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 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 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4.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内容作答。 【答案】11.(1)交错相通(2)竟然(3)做记号(4)计划12.D13.C 14.示例1: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 淳朴的“世外桃源”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 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规”是“计划,打算”;“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交错相通”的意思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 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 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子“后遂无问津者”的正确句读是:后/遂/无问 津者,或后/遂无问津者。故答案为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以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虚构的理想社会联系起来,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 满。所以C项“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 气淳朴的现实社会”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査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环境优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一没有战乱
6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 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 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4. 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内容作答。 【答案】11. (1)交错相通 (2)竟然 (3)做记号 (4)计划 12. D 13. C 14. 示例 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 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 淳朴的“世外桃源”。 【解析】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 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规”是“计划,打算”;“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交错相通”的意思。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 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 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子“后遂无问津者”的正确句读是:后/遂/无问 津者,或后/遂无问津者。故答案为 D。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以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虚构的理想社会联系起来,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 满。所以 C 项“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 气淳朴的现实社会”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C。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环境优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没有战乱
和平安宁;“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一人人耕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一幸福 美满:“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一民风淳朴。概括起来说,就是虚构了人 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 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 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 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 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 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 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 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 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 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 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 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 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 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 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 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 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 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7 和平安宁;“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人耕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幸福 美满;“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民风淳朴。概括起来说,就是虚构了人 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 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 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 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 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参考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 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 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 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 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 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 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 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 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 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 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 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 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 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 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