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春节 汶上一中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来历及习俗。(重点) 2、认识春节的文化内涵,感悟传统文化魅力。(难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新课导入 由春节的地位导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春运的时候都有数亿人回家过年。可见春节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 二、过年的来历: 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适当补充 1、春节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 初一“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 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 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八或二十三日起 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 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2、关于“过年”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凶猛异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谈“年” 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 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 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快 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 屋内烛火通明。 “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 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 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 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 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
欢度春节 汶上一中 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来历及习俗。(重点) 2、认识春节的文化内涵,感悟传统文化魅力。(难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 一、新课导入: 由春节的地位导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年春运的时候都有数亿人回家过年。可见春节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 二、过年的来历: 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适当补充。 1、春节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农历正月 初一“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 年,遂称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 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八或二十三日起, 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 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2、关于“过年”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凶猛异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让人谈“年” 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 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 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快 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 屋内烛火通明。 “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 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 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 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 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
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 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 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 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 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 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 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 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 月满,旧岁已完,新舂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 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命名为“万年历”。 春节习俗 二十三,祭灶关 二十四,扫房子 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1、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 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 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 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 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2、祭灶。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 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 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 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 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 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 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 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 嫌”。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 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 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3、蒸花馍。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 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 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4、扫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
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 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 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 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 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 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 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 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 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 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命名为“万年历”。 三、春节习俗: 二十三,祭灶关;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1、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 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 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 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 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2、祭灶。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 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 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 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 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 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 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 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 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 嫌”。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 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 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3、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 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 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4、扫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
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 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 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 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 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5、写春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 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 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 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 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 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 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 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 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6、置天地桌。传说除夕之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 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 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 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 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 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 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7、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 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 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 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 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 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 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 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 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 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 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年夜饭的名 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 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 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 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 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8、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 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 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 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 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 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 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
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 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 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 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5、写春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 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 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 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 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 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 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 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 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6、置天地桌。传说除夕之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 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 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 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 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 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 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7、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 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 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 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 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 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 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 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 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 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 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年夜饭的名 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 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 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 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 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8、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 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 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 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 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 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 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
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9、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 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10、拜年。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 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 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 “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 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四、春节禁忌: 春节期间,人们往往会利用谐音,互相说一些吉利的祝福的话,食物往往也跟谐音相关。 比如鱼代表年年有余,肉丸子意味着团团圆圆,年糕表示步步高。客家人正月初七吃七样菜, 包括芹菜(象征勤快)、蒜(象征计算)、葱(象征聪明)、芫妥(象征缘分)、韭菜(象征长 久)、鱼(象征富余)、肉(表示富裕)等。有的地方时兴送橘子,以表吉利。除夕之夜,阖 家团聚,从前家家点烛、焚香、祭祖,一起吃年夜饭。这是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多少年来, 人们都看重这一时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多半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旧时 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谐音“必齐”,没有回来的人也要给他摆一幅碗筷,就是强调新年 团聚。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也有 长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地点变了,不变的是浓浓的血缘亲情。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年轻人守岁可为长辈增寿。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因“岁”与“祟”同音,人们认为“压 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顺利成长。除夕之夜,有的地方往往有解神的 风俗,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 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舂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春节期间也有一些行为禁忌。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 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 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 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 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传说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 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 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 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 预示当年丰收。 五、春节诗词: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9、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 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10、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 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 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 “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 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四、春节禁忌: 春节期间,人们往往会利用谐音,互相说一些吉利的祝福的话,食物往往也跟谐音相关。 比如鱼代表年年有余,肉丸子意味着团团圆圆,年糕表示步步高。客家人正月初七吃七样菜, 包括芹菜(象征勤快)、蒜(象征计算)、葱(象征聪明)、芫妥(象征缘分)、韭菜(象征长 久)、鱼(象征富余)、肉(表示富裕)等。有的地方时兴送橘子,以表吉利。除夕之夜,阖 家团聚,从前家家点烛、焚香、祭祖,一起吃年夜饭。这是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多少年来, 人们都看重这一时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多半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旧时 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谐音“必齐”,没有回来的人也要给他摆一幅碗筷,就是强调新年 团聚。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也有 长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地点变了,不变的是浓浓的血缘亲情。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年轻人守岁可为长辈增寿。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因“岁”与“祟”同音,人们认为“压 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顺利成长。除夕之夜,有的地方往往有解神的 风俗,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 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春节期间也有一些行为禁忌。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 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 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 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 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传说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 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 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 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 预示当年丰收。 五、春节诗词: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六、拓展探究:中国人为什么离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对于每个在外漂泊奋斗的游子来说,是 分或浓或淡的牵挂,纵然我们没有王维那种举目无亲的孤独感,但在都市人海中挣扎的疲惫 也总让人期待着能有一时半刻的安闲静谧,此时,“回家”就成为了我们近似于偏执的信仰 了。而这种信仰并非凭空泛起,回望百代之下的先贤智者,“家”与“乡”的概念可谓须臾 难离,然而,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又为何有那如许多的离别和乡愁?究竟是怎样强大的力 量能将如此安土重迁又恋家不舍的人们驱离家乡?在这人人脚步好像永不停歇的时代,离开 或者回归,又都意味着什么? 1、古人离乡为发迹:三千里外觅封侯 传统中国普通人被東缚在土地上,能够离家的只能是士大夫阶层。中国古代的地权和税 赋形式,从根本上说,是对中国农民的一种束缚。中国农民不能也不可能饿着肚子,冒着杀 头的危险,离开家乡跑出去,惟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分的耕种,成为国家的顺民一条路。到 明代,这种束缚被用法律的形式真正明确出来:百姓不能行走出百里,出门要带有官吏颁发 的路引,也就是介绍信路条,令这种人身束缚达到了巅峰 2、近人离乡寻出路:著书岂为稻梁谋 近代中国各种矛盾日渐指向腐朽的专制统治。在这种内忧外患下,中国留学生开始东渡 日本,开始了其留学的生涯。“1896年以后,中国学生陆续东渡,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 吸收新知,俾于学成为国效力,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出国留学成知识分子为自己为国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六、拓展探究:中国人为什么离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对于每个在外漂泊奋斗的游子来说,是一 分或浓或淡的牵挂,纵然我们没有王维那种举目无亲的孤独感,但在都市人海中挣扎的疲惫, 也总让人期待着能有一时半刻的安闲静谧,此时,“回家”就成为了我们近似于偏执的信仰 了。 而这种信仰并非凭空泛起,回望百代之下的先贤智者,“家”与“乡”的概念可谓须臾 难离,然而,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又为何有那如许多的离别和乡愁?究竟是怎样强大的力 量能将如此安土重迁又恋家不舍的人们驱离家乡?在这人人脚步好像永不停歇的时代,离开 或者回归,又都意味着什么? 1、古人离乡为发迹:三千里外觅封侯 传统中国普通人被束缚在土地上,能够离家的只能是士大夫阶层。中国古代的地权和税 赋形式,从根本上说,是对中国农民的一种束缚。中国农民不能也不可能饿着肚子,冒着杀 头的危险,离开家乡跑出去,惟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分的耕种,成为国家的顺民一条路。到 明代,这种束缚被用法律的形式真正明确出来:百姓不能行走出百里,出门要带有官吏颁发 的路引,也就是介绍信路条,令这种人身束缚达到了巅峰。 2、近人离乡寻出路:著书岂为稻梁谋 近代中国各种矛盾日渐指向腐朽的专制统治。在这种内忧外患下,中国留学生开始东渡 日本,开始了其留学的生涯。“1896 年以后,中国学生陆续东渡,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 吸收新知,俾于学成为国效力,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出国留学成知识分子为自己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