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 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物质基础。所以古代的许多思想家在他 们的论著中,对社会经济问题曾经提出过不少有科学价值的 观点。但是,同其他社会科学,如哲学、政治学、法学、伦 理学等等比较起来,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政 治经济学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和 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建者、英 国的亚当·斯密( A dam Smith,1723-1790于1776年出 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开始建立起来的 “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 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因此,萨伊能够肤浅而系 统地把它概述在一本教科书里”(《马克思恩格斯全桑》,第 26卷,第二册第18页)。马克思在这里提到的萨伊(J.B.Say, 1767-1832)是法国庸俗经济学家,他于1803年出版的《政 治经济学概论》一书,在吸取斯密经济理论的庸俗成份,歪 曲和庸俗化斯密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的基础上,以教科书形 式阐述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内容,首 创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即把政治经济学的 研究对象和范围,机械地不分主次地并列为财富的生产、分 配和消费等三部分。詹姆斯·穆勒( James Mill,1773 1836)于182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试图通俗 系统地解释李嘉图① av id Ricardo,1772-1823)《政治经 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一书的基本内容,但它实际上歪 曲和庸俗化了李嘉图理论的基本原理,从而标志着李嘉图学 派的解体的开始。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探讨那些必须有 人类劳动的干预才能获得的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规律的一门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基 本 的 物 质 基 础 。 所 以 古 代 的 许 多 思 想 家 在 他 们 的 论 著 中 , 对 社 会 经 济 问 题 曾 经 提 出 过 不 少 有 科 学 价 值 的 观 点 。 但 是 , 同 其 他 社 会 科 学 , 如 哲 学 、 政 治 学 、 法 学 、 伦 理 学 等 等 比 较 起 来 , 政 治 经 济 学 是 一 门 相 当 年 轻 的 学 科 。 政 治 经 济 学 形 成 为 一 门 独 立 的 学 科 , 即 有 其 特 定 的 研 究 领 域 和 系 统 的 知 识 体 系 , 是 从 资 产 阶 级 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创 建 者 、 英 国 的 亚 当 · 斯 密 ( A d a m S m i t h , 1 7 2 3 — 1 7 9 0 ) 于 1 7 7 6 年 出 版 的 《 国 民 财 富 的 性 质 和 原 因 的 研 究 》 一 书 开 始 建 立 起 来 的 。 “ 在 亚 当 · 斯 密 那 里 , 政 治 经 济 学 已 发 展 为 某 种 整 体 , 它 所 包 括 的 范 围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已 经 形 成 , 因 此 , 萨 伊 能 够 肤 浅 而 系 统 地 把 它 概 述 在 一 本 教 科 书 里 ” (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桑 》 , 第 2 6 卷 , 第 二 册 第 1 8 页 ) 。 马 克 思 在 这 里 提 到 的 萨 伊 ( J . B . S a y , 1 7 6 7 — 1 8 3 2 ) 是 法 国 庸 俗 经 济 学 家 , 他 于 1 8 0 3 年 出 版 的 《 政 治 经 济 学 概 论 》 一 书 , 在 吸 取 斯 密 经 济 理 论 的 庸 俗 成 份 , 歪 曲 和 庸 俗 化 斯 密 经 济 理 论 的 科 学 成 份 的 基 础 上 , 以 教 科 书 形 式 阐 述 斯 密 《 国 民 财 富 的 性 质 和 原 因 的 研 究 》 一 书 的 内 容 , 首 创 资 产 阶 级 庸 俗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 三 分 法 ” , 即 把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研 究 对 象 和 范 围 , 机 械 地 不 分 主 次 地 并 列 为 财 富 的 生 产 、 分 配 和 消 费 等 三 部 分 。 詹 姆 斯 · 穆 勒 ( J a m e s M i l , 1 7 7 3 — 1 8 3 6 ) 于 1 8 2 1 年 出 版 的 《 政 治 经 济 学 纲 要 》 一 书 , 试 图 通 俗 系 统 地 解 释 李 嘉 图 ( D a v i d R i c a r d o , 1 7 7 2 — 1 8 2 3 ) 《 政 治 经 济 学 及 赋 税 原 理 》 ( 1 8 1 7 年 ) 一 书 的 基 本 内 容 , 但 它 实 际 上 歪 曲 和 庸 俗 化 了 李 嘉 图 理 论 的 基 本 原 理 , 从 而 标 志 着 李 嘉 图 学 派 的 解 体 的 开 始 。 穆 勒 认 为 , 政 治 经 济 学 是 探 讨 那 些 必 须 有 人 类 劳 动 的 干 预 才 能 获 得 的 物 品 的 生 产 和 消 费 的 规 律 的 一 门 现 代 西 方 经 济 学 3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4 现代西方经济学 科学。由于这些物品在生产出来之后和被消费以前,还必须 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而在物品生产出来并经过分配以 后,在进行社会分工的社会经济中,为了消费和再生产,不 同物品还必须在各自的所有者之间进行交换。因此,穆勒在 这本经济学教科书中把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内容, 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部分,即首创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的“四分法”。 其后,英国庸俗经济学家西尼尔 (assau w illiam,Se nior,1790-1864)在183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大纲》 书,把政治经济学定义为“讨论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的 科学”。西尼尔特别强调他与别人不同的一点,是认为政治经 济学所要处理的问题,或者说这门学科的性质,仅限于阐述 客观的事实是怎样的,至于在生产、分配等环节中应该采取 什么措施来增进一个社会的福利问题,涉及到每个人的价值 判断,不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简言之,按照西尼 尔的看法,政治经济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只应是一门实证科 学 (Positiv e Science),而不应该也是一门规范科学Noma tive Science)。此后,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要代 表作,如约翰·穆勒(J.S.Mil,18061873)的《政治经 济学原理》(1848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先后出版的在资 产阶级经济学中出现所谓“边际革命”的三本代表著作,即 奥国门格尔∝ arl M engers,1840-1921)的《国民经济学 原理》(1871年),英国吉逢斯WW.S. Jevons,,1835 1882)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和法国瓦尔拉①eon Walras,1834-1910)的《纯粹政治经济学》(1874年),其
科 学 。 由 于 这 些 物 品 在 生 产 出 来 之 后 和 被 消 费 以 前 , 还 必 须 在 社 会 成 员 之 间 进 行 分 配 ; 而 在 物 品 生 产 出 来 并 经 过 分 配 以 后 , 在 进 行 社 会 分 工 的 社 会 经 济 中 , 为 了 消 费 和 再 生 产 , 不 同 物 品 还 必 须 在 各 自 的 所 有 者 之 间 进 行 交 换 。 因 此 , 穆 勒 在 这 本 经 济 学 教 科 书 中 把 政 治 经 济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 范 围 和 内 容 , 划 分 为 生 产 、 分 配 、 交 换 和 消 费 等 四 部 分 , 即 首 创 资 产 阶 级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 四 分 法 ” 。 其 后 , 英 国 庸 俗 经 济 学 家 西 尼 尔 ( N a s s a u W i l i a m , S e C n i o r , 1 7 9 0 — 1 8 6 4 ) 在 1 8 3 6 年 出 版 的 《 政 治 经 济 学 大 纲 》 一 书 , 把 政 治 经 济 学 定 义 为 “ 讨 论 财 富 的 性 质 、 生 产 和 分 配 的 科 学 ” 。 西 尼 尔 特 别 强 调 他 与 别 人 不 同 的 一 点 , 是 认 为 政 治 经 济 学 所 要 处 理 的 问 题 , 或 者 说 这 门 学 科 的 性 质 , 仅 限 于 阐 述 客 观 的 事 实 是 怎 样 的 , 至 于 在 生 产 、 分 配 等 环 节 中 应 该 采 取 什 么 措 施 来 增 进 一 个 社 会 的 福 利 问 题 , 涉 及 到 每 个 人 的 价 值 判 断 , 不 是 政 治 经 济 学 所 要 研 究 的 问 题 。 简 言 之 , 按 照 西 尼 尔 的 看 法 , 政 治 经 济 学 同 自 然 科 学 一 样 , 只 应 是 一 门 实 证 科 学 ( P o s i t i v e S c i e n c e ) , 而 不 应 该 也 是 一 门 规 范 科 学 ( N o r m a C t i v e S c i e n c e ) 。 此 后 , 在 资 产 阶 级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一 些 重 要 代 表 作 , 如 约 翰 · 穆 勒 ( J . S . M i l , 1 8 0 6 — 1 8 7 3 ) 的 《 政 治 经 济 学 原 理 》 ( 1 8 4 8 年 ) , 十 九 世 纪 七 十 年 代 初 先 后 出 版 的 在 资 产 阶 级 经 济 学 中 出 现 所 谓 “ 边 际 革 命 ” 的 三 本 代 表 著 作 , 即 奥 国 门 格 尔 ( K a r l M e n g e r s , 1 8 4 0 — 1 9 2 1 ) 的 《 国 民 经 济 学 原 理 》 ( 1 8 7 1 年 ) , 英 国 吉 逢 斯 ( W . S . J e v o n s , 1 8 3 5 — 1 8 8 2 ) 的 《 政 治 经 济 学 理 论 》 ( 1 8 7 1 年 ) 和 法 国 瓦 尔 拉 ( L é o n W a l r a s , 1 8 3 4 — 1 9 1 0 ) 的 《 纯 粹 政 治 经 济 学 》 ( 1 8 7 4 年 ) , 其 4 现 代 西 方 经 济 学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现代西方经济学 5 基本内容和篇章划分,也都涉及财富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等 方面。 1890年,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 尔( Alfred M arshall,1842-1924)出版了《经济学原理》 书。马歇尔在这部著作中最先用“经济学”一词来代替传 统的“政治经济学”这个词,但他是把两者作为同义词使用 的。他写道,“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 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 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马歇尔在他的著作中还特 别强调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经济学,不仅 是考察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人们与物质财富的关系问题,而 且应该关注人的物质福利问题。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 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贫困是否必然的 问题,给予经济学以最大的关心。”就是说,按照马歇尔的看 法,研究经济学的目的之一,是对于怎样有助于增进社会成 员的物质福利问题提供科学的答案 以上简要论述了迄至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性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 尽管各人在给什么是政治经济学下定义的时候,遣词用语各 不尽同,行文详简千差万别,一个共同之点,是他们都把政 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概括为人类在其各种各样的社 会生活中的经济生活,即有关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等四个方面。所以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可以 把经济学简单地定义为:研究一个社会的经济问题的一门社 会科学
基 本 内 容 和 篇 章 划 分 , 也 都 涉 及 财 富 的 生 产 、 交 换 和 分 配 等 方 面 。 1 8 9 0 年 , 资 产 阶 级 庸 俗 政 治 经 济 学 剑 桥 学 派 创 始 人 马 歇 尔 ( A l f r e d M a r s h a l , 1 8 4 2 — 1 9 2 4 ) 出 版 了 《 经 济 学 原 理 》 一 书 。 马 歇 尔 在 这 部 著 作 中 最 先 用 “ 经 济 学 ” 一 词 来 代 替 传 统 的 “ 政 治 经 济 学 ” 这 个 词 , 但 他 是 把 两 者 作 为 同 义 词 使 用 的 。 他 写 道 , “ 政 治 经 济 学 或 经 济 学 是 一 门 研 究 人 类 一 般 生 活 事 务 的 学 问 , 它 研 究 个 人 和 社 会 活 动 中 与 获 取 和 使 用 物 质 福 利 必 需 品 最 密 切 有 关 的 那 一 部 分 。 ” 马 歇 尔 在 他 的 著 作 中 还 特 别 强 调 这 样 一 个 问 题 , 即 作 为 一 门 社 会 科 学 的 经 济 学 , 不 仅 是 考 察 生 活 于 一 定 社 会 中 的 人 们 与 物 质 财 富 的 关 系 问 题 , 而 且 应 该 关 注 人 的 物 质 福 利 问 题 。 他 说 , “ 经 济 学 是 一 门 研 究 财 富 的 学 问 , 同 时 也 是 一 门 研 究 人 的 学 问 ” , “ 贫 困 是 否 必 然 的 问 题 , 给 予 经 济 学 以 最 大 的 关 心 。 ” 就 是 说 , 按 照 马 歇 尔 的 看 法 , 研 究 经 济 学 的 目 的 之 一 , 是 对 于 怎 样 有 助 于 增 进 社 会 成 员 的 物 质 福 利 问 题 提 供 科 学 的 答 案 。 以 上 简 要 论 述 了 迄 至 十 九 世 纪 末 资 产 阶 级 经 济 学 家 关 于 政 治 经 济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 范 围 和 性 质 的 一 些 有 代 表 性 的 看 法 。 尽 管 各 人 在 给 什 么 是 政 治 经 济 学 下 定 义 的 时 候 , 遣 词 用 语 各 不 尽 同 , 行 文 详 简 千 差 万 别 , 一 个 共 同 之 点 , 是 他 们 都 把 政 治 经 济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和 范 围 , 概 括 为 人 类 在 其 各 种 各 样 的 社 会 生 活 中 的 经 济 生 活 , 即 有 关 物 质 资 料 的 生 产 、 分 配 、 交 换 和 消 费 等 四 个 方 面 。 所 以 有 的 资 产 阶 级 经 济 学 家 认 为 , 可 以 把 经 济 学 简 单 地 定 义 为 : 研 究 一 个 社 会 的 经 济 问 题 的 一 门 社 会 科 学 。 现 代 西 方 经 济 学 5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现代西方经济学 、生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 现在要进一步问: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物 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究竟有什么 特点,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经济学家进行探索,作出答案? 简言之,作为经济学考察对象的经济问题 (E conomic Prob lems)到底有什么特点? 我们知道,在社会生产和消费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再 生产过程中,消费是目的,生产则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人们 之所以要进行生产,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消费需要。所以生产 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让我们设想,假如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欲望 o ants)以及 由这种欲望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 serv ice)的需要( needs是 有限的,并且满足需要的手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这 场合,尽管在这个社会里存在着生产和消费活动,从经济学 角度来看,并不存在着经济学进行探索研究的经济问题。 事实上,上边设想的情况并不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 史显而易见的是,人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 要,是无限多样永无饱和之日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这些 无限的需要的手段,也就是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 资源是稀缺的( Scarcity)。所谓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通常 包括(1)劳动,(2)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 以及(3)由这两种原始生产要素生产出来再用于生产过程的 资本财货 (Capital G oods)。需要指出,这里所说生产资源 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产的或可以耗尽的
二 、 生 产 资 源 的 稀 缺 性 与 经 济 问 题 现 在 要 进 一 步 问 : 人 类 社 会 为 了 生 存 和 发 展 所 进 行 的 物 质 资 料 的 生 产 、 分 配 、 交 换 和 消 费 等 经 济 活 动 , 究 竟 有 什 么 特 点 , 存 在 着 哪 些 问 题 , 需 要 经 济 学 家 进 行 探 索 , 作 出 答 案 ? 简 言 之 , 作 为 经 济 学 考 察 对 象 的 经 济 问 题 ( E c o n o m i c P r o b C l e m s ) 到 底 有 什 么 特 点 ? 我 们 知 道 , 在 社 会 生 产 和 消 费 之 循 环 往 复 永 无 止 境 的 再 生 产 过 程 中 , 消 费 是 目 的 , 生 产 则 是 实 现 目 的 的 手 段 。 人 们 之 所 以 要 进 行 生 产 , 是 为 了 满 足 他 们 的 消 费 需 要 。 所 以 生 产 和 消 费 之 间 存 在 着 相 互 依 存 相 互 制 约 相 互 促 进 的 辩 证 关 系 。 让 我 们 设 想 , 假 如 在 一 个 社 会 中 , 人 们 的 欲 望 ( W a n t s ) 以 及 由 这 种 欲 望 引 起 的 对 物 品 和 劳 务 ( s e r v i c e ) 的 需 要 ( n e e d s ) 是 有 限 的 , 并 且 满 足 需 要 的 手 段 是 取 之 不 尽 用 之 不 竭 的 。 在 这 场 合 , 尽 管 在 这 个 社 会 里 存 在 着 生 产 和 消 费 活 动 , 从 经 济 学 角 度 来 看 , 并 不 存 在 着 经 济 学 进 行 探 索 研 究 的 经 济 问 题 。 事 实 上 , 上 边 设 想 的 情 况 并 不 存 在 。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历 史 显 而 易 见 的 是 , 人 的 欲 望 和 由 此 引 起 的 对 物 品 和 劳 务 的 需 要 , 是 无 限 多 样 永 无 饱 和 之 日 的 。 另 一 方 面 , 用 来 满 足 这 些 无 限 的 需 要 的 手 段 , 也 就 是 用 来 提 供 这 些 物 品 和 劳 务 的 生 产 资 源 是 稀 缺 的 ( S c a r c i t y ) 。 所 谓 生 产 资 源 也 叫 生 产 要 素 , 通 常 包 括 ( 1 ) 劳 动 , ( 2 ) 土 地 、 矿 藏 、 森 林 、 水 域 等 自 然 资 源 , 以 及 ( 3 ) 由 这 两 种 原 始 生 产 要 素 生 产 出 来 再 用 于 生 产 过 程 的 资 本 财 货 ( C a p i t a l G o o d s ) 。 需 要 指 出 , 这 里 所 说 生 产 资 源 的 稀 缺 性 , 既 不 是 指 这 种 资 源 是 不 可 再 生 产 的 或 可 以 耗 尽 的 , 6 现 代 西 方 经 济 学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现代西方经济学 7 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的大小无关,而是指这样的事实,即 在给定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正 是生产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需要关注进行研究的“经 济问题”,即怎样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 多样化的需要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经济学简要地定义为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 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从资源的稀缺性这个概念出发,如果进一步思索就可以 发现,作为经济学考察对象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或经济 问题,实际上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人的欲 望或需要是无限的。第二,这些需要的轻重缓急程度是各不 相同的。第三,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即可以支配利用的生 产资源是有限的。第四,每一种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用途。举例来说,一定数量的土地,可以 用来种麦植棉,也可用来建造住房、工厂、学校和医院,还 可用于修建公路、体育场和公园等等,而这些食衣住行文教 保健乃至必要的休息娱乐,都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这 就给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分配使用这些可有多种 用途但为数有限的资源,来满足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无限的 需要?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必须同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是 各种需要的轻重缓急程度,二是为了实现某种既定的需要所 需付出的代价。例如,假设某种需要(比如)甲的重要程度 大于另一种需要乙的重要程度,但为了实现甲种需要所需
也 与 这 种 资 源 的 绝 对 量 的 大 小 无 关 , 而 是 指 这 样 的 事 实 , 即 在 给 定 时 期 内 , 与 需 要 相 比 较 , 其 供 给 量 是 相 对 不 足 的 。 正 是 生 产 资 源 的 稀 缺 性 构 成 了 经 济 学 需 要 关 注 进 行 研 究 的 “ 经 济 问 题 ” , 即 怎 样 使 用 有 限 的 相 对 稀 缺 的 生 产 资 源 来 满 足 无 限 多 样 化 的 需 要 问 题 。 所 以 我 们 也 可 以 把 经 济 学 简 要 地 定 义 为 : 经 济 学 是 研 究 人 们 如 何 使 用 相 对 稀 缺 的 资 源 来 满 足 无 限 多 样 的 需 要 的 一 门 社 会 科 学 。 三 、 机 会 成 本 与 生 产 可 能 性 曲 线 从 资 源 的 稀 缺 性 这 个 概 念 出 发 , 如 果 进 一 步 思 索 就 可 以 发 现 , 作 为 经 济 学 考 察 对 象 的 物 质 资 料 的 生 产 和 消 费 或 经 济 问 题 , 实 际 上 包 括 如 下 四 个 方 面 的 基 本 特 征 。 第 一 , 人 的 欲 望 或 需 要 是 无 限 的 。 第 二 , 这 些 需 要 的 轻 重 缓 急 程 度 是 各 不 相 同 的 。 第 三 , 实 现 这 些 目 的 的 手 段 , 即 可 以 支 配 利 用 的 生 产 资 源 是 有 限 的 。 第 四 , 每 一 种 资 源 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可 以 有 两 种 或 两 种 以 上 的 用 途 。 举 例 来 说 , 一 定 数 量 的 土 地 , 可 以 用 来 种 麦 植 棉 , 也 可 用 来 建 造 住 房 、 工 厂 、 学 校 和 医 院 , 还 可 用 于 修 建 公 路 、 体 育 场 和 公 园 等 等 , 而 这 些 食 衣 住 行 文 教 保 健 乃 至 必 要 的 休 息 娱 乐 , 都 是 人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所 必 需 的 。 这 就 给 人 们 提 出 了 这 样 一 个 问 题 : 怎 样 分 配 使 用 这 些 可 有 多 种 用 途 但 为 数 有 限 的 资 源 , 来 满 足 轻 重 缓 急 各 不 相 同 的 无 限 的 需 要 ? 要 回 答 这 个 问 题 , 显 然 必 须 同 时 考 虑 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各 种 需 要 的 轻 重 缓 急 程 度 , 二 是 为 了 实 现 某 种 既 定 的 需 要 所 需 付 出 的 代 价 。 例 如 , 假 设 某 种 需 要 ( 比 如 ) 甲 的 重 要 程 度 大 于 另 一 种 需 要 乙 的 重 要 程 度 , 但 为 了 实 现 甲 种 需 要 所 需 现 代 西 方 经 济 学 7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