) 二、关于作者 屈原(约前 339—约前 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 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 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 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 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 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 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 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 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 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 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 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 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 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 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 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 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 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 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 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 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 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 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 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 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 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 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 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 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胥及楚之 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 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 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 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 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 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 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的 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
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曲名。 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 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 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 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 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 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 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 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 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 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为诗人的自叙传 《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 手笔。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 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 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 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 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 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 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 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 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 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 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 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 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 (同上 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 、《离骚》 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 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 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岀:“盖后世之士祖述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 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责 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 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 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 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 “伏戏《驾辩》,楚《劳商》只ˆ及王逸注“《驾辩》《劳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 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 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
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 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 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 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 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 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 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 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 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 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 本,有 25 篇,即《离骚》1 篇,《天问》1 篇,《九歌》 11 篇,《九章》9 篇,《远游》《卜居》《渔父》各 1 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 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 《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 手笔。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 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 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 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 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 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 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 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 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 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 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 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 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 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同上) 三、《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 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 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 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 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 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 “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 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 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 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 “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 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 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 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 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 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 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 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 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 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 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 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 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 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 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 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 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 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 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 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 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 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 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 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 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 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 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 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 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 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 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 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 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 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 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 责。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 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 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 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 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 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 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 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 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
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丰富性和贯穿于全诗的艺术特质 同上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 四、《离骚》赏析(褚斌杰) 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诗人身处战国时 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期新旧交替的激烈变化时代,他的父母之邦,他所热 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他的不爱的祖国,原本是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在群雄并峙 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之中,曾居于盟主地位,有着统一天下的诸多条件。 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但自楚悼王变法失败以后,国政受旧贵族的把持,日 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非一日。至屈原所生活的怀王时期,由于内政不修, 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外有强秦压境,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屈原是一位 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是一位有理想、有 是探不到底的。”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 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忧,满怀忠贞之志,企图革新政治,振兴楚国。但他 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它给人以“真”的一片赤忠之心,却得不到理解。最初他曾一度受到 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它是那样完美而丰楚王的信任,担任左徒要职,推行新政;谁料正当他 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忠心耿耿,报效祖国之际,却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 非一代也。 益,而谣诼蜂起。“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淫”。群小逞技,而楚王不察,竟遭谗见疏。他怨忿楚 解释。“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是他对诗王之“数化”,“不寤”;怨忿“党人”之“贪婪”、“工巧”, 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怨忿“众芳”之“芜秽”、变节、堕落。最使他感到哀伤怨 诠释。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 忿的,是他目睹祖国的日趋危亡,而自己却被剥夺了 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 报效祖国的机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做为一个“忠而被谤”, 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爱国获罪,眼看祖国濒临险境而又“救国无门”的人, 门。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该是有怎样的一种激怨之情啊!于是诗人的感情犹如 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火山爆发,迸射而出,铸就这篇积忿幽深、摧人肝胆 云:“曾獻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的长篇诗作—《离骚》。 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 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 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 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 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 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 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诚然,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 《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 言,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 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 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 因此,对于《离骚》一诗,我们只有首先从整体上进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行把握,才有可能深入到它的思想、艺术深处,发掘掌握了长诗《离骚》这一结构层次,我们再来具体分 出它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艺术创造 析一下它的内在逻辑,亦即诗篇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 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从而感情轨迹,以及起伏于全诗中的细微的心理描写。 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长诗《离骚》的开端就是很奇特的。诗人首先以十分 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诗中的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 构思,具有某些情节性,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莫大期望而赐予的“美名”。前人 活经历的叙写,而完全是主观想像的飞腾。这一切都分析说:“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郑重之 说明长诗《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而不体也。”(清顾天成《离骚解》)诚然,开篇起始的八句, 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也就是感情是很肃穆的,含蕴是深邃的。他强调自己与楚王 说我们读长诗《离骚》,特别应该把握的是它的情”,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 是诗人内心世界活动的起伏,以至由此而展开的全部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
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同上) 四、《离骚》赏析(褚斌杰) 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 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他的不 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 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 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 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 是探不到底的。”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 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 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它给人以“真” 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它是那样完美而丰 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 非一代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 解释。“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是他对诗 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 诠释。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 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 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 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 门。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 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 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 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 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 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 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 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诚然, 《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 言,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 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 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 因此,对于《离骚》一诗,我们只有首先从整体上进 行把握,才有可能深入到它的思想、艺术深处,发掘 出它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艺术创造。 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从而 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 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诗中的 构思,具有某些情节性,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 活经历的叙写,而完全是主观想像的飞腾。这一切都 说明长诗《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而不 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也就是 说我们读长诗《离骚》,特别应该把握的是它的“情”, 是诗人内心世界活动的起伏,以至由此而展开的全部 丰富性和贯穿于全诗的艺术特质。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 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诗人身处战国时 期新旧交替的激烈变化时代,他的父母之邦,他所热 爱的祖国,原本是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在群雄并峙 之中,曾居于盟主地位,有着统一天下的诸多条件。 但自楚悼王变法失败以后,国政受旧贵族的把持,日 非一日。至屈原所生活的怀王时期,由于内政不修, 外有强秦压境,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屈原是一位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是一位有理想、有 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 忧,满怀忠贞之志,企图革新政治,振兴楚国。但他 的一片赤忠之心,却得不到理解。最初他曾一度受到 楚王的信任,担任左徒要职,推行新政;谁料正当他 忠心耿耿,报效祖国之际,却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 益,而谣诼蜂起。“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淫”。群小逞技,而楚王不察,竟遭谗见疏。他怨忿楚 王之“数化”,“不寤”;怨忿“党人”之“贪婪”、“工巧”, 怨忿“众芳”之“芜秽”、变节、堕落。最使他感到哀伤怨 忿的,是他目睹祖国的日趋危亡,而自己却被剥夺了 报效祖国的机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做为一个“忠而被谤”, 爱国获罪,眼看祖国濒临险境而又“救国无门”的人, 该是有怎样的一种激怨之情啊!于是诗人的感情犹如 火山爆发,迸射而出,铸就这篇积忿幽深、摧人肝胆 的长篇诗作──《离骚》。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 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 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 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 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 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 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 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 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 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 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 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掌握了长诗《离骚》这一结构层次,我们再来具体分 析一下它的内在逻辑,亦即诗篇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 感情轨迹,以及起伏于全诗中的细微的心理描写。 长诗《离骚》的开端就是很奇特的。诗人首先以十分 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 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莫大期望而赐予的“美名”。前人 分析说:“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郑重之 体也。”(清顾天成《离骚解》)诚然,开篇起始的八句, 感情是很肃穆的,含蕴是深邃的。他强调自己与楚王 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 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
埋下了伏线。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些虚构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劝说,把自己的内心冲突 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和抉择形象化了,从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颗经过炼狱 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的考验,而更加洁白无疵的伟大的灵魂 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女媭用“婞直以亡身”的历史悲剧来规劝他,劝他放弃 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总之,这起始的八句,就为执守,与世浮沉。这与诗人“依前圣以执中”的坚持真 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理的态度是矛盾的,实际也是对诗人既往斗争生活的 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否定。这一内心冲突是激烈的。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 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定下了基调。接着诗人表白他需要历史的反思,需要公平的仲裁。于是他借“就重 了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华而陈词”,重温了夏、商、周历代的兴亡史,并以壮 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这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种再认识不仅增强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同时更激 这是对自己的。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 事业。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 朝夕充实、提高自己,以便奉献于祖国。 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恐美人之迟暮。”这是对楚王(“美人”)。他担心楚王不战胜了世俗的诱惑,他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两个“恐”字,充分于是他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新的 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求索”。这样,诗篇又展现了一个再生的灵魂为实现 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理想而顽强追求的动人情境。诗中写他不顾天高路远, 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驾飞龙,历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叩天 先路”,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门,下求佚女,他在求索什么呢?他要唤醒楚王,他 盛世的那种局面 要挽救国运,他要寻求再次能有献身于祖国事业的机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会。但楚国的现实太黑暗了,他遭到了冷遇,受到了 及前王之踵武。”但诗人的这一片赤忠之心,却并没有戏弄,结果以困顿、失望而告终 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 的利益,而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诗篇展现了楚哲王又不寤。”诗人完全陷入到绝望的悲哀之中:“怀 国社会的一片令人窒息,令人愤慨的图景。楚王昏庸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诗人本是把自己的 不察,信谗多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初命运完全与祖国贴在一起的,他赤忠为国,但却“方正 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群芳”培植的人才)而不容”,那么他还有什么出路呢?出路是有的,那就 随风转舵,堕落变质(“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是去国远逝,去求得自身安全和前途。这无论从当时 秽η):朝廷群小“贪婪”、“嫉妒”,蔽美称恶,无所不为。“楚材晋用”的风习上看,还是从诗人主观的才能和现 黑暗的现实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诗人的爱国理实处境上看,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了。于是出现了第 想“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诗人于是感到苦闷 、第三个诱惑。 孤独、愤懑,以至强烈的失望。但诗人是坚决不屈服“索夐茅以筵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的,在诗篇中他反复申说了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占之的结果是告诉他在楚国已无出路可言,劝他离开 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是非颠倒的楚国,去寻求自己的前途。“思九州之博大 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兮,岂唯是其有女?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 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但做出这 岂余心之可惩”。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样抉择对诗人来说毕竟是太重大了,使他“欲从灵氛之 仰,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的。 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于是又出现了巫咸的劝说, 但长诗并未就此结東,黑暗的现实,巨大的苦闷,迫巫咸不但同样劝他出走,而且还以历史上贤才得遇明 使诗人由现实进入幻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主的事例,启发他趁年华未晚而急于成行:“及年岁之 而求索”,从而全诗转入了第二部分。 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 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与常人一样,在失败的极之不芳!”女媭的忠告,灵氛的劝说,巫咸的敦促,既代 端痛苦中,诗人的内心矛盾也是激烈的。在自己的理表了当时的世俗人情之见,无疑也是诗人在极度彷徨 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的情况下,还应不应该坚苦闷中内心冲突的外现,也就是坚定或动摇两种思想 持自己的原则和永无反悔的态度?在不被自己的祖国斗争的形象化。屈原要把自己思想感情考验得更坚定 所容的情况下,应不应出走远逝,到他国寻求知音 就得通过这种种诱惑。于是在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 展示自己的才能抱负?诗人通过女媭、巫咸、灵氛这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
埋下了伏线。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 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 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 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 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总之,这起始的八句,就为 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 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 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定下了基调。接着诗人表白 了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 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这是对自己的。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 事业。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 朝夕充实、提高自己,以便奉献于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这是对楚王(“美人”)。他担心楚王不 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两个“恐”字,充分 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 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 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 先路”,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 盛世的那种局面: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但诗人的这一片赤忠之心,却并没有 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 的利益,而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诗篇展现了楚 国社会的一片令人窒息,令人愤慨的图景。楚王昏庸 不察,信谗多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初 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群芳”(培植的人才) 随风转舵,堕落变质(“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 秽”);朝廷群小“贪婪”、“嫉妒”,蔽美称恶,无所不为。 黑暗的现实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诗人的爱国理 想“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诗人于是感到苦闷、 孤独、愤懑,以至强烈的失望。但诗人是坚决不屈服 的,在诗篇中他反复申说了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 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 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 仰,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的。 但长诗并未就此结束,黑暗的现实,巨大的苦闷,迫 使诗人由现实进入幻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从而全诗转入了第二部分。 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与常人一样,在失败的极 端痛苦中,诗人的内心矛盾也是激烈的。在自己的理 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的情况下,还应不应该坚 持自己的原则和永无反悔的态度?在不被自己的祖国 所容的情况下,应不应出走远逝,到他国寻求知音, 展示自己的才能抱负?诗人通过女媭、巫咸、灵氛这 些虚构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劝说,把自己的内心冲突 和抉择形象化了,从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颗经过炼狱 的考验,而更加洁白无疵的伟大的灵魂。 女媭用“婞直以亡身”的历史悲剧来规劝他,劝他放弃 执守,与世浮沉。这与诗人“依前圣以执中”的坚持真 理的态度是矛盾的,实际也是对诗人既往斗争生活的 否定。这一内心冲突是激烈的。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 他需要历史的反思,需要公平的仲裁。于是他借“就重 华而陈词”,重温了夏、商、周历代的兴亡史,并以壮 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这 种再认识不仅增强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同时更激 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战胜了世俗的诱惑,他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于是他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新的 “求索”。这样,诗篇又展现了一个再生的灵魂为实现 理想而顽强追求的动人情境。诗中写他不顾天高路远, 驾飞龙,历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叩天 门,下求佚女,他在求索什么呢?他要唤醒楚王,他 要挽救国运,他要寻求再次能有献身于祖国事业的机 会。但楚国的现实太黑暗了,他遭到了冷遇,受到了 戏弄,结果以困顿、失望而告终: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 哲王又不寤。”诗人完全陷入到绝望的悲哀之中:“怀 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诗人本是把自己的 命运完全与祖国贴在一起的,他赤忠为国,但却“方正 而不容”,那么他还有什么出路呢?出路是有的,那就 是去国远逝,去求得自身安全和前途。这无论从当时 “楚材晋用”的风习上看,还是从诗人主观的才能和现 实处境上看,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了。于是出现了第 二、第三个诱惑。 “索藑茅以筳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占之的结果是告诉他在楚国已无出路可言,劝他离开 是非颠倒的楚国,去寻求自己的前途。“思九州之博大 兮,岂唯是其有女?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 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但做出这 样抉择对诗人来说毕竟是太重大了,使他“欲从灵氛之 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于是又出现了巫咸的劝说, 巫咸不但同样劝他出走,而且还以历史上贤才得遇明 主的事例,启发他趁年华未晚而急于成行:“及年岁之 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 之不芳!”女媭的忠告,灵氛的劝说,巫咸的敦促,既代 表了当时的世俗人情之见,无疑也是诗人在极度彷徨 苦闷中内心冲突的外现,也就是坚定或动摇两种思想 斗争的形象化。屈原要把自己思想感情考验得更坚定, 就得通过这种种诱惑。于是在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 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
可是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具有的崇高美这一特色,古今人正有着不二之词,同 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一感受。 也就是看来一切矛盾、冲突行将结束的时候,一切又其次,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是长诗《离骚》的另 都重新开始:是就此远离开这黑暗的已无希望的祖国鲜明美学特色。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有“存 呢,抑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他“博闻强志,明 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美政”理想,企图改善楚国 人终于还是留了下来。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的处境,振国兴邦。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从而引 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发出悲剧性的冲突。而最为感人的是,屈原始终是自 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幻想也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所谓自觉地承担,是指他 不能离开。这样,诗人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悲剧性对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本有足够的估计,但他义 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性的结局。他热爱楚国,无反顾,仍去自觉承担 但楚王误解他,不能用他,楚国的群小又凶狠地迫害“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他;他想离开楚国,这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容。最后,只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了: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明知坚持下去会惨遭不幸,但他为了深刻的原则性 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光辉理想被扼杀了,这是仍然选择了斗争以及把斗争坚持到底的道路,从而忍 诗人屈原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屈原是在我受了极大痛苦,罹得了人生的极大悲剧。“悲剧是人底 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生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车尔尼雪夫斯基)。诗 命所谱写的诗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人屈原高标着“美政”的理想,怀着“九死不悔”的壮烈献 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而万世永存。 身精神,经受着严酷的政治斗争和自我斗争的磨练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伟大的艺术是一个美的无尽藏,屈原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蒙冤受屈,赴告无门, 长诗《离骚》更确乎如此。我们读长诗《离骚》是感而最终以自沉结束了生命。但洋溢在长诗《离骚》中 到那样的惊心动魄,那样的仰之弥高,它有着怎样的的整个感情却不是悲观,甚至也不单纯是悲哀。它表 美的内含呢? 现的是正义压倒邪恶,庄严压倒恐怖,美压倒丑;它 首先,就是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所表现的是“伏清白以死直”,“九死而不悔”的刚毅不屈 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精神:是探索,是苦苦地追求。我们读着《离骚》中 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这就构成那些发自肺腑的昂扬诗句,就会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己 了诗人无比崇高的美的人格,光辉耀目的美的形象。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这也正是长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诗《离骚》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 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与长诗《离骚》上述美学特征相联系的,是它的高超 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诗人艾青在其《诗论》 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身上就看到崇高的中说:“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 善。”是的,我们在长诗《离骚》中正是可以看到这种灵的活的雕塑。”长诗《离骚》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 完美而崇高的形象,他的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来完成其抒情主体的造型美和雕塑出一颗美的心灵的 坚贞的操守,使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偏私、庸呢?诗人把炽烈的感情与奇丽的超现实想像相结合 俗,以致邪恶的人群,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 把对现实的批判与历史的反思相结合,熔宇宙大自然、 诗人的人格和形象却是峻洁而高大的 社会现实、人生经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一炉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结构出一个无比恢宏壮丽的抒情体系,这是诗人屈原 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在中国诗史上的奇异贡献,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园地的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伟大开拓。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 孰异道而相安。 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 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 诗人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圣洁的、高贵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屈原的创作 的,也是傲岸的。长诗《离骚》正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特别是长诗《离骚》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 个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余读《离骚》悲其成为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 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不有这是就长诗《离骚》总的创作方法和宏观结构而言的 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刘勰)逸而就其诸多的具体表现手法来看,长诗《离骚》也有 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对于屈原《离骚》一诗所着多方面的新颖创造。如他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
可是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 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 也就是看来一切矛盾、冲突行将结束的时候,一切又 都重新开始:是就此远离开这黑暗的已无希望的祖国 呢,抑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 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 人终于还是留了下来。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 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 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幻想也 不能离开。这样,诗人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悲剧性 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性的结局。他热爱楚国, 但楚王误解他,不能用他,楚国的群小又凶狠地迫害 他;他想离开楚国,这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 容。最后,只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了: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光辉理想被扼杀了,这是 诗人屈原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屈原是在我 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生 命所谱写的诗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 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而万世永存。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伟大的艺术是一个美的无尽藏, 长诗《离骚》更确乎如此。我们读长诗《离骚》是感 到那样的惊心动魄,那样的仰之弥高,它有着怎样的 美的内含呢? 首先,就是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 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 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这就构成 了诗人无比崇高的美的人格,光辉耀目的美的形象。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 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 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 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身上就看到崇高的 善。”是的,我们在长诗《离骚》中正是可以看到这种 完美而崇高的形象,他的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 坚贞的操守,使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偏私、庸 俗,以致邪恶的人群,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而 诗人的人格和形象却是峻洁而高大的: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 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 孰异道而相安。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 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诗人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圣洁的、高贵 的,也是傲岸的。长诗《离骚》正为我们创造了这样 一个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余读《离骚》……悲其 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不有 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刘勰)“逸 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对于屈原《离骚》一诗所 具有的崇高美这一特色,古今人正有着不二之词,同 一感受。 其次,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是长诗《离骚》的另一 鲜明美学特色。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有“存 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他“博闻强志,明 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美政”理想,企图改善楚国 的处境,振国兴邦。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从而引 发出悲剧性的冲突。而最为感人的是,屈原始终是自 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所谓自觉地承担,是指他 对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本有足够的估计,但他义 无反顾,仍去自觉承担: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明知坚持下去会惨遭不幸,但他为了深刻的原则性, 仍然选择了斗争以及把斗争坚持到底的道路,从而忍 受了极大痛苦,罹得了人生的极大悲剧。“悲剧是人底 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车尔尼雪夫斯基)。诗 人屈原高标着“美政”的理想,怀着“九死不悔”的壮烈献 身精神,经受着严酷的政治斗争和自我斗争的磨练。 屈原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蒙冤受屈,赴告无门, 而最终以自沉结束了生命。但洋溢在长诗《离骚》中 的整个感情却不是悲观,甚至也不单纯是悲哀。它表 现的是正义压倒邪恶,庄严压倒恐怖,美压倒丑;它 所表现的是“伏清白以死直”,“九死而不悔”的刚毅不屈 精神;是探索,是苦苦地追求。我们读着《离骚》中 那些发自肺腑的昂扬诗句,就会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 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这也正是长 诗《离骚》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 与长诗《离骚》上述美学特征相联系的,是它的高超 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诗人艾青在其《诗论》 中说:“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 灵的活的雕塑。”长诗《离骚》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 来完成其抒情主体的造型美和雕塑出一颗美的心灵的 呢?诗人把炽烈的感情与奇丽的超现实想像相结合, 把对现实的批判与历史的反思相结合,熔宇宙大自然、 社会现实、人生经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一炉, 结构出一个无比恢宏壮丽的抒情体系,这是诗人屈原 在中国诗史上的奇异贡献,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园地的 伟大开拓。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 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 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 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 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屈原的创作, 特别是长诗《离骚》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 成为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 这是就长诗《离骚》总的创作方法和宏观结构而言的。 而就其诸多的具体表现手法来看,长诗《离骚》也有 着多方面的新颖创造。如他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