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了解欧拉图和汗密尔顿图的概念和用法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结合图论中有关的数学家,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要善于去观察、思 考,要有不怕苦、不怕难和勇于挑战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 导作用。 (4)理解树、生成树、最小生成树的概念 (5)掌握二叉树和最优树的应用方法 四、学时分配和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序号 知识单元 学时 教学方式 数理逻辑 24 课堂讲授 2 集合论 18 课堂讲授 3 代数结构 6 课堂讲授 4 图论 16 课堂讲授 合计 64 五、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章节测试、作业三 部分: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进行,任课教师依据课程大纲命题,试卷须通过命题审查。 (二)成绩评定 总成绩=期末考试60%+过程考核40%(课堂表现50%+章节测试25%+作业25%)。考核环节比 例,结合实际情况可适当微调。 考核环节设置及成绩分配表 考核环节 结课 课堂 章节 考试 表现 测验 作业 合计 权重 60% 20% 10% 10% 100% 课程目标1 100 课程 课程目标2 70 100 80 目标 分值 课程目标3 30 20 合计 100 100 100 100 (三)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成评价指标与依据 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情况,从学生课堂表现、章节测试、作业和期末考试四方面进行评价
(3)了解欧拉图和汗密尔顿图的概念和用法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结合图论中有关的数学家,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要善于去观察、思 考,要有不怕苦、不怕难和勇于挑战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 导作用。 (4)理解树、生成树、最小生成树的概念 (5)掌握二叉树和最优树的应用方法 四、学时分配和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序号 知识单元 学时 教学方式 1 数理逻辑 24 课堂讲授 2 集合论 18 课堂讲授 3 代数结构 6 课堂讲授 4 图论 16 课堂讲授 合计 64 五、课程考核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章节测试、作业三 部分;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进行,任课教师依据课程大纲命题,试卷须通过命题审查。 (二)成绩评定 总成绩=期末考试 60%+过程考核 40%(课堂表现 50%+章节测试 25%+作业 25%)。考核环节比 例,结合实际情况可适当微调。 考核环节设置及成绩分配表 考核环节 结课 考试 课堂 表现 章节 测验 作业 合计 权 重 60% 20% 10% 10% 100% 课程 目标 分值 课程目标 1 100 —— 课程目标 2 70 100 80 —— 课程目标 3 30 20 —— 合 计 100 100 100 100 —— (三)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成绩评价指标与依据 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情况,从学生课堂表现、章节测试、作业和期末考试四方面进行评价
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指标(依据) 成绩评定指标与依据 考核环节 考核方式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笔试(闭 结课考试 参考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评分标准 卷) 听课状态良 听课状态良 听课态度良 听课态度良 听课不认 好,回答问 好,回答问 课堂听讲、 好,积极主 好,不主动 真,回答问 动回答问 题较为积 题不完整, 课堂表现 课堂提问、 回答问题, 题不正确, 课堂讨论等 题,积极参 极,主动参 参加课堂讨 不认真参加 不参加课常 加课堂讨 加课微讨 课堂讨论。 论。 讨论。 论。 论。 掌握80%以 掌握70%以掌握60%以 掌握60%以 章节测验 线上测试 掌握90%以 上内容。 上内容。 上内容。 上内容。 下内容。 作业抄袭、 按时独立完 按时独立完 按时独立完 课堂作业、 补交作业 不交作业或 成,掌握 成,掌握 成,掌握 作业 线上作业 掌握60%以 基本内容掌 课后作业 90%以上内 80%以上内 70%以上内 上内容。 握不足 容。 容。 容。 60%。 注:结课考试成绩不满卷面成绩60%,课程考核不合格。 大、建议教材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六、建议教材和课程资源 1.建议材 (1)离散数学,左孝凌编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 2.教学参考书 (1)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汪荣贵、王晓华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 (2)离散数学及其应用(第3版),傅彦等编著,高等教有出版社,2019年 (3)离散数学(第2版),屈婉玲、歌素云、张立品编著,高等教有出版社,2015年 (4)离散数学及其应用,魏雪丽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3.推荐网站 (1)中国大学MO0C,电子科技大学,王丽杰 (2)中国大学MO0C,福建师范大学,杨淑群 9
9 主要考核环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指标(依据) 考核环节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指标与依据 优 (90~100) 良 (80~89) 中 (70~79) 及格 (60~69) 不及格 (0~59) 结课考试 笔 试 ( 闭 卷) 参考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评分标准 课堂表现 课堂听讲、 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等 听课状态良 好,积极主 动回答问 题,积极参 加课堂讨 论。 听课状态良 好,回答问 题较为积 极,主动参 加课堂讨 论。 听课态度良 好,不主动 回答问题, 参加课堂讨 论。 听课态度良 好,回答问 题不完整, 不认真参加 课堂讨论。 听课不认 真,回答问 题不正确, 不参加课堂 讨论。 章节测验 线上测试 掌握 90%以 上内容。 掌握 80%以 上内容。 掌握 70%以 上内容。 掌握 60%以 上内容。 掌握 60%以 下内容。 作业 课堂作业、 线上作业、 课后作业 按时独立完 成,掌握 90%以上内 容。 按时独立完 成,掌握 80%以上内 容。 按时独立完 成,掌握 70%以上内 容。 补交作业, 掌握 60%以 上内容。 作业抄袭、 不交作业或 基本内容掌 握不足 60%。 注:结课考试成绩不满卷面成绩 60%,课程考核不合格。 六、建议教材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六、建议教材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1)离散数学,左孝凌编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年 2.教学参考书 (1)离散数学及其应用,汪荣贵、王晓华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年 (2)离散数学及其应用(第 3 版),傅彦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 (3)离散数学(第 2 版),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 (4)离散数学及其应用,魏雪丽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年 3.推荐网站 (1)中国大学 MOOC,电子科技大学,王丽杰 (2)中国大学 MOOC,福建师范大学,杨淑群
(3)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库 七、说明 1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有时依据内容需要采用课外辅导、学生在线自学、课堂讨论 等方式进行。 2.本课程在多媒体教室授课。 制定人:计算机应用教研室执笔人:马丽娟 审核人:梁云娟 批准人:高国红
(3)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库 七、说明 1.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有时依据内容需要采用课外辅导、学生在线自学、课堂讨论 等方式进行。 2.本课程在多媒体教室授课。 制定人: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执笔人:马丽娟 审核人:梁云娟 批准人:高国红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课程编码:2115X0103 学时/学分:64/4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T特色实验班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掌握电子 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 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电子电路计算分析、设计能力,能为学生以后参与创新 性的研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础、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 运算放大电路、数字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等。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对电子电路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电子技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 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课程目标2:掌握电子技术方面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理想元器 件、半导体器件、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 器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结构和电路特点。 课程目标3:掌握常用的电阻电路、二级管电路、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具有熟练的电子电路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设计能力,对今后遇到 的各种有关电子电路方面的工程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分析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撑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1.工程知识 课程目标1、2 1.2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编程语言,能够用于计 算机领域工程问题的分析和程序设计
11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课程编码:2115X0103 学时/学分:64/4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IT 特色实验班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掌握电子 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本专业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 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电子电路计算分析、设计能力,能为学生以后参与创新 性的研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础、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 运算放大电路、数字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等。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对电子电路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电子技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 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 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课程目标 2:掌握电子技术方面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理想元器 件、半导体器件、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 器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结构和电路特点。 课程目标 3:掌握常用的电阻电路、二级管电路、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具有熟练的电子电路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设计能力,对今后遇到 的各种有关电子电路方面的工程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分析 序号 课程目标 支撑的专业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1 课程目标 1、2 1.工程知识 1.2 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编程语言,能够用于计 算机领域工程问题的分析和程序设计
2.问题分析 课程目标3 2.2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正确表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项目问题。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电路分析基础(支撑课短目标2、3) (1)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理解参考方向的概念,电阻、电容、独立电源和受控电源等电路元件的工作特性: (3)掌握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2.半导体器件基础(支撑课程目标1、2) (1)了解半导体中两种载流子的导电机制: (2)理解PN结的形成及其单向导电性,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3)掌握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其应用,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三个工作区域及其应 用。 关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结合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让学 生树立成功成才的远大理想。 3.基本放大电路(支撑课程目标1、3) (1)了解基本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理解放大的基本概念,放大电路的主要指标: (3)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特点,熟练掌握单级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和输出电阻的求解方法。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结合国家指定的电子行业的相关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 规范习惯,树立正确的科研实践意识。 4.集成运算放大器及信号处理电路(支排课程目标1、2、3) (1)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 (2)理解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和特点: (3)掌握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常用运算电路的分析和求解方法。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结合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创新和创造的重要 性。 5数字逻辑基础(支林课程目标1、2) (1)了解数字电路的工作特点,布尔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 (2)理解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及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规律: (3)掌握基本门电路的特性和功能,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采用卡诺图法化简和 变换逻辑函数的方法
2 课程目标 3 2.问题分析 2.2 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正确表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项目问题。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电路分析基础(支撑课程目标 2、3) (1)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理解参考方向的概念,电阻、电容、独立电源和受控电源等电路元件的工作特性; (3)掌握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电路的方法。 2.半导体器件基础(支撑课程目标 1、2) (1)了解半导体中两种载流子的导电机制; (2)理解 PN 结的形成及其单向导电性,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3)掌握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其应用,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三个工作区域及其应 用。 ※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结合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让学 生树立成功成才的远大理想。 3.基本放大电路(支撑课程目标 1、3) (1)了解基本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理解放大的基本概念,放大电路的主要指标; (3)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特点,熟练掌握单级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和输出电阻的求解方法。 ※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结合国家指定的电子行业的相关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 规范习惯,树立正确的科研实践意识。 4.集成运算放大器及信号处理电路(支撑课程目标 1、2、3) (1)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 (2)理解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和特点; (3)掌握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常用运算电路的分析和求解方法。 ※ 课程思政内容及教学要求:结合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创新和创造的重要 性。 5.数字逻辑基础(支撑课程目标 1、2) (1)了解数字电路的工作特点,布尔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 (2)理解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及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规律; (3)掌握基本门电路的特性和功能,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采用卡诺图法化简和 变换逻辑函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