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子线路实验 课程代码:TELE21063033 英文名称:Electronic Circuits Experiment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263 开课学期:第5学期 适用专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先修课程:模拟电路、通信电子线路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负责人:周鸣籁 大纲执笔人:周鸣籁 大纲审核人:吴红卫 一、 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电子线路实验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高低频模拟电路设计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模拟电路的设计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为目标,树立学生严谨的 科学研究态度,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勇于探索 创新的进取精神,培有不惧困难、 不怕挫折的坚韧品质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统中的的视 拟电路和通 信电子线路课程知识,根据给定功能和性能,设计复杂电子系 能运用主 或系拟单元电路或系统设计实验研究方案 能根据实验研究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装和调试模拟单元电路或系统,分析实验结 果。 二、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教学目标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者虑社会、健唐、安全、法律、文化以及 3.1能利用专业知识,根据给 环境等因素,针对通信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 定的设计指标,设计电子、 教学目标 十解决方案,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通信模块 信相关领域的单元或过程 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42能基于专业理论,针对电 研究 子、通信相关领域的模块利 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通信领 的复杂 系统,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可 教学目标2 解释粉据 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并过信总综合 行的实验方案。 4.3能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 系统,进行实验。 教学目标3
《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子线路实验 课程代码:TELE2106/3033 英文名称:Electronic Circuits Experiment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2/63 开课学期:第 5 学期 适用专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先修课程:模拟电路、通信电子线路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电子信息学院 课程负责人:周鸣籁 大纲执笔人:周鸣籁 大纲审核人:吴红卫 一、 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电子线路实验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高低频模拟电路设计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模拟电路的设计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为目标,树立学生严谨的 科学研究态度,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勇于探索 创新的进取精神,培育不惧困难、不怕挫折的坚韧品质。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 能运用模拟电路和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知识,根据给定功能和性能,设计复杂电子系 统中的的模拟单元电路或系统。 2. 能运用专业知识,对模拟单元电路或系统设计实验研究方案。 3. 能根据实验研究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装和调试模拟单元电路或系统,分析实验结 果。 二、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 教学目标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 环境等因素,针对通信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 计解决方案,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通信模块与 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3.1 能利用专业知识,根据给 定的设计指标,设计电子、通 信相关领域的单元或过程。 教学目标 1 4. 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通信领 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包括设计 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 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2 能基于专业理论,针对电 子、通信相关领域的模块和 系统,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可 行的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 2 4.3 能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 系统,进行实验。 教学目标 3
三、 课程知识图谱 基础实验考核 模拟电路 通信电子线路门 电路 电源 目制 奥奥血国 接收,低噪,中放解 天线放大 载波本振 本振 电子作品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电子线路实验基础知识(9学时)(支排教学目标2、3) 教学内容: 讲述模拟电路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仪器的正确选用、电路调试方法。 目标及要求: 1.能复述模拟电路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 2.能说明模拟电路实验中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能复述模拟电路的各种调试方法。 4.培养工匠精神,对实验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自学拓展: 1了解仪器对被测申路的影响。 2.第1次过程化考核:低颜放大和运算电略(3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2、3) 教学内容: 根据性能指标,分别设计分立元件、集成运放构成的低频放大和运算电路,在规定时间 内完成安装和调试。 目标及要求: 1.能复述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能设计和调试集成运放放大电路、积分器、微分器、比较器 3.能说明分立元件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方法。 4.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观测点:
三、 课程知识图谱 四、 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 电子线路实验基础知识(9 学时)(支撑教学目标 2、3) 教学内容: 讲述模拟电路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仪器的正确选用、电路调试方法。 目标及要求: 1. 能复述模拟电路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 2. 能说明模拟电路实验中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 能复述模拟电路的各种调试方法。 4. 培养工匠精神,对实验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自学拓展: 1. 了解仪器对被测电路的影响。 2. 第 1 次过程化考核:低频放大和运算电路(3 学时)(支撑教学目标 1、2、3) 教学内容: 根据性能指标,分别设计分立元件、集成运放构成的低频放大和运算电路,在规定时间 内完成安装和调试。 目标及要求: 1. 能复述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 能设计和调试集成运放放大电路、积分器、微分器、比较器。 3. 能说明分立元件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方法。 4. 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观测点: 模拟电路 放大 电路 运算 电路 信号 产生 电路 直流 电源 通信电子线路 混频 电路 调制 电路 解调 电路 调制 信号 调制 电源 载波 基础实验考核 电子作品 混频 本振 功放 发射 天线 接收 天线 混频 本振 中放 低噪声 放大 解调
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内容,具备分立元件、集成运放放大和运算电路的设计、安 装和调试能力。 在电路发生故障时,具备快速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自学拓展: ,了解非理想运放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分析积分器、微分器输出波形不理想的原因, 并加以解决。 2了解分立元件参数离散性对中路性能的影响 3.第2次过程化考核:信号产生电略和直流稳压电源(3学时)(支排敦学目标1、2、3) 教学内容: 根据性能指标,分别设计信号产生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安装和调 试。 目标及要求: 1能设计和调试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发生器 2能设计和调试直流稳压电源 测量性能指标 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观测点: 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内容,具备信号产生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安装和调 试能力。 2。在电路发生故障时,具备快速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自学拓展: 1,了解现代波形发生器中采用的波形产生技术。 2.了解集成开关稳压器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4.第3次过程化考核:混颜器和幅度调制解调电路(3学时)(支撑教学目标1、2、3) 教学内容 根据性能指标,分别设计混频器和幅度调制解调电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试和测试 目标及要求: L.能设计和调试混频器,测量性能指标。 2。能设计和调试调幅和检波电路,测量性能指标。 形成性评价观测点: 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内容,具备混频器和幅度调制解调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 能力 2.在电路发生故障时,具备快速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自学拓展: 1.分析混频器电路端口隔离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了解调幅收音机芯片采用的检波技术。 5.第4次过程化考核:颜率调制和解调电路(3学时)(支撑学目标1、2、3) 教学内容: 根据性能指标,分别设计烦离调制和解调申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试和测试。 目标及要求: 能设计和调试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测量调制特性。 2 能设计和调试常用鉴频电路。 测量性能指标。 3.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1.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内容,具备分立元件、集成运放放大和运算电路的设计、安 装和调试能力。 2. 在电路发生故障时,具备快速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自学拓展: 1. 了解非理想运放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分析积分器、微分器输出波形不理想的原因, 并加以解决。 2. 了解分立元件参数离散性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3. 第 2 次过程化考核:信号产生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3 学时)(支撑教学目标 1、2、3) 教学内容: 根据性能指标,分别设计信号产生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安装和调 试。 目标及要求: 1. 能设计和调试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发生器。 2. 能设计和调试直流稳压电源,测量性能指标。 3. 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观测点: 1.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内容,具备信号产生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安装和调 试能力。 2. 在电路发生故障时,具备快速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自学拓展: 1. 了解现代波形发生器中采用的波形产生技术。 2. 了解集成开关稳压器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4. 第 3 次过程化考核:混频器和幅度调制解调电路(3 学时)(支撑教学目标 1、2、3) 教学内容 根据性能指标,分别设计混频器和幅度调制解调电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试和测试。 目标及要求: 1. 能设计和调试混频器,测量性能指标。 2. 能设计和调试调幅和检波电路,测量性能指标。 形成性评价观测点: 1.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内容,具备混频器和幅度调制解调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 能力。 2. 在电路发生故障时,具备快速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自学拓展: 1. 分析混频器电路端口隔离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了解调幅收音机芯片采用的检波技术。 5. 第 4 次过程化考核:频率调制和解调电路(3 学时)(支撑教学目标 1、2、3) 教学内容: 根据性能指标,分别设计频率调制和解调电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试和测试。 目标及要求: 1. 能设计和调试变容二极管调频电路,测量调制特性。 2. 能设计和调试常用鉴频电路,测量性能指标。 3. 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观测点: 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内容,具各率调制和解调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能力。 在 电路发生故障时,具备快速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自学拓展: 1.了解变容二极管参数的测量方法。 2.了解调频收音机芯片采用的鉴频技术。 6.电子作品(42学时)(支排教学目标1、2、3) 教学内容: 教师统一命题,独立设计和制作低频或高频模拟系统,并撰写设计报告。 目标及要求: 1能设计、安装、调试博拟系统】 2.能在电路设计和实验研究中,根据性价比选择器件、工艺和仪器。 3.培养勇于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培育不惧困难、不怕挫折的坚韧品质。 形成性评价观测点 在电子作品设计阶段,能根据设计要求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能运用新技术创新设 计,设计方案相似度较低。 2.在电子作品调试阶段,遇到困难时耐心执者、不言放弃,能坚持正确的设计方案 最终实现设计目标 自学拓展: 了解电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流程 2.理解PCB设计基本规范。 五、教学方法 1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2.强化电路课程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差异,让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差异,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 3.实验中引入多种影响因素,如元器件的离散性、参数的近似测量、元器件特性的非理想 化、电路设计中的工程估算、分布参数的影响、电路的接地技术、前后级之间的相互耦合、 测量仪器对实验电路的负载效应等,以促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 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考核环节 通过基础实验和申子作品制作讲行考核。 2.课程目标达成与考核成绩比例 成绩比例% 毕业要求 教堂目标 基础实验操作考核(平时)40% 电子作品考核(期末) 指标点 60% 考核1☐考核2考核3考核4 制作 报告、答辩 教学日标1 31 2.5 23 0.5 0. 24 教字日标24.2 1.5 1.5 1.5 1.5 教学目标343 6.0 60 8.0 8.0 30
形成性评价观测点: 1.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内容,具备频率调制和解调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能力。 2. 在电路发生故障时,具备快速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 自学拓展: 1. 了解变容二极管参数的测量方法。 2. 了解调频收音机芯片采用的鉴频技术。 6. 电子作品(42 学时)(支撑教学目标 1、2、3) 教学内容: 教师统一命题,独立设计和制作低频或高频模拟系统,并撰写设计报告。 目标及要求: 1. 能设计、安装、调试模拟系统。 2. 能在电路设计和实验研究中,根据性价比选择器件、工艺和仪器。 3. 培养勇于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培育不惧困难、不怕挫折的坚韧品质。 形成性评价观测点: 1. 在电子作品设计阶段,能根据设计要求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能运用新技术创新设 计,设计方案相似度较低。 2.在电子作品调试阶段,遇到困难时耐心执着、不言放弃,能坚持正确的设计方案, 最终实现设计目标。 自学拓展: 1. 了解电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流程。 2. 理解 PCB 设计基本规范。 五、 教学方法 1. 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2. 强化电路课程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差异,让学生自主发现其中的差异,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 3. 实验中引入多种影响因素,如元器件的离散性、参数的近似测量、元器件特性的非理想 化、电路设计中的工程估算、分布参数的影响、电路的接地技术、前后级之间的相互耦合、 测量仪器对实验电路的负载效应等,以促进提高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 六、 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 考核环节 通过基础实验和电子作品制作进行考核。 2. 课程目标达成与考核成绩比例 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成绩比例 % 基础实验操作考核(平时)40% 电子作品考核(期末) 60% 考核 1 考核 2 考核 3 考核 4 制作 报告、答辩 教学目标 1 3.1 2.5 2.5 0.5 0.5 0 24 教学目标 2 4.2 1.5 1.5 1.5 1.5 6 0 教学目标 3 4.3 6.0 6.0 8.0 8.0 30 0
3评价标准 (1)基础实验部分 学生不需要撰写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只需要填写数据记录纸。当场评分,成绩登记在 数据记录纸上,数据记录纸当场上交,作为过程化考核成绩。 根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数据记录3方面评分。共4次实验,每次实验占总成绩的 10%,共占总成绩的40%。 每个实验均需检查实物 判定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结果或数据记录无错误或遗漏时,成绩如下: 每次实验完成时间(分钟)100120140160180 满分 10090807060 实验时间每增加1分钟,成绩减少0.5分 实验结果 或数据记录的每个错误或遗漏, 根据严重程度扣除5分或10分 (2)电子作品部分 采用教师统一命题,学生独立完成」 根据制作、报告撰写2个环节评分,占总成绩的60%。 电子作品总分100分中,制作60分,报告撰写40分 (2.1)制作(60分) 根据电路原理难度、安装工作量、调试工作量、制作工艺、完成程度4个方面评分 电路原理难度0分】 功能模块数 2 34 得分 5 678910 注:1个品体管、1片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如单运放,74系列TTL电路,4000系列 CMOS电路)计为一个功能模块,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其内部功能模块个数,并结合引脚数: 引脚数 <8 <16 <20<28>28 功能模块数 <2<3<4<5 安装工作量(5分) 元件数 <10<20<30<40240 得分 12 4 件电感中1分 可调元件数 12 3☐24 得分 2 3 4 5 非必要的可调元件不计数,并倒扣12分。 涉及高频 无线收发的电路, 增加 涉及反馈控制的电路(如锁相环),增加2分。 d 制作工艺(10分) 中 差 元件布局:合理、紧凑 01 布线:合理 模块互联: 43 0.1 电源、信号输入输出使用插座,使用屏蔽线 连接微弱信号,尽量不用杜邦线
3.评价标准 (1)基础实验部分 学生不需要撰写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只需要填写数据记录纸。当场评分,成绩登记在 数据记录纸上,数据记录纸当场上交,作为过程化考核成绩。 根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数据记录 3 方面评分。共 4 次实验,每次实验占总成绩的 10%,共占总成绩的 40%。 每个实验均需检查实物,判定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或数据记录无错误或遗漏时,成绩如下: 每次实验完成时间(分钟) 100 120 140 160 180 满分 100 90 80 70 60 实验时间每增加 1 分钟,成绩减少 0.5 分。 实验结果或数据记录的每个错误或遗漏,根据严重程度扣除 5 分或 10 分。 (2)电子作品部分 采用教师统一命题,学生独立完成。 根据制作、报告撰写 2 个环节评分,占总成绩的 60%。 电子作品总分 100 分中,制作 60 分,报告撰写 40 分。 (2.1)制作(60 分) 根据电路原理难度、安装工作量、调试工作量、制作工艺、完成程度 4 个方面评分。 a. 电路原理难度(10 分) 功能模块数 1 2 3 4 5 >5 得分 5 6 7 8 9 10 注:1 个晶体管、1 片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如单运放, 74 系列 TTL 电路,4000 系列 CMOS 电路)计为一个功能模块。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其内部功能模块个数,并结合引脚数: 引脚数 <8 <16 <20 <28 >28 功能模块数 1 ≤2 ≤3 ≤4 ≤5 b. 安装工作量(5 分) 元件数 <10 <20 <30 <40 ≥40 得分 1 2 3 4 5 每个自制元件(如电感、中周)增加 1 分。 c. 调试工作量(5 分) 可调元件数 无 1 2 3 ≥4 得分 1 2 3 4 5 非必要的可调元件不计数,并倒扣 1~2 分。 涉及高频、无线收发的电路,增加 2 分。 涉及反馈控制的电路(如锁相环),增加 2 分。 d. 制作工艺(10 分) 好 中 差 元件布局:合理、紧凑 3 2 0~1 布线:合理 3 2 0~1 模块互联: 电源、信号输入输出使用插座,使用屏蔽线 连接微弱信号,尽量不用杜邦线。 4~3 2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