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反馈: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侧 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阚刺激。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平衡电位:当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 浓度剃度所引起的 k+的进一步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汤 动到达平衡,膜对k+的跨膜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 定水平。 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 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 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 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引起细胞膜电位 向者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量子释放:对每 ~个囊泡来说,Ach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 种方式称为量子释放。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 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和: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时间总和) ,或许多条传入 纤维同时传入冲动(空间总和)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 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 交互抑制:当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发生兴奋时,另 一方面却使伸肌中枢发生抑制。结果屈肌收缩,与其伸肌舒张,这种现象成为交 互抑制
第三章 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反馈: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触 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平衡电位:当 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剃度所引起的 k+的进一步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流 动到达平衡,膜对 k+的跨膜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 定水平。 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 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 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 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引起细胞膜电位 向着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量子释放:对每一个囊泡来说,Ach 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 种方式称为量子释放。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 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和: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时间总和),或许多条传入 纤维同时传入冲动(空间总和)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 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 交互抑制:当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发生兴奋时,另 一方面却使伸肌中枢发生抑制。结果屈肌收缩,与其伸肌舒张,这种现象成为交 互抑制
诱发电位: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能激 发大脑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化。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 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 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 收缩,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一 一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的意义是维特(体经 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且体信号的 抽象,对这些抽象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称第二信号系统。 去同步化:当传入信息增多时,将引起大脑皮质中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则 出现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 问答题: 1,举例说明机体生理话动中的反赏调节机制 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 的生理效应。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 递后, 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 是 中正反馈作用:如果环式结构内 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 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2.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枫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报神经系统由脑和管髓组成:周围 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 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 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 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 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当细胞受到 一个刺激或刺激 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 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 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4.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可兴奋组织受到两次以上的阙下刺激时,能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阀下总和,给予 细胞一次阈刺激,细胞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绝对
诱发电位: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能激 发大脑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化。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 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 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 收缩,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的意义是维持躯体姿 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 抽象,对这些抽象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称第二信号系统。 去同步化:当传入信息增多时,将引起大脑皮质中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则 出现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 问答题: 1. 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 的生理效应。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 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如果环式结构内存 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 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2.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 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 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 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 Na+通道和 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大小主 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我们已经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 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 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 K+的外流。 当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活。 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 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4. 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可兴奋组织受到两次以上的阈下刺激时,能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阈下总和,给予 细胞一次阈刺激,细胞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绝对
不应期内,细胞对第二次刺激将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兴奋组织不应期的存在表 明,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一定次数的兴奋。 5.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 间隙扩散并作用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想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K+、CL, 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 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 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 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轴突传导 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 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留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 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6。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 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间涉及 一化学一电 的相互转换,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起全部过程的主要事件总结如下: (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2+从细胞 外进入突触前膜中。 (2)在Ca2+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N+、K+通道开放, Na+、K+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4)当终板电位达到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作电位,动作电 位并沿肌膜迅速向整个肌细胞扩布: (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膜系统终池中的C2+进入肌丝处: (6)Ca2+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 ,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结合,粗细肌丝 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膜上的电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 7.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 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问粗肌丝之间 的滑行,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 缩短。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终板膜离子通道对Na+和K+的开放 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肌阀电位值时,触发产生一个沿肌膜向外扩布的
不应期内 ,细胞对第二次刺激将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兴奋组织不应期的存在表 明,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一定次数的兴奋。 5. 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 间隙扩散并作用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想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 Na+、K+、CL-, 尤其是 Na+的通透性,因 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 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 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轴突传导, 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 K+、CL-,尤其是 CL-的通透 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 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6. 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 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间涉及电—化学—电 的相互转换,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起全部过程的主要事件总结如下: (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2+从细胞 外进入突触前膜中。 (2)在 Ca2+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 Na+、K+通道开放, Na+、K+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4)当终板电位达到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作电位,动作电 位并沿肌膜迅速向整个肌细胞扩布; (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膜系统终池中的 Ca2+进入肌丝处; (6)Ca2+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结合,粗细肌丝 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膜上的电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 7. 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 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 的滑行,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 缩短。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终板膜离子通道对 Na+和 K+的开放, 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肌阈电位值时,触发产生一个沿肌膜向外扩布的
肌膜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肌纤维的内膜系统进入肌细胞内,引发一次迅 速的肌肉收缩事件。在此过程中,首先是肌细胞膜上的电信号引起贮存在肌内膜 系统终池中的Ca2+的释放,并引发了横桥循环,肌肉缩短。 8.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离子通道具有识别、选择和通透离子的功能。膜上的离子通道有的是通过化学分 子控制的,这类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另一种为跨膜电压控制的,如我们在动 作电位一节中介绍的,为电压门控通道。事实上,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某 种情况下,一种门控通道也能对另一种通道施加一定的影响。它的结构特点为: 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 一个组成部分。 9.试述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7次跨膜,形成蛇状 的跨膜受体:另一个特征是它与一种G蛋白相偶联。这一类受体的种类极多,它 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蛋白质超家族。与G蛋白偶联系统由3部分组成:受体、G 蛋白和效应器。 10.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由五部分组成: (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 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 节或脑神经节内, 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一个简 单的和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 群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调节活动。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 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11,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位置 起 始 主要功能 薄束/楔束: 后索 脊神经节细胞 导本体性感觉及精细触觉
肌膜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肌纤维的内膜系统进入肌细胞内,引发一次迅 速的肌肉收缩事件。在此过程中,首先是肌细胞膜上的电信号引起贮存在肌内膜 系统终池中的 Ca2+的释放,并引发了横桥循环,肌肉缩短。 8. 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离子通道具有识别、选择和通透离子的功能。膜上的离子通道有的是通过化学分 子控制的,这类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另一种为跨膜电压控制的,如我们在动 作电位一节中介绍的,为电压门控通道。事实上,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某 种情况下,一种门控通道也能对另一种通道施加一定的影响。它的结构特点为: 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9. 试述与 G 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 7 次跨膜,形成蛇状 的跨膜受体;另一个特征是它与一种 G 蛋白相偶联。这一类受体的种类极多,它 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蛋白质超家族。与 G 蛋白偶联系统由 3 部分组成:受体、G 蛋白和效应器。 10. 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由五部分组成: (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刺激能量转化为 神经冲动。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根神经 节或脑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一个简 单的和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 群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调节活动。 (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把 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11. 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位置 起 始 主要功能 薄束/楔束: 后索 脊神经节细胞 传 导本体性感觉及精细触觉
容游小脑前/后束: 外侧束后觉细胞 传导本 体性感觉 外侧束 后觉细 传导温、痛、触、压等浅感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 运动区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 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 外侧宋 红 调节屈肌紧张 前庭脊髓束: 前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 调节 伸肌紧张 网状脊髓柱: 前、侧索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或抑 制脊髓反射 12.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核的位置 分布及功 嗅神经 大脑半球 鼻腔上部黏膜,嗅觉 视神经 间脑 视网膜,视觉 动眼神经 中脑 眼的上下、内直肌 和下斜肌调节眼球运动:提上脸肌: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以及睫状肌调节晶状 凸度 滑车神经 中脑 眼上斜肌使眼球 转向下外方 三叉神经 脑桥 咀题肌运动:脸部 皮肤、上颌黏膜、牙龈、角膜等的 浅感 觉、舌前2/3一般感觉。 外展神经 脑桥 眼外直肌使眼球 外转 面神经 脑桥 面部表情肌运 动:舌前2/3黏膜的味觉:泪腺、领下腺、舌下腺的分泌
脊髓小脑前/后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本 体性感觉 脊髓丘脑束: 外侧束 后觉细 胞 传导温、痛、触、压等浅感觉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 运动区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 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 外侧束 红 核 调节屈肌紧张 前庭脊髓束: 前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 调节 伸肌紧张 网状脊髓柱: 前、侧索 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或抑 制脊髓反射 12. 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名称 核的位置 分布及功 能 嗅神经 大脑半球 鼻腔上部黏膜,嗅觉 视神经 间脑 视网膜,视觉 动眼神经 中脑 眼的上下、内直肌 和下斜肌调节眼球运动;提上睑肌;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以及睫状肌调节晶状 凸度 滑车神经 中脑 眼上斜肌使眼球 转向下外方 三叉神经 脑桥 咀嚼肌运动;脸部 皮肤、上颌黏膜、牙龈、角膜等的 浅感 觉、舌前 2/3 一般感觉。 外展神经 脑桥 眼外直肌使眼球 外转 面神经 脑桥 面部表情肌运 动;舌前 2/3 黏膜的味觉;泪腺、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