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登泰山记》 预习 【学习目标】 掌握ν阴、始、望、坐、视"等文言实词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多种文言现 象 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比喻、拟人的手法,烘托、动静结合的写 景方法。 3.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 物描写片断。 2.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 【课文提示】 作者姚鼐,清朝桐城派古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著有 《惜抱轩全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2,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 承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 的文章,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清真雅正〃。 3,五岳: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湖南的南岳 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居东, 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姚鼐《登泰山记》 预习一 【学习目标】 1.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实词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多种文言现 象。 2.理清本文思路,学习借鉴本文比喻、拟人的手法,烘托、动静结合的写 景方法。 3.感悟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 物描写片断。 2.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 法。 【课文提示】 1,作者姚鼐,清朝桐城派古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著有 《惜抱轩全集》。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2,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 承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 的文章,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清真雅正”。 3,五岳: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湖南的南岳 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居东, 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正音正字】 磴(deng)徂徕(cuai)戊(wu)樗蒲( chupu)罅(xia) 【词语积累】 1,常见农历的代称 朔:农历每个月的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个月的十六日。 通假字 须臾成五采(采通彩") 多平方,少圜(圜通圆”) 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 多义词 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初读课文】 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髙峰—一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正音正字】 磴(dèng) 徂徕(cúlái) 戊(wù) 摴蒲(chūpú) 罅(xià) 【词语积累】 1,常见农历的代称: 朔:农历每个月的初一。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个月的十六日。 2,通假字: 须臾成五采(采通“彩”) 多平方,少圜(圜通“圆”) 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 3,多义词: 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初读课文】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 景 (从泰安动身,从西南麓,即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 色已晚。 第二天: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 景物特点。) 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写作思路:交代泰山位置一一记述登山过程一一描绘日出美景一一返 记人文景观一一补写自然景观。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一线贯穿,循序渐进,叙述了偕友人 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 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 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课文简析】 本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纯游览泰山之后写的一篇游记。作者重点描 述日观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城廓的描写,勾画出 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创设了一个奇妙的艺术境界。作者把对祖国山河赞美 之情又扩展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 寥几笔,给读者以高山,景奇,胜迹多的印象。此文脉络清晰,繁简适度,比喻 巧妙,用词确切。具有桐城派散文ν雅洁〃的特点 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 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 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 2,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 景。 ( 从泰安动身,从西南麓,即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 色已晚。 第二天: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 景物特点。 ) 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 本文的写作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 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一线贯穿,循序渐进,叙述了偕友人 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 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 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 【课文简析】 本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纯游览泰山之后写的一篇游记。作者重点描 述日观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城廓的描写,勾画出 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创设了一个奇妙的艺术境界。作者把对祖国山河赞美 之情又扩展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 寥几笔,给读者以高山,景奇,胜迹多的印象。此文脉络清晰,繁简适度,比喻 巧妙,用词确切。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洁”的特点。 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 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 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
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 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 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 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 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 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学习这篇课文,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 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 日出“和泰山夕照"。 预习二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原文: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翻译: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河,北面山谷的水都流进济水 原文: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翻译: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原文: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翻译: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原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 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 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 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 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 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 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 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学习这篇课文,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 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 日出”和“泰山夕照”。 预习二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原文: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翻译: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河,北面山谷的水都流进济水。 原文: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翻译: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原文: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翻译: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原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 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翻译: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经过齐河县、长清 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原文: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翻译: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从南面的山脚登山。 原文: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翻译:四十五里路,山道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原文: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翻译: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山谷环绕在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说的环 原文: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翻译:我起初沿着中谷进山,行程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 就到了山顶。 原文: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翻译: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路上有个天门 原文: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翻译:东边的山谷,古代称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 原文: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翻译: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 原文: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翻译: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不能攀登。 原文: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 居雾若带然
翻译: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出发,经过齐河县、长清 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原文: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翻译: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从南面的山脚登山。 原文: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翻译:四十五里路,山道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原文: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翻译: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山谷环绕在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说的环 水。 原文: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翻译:我起初沿着中谷进山,行程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 就到了山顶。 原文: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翻译: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路上有个天门。 原文: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翻译:东边的山谷,古代称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 原文: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翻译: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 门”。 原文: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翻译: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不能攀登。 原文: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 居雾若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