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 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 正得到了解决。 ●教学重点 土地改革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 ●教学方法 纵向联系法。通过和以往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改的不同特征 讲解法。本课内容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故在课堂上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 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内容 例证法。本课所讲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最好能通过例子讲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抗 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 动。课本上导入框中的照片,就是土改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 己,(注意引导学生看导入框中的照片)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 房屋等。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内 容。 [导入语示例二]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院子当间摆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 “别吵吵,分马了。小户一家能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人分等 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 头老榆树底下。” 人们拥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
《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 能 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 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 正得到了解决。 ●教学重点 土地改革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 ●教学方法 .纵向联系法。通过和以往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改的不同特征。 .讲解法。本课内容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故在课堂上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 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内容。 .例证法。本课所讲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最好能通过例子讲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抗 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 动。课本上导入框中的照片,就是土改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 己,(注意引导学生看导入框中的照片)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 房屋等。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 内 容。 [导入语示例二]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院子当间摆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 “别吵吵,分马了。小户一家能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人分等, 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 头老榆树底下。” 人们拥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
“不用你说,都知道了。动手分吧,眼瞅晌午了。”郭全海爬到桌子上,踩得桌子嘎啦啦 地响。他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 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接着说:“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火,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 分了东西就忘本,那可不行。” 许多声音回答道:“那哪能呢?咱们可不是花炮。” 郭全海说:“现在分吧。”说罢,跳下地来,栽花先生提着石板,叫第一号…… 同学们,投影显示的内容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一个片段,它反映的是 中国东北农村解放后翻身农民在土地改革时分马的情景,表现翻身农民获得胜利果实的喜悦 心情。那么,土地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课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改革前的中国农村情况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的情况。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解放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学生回答]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 教师提问]具体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 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 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过渡]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学生回答]进行土地改革 [板书].土地改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二段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的情况如 何?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 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讲解]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 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 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经过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之后,是有了一些变动,除开已 经实行了土地改革的地区不说外,有一些地区的土地是更加集中在地主的手中,例如四川等 地区,地主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而在另外一些地区,例如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 土地占有情况则是有一些分散的。根据当时在华东及中南一些乡村的调查材料来看,一般的 情况大体是这样:地主占有土地及公地约占百分之三十至五十,富农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十 至十五,中农、贫农、雇农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小土地出租者占有土地约占百 分之三至五,乡村中全部出租土地约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富农出租土地约占百分之三至五, 富农自耕土地约占百分之十。这就是说,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 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仍然 是很严重的。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 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
“不用你说,都知道了。动手分吧,眼瞅晌午了。”郭全海爬到桌子上,踩得桌子嘎啦啦 地响。他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 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接着说:“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火,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 分了东西就忘本,那可不行。” 许多声音回答道:“那哪能呢?咱们可不是花炮。” 郭全海说:“现在分吧。”说罢,跳下地来,栽花先生提着石板,叫第一号…… 同学们,投影显示的内容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一个片段,它反映的是 中国东北农村解放后翻身农民在土地改革时分马的情景,表现翻身农民获得胜利果实的喜悦 心情。那么,土地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改革前的中国农村情况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段的内容,了解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的情况。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解放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学生回答]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 [教师提问]具体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 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 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过渡]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学生回答]进行土地改革。 [板书].土地改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二段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的情况 如 何?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 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讲解]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 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 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经过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之后,是有了一些变动,除开已 经实行了土地改革的地区不说外,有一些地区的土地是更加集中在地主的手中,例如四川等 地区,地主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而在另外一些地区,例如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 土地占有情况则是有一些分散的。根据当时在华东及中南一些乡村的调查材料来看,一般的 情况大体是这样:地主占有土地及公地约占百分之三十至五十,富农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十 至十五,中农、贫农、雇农占有土地约占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小土地出租者占有土地约占百 分之三至五,乡村中全部出租土地约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富农出租土地约占百分之三至五, 富农自耕土地约占百分之十。这就是说,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 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仍然 是很严重的。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 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
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 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通过课本来了解当时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大家集体来把当时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复述一下。 学生复述]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 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 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自食其力。到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 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 纳的约三百五十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所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的一段材料 据此回答: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 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讲述]那么,在土地改革中,当时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把这一方面的情况来介 绍一下。年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在各级人民政府内设土改委员会和组织各级农协直接领 导土改运动的指示》,党中央明确规定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 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新解放区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了由刘少奇主持制定、经七届三中全会讨论后 提交政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 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 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 业化开辟道路。”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可能,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 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 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土地改革从年冬开始,有领导地分期分批地进行。每期一般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 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査总结等阶段。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领导土改运动 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报名参加土改工作团,投身 这场伟大的斗争。各地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培养积极分子,逐步把群众发动起 来,建立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农民协会,作为土改的执行机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年月为 止,除新疆、西藏等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分得了约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而且不必每年再 向地主缴纳约万吨以上的粮食地租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大概过程,在这个中间,同学们应该注 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次土地改革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的做法,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 看了相关资料和课本上相关内容后讨论一下,说出自己的看法。 [提示]课本上相关内容: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在政策上和过 的土地改革有所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这样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 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里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 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提供]相关材料:
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 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通过课本来了解当时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大家集体来把当时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复述一下。 [学生复述]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 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 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自食其力。到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 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 纳的约三百五十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所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的一段材料, 据此回答: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 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讲述]那么,在土地改革中,当时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把这一方面的情况来介 绍一下。年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在各级人民政府内设土改委员会和组织各级农协直接领 导土改运动的指示》,党中央明确规定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 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新解放区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了由刘少奇主持制定、经七届三中全会讨论后 提交政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 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 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 业化开辟道路。”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可能,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 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 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土地改革从年冬开始,有领导地分期分批地进行。每期一般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 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等阶段。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领导土改运动。 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报名参加土改工作团,投身 这场伟大的斗争。各地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培养积极分子,逐步把群众发动起 来,建立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农民协会,作为土改的执行机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年月为 止,除新疆、西藏等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分得了约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而且不必每年再 向地主缴纳约万吨以上的粮食地租。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大概过程,在这个中间,同学们应该注 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次土地改革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的做法,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 看了相关资料和课本上相关内容后讨论一下,说出自己的看法。 [提示]课本上相关内容: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次土地改革,在政策上和过去 的土地改革有所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这样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 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里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中的 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提供]相关材料:
(一)河北省定县年实行土改,全县户,人口人,其中地主户,占总户数的,人,占总 人口的:富农户,占,人口人,占;中农户,占,人口人,占:贫雇农户,占,人口人,占。 (二)浙江省在土改前对个县的社会阶级阶层做了调查,发现当时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 是,地主占总人口的,富农占,中农占,贫农占,雇农占,其他占。土改后,浙江省又公布 了全省农村的阶级阶层结构:“全省地主占农村总户数的……;富农占户数的……;中农占户 数的……;贫农占总户数的;……;小土地出租者、工商资本家和工人等其他阶层占总户数 的 (三)定县是老解放区,是年土改的,划定的地主多一些;浙江是新解放区,是在年以 后搞土改的,划定的地主富农比例小一些。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生甲:为了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生乙:为了稳定城市中的资产阶级,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生丙:为了发展生产。 生丁:不受战争的影响,缩小打击面。 教师讲解]为什么在过去的土地改革中曾经允许农民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而年 的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呢?这主要的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己经根本不同 在过去,在建国以前,人民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还处在残酷的战争中,人民力量还处 于相对的劣势,战争的胜负谁属还没有确定。一方面,富农还不相信人民能够胜利,他们还 是倾向于地主阶级和蒋介石一边,反对土地改革和人民革命战争:另一方面,人民革命战争 又要求农民付出极大的代价(出兵、出公粮、出义务劳动)来支援战争,争取战争的胜利。 而争取战争的胜利,则是全国人民最高的利益,一切都是应该服从于它的。正是在这种时候, 我们允许了农民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并对地主的一切财产也加以没收,以便更多一些 地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来参加和支援人民革命战争。这在当时,是 必要的和正确的。在当时,如果在解放区没有一个最彻底的土地改革,不能充分满足贫苦农 民的要求,就很难克服当时所遇到的困难。建国后的形势已经与过去根本不同。人民革命战 争在大陆上已基本结束,蒋介石的最后灭亡已经毫无疑问,要求农民出兵役、出义务劳动这 两项巨大任务已经没有了,出公粮一项任务也比过去减少一些了。现在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 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建设,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打台湾还是一项重大任务,但人民解 放军已有足够力量去担负。年我们所遇到的困难的性质,已经不同于我们在过去战争中所遇 到的困难,现在的困难主要是在财政经济方面的困难,是恢复、改造与发展社会经济上的困 难。同时,全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革命大团结,已经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形 成,富农的政治态度,一般地也比以前有了改变,如果人民政府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一般地是能够争取富农中立的,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中农,去除农民在发展生产中某些不必 要的顾虑。因此,在当时的形势下,在今后的土地改革中,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不论 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有必要的。 而且从当时的想法来看,土改中采取的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也不是一种暂时的政策 而是一种长期的政策。这就是说,在整个新民主主义的阶段中,都是要保存富农经济的。只 有在农村中可以大量地采用机器耕种,组织集体农场,实行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时,富 农经济的存在,才成为没有必要的了,即富农经济自然消灭 投影显示]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多年前的春天,凯松庄园的多名农奴自发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在中国共产党领
(一)河北省定县年实行土改,全县户,人口人,其中地主户,占总户数的,人,占总 人口的;富农户,占,人口人,占;中农户,占,人口人,占;贫雇农户,占,人口人,占。 (二)浙江省在土改前对个县的社会阶级阶层做了调查,发现当时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 是,地主占总人口的,富农占,中农占,贫农占,雇农占,其他占。土改后,浙江省又公布 了全省农村的阶级阶层结构:“全省地主占农村总户数的……;富农占户数的……;中农占户 数的……;贫农占总户数的;……;小土地出租者、工商资本家和工人等其他阶层占总户数 的……” (三)定县是老解放区,是年土改的,划定的地主多一些;浙江是新解放区,是在年以 后搞土改的,划定的地主富农比例小一些。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生甲:为了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生乙:为了稳定城市中的资产阶级,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生丙:为了发展生产。 生丁:不受战争的影响,缩小打击面。 …… [教师讲解]为什么在过去的土地改革中曾经允许农民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而年 的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呢?这主要的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已经根本不同。 在过去,在建国以前,人民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还处在残酷的战争中,人民力量还处 于相对的劣势,战争的胜负谁属还没有确定。一方面,富农还不相信人民能够胜利,他们还 是倾向于地主阶级和蒋介石一边,反对土地改革和人民革命战争;另一方面,人民革命战争 又要求农民付出极大的代价(出兵、出公粮、出义务劳动)来支援战争,争取战争的胜利。 而争取战争的胜利,则是全国人民最高的利益,一切都是应该服从于它的。正是在这种时候, 我们允许了农民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并对地主的一切财产也加以没收,以便更多一些 地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来参加和支援人民革命战争。这在当时,是 必要的和正确的。在当时,如果在解放区没有一个最彻底的土地改革,不能充分满足贫苦农 民的要求,就很难克服当时所遇到的困难。建国后的形势已经与过去根本不同。人民革命战 争在大陆上已基本结束,蒋介石的最后灭亡已经毫无疑问,要求农民出兵役、出义务劳动这 两项巨大任务已经没有了,出公粮一项任务也比过去减少一些了。现在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 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建设,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打台湾还是一项重大任务,但人民解 放军已有足够力量去担负。年我们所遇到的困难的性质,已经不同于我们在过去战争中所遇 到的困难,现在的困难主要是在财政经济方面的困难,是恢复、改造与发展社会经济上的困 难。同时,全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革命大团结,已经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形 成,富农的政治态度,一般地也比以前有了改变,如果人民政府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一般地是能够争取富农中立的,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护中农,去除农民在发展生产中某些不必 要的顾虑。因此,在当时的形势下,在今后的土地改革中,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不论 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有必要的。 而且从当时的想法来看,土改中采取的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也不是一种暂时的政策, 而是一种长期的政策。这就是说,在整个新民主主义的阶段中,都是要保存富农经济的。只 有在农村中可以大量地采用机器耕种,组织集体农场,实行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时,富 农经济的存在,才成为没有必要的了,即富农经济自然消灭。 [投影显示]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多年前的春天,凯松庄园的多名农奴自发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百万农奴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从这个小小的村落拉开了序幕。在近半个世 纪里,位于西藏雅砻河谷的凯松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凯松村已经城镇化,多人由农 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不少家庭盖起了藏式小楼;多户居民已拥有辆拖拉机和汽车;凯松人 冲破“经商耻辱”的旧观念,开起商店和饭馆:年国家投资万元新建了平方米的现代化正规 学校,凯松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岁以下的成年人通过夜校学习已全部脱盲。图为曾是农奴的 拉珠(右)老两口,如今住上了两层的小楼。 HU 同学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要比其他新解放区晚,全国约有三千五百万人口的少数民 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特点和有利于 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 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农奴制度。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西 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我们在投影里看到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就是当时民主改革的反映。 下面我把西藏民主改革的大概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讲述]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制度,是政教合一、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 在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下,有农奴主和农奴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西藏农村中,占人口不到 的农奴主占有几乎全部的土地和农奴、奴隶,占人口不到的农奴主代理人,代表农奴主直接 统治农奴;占人口以上的农奴,没有土地所有权,人身依附于农奴主,劳动收入的一半甚至 以上被农奴主剥削去;占人口左右的奴隶,人身完全为农奴主所占有。农奴主倚仗封建特权 私设公堂、监狱,随意对农奴施以酷刑,农奴受着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被剥夺了起码 的做人的权利 农奴以各种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他们难以忍耐,纷纷要求改革。由于改革的条件不成 熟,中央决定六年不改,甚至可能“十一年不改”,然而农奴主阶级却极为顽固,他们“根本不 要改革,永远不要改革”,他们为了反对改革,甚至勾结外国反华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但他们 以失败而告终,其结果是使改革提前到来 年月日,拉萨平叛刚刚结束,中共中央在给西藏工委的指示中指出:“西藏地方政府己撕 毁《十七条协议》,背叛祖国,发动西藏的全面叛乱。”“中央原来决定的‘六年不改’政策 自然不能再继续执行下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于年月日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 于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这一决议正反映了百万农奴的强烈愿望 在西藏民主改革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划富农。这是因为西藏是个封建农奴制度的社会 农奴没有土地所有权,人身依附于农奴主,农村没有或只有极少数的自耕农,也没有工人阶 级(自由雇工),农村资本主义还未发展起来,因此西藏农村不存在富农阶级。到年,在万人 口的农业区基本上完成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对于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废除了封建农 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农奴分得了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挣脱了农奴制的枷锁,世世代 代想得到土地的梦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西藏民主改革的胜利完成具有伟大深远的历史意义,是西藏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民
导下,百万农奴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从这个小小的村落拉开了序幕。在近半个世 纪里,位于西藏雅砻河谷的凯松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凯松村已经城镇化,多人由农 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不少家庭盖起了藏式小楼;多户居民已拥有辆拖拉机和汽车;凯松人 冲破“经商耻辱”的旧观念,开起商店和饭馆;年国家投资万元新建了平方米的现代化正规 学校,凯松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岁以下的成年人通过夜校学习已全部脱盲。图为曾是农奴的 拉珠(右)老两口,如今住上了两层的小楼。 同学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要比其他新解放区晚,全国约有三千五百万人口的少数民 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特点和有利于 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 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农奴制度。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西 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我们在投影里看到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就是当时民主改革的反映。 下面我把西藏民主改革的大概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讲述]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制度,是政教合一、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 在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下,有农奴主和农奴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西藏农村中,占人口不到 的农奴主占有几乎全部的土地和农奴、奴隶,占人口不到的农奴主代理人,代表农奴主直接 统治农奴;占人口以上的农奴,没有土地所有权,人身依附于农奴主,劳动收入的一半甚至 以上被农奴主剥削去;占人口左右的奴隶,人身完全为农奴主所占有。农奴主倚仗封建特权 私设公堂、监狱,随意对农奴施以酷刑,农奴受着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被剥夺了起码 的做人的权利。 农奴以各种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他们难以忍耐,纷纷要求改革。由于改革的条件不成 熟,中央决定六年不改,甚至可能“十一年不改”,然而农奴主阶级却极为顽固,他们“根本不 要改革,永远不要改革”,他们为了反对改革,甚至勾结外国反华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但他们 以失败而告终,其结果是使改革提前到来。 年月日,拉萨平叛刚刚结束,中共中央在给西藏工委的指示中指出:“西藏地方政府已撕 毁《十七条协议》,背叛祖国,发动西藏的全面叛乱。”“中央原来决定的‘六年不改’政策, 自然不能再继续执行下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于年月日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 于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这一决议正反映了百万农奴的强烈愿望。 在西藏民主改革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划富农。这是因为西藏是个封建农奴制度的社会, 农奴没有土地所有权,人身依附于农奴主,农村没有或只有极少数的自耕农,也没有工人阶 级(自由雇工),农村资本主义还未发展起来,因此西藏农村不存在富农阶级。到年,在万人 口的农业区基本上完成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对于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废除了封建农 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农奴分得了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挣脱了农奴制的枷锁,世世代 代想得到土地的梦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西藏民主改革的胜利完成具有伟大深远的历史意义,是西藏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