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之·记叙性散文 阅读辅导 (一)知识积累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 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通过记人、叙事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感悟的散文 一般来讲,记叙性散文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叙事散文。偏重对事件的叙述。文中之“事”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 《落花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是一个典型 的细节化的生活片段,如朱自清的《背影》…… 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人。有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 气质、性格与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 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和气质,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有的注重对人物生活片段的记叙,如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着重突出人物群像的描绘,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 天》… (二)考点说明 1.文意把握: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概述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表达目的。 2.要点概括:分析作品思路,辨识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要点 3.词句品析: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言外之意(潜台词), 及其渗透的感情。 4.内容探究:准确识别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表达方 式,判断文章的基本写法,判断文章的表现手法等 5.作品感受:品味文中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慨与启迪。 重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感的领会,人生哲理与优美意境的领略,精彩词句的品味 哲理性语句深层含义的品析,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的分析,自身感悟体会等等。 难点:文章线索的梳理,精彩词句的品味,文中表达技巧的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 句段表达作用的阐述等等
现代文阅读专项辅导之·记叙性散文 一、阅读辅导 (一)知识积累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 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通过记人、叙事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感悟的散文。 一般来讲,记叙性散文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叙事散文。偏重对事件的叙述。文中之“事”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 《落花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是一个典型 的细节化的生活片段,如朱自清的《背影》…… 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人。有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 气质、性格与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 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和气质,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有的注重对人物生活片段的记叙,如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着重突出人物群像的描绘,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 天》…… (二)考点说明 1.文意把握: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概述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表达目的。 2.要点概括:分析作品思路,辨识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要点。 3.词句品析: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言外之意(潜台词), 及其渗透的感情。 4.内容探究:准确识别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表达方 式,判断文章的基本写法,判断文章的表现手法等。 5.作品感受:品味文中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慨与启迪。 重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感的领会,人生哲理与优美意境的领略,精彩词句的品味及 哲理性语句深层含义的品析,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的分析,自身感悟体会等等。 难点:文章线索的梳理,精彩词句的品味,文中表达技巧的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 句段表达作用的阐述等等
(三)思路点示 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其特殊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需要厚实的知识基础。在散文的阅读测试题中,经常出现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实写、 虚写、以动写静、以声写静、细节描写等内容,这些相关的知识都应具备。如果连题目的内 容都无法看懂,是谈不上准确答题的。 2.需要认真细腻的品析。散文重在情味,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写景、抒情,总是讲 究意味深长,它的一词一句,都是为着“意味”,为着“情感”。我们在赏析阅读中,在应 试阅读中,也都要注重从字里行间看出它所蕴含的情味来,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品”,善于 “析”。散文阅读中很多考点所涉及的都是细节化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细致耐心地答题 、专项训练 (一)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 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岀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 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 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 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
(三)思路点示 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其特殊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需要厚实的知识基础。在散文的阅读测试题中,经常出现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实写、 虚写、以动写静、以声写静、细节描写等内容,这些相关的知识都应具备。如果连题目的内 容都无法看懂,是谈不上准确答题的。 2.需要认真细腻的品析。散文重在情味,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写景、抒情,总是讲 究意味深长,它的一词一句,都是为着“意味”,为着“情感”。我们在赏析阅读中,在应 试阅读中,也都要注重从字里行间看出它所蕴含的情味来,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品”,善于 “析”。散文阅读中很多考点所涉及的都是细节化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细致耐心地答题。 二、专项训练 (一)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 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 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 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 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
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 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 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 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 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 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 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 下的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
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 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 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 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 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 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 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 下的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
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 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 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 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选自《读者》2009年12期)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 【考点及思路提示】文意把握。抓住全文情节的核心概括故事内容。 2.文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你是怎样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 【考点及思路提示】要点概括,个性解读。从具体做法中归纳品质特点,再分析这种做 法的意义 3.文章先写母女俩每天在公交站学习的情境,然后才逐渐揭示出真实情况,文章这样安 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考点及思路提示】结构梳理。从这样安排结构的效果上分析其好处 4.文中写景的地方虽然较少,但这些写景在文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试结合原文加以 具体分析 【考点及思路提示】写法赏析。找出具体写景的句子,结合文意进行赏析
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 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 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 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选自《读者》2009年12期) 1.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 【考点及思路提示】文意把握。抓住全文情节的核心概括故事内容。 2.文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你是怎样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 【考点及思路提示】要点概括,个性解读。从具体做法中归纳品质特点,再分析这种做 法的意义。 3.文章先写母女俩每天在公交站学习的情境,然后才逐渐揭示出真实情况,文章这样安 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考点及思路提示】结构梳理。从这样安排结构的效果上分析其好处。 4.文中写景的地方虽然较少,但这些写景在文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试结合原文加以 具体分析。 【考点及思路提示】写法赏析。找出具体写景的句子,结合文意进行赏析
(二)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 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 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我是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下去,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见到郑光奇 的,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 子天人两隔,就在昨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 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 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能不悲伤么? 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 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由女儿和学校安排的一名教师陪护着。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 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 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 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 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孩子的父亲告 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 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 没有。 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坯瓦房,墙上的灰沙多处脱落,那扇门也很陈旧,门板间开着很大的 缝。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
(二)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 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 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我是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下去,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见到郑光奇 的,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 子天人两隔,就在昨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 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 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能不悲伤么? 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 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由女儿和学校安排的一名教师陪护着。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 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 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 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 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孩子的父亲告 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 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 没有。 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坯瓦房,墙上的灰沙多处脱落,那扇门也很陈旧,门板间开着很大的 缝。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