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太阴经络 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 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阳明经,进入腹腔,联络肠胃。 经别结于咽,贯舌本。 经筋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散于胸中
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 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阳明经,进入腹腔,联络肠胃。 经别结于咽,贯舌本。 经筋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散于胸中。 第四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太阴经络
足太阴脾经循行原文 白肉际。指早喘:通作“踹”,俗称小腿肚, 即腓肠肌部 核骨:即指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 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 咽:指食道咽,连舌本,散舌下。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舌本:指舌根部
足太阴脾经循行原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 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白肉际:指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又称赤白肉际。 核骨:即指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腨:通作“踹 ” ,俗称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咽:指食道。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舌本:指舌根部
足太阴脾经循行简示 连舌本散舌下 挾咽 心中 上膈 入腹(属脾络胃) 膝股内前廉—一交厥阴前一胫骨后 大趾端 核骨一内踝前一上踹内
足太阴脾经循行简示 大趾端 核骨 内踝前 上踹内 膝股内前廉 交厥阴前 胫骨后 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 挾咽 连舌本散舌下 心中
二、足太阴络脉 《灵枢·经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 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 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 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 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 实,则肠中切痛;虚, 上吐下泻。实证,见腹内绞 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 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二、足太阴络脉 《灵枢·经脉》 n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 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n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 实,则肠中切痛;虚, 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在距 离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分 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 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其病症,气厥逆就挥霍缭乱, 上吐下泻。实证,见腹内绞 痛;虚证,见腹部胀气。可 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第二节足太阴脾经 本经左右各21穴 11穴分布在下肢内侧面 10穴分布在侧胸腹部 首穴是隐白 末穴是大包
第二节 足太阴脾经腧穴 本经左右各21穴 11穴分布在下肢内侧面 10穴分布在侧胸腹部 首穴是隐白 末穴是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