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 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 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 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1.下列带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亲旧知其如此旧:旧亲戚B.箪瓢屡空,晏如也晏:安乐,安然 C.造饮辄尽 往,到D.既醉而退 :回去,回 22.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或置酒而招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B.以乐其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不戚戚于贫贱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无怀氏之民欤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译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 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 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 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二)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每有会意▲(2)性嗜酒 (3)期在必醉▲(4)既醉而退▲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3分)
五柳先生传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 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 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 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1.下列带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亲旧.知其如此 旧:旧亲戚 B.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安乐,安然 C.造.饮辄尽 造:往,到 D.既醉而退. 退 :回去,回 家 22.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 A.或.置酒而招之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B.以.乐其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不戚戚于.贫贱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无怀氏之.民欤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①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译: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译: 24.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 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 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 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二)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 (1)每有会.意 ▲ (2)性嗜.酒 ▲ (3)期.在必醉 ▲ (4)既.醉而退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3 分)
A.亦不详其姓字B.其如土石何 C.亲旧知其如此D.食之不能尽其材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4分) (三)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9.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 达到 的程 是 达到了 的程度。(2分) 10.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11.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 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A.亦不详其.姓字 B.其.如土石何 C.亲旧知其.如此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 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4 分) (三)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9 . 文 章 叙 述 了 五 柳 先 生 有 两 个 主 要 的 爱 好 : 一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达 到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2 分) 10.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 分) 11.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 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 分)
(四)18、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 别是:(1)()(2)()(3)()(3分) (1)A、期在必醉 B、君问归期未有期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D、度已失期 2)A、或置酒而招之 B、怅恨久之 C、楚人怜之 D、又数刀毙之 (3)A、亲旧知其如此 B、其两膝相比者 C、以彰其咎 D、其真无马邪 19、根据文意,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 的人物形象? 21、陶渊明“好读书”,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更应该继承前辈的这种优良传 统,做到“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 世界”。请你写出一部你读后受到感染与熏陶的作品名称、作者、人物形 象(应写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四)18、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 别是:(1)( )(2)( )(3)( )(3 分) (1)A、期.在必醉 B、君问归期.未有期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D、度已失期. (2)A、或置酒而招之. B、怅恨久之. C、楚人怜之. D、又数刀毙之. (3)A、亲旧知其.如此 B、其.两膝相比者 C、以彰其.咎 D、其.真无马邪 19、根据文意,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 的人物形象? 答: 21、陶渊明“好读书”,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更应该继承前辈的这种优良传 统,做到“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 世界”。请你写出一部你读后受到感染与熏陶的作品名称、作者、人物形 象(应写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品名称:《》:作者:(2分) 人物形象: 马说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D.执策而临之(面对) 6.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虽有千里之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策之不以其道河曲智叟无以应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其真无马邪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作品名称:《》;作者:(2 分) 人物形象: 马说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执策而临.之(面对) 6.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无以.应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 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 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干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 马之干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干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 日:“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
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 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 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 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