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城一中高09级第三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第一卷(24分) 、(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反间计(jin)揆度(kui) 踟蹰( chi chu)赍(j)钱 B.朝搴(qian)葳蕤( wei rui)踯躅( zhi zhu)遗施(wei) C.庐冢(zhng)卜筮(b) 戌时(wu)否泰(pi) D.伶俜( ling ping)纤纤( qianqian)流纨素(wan)境垣(hud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阑跚相辅相成沉吟舞榭歌台 B.暮霭豆寇年华休憩雕栏玉切 C.婀娜慷概激昂驻足摧眉折腰 D.踟躇出神出化憔悴信誓旦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无锡近现代最辉煌、最令人自豪的就是工商业的发展,收藏这方面的文物全为见 证历史, 后人 2006年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78%,不低于去年的水平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③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 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 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风。 A.留传截至固然B.留传截止当然 C.流传截至当然D.流传截止固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千呼万唤的《夜宴》终于露面了,但这部耗资巨大的中国大片却屡屡遭遇“笑场”。 B.食品检疫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全,因此,必须吹毛求疵,一点都不能大意 C.他习惯妄自菲薄他人,因而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颇为自负的人。 D.李强是班里的热心人,他总是把在教室里、操场上信手拈来的垃圾丢入垃圾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一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 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B.近年来,中国外交以更加主动、积极和自信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并贏得了国 际上的更多支持、理解和信任 C.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进而形成圆
1 科学城一中高 09 级第三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第一卷(24 分) 一、(12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反间.计(jiān) 揆.度(kuí) 踟蹰..(chí chú) 赍.(jī)钱 B.朝搴.(qiān) 葳蕤..(wēi ruí) 踯躅..(zhí zhú) 遗.施(wèi) C. 庐冢.(zhǒng) 卜.筮(bǔ) 戌.时(wù) 否.泰(pǐ) D.伶俜..(líng pīng) 纤纤..(qiān qiān) 流纨.素(wǎn) 垝垣.(h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阑跚 相辅相成 沉吟 舞榭歌台 B. 暮霭 豆寇年华 休憩 雕栏玉切 C. 婀娜 慷概激昂 驻足 摧眉折腰 D. 踟躇 出神出化 憔悴 信誓旦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无锡近现代最辉煌、最令人自豪的就是工商业的发展,收藏这方面的文物全为见 证历史, 后人。 ② 2006 年 9 月,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 78%,不低于去年的水平,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③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 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 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性的盲目跟风。 A.留传 截至 固然 B.留传 截止 当然 C.流传 截至 当然 D.流传 截止 固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千呼万唤 ....的《夜宴》终于露面了,但这部耗资巨大的中国大片却屡屡遭遇“笑场”。 B. 食品检疫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全,因此,必须吹毛求疵 ....,一点都不能大意。 C. 他习惯妄自菲薄 ....他人,因而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颇为自负的人。 D. 李强是班里的热心人,他总是把在教室里、操场上信手拈来 ....的垃圾丢入垃圾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一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 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B. 近年来,中国外交以更加主动、积极和自信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并赢得了国 际上的更多支持、理解和信任。 C. 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进而形成圆
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 D.豫剧《村官李天成》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作者写“李天成”,是为展现他富而思源 心一意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情怀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理论奠基人和倡导 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最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的是长篇叙事 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唐玄宗在《吊白居易》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 琵琶篇”,足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是唐朝时发展成熟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 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其中律诗每首四联,每两句 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C.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近体乐府。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 填制歌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词婉丽柔美, 含蓄蕴藉,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词慷慨激昂,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苏轼 辛弃疾等 D.《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乐府民 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植物的附生现象 附生现象是指两种生物虽紧密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之间没有营养物质交流的一种生 命现象。—种植物借住在其他植物种类的生命体上,能自己吸收水分、制造养分,这种 包住不包吃的现象,被称为附生,也叫着生。 附生植物最普遍的特点是附生在寄主植物水平的枝干上及枝干的分叉点上,因为这 些地方最容易堆积尘土,有的低等植物甚至附生在叶片上。除了叶片附生的植物会对寄 主的光照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外,附生植物一般不会对寄主造成损害 植物的附生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主要标志性特征之一,形成这种现象需要满足一定的 环境条件。一是环境的空气湿度大,二是寄主表面有一定的腐殖质存在。有机物的附生 现象存在于植物间,尤其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森林中最为常见。附生植物的种类比较丰富, 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都有附生植物。据统计全世界约有附生植物65科850属3万种。 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生长茂密,由于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的竞争比较激烈,附生的植 物就更容易获取来之不易的光源。附生植物在形态和生理上,已形成非常适应的特性
2 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 D. 豫剧《村官李天成》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作者写“李天成”,是为展现他富而思源、 一心一意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情怀。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理论奠基人和倡导 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最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的是长篇叙事 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唐玄宗在《吊白居易》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 琵琶篇”,足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 B.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是唐朝时发展成熟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 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其中律诗每首四联,每两句 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C.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近体乐府。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 填制歌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词婉丽柔美, 含蓄蕴藉,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词慷慨激昂,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苏轼、 辛弃疾等。 D.《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乐府民 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二、(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植物的附生现象 附生现象是指两种生物虽紧密生活在一起,但彼此之间没有营养物质交流的一种生 命现象。一种植物借住在其他植物种类的生命体上,能自己吸收水分、制造养分,这种 包住不包吃的现象,被称为附生,也叫着生。 附生植物最普遍的特点是附生在寄主植物水平的枝干上及枝干的分叉点上,因为这 些地方最容易堆积尘土,有的低等植物甚至附生在叶片上。除了叶片附生的植物会对寄 主的光照条件造成一定的影响外,附生植物一般不会对寄主造成损害。 植物的附生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主要标志性特征之一,形成这种现象需要满足一定的 环境条件。一是环境的空气湿度大,二是寄主表面有一定的腐殖质存在。有机物的附生 现象存在于植物间,尤其在热带与亚热带的森林中最为常见。附生植物的种类比较丰富, 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都有附生植物。据统计,全世界约有附生植物 65 科 850 属 3 万种。 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生长茂密,由于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的竞争比较激烈,附生的植 物就更容易获取来之不易的光源。附生植物在形态和生理上,已形成非常适应的特性
比如鸟巢蕨的形态似鸟巢状,可以截留尽量多的雨水以及枯落物、鸟粪等,海绵状的枯 落物可储存水分,并提供营养物质 附生植物喜住高温多湿的地方,在热带雨林的原始森林里,高大乔木的湿漉漉的树 干上几乎都被附生植物覆盖住。除了南北两极外,世界上各地几乎都能见到附生植物的 踪迹,比如生长在墨西哥的空气冈梨 众所周知,在植物界植物种类的分布具有梯度特征,从低纬度的赤道附近到高纬度 的温带和两极,由于雨量和温度的逐渐降低,单位面积植物的丰富和数量具有逐渐减少 的趋势。附生植物也不例外。 上面所说的热带附生现象,北方也会见到。且不要说南方森林常会见到植物之间的 附生现象,就是我们生活的周围比如公园也会遇到这种现象。在北方森林,常见到的是 地衣或苔藓类植物附生在树千上。但是木本植物之间的附生现象还不多见,偶尔也会发 附生现象主要是指草本植物附在木本植物上,但是乔木附生在乔木植物上也会见到。 比如桑科植物能够附生在其它乔木植物上。附生现象是植物对大自然的-种进化适应。 植物的生命力很强,其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就能生根发芽。当种子被风吹起或被 鸟类传播,偶然落在符合生存条件的活树或枯萎的树干上就成长为附生植物 在生态系统中附生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维 持及养分和水分的循环都有一定的作用。另外,附生植物对环境变化还具有指示作用。 人类活动会影响附生现象的存在。人类活动剧烈的地方,附生现象会大大降低,甚至消 失。 7.下列不能说明“附生现象是植物对大自然的一种进化适应”的一项是 A.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生长茂密,附生的植物就更容易获取来之不易的光源 B.鸟巢蕨的形态似鸟巢状,可以截留尽量多的雨水以及枯落物、鸟粪等 C.植物的生命力很强,其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就能生根发芽 D.在北方森林,木本植物之间的附生现象还不多见,偶尔会发现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附生植物借住在其他植物种类的生命体上,能制造养分,但不能吸收水份。 B.附生现象发生的最重要的条件是:环境的空气湿度大,水分充足 C.有机物的附生现象存在于植物间,尤其在热带和温带的森林最为常见
3 比如鸟巢蕨的形态似鸟巢状,可以截留尽量多的雨水以及枯落物、鸟粪等,海绵状的枯 落物可储存水分,并提供营养物质。 附生植物喜住高温多湿的地方,在热带雨林的原始森林里,高大乔木的湿漉漉的树 干上几乎都被附生植物覆盖住。除了南北两极外,世界上各地几乎都能见到附生植物的 踪迹,比如生长在墨西哥的空气风梨。 众所周知,在植物界植物种类的分布具有梯度特征,从低纬度的赤道附近到高纬度 的温带和两极,由于雨量和温度的逐渐降低,单位面积植物的丰富和数量具有逐渐减少 的趋势。附生植物也不例外。 上面所说的热带附生现象,北方也会见到。且不要说南方森林常会见到植物之间的 附生现象,就是我们生活的周围比如公园也会遇到这种现象。在北方森林,常见到的是 地衣或苔藓类植物附生在树干上。但是木本植物之间的附生现象还不多见,偶尔也会发 现。 附生现象主要是指草本植物附在木本植物上,但是乔木附生在乔木植物上也会见到。 比如桑科植物能够附生在其它乔木植物上。附生现象是植物对大自然的一种进化适应。 植物的生命力很强,其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就能生根发芽。当种子被风吹起或被 鸟类传播,偶然落在符合生存条件的活树或枯萎的树干上就成长为附生植物。 在生态系统中附生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维 持及养分和水分的循环都有一定的作用。另外,附生植物对环境变化还具有指示作用。 人类活动会影响附生现象的存在。人类活动剧烈的地方,附生现象会大大降低,甚至消 失。 7.下列不能说明“附生现象是植物对大自然的一种进化适应”的一项是 A. 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生长茂密,附生的植物就更容易获取来之不易的光源。 B. 鸟巢蕨的形态似鸟巢状,可以截留尽量多的雨水以及枯落物、鸟粪等。 C. 植物的生命力很强,其种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就能生根发芽。 D. 在北方森林,木本植物之间的附生现象还不多见,偶尔会发现。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 附生植物借住在其他植物种类的生命体上,能制造养分,但不能吸收水份。 B. 附生现象发生的最重要的条件是:环境的空气湿度大,水分充足。 C. 有机物的附生现象存在于植物间,尤其在热带和温带的森林最为常见
D.除了叶片附生的植物外,附生植物一般不会对寄主造成损害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海拔的升高,附生现象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B.从赤道向北,附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的趋势 C.桑科植物生命力强,我们可以在其它乔木植物上发现其附生现象。 D.附生植物对环境质量具有指示作用,这是附生植物的一大作用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干 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 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 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 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 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 《六国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 D. 除了叶片附生的植物外,附生植物一般不会对寄主造成损害。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海拔的升高,附生现象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B. 从赤道向北,附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的趋势。 C. 桑科植物生命力强,我们可以在其它乔木植物上发现其附生现象。 D. 附生植物对环境质量具有指示作用,这是附生植物的一大作用。 三、(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 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 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 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 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 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 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 《六国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非:不,不是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或者 C.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归罪,责备 D.以阴助其急 阴:暗地里,暗中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 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是六国“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B苏洵借史实以表达自己关怀时务针砭现实的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 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详明的辨析。 C.苏洵批评六国没有分封、礼待天下谋臣奇才以抗秦,而苏辙则着重批评齐、楚、 燕、赵四国目光短浅,贪图尺寸之利 D苏洵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苏辙就 史论史,只在结尾表示了自己的惋惜之情 第二卷(76分) 四、(17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5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非:不,不是 B.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或者 C.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归罪,责备 D. 以阴.助其急 阴:暗地里,暗中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C.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D.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 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是六国“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B.苏洵借史实以表达自己关怀时务针砭现实的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 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详明的辨析。 C.苏洵批评六国没有分封、礼待天下谋臣奇才以抗秦,而苏辙则着重批评齐、楚、 燕、赵四国目光短浅,贪图尺寸之利。 D.苏洵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 苏辙就 史论史,只在结尾表示了自己的惋惜之情。 第二卷(76 分) 四、(17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14.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 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江 总[注]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