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带化学反应的气-液相平衡(2)对各种气体的溶解度的高低,物理吸收主要体现在H的数值上,而化学吸收则不同,取决于α(H,K的乘积)的数值,即除了H值外,化学平衡常数K,更具有特殊的选择性。(3)物理吸收溶解热较小,仅数千焦耳每摩尔之内,而化学吸收溶解热高达数万焦耳每摩尔,因此,温度改变对化学吸收平衡的影响较物理吸收时更为强烈
三 带化学反应的气-液相平衡 (2) 对各种气体的溶解度的高低,物理吸收主要体现在H的数 值上,而化学吸收则不同,取决于 ( 的乘积)的数值, 即除了HA值外,化学平衡常数Kc更具有特殊的选择性。 (3) 物理吸收溶解热较小,仅数千焦耳每摩尔之内,而化学吸 收溶解热高达数万焦耳每摩尔,因此,温度改变对化学吸收平 衡的影响较物理吸收时更为强烈。 H AKc
2气-液反应历程
气-液反应历程 2
1>气-液相间物质传递描述气-液相间物质传递有各种不同的传质模型例如双膜论、Higbie渗透论、Danckwerts表面更新论和流传质论等,其中以双膜论最为简便,双膜论是假定在气-液相界面两侧各存在一个静止膜,气侧为气膜,液侧为液膜。气-液相间传质速率N,kmol(m2·s),取决于通过气膜和液膜的分子扩Do散速率,即N=(PG-P,)=(C,-CL8RTO在界面上c,=Hp
一 气-液相间物质传递 描述气-液相间物质传递有各种不同的传质模型, 例如双膜论、Higbie渗透论、Danckwerts表面更新论 和湍流传质论等,其中以双膜论最为简便。 双膜论是假定在气-液相界面两侧各存在一个静 止膜,气侧为气膜,液侧为液膜。气-液相间传质速 率N,kmol/(m2·s),取决于通过气膜和液膜的分子扩 散速率,即 在界面上 ( ) G L G i i L G L D D N= (p -p )= c -c RTδ δ i Hpi c =
1>气-液相间物质传递上两式消去界面条件c.和p:,可得吸收速率N=Kg(PG-p*)-K_(c*-CL)1111K_=KG=RTHSSRTOGS.HGkDGD.DGHDHkKkg上列各式中:p*为与液相c,相平衡的气相分压,MPa;c*为与气相pc相平衡的液相浓度,kmol/m;G、,分别为气膜和液膜的有效厚度,m;kG、k分别等于DG/(RTSG)和DL/SL;Dc和DL分别表示组分在气体和液体中的分子扩散系数,m=/s;
一 气-液相间物质传递 上两式消去界面条件ci和pi,可得吸收速率 上列各式中:p*为与液相cL相平衡的气相分压,MPa; c*为与气相pG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 、 分别为气膜和液膜的有效厚度,m; kG、kL分别等于 和 ; DG和DL分别表示组分在气体和液体中的分子扩散系数,m2 /s; * * N=K (p -p )=K (c -c ) G G L L G G L G L G L 1 1 = = 1 1 + + K RT D HD k Hk 1 1 1 L G L G L G L K RTH H D D k k = = + + δG δL D ( ) G RTδG DL δL 3 kmol m
1>气-液相间物质传递双膜论虽能基本反映相间滞留层分子扩散的事实,但是很多人怀疑在界面有绝对静止的膜的存在因此,提出了各种其他传质模型。常见传质模型主要特征列于表6-6。常见传质模型的主要特征5表6-6模型双 膜论渗透论表面更新论瑞流传质论pleDi.传质系数表达式VaDLkL-k1=21k=/D.ST表征参数膜厚品界面停留时间表面更新率S满流扩散系数akiorFk一级反应M表达式M=DL/Thn.SDi.A4
一 气-液相间物质传递 双膜论虽能基本反映相间滞留层分子扩散的事 实,但是很多人怀疑在界面有绝对静止的膜的存在。 因此,提出了各种其他传质模型。常见传质模型主 要特征列于表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