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题二十 、选择题 1.下列仪器对应的名称正确的是() A.三脚架 B.表面皿C.长颈漏斗D.瓷坩埚 2.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离、提纯或除杂,可采用相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是() 除去苏打中混有的小苏打杂质:分离氯化钠固体中混有的碘单质 B.除去粗食盐中的泥沙;除去氯化钾中的二氧化锰 C.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混有的氯化钠 D.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硫: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3.下列各项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时,将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后,需加硫酸酸化 B.为加快过滤速度,可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的食盐水 C.为迅速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加入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 D.为使制取H2的速率加快,可向稀H2SO4中加少量CuSO4溶液 4.下列是摘取学生实验报告单中的语句,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日常生活中不能用粥汤检验碘盐中是否含有KIO B.将铁屑、浓溴水、苯混合可制得溴苯 C.用蒸馏方法除去乙醇中的水 D.洗涤沉淀时,应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得沉淀表面上的杂质溶于水中。 5.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蒸馏烧瓶,④天平,⑤分液漏斗,⑥滴定管,⑦燃烧匙 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③④⑦ 6.下列实验操作与安全事故处理错误的是( A.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距离管口约三分之一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进 行加热 B.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C.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湿润的玻璃管插λ端,缓慢旋进 塞孔中 D.实验时不慎打破温度计水银球,用滴管将水银吸出放入水封的小瓶中,残破的温度 计插入装有硫粉的广口瓶中
第一部分 专题二十一 一、选择题 1. 下列仪器对应的名称正确的是( ) 2. 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离、提纯或除杂,可采用相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是( ) A.除去苏打中混有的小苏打杂质;分离氯化钠固体中混有的碘单质 B.除去粗食盐中的泥沙;除去氯化钾中的二氧化锰 C.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混有的氯化钠 D.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硫;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3. 下列各项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时,将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后,需加硫酸酸化 B.为加快过滤速度,可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的食盐水 C.为迅速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加入足量 NaOH 溶液并加热 D.为使制取 H 2 的速率加快,可向稀 H 2 SO 4 中加少量 CuSO 4 溶液 4. 下列是摘取学生实验报告单中的语句,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日常生活中不能用粥汤检验碘盐中是否含有 KIO3 B.将铁屑、浓溴水、苯混合可制得溴苯 C.用蒸馏方法除去乙醇中的水 D.洗涤沉淀时,应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得沉淀表面上的杂质溶于水中 。 5. 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蒸馏烧瓶,④天平,⑤分液漏斗,⑥滴定管,⑦燃烧匙。 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③④⑦ 6. 下列实验操作与安全事故处理错误的是( ) A.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距离管口约三分之一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进 行加热 B.制备乙酸乙酯时,将乙醇和乙酸依次加入到浓硫酸中 C.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湿润的玻璃管插入端,缓慢旋进 塞孔中 D.实验时不慎打破温度计水银球,用滴管将水银吸出放入水封的小瓶中,残破的温度 计插入装有硫粉的广口瓶中
7.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止水夹 L容量瓶 酞)NCO,NaSO.溶液 A.实验装置I: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实验装置Ⅱ:测定未知盐酸的浓度 C.实验装置Ⅲ: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D.实验装置Ⅳ:定容 8.下列关于实验原理及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用盐析法分离氯化钠溶液和淀粉胶体 乙醇脱水制备乙烯的实验中,可选用浓硫酸或P2O5作反应的催化剂 C.味精是常见的家用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与双缩脲试 剂呈现紫玫瑰色 D.用碱式滴定管量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需先用该NaOH溶液润洗3次,然后加入 NaOH溶液,排除橡皮管中的气泡后,注意调节液面需位于“0”刻度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是() 结晶时,若溶质的溶解度越大,或溶液的浓度越高、或溶剂的蒸发速度越快,析出的晶 粒就越细大 B.用移液管量取液体,吸取液体后,将移液管垂直放λ容器中,管尖与容器内壁不得接触, 松开食指使溶液全部流出 C.在温水瓶中加入Na2CO3溶液泡浸后加入盐酸能除去内壁CaSO4 D.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1mL无水乙醇和15g苯酚固体,再加等量等体积的钠,比较乙醇、 苯酚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 10.下列实验操作或描述中错误的是() A.将NaNO3和KCl的混合液加热并浓缩至有晶体析出,趁热过滤时,可分离出NaCl晶体 B.溶剂蒸发的速度越快,或浓缩后的溶液冷却得越快,析出的晶体颗粒就越大 C.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时,需要向海带灰的浸取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和过氧化氢 溶液 D.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实验中,点样后的滤纸需晾干后,才能将其浸入展开剂中 1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7. 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实验装置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实验装置Ⅱ:测定未知盐酸的浓度 C.实验装置Ⅲ: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D.实验装置Ⅳ:定容 8. 下列关于实验原理及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盐析法分离氯化钠溶液和淀粉胶体 B.乙醇脱水制备乙烯的实验中,可选用浓硫酸或 P2O5 作反应的催化剂 C.味精是常见的家用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是一种氨基酸,与双缩脲试 剂呈现紫玫瑰色 D.用碱式滴定管量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需先用该 NaOH 溶液润洗 3 次,然后加入 NaOH 溶液,排除橡皮管中的气泡后,注意调节液面需位于“0”刻度 9.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是( ) A.结晶时,若溶质的溶解度越大,或溶液的浓度越高、或溶剂的蒸发速度越快,析出的晶 粒就越细大 B.用移液管量取液体,吸取液体后,将移液管垂直放入容器中,管尖与容器内壁不得接触, 松开食指使溶液全部流出 C.在温水瓶中加入 Na2CO3 溶液泡浸后加入盐酸能除去内壁 CaSO4 D.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 1mL 无水乙醇和 1.5g 苯酚固体,再加等量等体积的钠,比较乙醇、 苯酚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 10. 下列实验操作或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将 NaNO3 和 KCl 的混合液加热并浓缩至有晶体析出,趁热过滤时,可分离出 NaCl 晶体 B. 溶剂蒸发的速度越快,或浓缩后的溶液冷却得越快,析出的晶体颗粒就越大 C. 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时,需要向海带灰的浸取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和过氧化氢 溶液 D. 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实验中,点样后的滤纸需晾干后,才能将其浸入展开剂中 11.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NO,(NO) 1 moI. L-1 酸 Mno gNO3溶液 A.用图①装置除去NO2中的少量NO B.用图②装置分离NaCO3溶液和 CH3COOC2H5的混合物 C.用图③装置制取少量Cl2 D.用图④装置做喷泉实验时观察到产生白色喷泉 12.用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氯酸钾 化铁和铝粉 的混合 图 图2 A.用图1装置制取金属铁 B.用图2装置称量NaOH固体 C.用图3装置蒸干CuCl2饱和溶液制备CuCl2晶体 D.用图4装置制取氨气 13.下列有关对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A.中和热测定实验中,缓慢地将NaOH溶液倒入测定装置中——测定结果无影响 B.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前无气泡而滴定后有气泡——测定结果偏高 C.测定溶液pH的实验中,用干燥pH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测定结果无影响 D.现需90mL1.0 mol/L NaOH溶液,称取36 g NaOH固体配制——溶液浓度偏低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检验失去标签的乙醇、丙三醇、乙醛、乙酸四瓶无色溶液 B.检验氯乙烷中的氯元素时,可先将氯乙烷硝酸进行酸化,再加硝酸银溶液来检验,通过 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来判断是否存在氯元素 C.摩尔盐制备过程中铁屑要先用碳酸钠溶液浸泡洗涤,使用热的碳酸钠溶液有利提高去油 污的能力,最后分离溶液和固体时不可以用倾析法 D.由于苯酚与溴水发生反应时,副反应多,所以只能利用溴水对含苯酚的废水作定性检验, 不能用作定量测定 15.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时,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锥形瓶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实验必须重做
A.用图①装置除去 NO2 中的少量 NO B.用图②装置分离 Na2CO3 溶液和 CH3COOC2H5 的混合物 C.用图③装置制取少量 Cl2 D.用图④装置做喷泉实验时观察到产生白色喷泉 12. 用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 1 装置制取金属铁 B.用图 2 装置称量 NaOH 固体 C.用图 3 装置蒸干 CuCl2 饱和溶液制备 CuCl2 晶体 D.用图 4 装置制取氨气 13. 下列有关对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和热测定实验中,缓慢地将 NaOH 溶液倒入测定装置中——测定结果无影响 B.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前无气泡而滴定后有气泡——测定结果偏高 C.测定溶液 pH 的实验中,用干燥 pH 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 pH——测定结果无影响 D.现需 90 mL 1.0 mol/L NaOH 溶液,称取 3.6 g NaOH 固体配制——溶液浓度偏低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检验失去标签的乙醇、丙三醇、乙醛、乙酸四瓶无色溶液 B.检验氯乙烷中的氯元素时,可先将氯乙烷硝酸进行酸化,再加硝酸银溶液来检验,通过 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来判断是否存在氯元素 C.摩尔盐制备过程中铁屑要先用碳酸钠溶液浸泡洗涤,使用热的碳酸钠溶液有利提高去油 污的能力,最后分离溶液和固体时不可以用倾析法 D.由于苯酚与溴水发生反应时,副反应多,所以只能利用溴水对含苯酚的废水作定性检验, 不能用作定量测定 15. 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时,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锥形瓶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实验必须重做
C.实验室将HCl气体溶于水时,倒扣的三角漏斗口与烧杯内的水面不应该相互接触 D.分液操作分离出下层液体时,分液漏斗下端管口和烧杯的内壁不应该接触 16.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及避免伤害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好水)米 A.操作①:使用稍浸入液面下的倒扣漏斗检验氢气的纯度 B.操作②:使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振荡后需打开活塞使分液漏斗内气体放出 C.操作③:吸收氨气或氯化氢气体并防止倒吸 D.操作④: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检査容量瓶是否漏水 1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配制Fe(NO)2溶液时,为了防止Fe2水解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 B.向饱和Na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 泡产生,则K甲(BaCO2)<Ks(BaSO4) C.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可生成氯化亚铁 D.已知I2可溶于KI形成KI3,向两支盛有Kl3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和 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说明Kl3溶液中存在平衡:l==l2+I 18.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19.下列实验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往新配制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显蓝色,用CCl4不能从中萃取出碘B.当 锌完全溶解后,铁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会显著减慢,此现象可作为判断镀锌铁皮中锌镀 层是否完全被反应掉的依据 C.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时,最后在蒸发皿中蒸发浓缩溶液时,只需小火加热至溶液表面出 现晶膜为止,不能将溶液全部蒸干 D.提取海带中碘元素时,为保证I-完全氧化为12,加入的氧化剂(HO2或新制氯水)均
C.实验室将 HCl 气体溶于水时,倒扣的三角漏斗口与烧杯内的水面不应该相互接触 D.分液操作分离出下层液体时,分液漏斗下端管口和烧杯的内壁不应该接触 16. 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及避免伤害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 ) A.操作①:使用稍浸入液面下的倒扣漏斗检验氢气的纯度 B.操作②:使用 CCl4 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振荡后需打开活塞使分液漏斗内气体放出 C.操作③:吸收氨气或氯化氢气体并防止倒吸 D.操作④: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17.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 Fe(NO3)2 溶液时,为了防止 Fe2+水解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 B.向饱和 Na2CO3 溶液中加少量 BaSO4 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 泡产生,则 Ksp(BaCO2)<Ksp(BaSO4) C.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可生成氯化亚铁 D.已知 I2 可溶于 KI 形成 KI3,向两支盛有 KI3 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和 AgNO3 溶液,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说明 KI3 溶液中存在平衡:I - 3 ===I2+I - 18. 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19. 下列实验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A.往新配制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显蓝色,用 CCl4 不能从中萃取出碘 B.当 锌完全溶解后,铁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会显著减慢,此现象可作为判断镀锌铁皮中锌镀 层是否完全被反应掉的依据 C.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时,最后在蒸发皿中蒸发浓缩溶液时,只需小火加热至溶液表面出 现晶膜为止,不能将溶液全部蒸干 D.提取海带中碘元素时,为保证 I-完全氧化为 I2,加入的氧化剂(H2O2 或新制氯水)均
应过量 2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A 现象 结论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稀硝酸将Fe氧化为 后滴加KSCN溶液 红色 Fe+ 将铜粉加10 molL Fe(SO)溶液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 金属铁比铜活泼 出现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下来 将0.1molLˉMgSO4溶液滴入NaOH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Cu(OH)2的溶度积比 D.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 变为浅蓝色沉淀 Mg(OH2的小 0.1 mol-L CuSO4溶液 21.海水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将水苦离合坠,B 粗盐|Br K、M等沉淀剂 Mg(OH) A.向苦卤中通入Cl2是为了提取溴 B.粗盐可采用除杂和重结晶等过程提纯 C.工业生产中常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 D.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再用SO2将其还原吸收 22.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选项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立即产生气泡 ABCD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气体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应过量 20.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 项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 后滴加 KSCN 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 红色 稀硝酸将 Fe 氧化为 Fe3+ B. 将铜粉加 1.0 mol·L-1 Fe2(SO4)3 溶液 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 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 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 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 0.1mol·L-1MgSO4 溶液滴入 NaOH 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 0.1mol·L-1CuSO4 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 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 的溶度积比 Mg(OH)2 的小 21. 海水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向苦卤中通入 Cl2 是为了提取溴 B.粗盐可采用除杂和重结晶等过程提纯 C.工业生产中常选用 NaOH 作为沉淀剂 D.富集溴一般先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再用 SO2 将其还原吸收 22. 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立即产生气泡 B.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气体 C.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D.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